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美国“阴谋”
1791800000010

第10章 美对华“抱怨式外交”行不通

第十章 美对华“抱怨式外交”行不通

背后故事

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2009年5月访问中国前夕,特地邀请我们几个驻美中国记者参加圆桌会。我问他:“过去,一些美国政治家访华时,总喜欢在人民币汇率、贸易赤字等问题上大声抱怨,外界称之为‘抱怨式外交’……”

未等我说完,盖特纳便接过话头。

“抱怨式外交,”他略停一下,“我不会采取这种策略。”

他紧接着阐述说:“你看,我的大致看法是:我们两国是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彼此政策的选择涉及对方的巨大利益,中国对我们的,我们对中国的。我们不仅对彼此,也对世界负有责任,我们经济的成功与世界利益攸关……我们对中国和对其他国家的基本精神一致,那就是,我们第一要做的,就是解释我们在应对挑战中正采取的行动。”

于是,也就有了这篇评论,新华社以《“抱怨式外交”确应摈弃》为题作为时评发表,该文后又收入新华社出版的《听听中国怎么说》一书。

在书中,我的同事这样介绍这篇文章,兹摘录如下:

美国密苏里州一位宗教人士威尔·鲍温有个好提议,就是为自己打造一个“A Complaint Free World”,其著作被译成《不抱怨的世界》,主张人们正面思考积极作为,远离抱怨和负面情绪,让好运降临,过快乐和充实的生活。

这本书鼓励人们接受一个为期21天的挑战。方法是将一只紫色手环戴在一只手上,当发现自己开始抱怨时,就将手环移到另一只手上。

这很不容易,要连续21天不换手,平均的成功时间是4至8个月。起初可能移换频频,但只要有心改进,次数一定会愈来愈少,而快乐指数、人际关系,甚至健康情况一定会愈来愈好。

从人际关系和人的健康角度看,不良情绪是百病之源,而抱怨少的人自然令人乐于亲近,自身心情舒畅,则百病皆遁。

涉及国际关系,道理大约是一样的,当然也殊为不易。

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2009年5月访华前表态说,他不会继续外界形容的对华“抱怨式外交”策略。或许他也看了那本畅销书? 倒要看看能坚持多久?

正文

一些美国官员以前在处理中国事务时,总习惯于在诸如人民币汇率、贸易赤字等问题上大做文章,外界将此称之为美国对中国的“抱怨式外交”。但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访华前明确对笔者表示,他不会继续这种对华策略。

30日动身访华的盖特纳指出,美国和中国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加强合作不仅对彼此都有利,也对世界经济走出目前的危机至关重要。他重申,美国新政府致力于推进积极合作全面的美中关系。

外界注意到,盖特纳最近一系列积极表态与他几个月前的言辞有明显差别。在2009年1月上任前的国会听证会上,盖特纳曾一度强硬表示,奥巴马政府认为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此举引起一片哗然,并引发美国外汇市场剧烈波动。尽管盖特纳的立场有突兀之嫌,但通过抱怨、指责乃至挥舞制裁大棒,向中方施压,长期以来都是美国谈判的一个基调,盖特纳不过是走老路而已。

但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这种陈旧的“抱怨式外交”显然早已不合时宜。从国际局势看。当前国际社会的首要任务,是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美作为世界两大主要经济体,扮演着积极的角色,承担着特别的责任。继续在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上大做文章,甚至无端制造话题,只会模糊当前的重点,弱化彼此的合作,甚至会加剧危机。

从双边角度看,正如奥巴马总统所言,美中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两国不仅有着非常紧密的经济关系,而且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有着许多共同利益。中美经济息息相关,中国是美国第三大且是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在美国深陷金融危机,在国债等诸多问题上有求于中国之时,继续这种“抱怨”显然也是不明智的。

此外,通过抱怨、指责,将一国观点强加到另一国头上,显然也与当前民主化、多元化的时代趋势背道而驰。这次金融危机,就揭示出一些西方国家相关经济政策的种种弊端,也凸现出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积极作用。美国舆论普遍认识到,中国发展(崛起)已是必然趋势,世界经济也离不开中国的发展,继续以施压为主的对华政策是没有成效的。

鉴于此,美方也在调整自己的立场。在上月递交国会的报告中,盖特纳明确表示,中国并没有操纵人民币汇率。外界也注意到,在盖特纳之前访华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也少了“训诫和抱怨”,代之以更加务实、积极和理性的态度来处理两国间的各种议题。

这或许也正反映了奥巴马政府现在奉行的“巧实力”(Smart Power)政策。奥巴马政府正是从美国过去的一系列教训中认识到,在一些敏感的经济外交领域,动辄大棒相加不仅不解决问题,反而加剧对抗和摩擦;而通过平等对话、坦诚接触和积极沟通,反而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中美关系正处于一个新的起点。良好的中美关系不仅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当然,作为两个利益广泛的大国,中美存在一些分歧、矛盾甚至摩擦都是正常的,比如美方会关注贸易赤字等议题外问题,中方也会关注在美国投资安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问题。双方都必须要有解决问题的诚意,而一个前提就必须是平等协商、相互尊重。

这一点,其实也是美国前财长保尔森的体会。被认为是“中国通”的保尔森在卸任财长前曾坦言,作为个人经验,美国官员只有了解中国人民的想法,才能更高效行事。这也是为什么他经常造访中国的原因,而且“与最高层个人接触是无法替代的,尤其是在中国,中国高度重视尊重和友谊”。

确实,自近代以来,积贫积弱而备感屈辱的中国人一直渴望与外部世界的平等。但能让外国平等待我,最根本的一点,还是靠自身力量说话——正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已今非昔比;而中国政府一系列积极且负责任的应对危机举措,也赢得外部世界的尊重。以“抱怨式外交”对不断向前发展的中国施压,要中国做出违背自身利益的举措,显然是行不通的。

本文发表于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