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沧海(第一辑)
1794200000014

第14章 人生五大问题

人生五大问题

方天化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国内发行的谈论人生的出版物不多,《傅雷家书》是这类不多的读物之一。它发行之后,风靡一时,多次再版,可见当时的国人是多么需要真诚、深刻、针对性强的人生引导书籍。

《傅雷家书》中多处提到法国文学家莫罗阿所著的《人生五大问题》一书,傅雷将其列为人生难得的教科书。我读到此书书名,心颇向往之,但深憾无缘读到该书,不能完整地了解该书的原文内容。

在经历了求学、工作、恋爱、寻道……笔者已步入不惑之年,这时,再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并与周围人们的人生轨迹进行比较以后发现,人生确实也有一定规律可寻,在纷繁变迁、杂乱无常的生活现象背后,其实还有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可供汲取,当然其间也伴随着一些教训足以引起警觉。总之,在借鉴别人的宝贵经验之后,人生可以少走弯路,而有更多甜美、幸福的经历,从而实现本该享有的最大的人生价值。

《大日经》有“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的说法。我想,“方便为究竟”也可以作为人生的圭臬,来指导我们的现实人生吧!

一、学业与爱好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师。”他说的“兴趣”,我想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指爱好、趣味;(二)指更重要的“天赋”。

人们在自己成长之初,往往难以确定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包括自己的学业、专业趋向,而这又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假设,要是陈景润先生选择了“外交”专业,而华罗庚先生甘心做一个杂货铺店员的话,我国数学界将会缺失两颗闪亮的明星,于己于国,是多么重大的损失啊!

所以,聪明的古人便发明了“抓周”这个方法,来预测孩子未来的兴趣、事业走向。《红楼梦》里记叙,主人公贾宝玉在周岁时“抓周”,抓的竟然是胭脂盒、香袋之类,喻示了贾宝玉未来混迹于脂粉丛中,喜与“小女儿”们为伍,自然是“封建礼教”的异类了。

古人发明“抓周”这个方法,显然是想找出一条捷径,简单明了、迅速及时地确定孩子的学业、事业的方向,进而确定人生的目标。与“方便即究竟”有暗合之处。

然而,“抓周”这个方法并不科学,至少不全面、不准确。就拿贾宝玉来说,他虽有与女孩们过从甚密的习气,但他还有敏捷的才思、活泼的性灵,若看不到后者,就会抹杀了怡红公子这位情感丰富、卓尔不凡的才子。

那么,现代人更多地只有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孩子的兴趣和天赋。天赋可以说是一个最好的人生导引。一个人,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天赋,他(她)就已经盖过了数以千计甚至万计的人们。要知道,芸芸众生都是如此平凡,或者说不易显示出其可能拥有的天赋。当然,一个有天赋的人,顺着他(她)的天赋,去选择自己的学业、事业方向,应当取得事半功倍的人生业绩。有天赋的人,是极其幸运的。

这里,要强调不能简单地以“兴趣”作为选择学业、事业的标杆。在向一个有极高水准、较强难度的专业进取之前,必须慎重掂量自己主、客观的条件。如果不顾客观条件的不足、不计成本地向着一个仅仅是自己喜爱的目标奋进,往往是一种注定会前功尽弃的“中蛊狂奔”,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巨大的烦恼。笔者就知道在川西一个小县城里,一位自身条件并不优秀的声乐爱好者,成年累月地报考音乐学院,屡考屡败,最后终于精神失常。每到凌晨,他必然纵声高唱,一城人都听得毛骨悚然。

可见,必要时的“放弃”是一种智慧。否则,就是自寻烦恼。

进一步说,“天赋”不等于一切,即使有了天赋,人们还是需要进行辛勤的劳动,锤炼自己的才智和情商,以臻于完善的境界。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就曾写过一篇散文《伤仲永》,叙说他的家乡有一位极有天赋的神童方仲永,几岁就可以作诗赋词,名噪一时。但是,由于方仲永的父亲以为“奇货可居”,将其作为敛财的途径,而不是培养造就他,多年以后,曾经的神童方仲永也就成为非常普通的人了。这个结果使得王安石感慨不已。

在设计人生路向时,有时,为了拓展孩子全面的才能,补充其性格某些不足,恐怕不一定就简单地选择其兴趣与天赋所显示的方向。有的孩子比较文弱,或许参军能克服其缺点;有的孩子喜欢文科,然而让他学习理科更能促进他的全面发展。所以,笔者不赞成过早地分文、理科,使学生过早定型,而发展成为单向度的人。就拿笔者本人做例子,笔者从小就喜欢文学,也表现出一点点语文天赋,但是在笔者父亲的要求下,选择了法律专业。四年的法学本科学习,使笔者受益匪浅,弥补了自身文采有余、严谨不足,情感丰富、理性稍欠的弱点。可以说,选择了法律专业,使笔者一生受益,感激不尽。

所以,人生的设计应当是富于人性的、理智的,甚至是“适可而止”的,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也应当是教育学的应有之义吧!

二、爱情与家庭

简单地否定爱情的价值,是不诚实的,至少是不成熟的。

爱情,在某些人眼中是虚幻不实、变幻无常的。但是,在“真空”的背后是“妙有”。何况,我们还可以“借假修真”哩。

经历过爱情的人,都不会否认爱情所能带来的巨大激情,爱情可以提供人生奋斗的动力,使人因充满幸福感而正面肯定人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说、太极图,早已充分昭示了两性互补的完美含义。只有两性充分互补,才能成就完整的生命。完整的生命体带来的终极幸福,也就构成了生命的意义。(这里,暂且不讨论宗教里提倡个体超越的教义。)

我之所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找到了个人自由与社会整体利益、道德完善与物质创造、此岸幸福与彼岸理想之间的“黄金分割线”,正是基于中国社会以人伦本位为追求目标的本质特征。中国儒、释、道三家文化既独立又互补的特点,支撑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发扬光大。

既然中国主体文化肯定家庭的价值,当然也就要首先肯定爱情的价值。

笔者在这里不讨论单相思、暗恋,即使它们仍然可以给当事人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甚至巨大的精神愉悦。

笔者重在揭示人们在选择终身伴侣时的可能的“究竟之路”。

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应当尽量节约时间,珍惜机会,因为爱情只是家庭的垫脚石,而家庭应当是事业的助推器。不要因为在情感之途上蹉跎岁月而耽误了应有的事业与前途。

爱情应当是双方相互吸引而产生共鸣。

在和平时期,正常情况下,爱情是双方心灵的谐振。

这种共鸣,其产生是有规律可循的。将一方的客观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加以总括,实际上就得出了其价值含量与价值取向,这两项指标客观地凝固了每一方的“价值位阶”,双方如果相近,那么应当意味着是最佳的人生伴侣,对对方的满意度最高,而能白头偕老。例如核物理学家钱学森和歌唱家蒋英伉俪,就是这一规则的典型范例。

在学业基本完成的青年时期,男女双方的“价值位阶”基本上固定下来,此时的“价值位阶”既是对各自过去努力塑造自身的总结,也是未来发展可能的基础。所以,找到“价值位阶”的最大公约数,就能找到甜蜜、完美爱情的极值,而能最大限度地推动事业,完美人生。同时,也可以肯定地说,用此类方法找寻的终身伴侣,若干年后再回首,也是不会有遗憾和失落感的。

笔者反对为体验各种不同的“爱情”,而展开无休止的“爱情游戏”,那往往浪费生命、弄巧反拙。(艺术家为了创作作品而产生的艺术体验,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或许,读者会认为笔者是在提倡“门当户对”。笔者认为为成立家庭而产生的爱情,应当注重客观条件——指当事人的教育程度、职业、成长经历,这些东西实际上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可以说是物质层面的,其实也是精神层面的。

基于真实、成熟的爱情,应当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宽容与呵护、尊老爱幼等自然是其中应有之义。

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包容对方的不足,甚至采取“吃亏是福”的人生态度,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人生硕果。

三、锻炼与游戏

锻炼身体,应当贯穿于人的一生。锻炼所带来的健康与愉快,是没有锻炼经历的人无法想象的。

锻炼起到了祛病延年的作用,激活兴奋因子使身体处于愉快、灵敏的状态,长期锻炼将使人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

严肃的人生,其主要内容或许就只包括两部分:(一)工作(学习);(二)锻炼。这两部分交替构成良性循环的完整人生模式。

锻炼身体,应当注重时间、年龄、身体状况。

清晨到公园、绿地走一走,吐故纳新,加强新陈代谢,会使人立即从前夜的昏沉状态中恢复过来,迅速进入舒适、清醒的状态,有利于新的一天的开始。

中午稍微午休一下,对下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大有裨益。

晚饭后,散步、打拳、跳操等活动对身体的“兴奋—抑制”机制的形成至关重要。

人在十几岁到四十岁之间,参与强度大的、对抗性强的体育运动,包括足球、篮球等,对身体肌肉功能、心肺功能的强健具有良好作用,可以促进肌肉发育成长,为未来抗衰老打下良好基础。

四十岁以上,应当选择相对温和的运动,例如游泳、太极拳。网球运动对上半身胸大肌的雄壮及心肺功能的强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游泳能明显改善人体的心肺功能。而太极拳应当是贯穿一生的体育运动,它对于全身微循环系统功能的优化具有突出作用,长期坚持会促进身体各系统机能的完善。

良好的运动习惯,会促使人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获得更幸福的生活。

当然,锻炼身体必须讲求适度,不要在疲惫状态下进行。若条件许可,应当在身体状况极佳的黄金时段里认认真真地去进行体育锻炼,只有认识到锻炼的价值,才能收到锻炼身体的最好效果。

锻炼的黄金时段,笔者认为是上午的10—12点,下午的3—6点。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那么抓紧一早一晚,持之以恒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有人说,超脱的人生价值表现在“游戏”里。游戏会使人忘记生活的沉重与烦恼,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去除孤独感,交流人生经验。

适度的、技巧性的游戏,可以给人带来充分的愉悦。而过度的“游戏”,使人玩物丧志、身心俱疲,甚至趣味低下,沉沦其中,无法自拔。例如,有人对打麻将、上网过度喜爱,沉溺其间,夜以继日,消磨意志,这是笔者十分反对的。

若是人们对工作、学习、锻炼能够驾轻就熟,那么此三者何尝不是游戏呢?

四、工作与事业

工作,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是对一个人生存能力的基本检验。人们通过工作,创造社会财富,又在工作中,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

因此,在学校学习阶段,有意识地针对将来的工作选择学习方向、提高个人能力,是非常正确的。

凡事预则立,有较早的准备,不断积累个人能力,就会使自己处于一个较强的地位,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将工作与事业统一起来,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尤其在今天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工作与事业,好比是现实与理想、客观与主观之间的关系。有时,这两者是不相顺应的,甚至是相悖的。要将二者统一起来,往往需要顽强的意志与长期的坚持。

对于事业,就像前面说的“兴趣”一样,需要坚持,那是属于个人的天地;对于工作,更多的是如何适应工作环境,处理好人际关系。

在工作中,“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是一句至理名言。然而,人强不如命强,命运的无形之手常常会予人意想不到的摆弄,这时,就得考验人的智慧、判断、敏锐及忍耐力了。处于逆境时,应当学会忍耐,将其作为磨炼意志的最佳机会,如此将给人生不小的收获。在尘世里,创造性的事业所带来的快乐往往是无与伦比的。

五、信仰

笔者认为,一个有信仰的人,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

一个人只有获得真实的信仰,并且虔奉之,才会过上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信仰,是人生的终极关怀,也是现实幸福的源泉。我们从那些有信仰的人们眼中所看到的充实与纯粹,让我们领会了信仰对人的绝对价值。

信仰,使我们拨开纷繁芜杂的人生迷雾,获得澄澈、安详的禅定,在淡然、从容、自信、快乐的人生体验中,超越现实人生的局限,与宇宙大我合一。

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信不虚也!

二○一○年八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