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致成年:我的十八年
18026200000001

第1章 爱总是向下的

人们常说爱总是向下的,这一点于我而言是比较赞同的。

下面我们先聊聊为什么说爱总是向下的?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古代的三纲五常然后对比一下爱总是向下的案例后,我想,你就会恍然大悟了。

那么什么是三纲五常呢?我们来看看网络上对三纲五常的解释。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

“五常之道”实际上是“三纲”的具体化。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按照当时社会背景、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乡规民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平等那是不可能的,若是有依当时时代而言是大逆不道的行为,甚至有辱家门。可是就是如此的环境下仍有爱总是向下的现象。

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人们熟知的亚圣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名叫孟轲(公元前372一前289)。他幼年调皮淘气,后来刻苦求学,终于成为一名儒家学派的大学问家。晚年,他在《孟子题辞》中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我的成人与‘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关系极大。“

孟轲是邹国人,祖辈以农生为主,家境甚为贫寒。他家住在一个村落的边上,附近是一片坟地。孟轲出于好奇,小时候常去墓间玩耍,看见人家埋葬死人,他就和一些小朋友学着样子玩抬棺材、挖坑、哭号的游戏。盂母见此情景很担心,认为这个地方对孩子成长不利,就搬了家。

孟家搬到城里的一条街上,附近是集市和商店,商人巨贾云集,一天到晚吆喝声不断。孟轲住在那里后,又和小朋友学起商人做买卖的游戏来。孟母感到这个地方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于是又决定搬家。

孟家第三次住的地方是一个学宫的旁边。到这里来的除一些学生外,还有一些著名的学者。他们出出进进很有礼貌,早晚还会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孟母高兴地说:“这个地方很好,有利于对孩子教育。“便定居在此。

盂轲住在这里,常到学宫旁看学生游戏,听老师上课,学生朗读,学习来往行人的礼貌动作,孟母看了十分高兴。直到孟轲上学,孟母仍不放松对他进行教育。后来,孟轲终于成为著名学者。

我们再回到现代看看。

案例一:一个发生在一位游子与母亲之间。游子探亲期满离开故乡,母亲送他去车站。在车站,儿子旅行包的拎带突然被挤断。眼看就要到发车时间,母亲急忙从身上解下裤腰带,把儿子的旅行包扎好。解裤腰带时,由于心急又用力,她把脸都涨红了。儿子问母亲怎么回家呢?母亲说,不要紧,慢慢走。多少年来,儿子一直把母亲这根裤腰带珍藏在身边。多少年来,儿子一直在想,他母亲没有裤腰带是怎么样走回几里外的家的。

案例二:“宁可苦自己,不能苦孩子”,这是我国的一句古话,相传至今,N代人这样默默无闻地履行着,没有埋怨,没有责备,只要看到自己孩子幸福,做父母的就会露出灿烂的微笑,纵使这微笑背后隐藏着无数的艰涩与辛酸。

前些天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一位单身母亲为了供养自己的3个孩子上学,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亲戚、朋友能借的全借遍了,为了借钱,这位母亲不惜在人面前低声下气,点头哈腰。她超负荷地工作,白天在工厂上班,下班后给人去做保姆,农耕时还不忘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生活给了她无数的艰辛,岁月夺去了她原本靓丽的面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位母亲终于累垮在床上,当她看着自己的孩子手捧着鲜红的录取通知书时,这位母亲的泪水夺眶而出,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位母亲“育儿成才”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然而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得不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大学虽然考取了,但那每人5000块一年的学费对于她来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就像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在休养了数日之后,这位母亲重新投入到了“战斗”当中,这次又多了一样——卖血还钱。故事还在继续,当时我的眼泪已经情不自禁地顺着面庞往下流,多么伟大的一位母亲啊!!在我国,这样的事例还有好多好多。那些为人父,为人母的都用实际行动在培育着他们的孩子。

“一切为了下一代”,这似乎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我的一个叔叔,小学文化,认识的字很少,但他知道“为了孩子”这几个字,并且常常挂之于口,付之于行动,他努力地挣钱,当被问到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常常笑着回道:“我要为我的孩子创造出一定的物质财富,使她在物质的社会中不被“钱”所遮眼。

现在,我们还在读书,还在扮演着“孩子”的角色,“一草一木总关情”,我们要学会感恩,父母培养我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不能像那些“伪公仆”一样,只知道耍嘴皮子,没有实际行动。我们应该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嘴巴上固然要对父母说一些孝顺的话,更重要的是从心底出发,用实际行动来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情。父母并不需要山珍海味,并不需要绫罗绸缎,父母只需看到我们的一点孝心和真心。普天下的孩子们,趁现在还在求学期间,时间比较充裕,有空多回家陪陪父母,倾听他们的一些心声,这就是父母最想看到的。摘自豆瓣

其实从古代至现代像这种爱总是向下的案例故事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