书城亲子人生是长跑
18048200000011

第11章 父母攒钱,孩子“月光”

前不久,与一位在企业负责人力资源的朋友聊天儿,说到现在的年轻人对工作的态度,这位人力资源主管一肚子苦水。他说,现在的年轻人主要指80后和90后,对工作那叫一个无所谓,跳槽是家常便饭,炒老板是他们的强项,通常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孩子在第一个工作岗位上不会待超过半年,有的平均两三个月就跳一次槽,以至于他们履历上全是换工作和找工作的记载,基本上很难知道他究竟都能干些什么。

而且,对于不少80后来说,有的已结婚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承担着家庭责任,可照样说走人就走人,潇洒得不得了。

有时候就因为一个迟到,主管批评了两句,人家就拿包儿扬长而去,一点儿委屈也不吃。这位人力主管一边吐槽说员工太难管理,一边说如今刚刚踏进社会的90后,也成为说离职就离职的重灾区。因为他们在工作时完全凭心情,开心就做,不开心就头也不回地走人,所以又有人把他们称为“闪跳族”,就是闪电般跳来跳去的意思,跳槽如同买衣服一样平常而随意。

客观上讲,现在的孩子不把工作的稳定性特别当回事儿,追求职业与自己的个性的匹配度,除了追求收入,更看重自己对这份工作的兴趣和喜欢程度,这应该也算是一种进步,至少他们不会像父辈那样情愿为三斗米折腰,他们更在乎工作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发展前景。

可这其中也有不少只因为干着不顺心,不合自己意,说走人就走人的年轻孩子。我问那位人力主管:“那些已结婚成家的80后,他们说不干就不干了,谁来养家糊口啊?”

人力主管轻松一乐:“那怕什么,有老家儿啊,现在的孩子哪个不靠父母,有父母给他们兜着底,他们才不用担心什么生活问题。”

人力主管的话让我想起了如今在80后、90后中盛行的各种族,什么啃老族、月光族、寄生族、丁克族、丁狗族……这些族光听听这名儿,就大概知道是什么意思。

一、啃老族是怎么形成的

老张是山西太原一个普通的退休职工,他和妻子的退休金加起来不到三千元,却要分担一家五口人的生活,为什么是五口人呢?因为他的儿子小张,大学毕业8年了,一直在家啃老不出去找工作,后来找了媳妇结了婚,又生了个孩子,媳妇也不出去工作,在家带孩子。老张的两居室里天天挤着这五口人,这样的日子老两口已经习惯了。

小张为什么不出去找工作呢?他说自己学的专业他没兴趣,有兴趣的他又干不了,出去辛辛苦苦上班,一个月也就一千多元,还得起早贪黑的,还不如在家待着,反正,他要求也不高,有饭吃,有电脑玩儿就可以了。

对儿子的现状老张也很无奈,可他心疼孩子,也怕孩子吃苦,反正这日子现在还能过就这么过着吧,等哪天过不下去了再想办法。再者,老张发现在他们小区里,像他儿子这样的啃老的孩子并不少见。

最常见的情景就是老人们一大早就出家门买早点、买菜,而孩子一般要到中午才起床,因为晚上睡得晚,有的孩子甚至过着昼夜颠倒的日子,可怎么说孩子就是不愿意出门去找工作,老人们也知道现在找个合适的岗位不容易,索性也就由着孩子去。

刘女士跟我约好了做心理咨询,可她总是迟到。这对于时间安排得很紧凑的我来说,是非常不好处理的事儿。因为她来得晚,就势必影响下一位求助者约好的时间,为此我提醒了她好几次,她都没有改进。

后来我才了解到她每次来晚的原因,一个住得比较远,公交车不太给力,另一个是她每次出门都要给在家里的儿子买好早餐,送回家才能再出来,这样一折腾两个小时就过去了,所以,她每次都要迟到很长一段时间。

我问她儿子几岁,她说,已经27岁了。我很惊讶,27岁的儿子为什么妈妈出门还一定要给他准备好早餐?

刘女士说,儿子大学毕业后工作了两年就嫌累,挣钱又少,就再也不愿到社会上去了,开始留在家里啃老。对于儿子的啃老,刘女士表示得很宽容。她说自己退休了在家正好一个人孤单,孩子能够在家天天陪她,她也挺高兴的,可就是孩子在家越待越懒,什么都不帮她干,样样都要她操心让她挺受不了,如今儿子已经在家待了五年了,她特别想让儿子再出去找份工作,挣钱多少无所谓,主要是有个事儿可以干。

刘女士委托我给她儿子介绍个工作,我一想这孩子已经27岁还在家啃老挺不是个事儿的,我就找了开西餐厅的同学,正好她那儿也需要人,可我刚跟刘女士一提这事儿,这位母亲马上就说:“这工作不行,西餐厅,伺候人的,我儿子肯定不干。”后来我又联系了出版公司,介绍她儿子去搞发行,可这位妈妈也连说:“这活儿他干不了,太累。”

至此,我彻底明白,有这样的母亲,这孩子不啃老都奇怪了。

关悦是个90后女孩儿,她到我这儿来咨询关于职业规划的事儿,当我知道她大学毕业一年已经跳槽了五次的时候,也感到比较意外,但她却认为很正常,不开心就不做了呗,这是她对工作的态度。

我了解到关悦的父母也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收入一般但比较稳定,23岁的关悦与父母住在一起,她骄傲地说:“我既是月光族,也是寄生族,跟父母住在一起,我不用掏一分钱生活费,自己挣的自己花,有我爸爸、妈妈保底,我才不怕什么月月光呢。”

跟这些80后、90后的孩子交流,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无所谓的态度,好像机会永远都给他们准备着,就是机会没有了也无所谓,因为他们还有父母这坚强后盾。

有人说,中国人是世界最吝啬的消费者之一,2010年家庭消费在整个经济中的比例仅为35%,相比之下,美国人和欧洲人的比例分别为71%和75%。

而中国人的储蓄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去银行看看,几乎看不到年轻人在存钱,存钱的不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就是一脸责任感的中年夫妻。在他们把省吃俭用的钱都存到银行的时候,他们的孩子却会因为一个对迟到的批评而愤然离职。

二、父母何必“管”太多?

我问过很多父母,他们为什么不舍得花钱,不舍得给自己多买点儿好吃的、好用的?很多父母会很自然地对我说:“为了孩子呀,将来孩子读大学、买房、结婚,哪样不得用钱,这都得靠父母呀,父母不攒下钱怎么行呢?”

在美国学习期间,我了解了一些美国的孩子如何读大学的事情。在美国父母通常没有义务为孩子支付大学学费,哪怕是精英家庭的孩子,父母即便有能力,也愿意替他负担大学学费,也会把它做成给孩子的免息贷款,这笔钱孩子需要在工作以后慢慢偿还。

大多数美国孩子会选择助学贷款,因为国家贷款利息很低,偿还期也很长。所以,有些有钱人家的孩子也会选择用国家的钱,而不是父母的钱来支付大学学费。

还有大部分美国孩子会选择勤工俭学,通过工作来积攒学费,有的还可以暂停学业,先去打工挣学费,等钱赚够了再去读大学。因此在美国,大学生打工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对于他本人来说,自己挣钱交大学学费是理所当然的,没有理由靠父母。

而在中国几乎90%以上的孩子的大学学费需要父母支付,哪怕是农村的孩子,父母收入微薄,也要给孩子积攒学费,申请助学贷款的孩子并不多,甚至有的孩子宁愿自己的父母去卖血交学费也不愿意申请助学贷款。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怕贷款上大学让同学瞧不起,一个是不想背上债务。因为助学贷款常常是大学生走出校门工作以后需要偿还的债务。

除了不菲的学费以外,中国的大学生每个人每个月还有可观的生活费用开支,这部分也完全由父母承担,这样的情况在城市里的孩子身上就更加突出。

我所了解到的有的大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就要五千多元,最低的也要一千多元,这些钱支撑了大学生们怎样的生活呢?下馆子、泡网吧、去夜店、唱KTV,包括谈恋爱、交男女朋友,而这些钱都是要父母来埋单的。

我想对于富二代的父母来说,这些钱其实不算什么,但对于大多数都是工薪阶层的父母来说,钱多钱少都是他们抠自己省下来的。尽管父母省吃俭用,可孩子在用钱时并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父母的钱就是他们的,他不花谁来花呢?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城里的大学生的消费往往让农村来的孩子咋舌,手机一款一款地换,电脑要买就买最好的,用什么都比着来,你有的我也不能落下,在这样的攀比风气下,孩子读大学的费用年年创新高,可这里面有多少钱是花在了学习上,只有孩子自己知道。

小静是个来自农村的女孩儿,在北京读大学费用很高,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她从大二开始就出去做家教赚钱,一个星期同时辅导3个孩子,每天都忙到晚上十点多才回学校,这样她自己基本解决了生活费的问题,父母只需要给她承担学费就可以了。

可就是这样在同宿舍那些城市女孩儿面前,小静也很自卑,因为她没有那么多钱去买衣服和化妆品,也很少去唱KTV或者下馆子,同学请她,她也不去,因为她知道没有多余的钱回请人家。

每当听哪个女生说要过生日,她就会悄悄躲出去,因为她没钱送人家礼物,或者有时候送的礼物太寒酸,反而让同学更瞧不起她。平时女生们聊的那些话题她根本就插不上嘴,不是什么名牌包包,就是什么名牌化妆品,她知道这些东西的价格对她来说都是天文数字。而同宿舍的城市女生却不在乎,小静特别羡慕别的女生有支撑她们消费的父母,而对于她自己来说,吃碗兰州拉面,加点儿牛肉都是奢侈的。

在父母的经济支持下,大学里的城市学生跟农村学生分成两个鲜明的阵营。农村学生早早地就去做家教、打工赚生活费,或者努力学习争取奖学金,而很多城市学生却整天沉迷于玩电脑游戏、谈恋爱、追女孩儿,学习上也是仅限于应付,只有极少数城市里的孩子会选择去勤工俭学,但那基本上属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的选择。

曾经有人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就目前中国大学的收费水平下,培养一个本科生,一个家庭大约一年需要支出四五万元钱,四年下来就是几十万元,对目前中国人的收入只有年约二三万人民币的工薪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当然需要父母的节俭度日才能积攒下。

而这些被父母的血汗钱供养着读大学的孩子大多都已是成年人,他们有完全可以承担一切劳动的体魄和能力,但是,父母的腰包告诉他们,他们不需要劳作,他们只要把学习搞好,剩下的由父母来搞定。于是,你会看到中国的父母人到中年便格外的疲惫,上有老人奉养,下还有孩子需要他们,而他们的孩子个个长得人高马大,膀大腰圆,却一直花着父母的钱,并为此感到理直气壮。

我认识的一位大学女生,为了参加周杰伦的歌迷见面会,花了800元买了一张入场券,而她妈妈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也才不过赚1800元人民币,但尽管这样,妈妈也支持女儿的行为,怕女儿这个月的生活费不够,赶紧再给女儿的卡里打2000元钱。

我身边有太多这样的父母,所以,我常想不能怪富二代的父母把他们的孩子宠坏了,中国的父母虽然大多数都不是富一代,却大多数在将他们的孩子当做富二代来养育,为了孩子他们克己节省,但只要孩子需要,不问理由便会倾其所有,我总是想父母的爱要是泛滥到没有节制,那它会不会就变成了一种害?

在招聘会上你总是会看到那些两眼茫然,一点儿工作经验也没有的应届生频频被拒绝,有的孩子大学四年竟没有一次工作的经历,无论他有多么优秀,这无疑会成为他致命的短板。因为跟那些从大一就开始在社会上勤工俭学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相比,他的确不会更加被用人单位所青睐。

所以,有时候我建议大学生走出校园,去找一份工作,并不是完全为了赚取那份薪水,更重要的是,他可以积累很多工作经验,对不同的行业有所了解,训练自己的职业精神,顺便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已经是他大学生活必要的选择,他应该开始得越早越好。

可实际上很多父母并不支持孩子去勤工俭学,有的父母怕孩子被社会上的人给骗了;有的父母怕孩子累着,心疼孩子;还有一些父母认为学习最重要,考试最重要,只要保持好的成绩,其他的无所谓。

父母的意见某种程度上扯了孩子的后腿,让本来就动力不足的大学生们乐得不跟社会接触,反正一切有父母呢,尤其是在城市里的孩子中间,持这种念头的大有人在。

对父母的依赖大大降低了这些孩子的能力,由于缺少实践经验,他们走出校门的第一份工作通常不会超过两个月,结果不是他被炒,就是他炒了老板。总之,一到了岗位上,他会发现四年的大学其实是一片空白,一切都得从头再来,一切都得从零开始,父母的几十万也许只是让他得到了一纸文凭,可真到了现实工作中,文凭又能起多大作用呢?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承担,显然并没有让孩子得到更有利于他的成长,相反,父母还要再为他的下一步成长付出成本,那就是他能够频频炒老板的背后,是父母对他无条件的经济支持,有这样的父母,找工作对他们来说只需要心情。

在我的调查了解中,很多刚刚大学毕业的孩子,至少1~2年内都在依靠父母的经济支持,租房、吃饭、交朋友的费用全部由父母承担。因为有父母的经济支持,他们并不在乎所谓的工作机会,于是,收入月月光,稍不合心意就跳槽,成了这一代孩子的常态。为此,他们常常被人称作不靠谱儿的一代,因为有可能上午还做得好好的,下午就打过电话来说不干了,其潇洒的风度令人惊叹。

对于孩子的频频跳槽,缺乏稳定性,父母们也烦恼,可父母常常埋怨的是这个社会,给孩子的机会太少,抱怨老板对员工太黑心,抱怨孩子的同事们不够包容,他们通常不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看看是不是正是由于他们对孩子的过于奉献与迁就,才让孩子如此不珍惜机会,如此不肯为了一个机会而坚持。

这就是中国父母的悲哀,他们尽其可能满足自己孩子的结果就是,让孩子更加地不珍惜、不在乎,更加地不懂得体谅父母,与父母分担责任,父母替他们扛的越多,他们就越脆弱,所谓的外表光鲜艳丽,却经不起任何风雨的草莓族大多指的就是这一代孩子。

不管是什么族我想他们都需要好好地生存下去,父母不应该对他们承诺太多,让他们误以为父母在每个阶段都帮助他是应当应分的。当他这样想的时候,父母的帮助实际上就对他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因为,他不会为此感恩,只会对这一切习以为常。

我想对中国的父母提这样几点建议:

1.即使你很富有,也不要为孩子提供100%的帮助,让他失去自己寻求解决困难的能力,更何况你也许并不富有,你只是很节俭自己的生活,这样就更没有必要,你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一样重要,你只需要为孩子付出50%的帮助就可以了,相信你的孩子,另外50%他会自己去解决。为此,他只会变得更加勤奋与聪明,变得珍惜机会。剩下的50%请拿去善待自己,对自己好一点儿,去看看全世界,让自己的人生多一点儿色彩,不要让孩子把你的生命全部覆盖,那样是很遗憾的一件事。

2.鉴于中国父母的传统,如果可以,你乐意的话就为孩子承担大学学费吧,生活费让他自己想办法,把那些玩电脑、追女孩儿的时间节省下来,他养活自己绰绰有余,你只要信任他就可以了。

3.鼓励孩子走出校园去参与社会实践。相信社会上还是好人多,让孩子多学一些生存的技能,多接触一些领域,大学生活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他的能力、价值观、人生观,甚至工作观,都要在这些经历中建立。如果缺少经历,他就很难成熟,不成熟的孩子走出校园常常是遭遇坎坷最多的那个。

4.要让孩子学会珍惜机会,就是要少给他帮助,让他自己去努力、去寻找。中国的父母常常为孩子做得太多,以至于让孩子感觉得到太容易了。所以,他会不在乎,父母要放开手,别怕孩子摔跟头,摔过的孩子才会知道要如何走路才安全。

5.告诉孩子想要成功仅仅靠努力还不够,他还需要谦卑,总昂着骄傲的头颅很难获得别人的接纳与认同,在社会上行走,人的行为要高贵,思想却要谦卑,骄傲的人通常会机会越来越少。

6.告诉孩子频频跳槽不是摆脱工作烦恼的最佳方式,只会让孩子的履历表越来越难看。因此,想要立足,就必须学会坚持,重要的是最先开始的选择,不能是勉为其难,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估自己,是良好选择的开端。

7.告诉孩子在任何一个行业不坚持2~3年,你通常不会学到什么东西,而学无所长,则会带来选择的烦恼。说服自己学会等待,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容器,你在吸纳各种能量,能量足了你才会更有能力,而且要有能力,任何大门都会为你敞开。

8.父母可以支持孩子创业,但不能以无条件的姿态为已成年的孩子的各种开支埋单,这样只会让他更加地懒惰。在欧美国家,成年的孩子与父母同住都需要交租金和日常生活费用的,不是他们的父母抠门儿,而是父母认为这应该是已成年孩子的一种责任。

孩子成年后父母已完成了对他们的抚养任务,他们没有理由再躺在父母身上享受现成的生活,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他们得靠自己的双手去挣。而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父母的承担行为意味着对他们的纵容,这应该是不被社会所容忍的。而且,很多孩子的惰性就是这样来的,这样的父母实际上对孩子是极为不负责任的。

孩子长大了,就应该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无论穷和富靠他们自己去努力,就是在日本这样的亚洲国家,父母也不会容忍成年子女向他们伸手,有困难可以帮一把,但他们不能把父母的所得据为己有。

中国父母的做法正在让更多的中国孩子无法走向自我承担,对他们来说是否成年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只要他伸手,父母就会给予,这真的无益于孩子的独立,而不能独立的孩子,如何让父母放心。

很多父母都对自己已成年的孩子摇头叹息,我却会说,错不在孩子,父母的过度给予造就了今天的孩子。所以,还是对孩子有限供给吧,让他觉得向父母伸手有难度,会感到难为情,他就会知道如何独立了。

三、中国人人要买房?

曾几何时,在中国地产界,一句“商品房应该是有钱的人才能买得起的”大实话,引来了国人铺天盖地的批驳。事实上不管国人认不认可,买房子这件事在欧美发达国家也一定是有钱人或者是自己有钱的人的消费。

而在中国你常常看到刚刚大学毕业二十一二岁的孩子就开始买房,而且还得是大房子,钱是谁来掏呢?基本上是父母多年的积蓄。还有的孩子因为买的是婚房,于是,买房的钱通常是来自于双方的父母。更有甚者,在北、上、广这样的房价高涨的大城市,给刚毕业的孩子买婚房已不仅仅是父母的责任,父母的父母,对方父母的父母,可以说是举整个家族之力,也要给刚刚工作还没几年的孩子买房。

在上海就屡出这种6+2模式的买房大军,外公、外婆掏出棺材本儿,双方父母拿出了养老的积蓄,为的就是让孩子尽快地拥有自己的房子。尽管这样,这些钱也多数只够付一个首付,剩下的贷款很自然地就把孩子沦为了房奴,很多才刚刚20出头的中国孩子就已经背负银行的上百万债务。

由于很多孩子工作不稳定,收入缺乏保障,于是,帮孩子还贷又成为一些父母退休金的支出渠道。由于大多数父母再难也要帮孩子买房,很多年轻的孩子刚走出校门没几年就贷款买房,超过市场供应关系的旺盛的购买力在很大程度上推高了房价,也造成了所谓的“刚需”这个名词的出现。

刚需,就是所谓的刚性需求,不得不买的那种需求。但纵观现在的孩子对房子的需求,真的是不折不扣的刚需吗?我看不尽然。

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家庭还处于温饱阶段,而房子这种具有独立产权的资产购置,一般都是生活水平超过小康以上的家庭的消费。但在目前中国,有钱没钱都要买房,原因是别人买了,我不能不买,父母不想让孩子受买不起房的委屈,尤其是要结婚的孩子,好像租房结婚是一件极没有面子的事情。许多父母倾其所有,一定要为孩子准备一套婚房,就是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差。

于是,父母辛苦了一辈子还挤在小小的破旧楼房里,而孩子刚刚大学毕业就住进宽敞明亮的大三居,这样的现象在我身边比比皆是,可这样轻易就到手的幸福,孩子会珍惜吗?

我曾经采访过这样一对80后小夫妻,男方父母为了儿子结婚倾其终生积蓄给孩子买了一套婚房,可两个孩子在婚礼刚举行了3个月后就因为男方有外遇而导致离婚。为了补偿女方,男孩儿在没有告知父母的情况下,将婚房转卖,大部分资金都给了女方,男方父母知道后对孩子的行为特别生气,又把女方告上法庭,追讨被女方拿走的资金。因为男方是过错方,法院后驳回了男方父母的诉讼请求,男方父母的终生积蓄就这么打了水漂,可看他们的儿子却若无其事,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自从房价一路高涨,房子就成了许多家庭心头的“痛”,很多父母在花尽积蓄给孩子买房置业后才发现,其实房子不但不能保障孩子的幸福,还带来了诸多烦恼。

南京的一对恩爱的80后小夫妻,就因为房子而不得不选择分手。因为房子是男方父母买的,女方父母感到房本上没有女儿的名字没有安全感,于是,提出让男方在房本上加上女方的名字。但是,男方父母认为钱是自己出的,跟女方没有关系,坚决不同意在房本上加上女方名字。双方争执不下,女方父母为了让男方让步,去男方家把女儿接了回来,这一冷战就是半年,后来,女方见加名无望,便提出离婚,尽管小两口感情不错,但因为双方家长已反目成仇,再相处下去也只有痛苦,最后,只好选择了离婚。

北京一对85后小夫妻,刚刚结婚一年多就闹开了离婚,由于他们的婚房是双方父母出钱付的首付,因此,如何分割房产成了他们离婚的重头戏,可那个还不到10个月的婴儿反而成了大家都不关注的烫手山芋。

男方见女方不想要孩子,就提出男方带孩子要多分割房产,而女方认为给男方家生了孩子会影响自己的再婚,也提出多分割房产作为补偿,最后,见多分割房产无望,男方把孩子放在法庭上就扬长而去,女方也不要孩子扭头就走,只剩下几个月大的婴儿孤独地啼哭,却无人理睬。

看来都是房子惹的祸啊,可是父母们却还在乐此不疲地为了给孩子买房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把每一分钱都省下来,可是,房子又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

相比较之下,美国人平均买房的年龄是33岁,对于普通的美国人来讲,21岁大学毕业,26岁结婚,一般都会在结婚10年也就是大约30多岁,有了孩子以后,选择用自己工作以后的积蓄贷款买房。

而且,美国人一般第一次购买房产,都会买面积较小的公寓,等人到中年,45岁左右,有了几个孩子,事业上也相对稳定,收入也增加的时候,会考虑换成带花园的别墅,这样方便孩子们的起居和活动。

德国人买房平均年龄在42岁左右,在这之前一般都是租房住。比利时人买房一般都在35岁左右。欧美国家一般都比较富裕,物质生活比中国要丰富得多,但就是在这些发达国家,也很少有二十几岁刚刚大学毕业就买房的年轻人,而靠父母的终生积蓄给孩子买房的就更为罕见,除了那些生在富豪之家的幸运儿,生下来也许就有自己的房子,大多数的年轻人都要靠自己勤奋地工作,努力地奋斗来为自己挣得一片屋顶,为自己的妻子儿女创造一个家园。而在中国,父母的慷慨却让很多孩子省去了奋斗的环节,不需要付出什么便可以得到一套比父母的房子还要大的好房子,可父母的这种慷慨对孩子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有时候很难说清楚。

我一直认为所谓的“刚需”是中国目前的父母的心态和开发商为了制造“恐慌销售”相结合的产物。跟一些着急为儿女买房的父母聊天,他们常说的就是,“让孩子租房住,父母觉得对不起孩子。再者说,人家的孩子都买房了,咱不买不行啊。”要不就是:“靠孩子那点儿收入,什么时候能买得起房啊,父母的钱不就是为孩子攒的吗,不给孩子花给谁花呀。”

父母们说来说去就是认为自己应该给孩子买房,自己的钱都应该花在孩子身上,那才对得起孩子,中国父母善于奉献的精神在孩子买房这件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父母的这种心态也正好被开发商们所利用,于是,现在不买,将来还涨,房价一天一个样地种种有利于开发商销售的舆情也一步一步地将父母们逼得不得不出手。

于是,你买得起,我也买得起的行为也将房价推向更加令人难以忍受却不得不忍受的边缘。中国父母的介入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高房价的推手,因为中国的所谓刚需人群真正有能力自己买房的大多数都应该在10年以后,中国的父母用自己的积蓄预支了未来的房市,提前圆了刚需人群的梦,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动辄几百万的贷款压在身上那滋味也不好受。那些才刚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每天刚一睁眼就欠了银行不少的钱,很多孩子找工作,薪资要求是奔着他的银行还款额去的,只要每月的收入能还上房贷,他就会欣然接受。房贷阻断了每个孩子的梦想,那些45岁以后才需要考虑的问题,譬如说人生要稳定啊,不能冒太大风险啊……中国的孩子25岁就已经在考虑了,因为背负着巨额贷款,他已经无法承受人生的任何风险了,按部就班,中规中矩,把每个月的收入一大半全交给银行,他才能享受有房的幸福,这痛并快乐着的幸福,已成为当下很多中国孩子的写照。

江涛是来自湖南的小伙子,大学毕业两年后为了结婚,他在双方父母的全额资助下付首付买了房子,现在他和妻子每个月共同收入8000多,还房贷就要7000多,有了孩子后他们一个月1000多的余款根本就无法生活,每个月还要双方父母再给他们寄2000多元来才能生存下去,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几年。

他们双方的父母也是普通的退休职工,收入微薄,为了支持两个孩子,四位老人一个星期只能吃一次肉,买菜都要在菜市场关门的时候再去淘一些便宜菜回来。

江涛的岳母半年前查出乳腺癌,可老人一听化疗要花很多钱,说什么也不往下治了,自从放弃治疗后,老人的状况也一天不如一天,可就是这样还在坚持着给女儿带孩子。

江涛说他的悲惨生活就是从买房开始,本来夫妻两个的收入还可以,如果租房住每月最多也就支出2000多元,就可以住得又方便又宽敞,他说可以把剩下的钱积累下来,等自己有了条件再买房。

可是,准备结婚时,父母表示一定要买房,女方的父母也坚持要买房,江涛的妻子也坚持要买房,因为她们的同学都是买房以后才嫁的。为了让父母放心,也给妻子一个交代,江涛租房结婚的想法彻底动摇了,他成了过早透支自己的刚需一族。可自从买房后,他就再也睡不了踏实的觉。

在单位受了委屈也不敢找老板说,生怕老板嫌他事儿多让他走人,妻子生小孩只休息了3个月,就赶紧上班了,担心休假时间太长,她的岗位被别人顶了。小夫妻每天都在绷紧了的神经中讨生活,过去浪漫的爱情如今只剩下了3件事,房贷、儿子的奶粉钱和自己的生活费。

看到双方的父母都已经年纪一大把,岳母还罹患绝症,自己作为家里的独子至今没有回报父母一分钱,却还要在双方父母的资助下才能把日子过下去,江涛觉得自己虽然是有房族却一点儿也快乐不起来,更提不起精神去开拓事业了。

我发现在我身边,像江涛这样的年轻人不少,尤其在北京这样房价高涨的地方,很多孩子在实现了有房的梦想后,也同时发现他的幸福代价高昂,首先是父母花光了终生积蓄,其次是他预支了后半生,因为动辄长达20年甚至30年的贷款偿还期,让他无法看到自己的人生还可以有别的选择。

国外的年轻人为什么大多在35岁以后买房,第一是因为刚刚大学毕业他们没有钱,而父母是没有义务为他们买房的,哪怕他们再有钱。所以,国外的年轻人也没有这种依赖心理或者说习惯,花父母的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很没有尊严的事情。

第二,国外的年轻人不选择年轻时买房,是因为他们大多对未来充满了梦想,他们有太多的人生规划和理想需要通过奋斗去实现。在年轻的时候,他们会有很多尝试和体验,待在不同的国家,生活在不同的城市,转换各种工作,他们会给自己很多时间来看看自己到底更适合做什么,生活在哪里比较快乐一些。

他们当中大部分人会把结婚成家当作需要开始稳定的标志,尤其是有了孩子以后,他们会为了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而选择一个城市稳定下来,这时他们大多已奋斗了10年左右,开始有一些自己的积蓄,于是,为了对家庭和孩子负责任,他们会选择贷款买房,给自己一个稳定的居所。

可就是这样他们也常常不会因为房子放弃尝试,美国人一生平均搬家十几次,就是因为他们总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奔波,哪里适合自己的生活和生存,哪里就是他们的选择。

虽然中国的国情的确跟国外不同,但我想人都是一样的,生来都有理想和抱负,父母不要以为你花光积蓄为孩子购置了房产,孩子就会过得快乐,拥有物质的快乐其实是短暂的,而人能够自己努力,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机会才是更长久的快乐。看看今天的中国孩子,还有多少人拥有这样的机会?

父母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让自己的孩子过得好一点儿,却忽视了这样的过程,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东西,往往让人不懂得珍惜。现在的孩子对工作的态度,已经让很多人感到不能理解,我却认为问题大多出在父母身上,中国父母给了孩子太多可以不劳而获的体验,让他们频频地尝到了不用付出照样可以得到的甜头,有谁还珍惜工作机会,有哪个还会踏踏实实地去勤奋工作?那些家有啃老族的父母不也在为孩子的啃老感到没什么不可以接受的吗?

父母对于孩子在物质上的过度付出,只会让孩子养成依赖与攀比的心态。现在不少刚刚大学毕业一两年的孩子聚集到一起,很少有人说通过这两年的奋斗,我得到了什么,孩子们谈论的话题大多是我爸我妈给我买了多大的房子,我父母帮我安排了什么样的好工作,这其中又有很多孩子是带着攀比和炫耀的心态说这些事情的。在国外的年轻人普遍把享受父母的金钱看做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时,中国同龄的孩子却骄傲地引以为荣。同样是孩子,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我觉得中国的父母不吃不喝,拼了老命也要攒钱给孩子买房是很愚昧的一种行为,不值得欣赏。你一生含辛茹苦,把孩子抚养大,供他上了大学,让他具备一定的谋生技能,你的任务就已完成,你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再去给他买房置业,为他再去承担那么沉重的财务负担。

生活是他自己的,他完全应该靠自己的劳动去改善自己的生活,他不能总是拥有不劳而获的特权。父母的过度付出会完全宠坏他,让他失去了上进的动力,失去责任感,失去了感恩的能力。

我相信如果不是中国的父母这么追捧房子,这么乐于为孩子埋单,中国的刚需不会来得这么快,房价也不会一路攀升几乎到失控状态。既然房子也是商品,那么商品的价格一定是受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这么多人都想买房,僧多粥少,自然房价要狂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正是因为中国的父母人人都要出手给自己的孩子买房,所以说是他们推高了房价也有一定的道理。

我不相信中国的父母如果不给孩子买房,他会睡在大街上,而如果他真的睡在大街上,证明他实在已经懒到了极点。在这个随便干点儿什么都能养活自己的社会,除了他自己不想过好日子,想过好日子而又懂得勤奋的人大都过得不错。

很多父母到我这里做心理咨询,一开口就指责现在的孩子没有责任感,对父母给创造的那么好的生活特别不珍惜。我总是会对父母这样说,懂得珍惜正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而不具备责任感的孩子怎么会知道珍惜是什么含义呢?

可是,孩子的责任感是怎么建立的呢?他一定是在学会了自立自强,学会了自我奋斗,学会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以后,才会更加体会到什么叫责任感。中国很多的孩子已经习惯了父母的给予,独立、奋斗,这些词儿对他们来说是很遥远的。所以,他长大以后既没有为自己负责的意识,更不可能有对别人负责的意识,指望他具有社会责任感,那可能更是不现实的。当我们的父母把孩子培养成这样的人的时候,我们又该怎样向这个社会交出一个合格的公民?

我常说,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小家庭承载着的是大社会的希望。因为我们的社会成员常常都是来自于一个个小家庭,父母的责任不仅仅是把孩子抚养大,让他过上好日子,父母的责任更重要的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公民,具有独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人。如果你的孩子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你即使倾其所有也很难成为合格的父母,得到社会的良好评价与支持。

所以,打破这种父母的钱就是孩子的钱,这种无助于孩子成长的观念吧,你的是你的,只属于你,你可以帮助孩子,但要有个限度,完全地大包大揽只会让你的孩子更加没出息。

让孩子有追求他的梦想的机会,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等待,那种一夜之间,梦想成真的结果有什么意思呢,重要的是孩子努力奋斗的过程,他会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我的价值,建立自己的成就感,体验自己的责任,这些感受和收获都将属于他自己,人生的许多乐趣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一一呈现,你不认为这样的人生才够丰富,才够有意义吗?

让孩子放手去搏一回,他才会真正懂得珍惜,所有你认为不好的品质,譬如自私与冷漠,譬如无情与懒惰都会在他勤奋的劳作中消失。因为这些品质无助于他的生存,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他只能改变自己。

我曾经跟许多来做亲子关系咨询的父母说过,别对你的孩子太“好”,想要孩子重视你的爱,就请把爱保留几分,想要孩子爱你更多一些,就不要那么轻易为他付出一切,当他觉得只有付出才能得到的时候,他才会珍惜父母的爱,珍惜自己的青春和那些别人给的机会。

这样的孩子才会长大,才能承载更多的希望,成为有责任感,可以信赖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