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如苦极故意有苦根。地狱之根人中回受。如贤愚经第十二卷说。鸯掘摩罗人中得阿罗汉果已被火烧杀。彼极苦根人中有不 有解地狱人中唯受四处或五处。不受六识果。唯识十证中云。意中业果。虽起无杂。而有间断。即说不于余趣受故。准此一文。唯回受四处或五处果。五根.六识并不得 又解论据非忏悔及入圣者。趣生无杂。从多分故。非回受者。故六识并可通回受。六识之中皆受苦故 问此护法论师忧.苦种子为同为异 设尔何失 问若言同者。何故地狱苦根不亦名忧。若别者何故初二定名喜亦乐。地狱忧.苦不许二名。若一苦根亦名忧者。三根不成复为自害。第三即是忧根不成故 今忧.苦二根种子定别。俱行逼迫。由无分别有分别故。苦.乐二根或同或异。如无分别智及后所得四地已前各别种生。五地已上或同或异。二种生一现。一种生二能。亦无过失。现行之中无二惠故。行不相违。一念俱说。喜.乐亦尔。故不同忧.苦 问安惠师忧.苦种子亦尔。何故地狱忧根不亦名苦如下二定喜。何故苦极不名为苦如第三定乐 答忧.苦行增。二不俱说。喜.乐不违故一念生 问何故等顺异于违。苦极非意。违乖于顺。乐极在心。由有分别.无分别故。此师地狱许起分别烦恼故。前师不然。此义应思。极难解也。
善等三性六识为远因等起.刹那等起分别。
四无记等几有三业。异熟心等能发业不。
非业果心定得发业及随转。业果者虽未见文理实难。判余者得 其初起苦乐受。如善.不善共难故。必由染.净心引方随等流。离欲苦根既无忧引。如何初起 善恶性隔难。初生随意性。苦.乐非性别。舍引即随生。
解欲中。第一师云可厌事即无欲。其无漏心有无欲时。无漏第七缘因第八亦应无欲故。此理非违。第二师若有求希资具.什物欲禾稼等。岂无欲耶。故并非正。
第六卷
信中忍.乐.欲别。于三境中随增义说。后二唯善亦唯乐欲为名。初通染.净故标忍号其实于灭.道亦乐欲故。于后二亦忍可故 有能中。谓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对法但云谓我有力能得能成。若准此解。其信二善即得无为能成觉者。即信实有。信有用故。或信德摄。法中摄故 今又解云。信此二善能得涅槃。能成大觉等。是信有能。有功能故。
被甲加行等。论既自释 有势等句无文解释。势谓威势 勤谓策励 勇谓勇锐 坚猛谓固进 不舍善轭。谓永不屈及不止 善法立少染法立多者。染法曾熏时长。法广故多说之。善法起少时促。法略故少说之。若在佛位由因广故。果善无边。欲令闻者欢喜希求。所以多说。
善法修断及不断中。应叙六十五缘缚之义。及五十九二断之义。至下第八当广分别。威仪.工巧.变化既通善性。善中具几。各应思之。
萨迦耶见二十句六十五中。准前计我。略有三种。一者即蕴。二者离蕴。三者与蕴不即不离。此句但是初即蕴计。无后二计。离蕴总说而为一我。蕴别有三。如是我所有十五句。既说与蕴不即不离。不可定说蕴为我所。故无诸句 然准瑜伽第六及六十四。离蕴有三。一者异蕴住在蕴中。二者异蕴住离蕴法中。三者异蕴非住蕴中非异蕴中。一切蕴法都不相应。如是三种皆有十五我所。合成四十五句我所。并我总有四十八句。说所行相各有起.处.缘。谓缘历.依起.所缘三义皆得。若缘处者不分别处。又有四十八。若分别者一处有三十三我所.一我。合三十四。十二个三十四。合四百八。十二个我见。三百九十六我所见。十八界等随应当知。
瑜伽第八说有七倒。谓想倒.见倒.心倒.及净.乐.我.常。彼四妄想分别是想倒。于彼妄想所分别中。忍可.欲乐.建立.执著是见倒。于所执著贪等烦恼名心倒。烦恼有三。一倒根本。谓无明。二倒自性。谓萨迦邪见.边执见一分.见.或取.及贪.三倒等流。谓邪见.及边执见一分.恚.慢.及疑。萨迦邪见是无我我倒。边见一分是无常常倒。见取是不净净倒。或取是于苦乐倒。贪通二种。通净.乐二倒故 一会如疏。又解此随顺门故二取收。不说见.戒有所依缘及二义不具非二取摄。若单缘见及俱缘同时五蕴并前后伴类为胜.能净是见取。若单缘俱时及前后五蕴并一切法为胜.能净。或胜非净。或能净非胜。并缘见及俱缘同时五蕴。为胜非能净。为能净非胜。皆非见取。戒取亦尔。若缘见增随顺戒劣亦名见取。戒增随顺见劣亦名戒取。若缘二俱增。行相亦俱增者。必非二取。二取不相应故。但是法执染惠。非二见摄。二见摄者必推求深。行相独胜故。不作如前等解。便违此及瑜伽等文。二义不具。设二义具非见.戒者非名所目。故非二取。
三恶趣极苦处。不造往恶趣业。无分别惑故。可造人.天业耶 答不障。但言无分别烦恼。不说无人.天业故。若自不起不共无明。如何造人.天业。故亦不造。此论总报。别报可造。善.恶俱得。
生在下地起无色界几烦恼。唯起于六或七。谓见取.慢.疑.爱.痴.及我见。若定若生不过尔故。又可起彼戒取。执彼定为胜因故。无起彼邪见及边见文。不同色界有六十二见等故。生欲起色界定五。散中谓身.边.慢.爱.疑.二取。不见起耶见之相。二无因论亦是定后起彼耶见。九皆容起。并起戒取执彼定为胜因故。然无此文生无色界除下润生我.贪.慢二见.痴。余更不得起。彼无中有可说起谤等故。生无色界唯起下俱生。无起分别相。无中有起谤故。
六十二初文。说五种爱缘上者。谓或证得等至出已。计为清净.可欣.可乐.可爱.可意随念爱味 或未证得。或已证得。未来爱味增上力故。进求欣乐而生爱味 或已证得计为清净.可欣。乃至广说现行爱味。若从定出可生爱味。若正在定无有爱味。爱味者谓于是中遍生贪著。后文说二种。谓未得定者有染污。谓希上生深生爱著。不染污爱缘上定者。谓方求离欲生。广如六十二说。
我见别缘不缘他地者。修道我见有二行相。一总缘得他地。二别缘不得。见断我见亦有二类。一见为他我则得。二计为自内我即不得。今说不得随义应知。或无分别我见缘他地者。梵王常等即定我见故 下上相缘中。下地缘上二界皆同。无文遮故。上缘下中。无色界中无别缘慢。总缘亦有慢。余如前皆有。见.戒二取理定不得。除总缘行相。无别体故。
贪嗔痴俱生与三受俱者。瑜伽五十五说俱生通一切识身者。与一切根相应故。其分别者。瑜伽论贪贪违缘忧.苦俱。嗔遇顺境喜.乐俱。今此文通一切。不遮俱生.分别二。引皆同应广如彼。
慢有二种。一高举。二卑下。高举有三。一称量。二解了。三利养。以卑下慢与忧相应。高举不尔。故前所说不与身.耶一分俱。此与忧俱。据卑下说亦不相违。
正义若地狱无分别烦恼。应无因力断善者死时续等。解云。势力不生。非因邪见。
五十九云。于利养等他引犹预疑与忧相应。于恶趣等他引犹预喜根相应。邪见先作妙行忧根相应。先作恶行喜根相应。二取随境故四受俱。五十九中但依欲界疑.邪见等说。此通一切地。故与乐相应。
要得根本定烦恼方起。有依未至断欲九品已。不得根本命终。此人以何现行润生 有解无此。必得方命终故。如第七生预流无命终不得应果者。心得根本定方命终。有解亦有。唯以随眠润生。如见谛以随眠。亦有现行润故 此亦应尔。伏修不伏见。见惑既不善。何不感恶趣而生上界耶。若以势力不行。何不名伏。今以义解。由势不行不能发业。设使有者轻而不重。非决定业不感欲界生。若正六行所厌名为伏故。不尔便退。烦恼强故。定力势劣弱故。以无修伴。弱故不能。
一切有事无事烦恼不过三种。一诸见所缘本是无事。余是有事。因此见行相本无决定余不定故。当对法第七。二行相深迷无我。名缘无事。余名有事。所谓行相深境。必迷无我故。余必不定。五十九云。见.慢名无事。贪.恚名有事。无明.疑通二种。对法第五同。三见道所缘名缘无事。修名有事。见道诸惑分别猛利多横执故。修道少故。瑜伽云。见所断名缘无事。余名有事。除缘现在.无为有体法。缘过未.镜像等名缘无事。所余名缘有事。本境有故。对法云。非有所缘。谓颠倒心.心所。及缘过未等。余名有事。本质或无名缘无事。余必有名缘有事。五十九云。无事缘谓无事烦恼。有事缘谓有事烦恼。与唯识同 今观此义。初二门。一本体有名有事。二无质影像中无体用名无事。影像中有决定执名无事。但五见。不定名有事。痴.爱.慢虽亦有执。不决定故。二执者名无事。二不执名缘有事。故见.慢.爱等此名无事。余名有事。三朋属见道名无事。修道名有事 随前诸文据实有无事二门即尽。一本质。影像。二影像之内有体.无体。如缘过.未等名无事。现在有体法及无为名缘有事。然于中义别更分三种。一决定不定。二执.不执。三明属见.修道法。即五重中前三重是。
如大论第十一五盖中。说惛沈.睡眠二别相。太好。
随烦恼中谄诳覆等。痴分者亦非嗔俱者。依多粗相说。据实亦俱。如嗔故诳他引谄覆自罪者。理亦应然。相细隐故论略不说。余解如疏。
随烦恼中。忿等随所依.缘总.别惑力。皆通四部。有依少谛缘多谛。有依多谛缘少谛。有依多缘多。有依少缘少。后二行相可知。初二是何谛惑。为从所依判谛。为从所缘。俱不定故。由此应言。所缘即所依。缘谓缘借故。非所缘境。境不定故 有义所依即所缘境也。以所缘境为所依杖。依从所缘判谛。依不定故 有义依与缘别。如疏中解。若依初二解。初二句无妨。若依第三解。初二句云何 有解。必无此者 有解。随增属谛。依增缘弱。怜近引故属依。缘增依弱属缘。疏远引故。
诸本随惑几异熟生。通威仪.工巧。
覆自罪为覆。覆他为覆。非也。如比丘尼覆他粗罪亦名覆。菩萨说他罪为罪为福。忧恼俱生势伏可除。善者及分别烦恼。世间离欲。汝何心故恶心皆覆。此中且说自覆。无恶心皆善(云性不行势分力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