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成唯识论掌中枢要
17900300000011

第11章

第三卷

五十一云乃至未断。断则终无余断。非离缚断。

解触中有三。一略标。二广辨。三破斥 广辨中有二。初广前。瑜伽论说。与受.想.思等者。下会违 广前中有二。初广体。后广业。既似顺起心下是 广体中有二。初广三和分别变异。后广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和合一切以下是 初中又二。初散释三和.分别.变异。后会集论。根变异力等是 初中复三。一释三和。二释变异。三释分别。由三和.变异俱非己能。故前别说。后方释分别 此中由想起言说。何因不说为语言因者。故果例现想疏故 思令心者。取正因等 何因说信等。则自性善 此中三和合。皆有生心所功能说名变异。无为无变异。如何有生心所功能。今解。此据有为缘三变异。若无为缘心二变异。无为无变异功能故 又解依无为有隐有显分位变异。不同有为体有变异故。无为有位异故说名功能。体无功能也 如第七识以第八为根复为境依。说触为二和。

释业中。初释总文。起尽经说下。引经证成。会违中有二。初会瑜伽。后会集论。

解相应中。而时.依同。所缘.事等。若约本质。或无本质法一切名等。同缘一境故。与事等不同。若影像相相似名等。何事一种。无分别智缘如无影不可相似。不同一。故知有本质者。影像名相似。本质名同一。若无本质者。有为缘相似名同一。无为缘境一名同一。此据实缘故不相违。

蔽心者有二。一法性心。二依他心。

心所例中。第一师不例异熟等者应思。一一不例所以。以义不同故 何故触.作意.思三皆言于心等受.想不尔 胜义不善。谓生死流转 何故与无漏为依。而言善.染违应不与二俱作依。

心所例中。第三师云。以六义例。今观第四师难意。不例了别及与受俱。则例六门。虽有难言触与触俱。许五法俱为例同故。三释皆以后阿罗汉所不舍藏。唯心王舍藏。为非心所舍藏名。非心所舍藏名所以。前例如是。不尔何故中路例也。此则依初二解为正。并第四释 难中有十。一总非。二却诘。三难令不受熏。四纵难受熏。五他救。六复诘。七彼释。八正难。九转问。十申宗 第四纵难受熏中有五。一一成六体过。二多因一果过。三五种无用过。四势等非次过。五顿生六果过。又彼所说。转问也。由此等。申宗也。

三喻恒转中。一沉浮两趣间喻。二逢缘波浪起喻。三飘流内外物喻。非佛何能止。

有四萨婆多。此中有四种。类.相.位.待异。第三依作用。立世最为善。如俱舍第二十卷。

破上座师等因果等义中有二。一叙宗。二正破 叙宗中有三。一总标。二别显。三总结。如是因果等下是 别显中有三。一举极速以明时。二举一体而成二。三举二体而彰俱有 正破中有七。初总非而起征。二显相违而破世。三定有无而兴问。四纵灭有而返诘。五序相违而体一。六逐一异而理乖。七总结申难意。

般若毁菩萨不令入灭定。瑜伽说四人不成赖耶不退亦入。岂不相违。顺此三说中。八地不入。第一师以此为证。故不许取直往八地。佛所诃故。故迂会者名不退也。

第二明直往者名不退。即有二义。一云瑜伽为正。佛诃耽玩。无胜利故。非彼不入 又解经正。瑜伽依不退者成熟而说。初已曾入后诃故不入。由自在故亦说不退入定。其实不入。

勘菩萨地少大广行等名。解深密第三当瑜伽第七十八云。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于诸地中所生烦恼。当知何相何失何德。善男子无染污相。何以故。是诸菩萨于初地中。实于一切诸法法界已善通达。由此因缘菩萨要知方起烦恼。非为不知。是故说名无染污相。于自身中不能生苦故无过失。菩萨生起如是烦恼。于有情界能断苦因。是故彼有无量功德甚奇。世尊无上菩提。乃有如是大功德利。令诸菩萨生起烦恼。尚胜一切有情声闻.独觉善根。何况其余无量功德 何故心通诸位。则言随义应说。异熟亦通诸位不言随义 已别说舍。何须更说。

依无相论同性经。无垢识是自性识心。则真如理。故知无垢通二种也。

然本识有十八名 颂曰。

无没.本.宅.藏  种.无垢.持.缘

显.现.转.心.依  异.识.本.生.有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无性摄论云无始时来者。显此识性初际无故。界者因也。则种子识。是谁因种。谓一切法。等所依者。能任持故。非因性故。能任持义是所依义。非因性义。所依.能依性各异故。若不尔者。界声已了。何假余言。此二句意。无始时来者。显此识性无初际通句也。一切法之界。谓与有漏法为因缘。与无漏法等为所依。由一切法界故有诸趣。由等为所依故。有涅槃证得。与唯识第二复次少分相似。然稍差别。如文可知。

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中有三解。一云此中但举能藏名阿赖耶。非是藏义具。以对胜性明能藏故 二云此中三藏一切皆具。举能摄藏显所藏性。杂染种子互为缘故。由此持能内执为我则执藏义故具三藏。此上二解论长行中有此文说 第三义云。据实赖耶但以执藏。今据能藏。有大自在似常一故。别似于我。显为我爱之所执藏义意正以所执藏故名阿赖耶。若以能藏解阿赖耶。佛果应名。若以能藏.所藏义解。二乘无学.八地以去应得此名。故唯执藏名阿赖耶。阙则非也。今举能藏彰杂染藏。佛唯一能藏。二乘无学.八地以去有二能.所藏。以外有三藏。故以执藏名阿赖耶。

论胜者我开示中。论文唯据究竟证果而说故立正名。正名亦通地前等故。不定性者理在其中。地上地前随应摄故。决定二乘生无色界信有第八得入灭定。明亦为说。然非正故。究竟不能得大果故。此中简之。

我于凡愚不开演者。无性解云。怀我见者不为开示。恐彼分别计执为我 何容彼类分别计执。穷生死际行相一类无改转故。为显二乘定性凡夫。俱生之见未除不得为说。恐增分别见故。非得圣者不为说也 今难若以凡夫有俱生见不为说。二乘已断者亦应为说。若为不愚法者说。凡夫定性亦有不愚。何故不说。故知不为凡夫正说。无性虽言怀我见者不为开示。非尽理言。又此论言障生圣道。凡决定性可尔。与无性同。非圣者身更障圣道故。又虽二乘圣者不为说。多分不愚法故。非同异生。此意不为正说。非不兼说。

成大乘是佛语中。论有十量。前四对中。更加乐大乘许字。简随一不成。以至教摄为宗故成四因。七因证中。先不记中又有三量。一云若大乘是住自法内为广坏正法说。佛应先记。无功用智佛恒有故。如灭法事。又恒正勤守正法故。又知未来智无著碍故。又有一量云。有法如前。法云佛应先分别记别。后时坏正法者所等起故。如正法灭事。并驴披师子皮教。有七比量。显扬第二十。以十因说大乘言教是佛所说。一先不起。即此初因。二今不可知。则此第二。三多有所作。四极重障故。此中所无。五非寻伺境故。则此第三因。六证大觉故。则第五因中若有大乘因也。七无第三乘过失故。八此若无有应无一切智故。即此第五中无有大乘因也。九有对治故。即此第六因。十不应如言取意故。即此第七因也。此七因中。一一更应思作比量。

上座部师立九心轮。一有分.二能引发.三见.四等寻求.五等贯彻.六安立.七势用.八返缘.九有分。然实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总说有九。故成九心轮 且如初受生时未能分别。心但任运缘于境转名有分心。

若有境至心欲缘时便生警觉。名能引发 其心既于此境上转见照瞩彼 既见彼已便等寻求察其善.恶 既察彼已遂等贯彻识其善恶。而安立心起语分别说其善恶 随其善恶便有动作势用心生 动作既兴将欲休废遂复返缘前所作事 既返缘已遂归有分任运缘境。名为九心。方成轮义 其中见心通于六识余唯意识 有分心通死.生。返缘心唯得死。若离欲者死唯有分心。既无我爱无所返缘不生顾恋。未离欲者以返缘心而死。有变爱故。若有境至则心可生。若无异境恒作有分任运相续。然见与寻求前后不定。无性摄论第二卷云。五识于法无所了知。先说见心也。复言见唯照瞩却结前心。

五欲非著处者。生上二界亦起我识。

第一证中集起心者。又解所集种。处起生法。因故名为心。

破色不相应及心所中。亦应有非染净种所集起心。略无之也。

许类是假不能持内法实种 前第一卷。如堤塘等假遮实水。此何不尔 暂息灭遮假定可尔。毕竟永持于理未可 若尔佛身别解脱戒等亦毕竟遮。何义不同 遮是息义。可假遮实。持是任义。故假不持。

破清辨似比量。宗有一分所别不成。如论中道胜义。亦有一分违宗之失。不成如疏中解。同喻如幻者。依俗谛如幻有二征。如幻实事。非缘生故能立不成。如幻似事。此宗非空所立不成。依胜义谛。彼此二宗一切法皆不可言。非空非不空。非缘生非不缘生。何得以空华等为喻。同喻亦有俱不成失。名似比量。

第二证中身器离心非有。则八证中第五业果证。

趣生中言五趣者。佛地论说。以阿素洛多谄诈故说为非天。有诸经中开为六趣。实则天趣。故五趣也。余经亦说通鬼趣摄。随顺理故。或佛地论约多分义。实通二趣。如法华第一抄。

起无杂者。界地可尔。如欲界五趣四生。何者。烦恼.业.果定属此趣生。而言起杂。如转重令轻。亦有恶趣果人六天中受。人天亦起分别烦恼等。亦有恶趣受别报善业果。如天人中龙象马等.福德鬼等。皆无定属。今言起余可名杂乱 今解不然。彼无定属。唯第八识趣生一定不可转受。转受唯是别报等故。故余名杂。不知何趣何生类故。故若起之便名为杂。第八不尔故名无杂。

生得善及意识业果起无杂者。如生得善。虽此欲界亦有定属。趣生名无杂不尔。唯意业果无杂。此相从名。非实无杂。此解为正。通五趣得果故。意异熟者。此师不许诸趣转受。唯本处欤。或多分故。亦有实异熟依异熟转受故。意中业果是护法文。生得善者余师义。合之一处。然非准的。

实准异熟及彼心所名正趣生者。问趣生之体为一为多。若是一者。依六别实心及心所以立总一。如瓶.盆等趣生应假。若许假者违上文故。若实一者。云何依多实法而立体一实耶。若是多者。应如一人六个人趣六生所摄。故为大过 此义应思。趣生是假。经部师难。依六根立命根。命根应是趣生。总一假故 要依实法方可建立故。不违上。所依实故。后解为正 或唯心王是趣生体。心所相从实非趣生。故唯是一 或同在一聚俱言无失。是实非假。应勘瑜伽假实 正实趣生者。正者本识义。趣生本故。余别报五蕴依此相从名趣生。不尔应杂乱。一趣起他趣故。此中唯取正感后业所招识等。为趣生体。

必住散心非无心及定者。大小共同。摩诃摩耶经。佛入灭定方入涅槃。与八十瑜伽同。此中文或分六。一破经部。如睡无梦。转识无故。余部不尔。次破萨婆多等。三显真异熟。余三文自显。

受生命终中。六种转识行相所缘有必可知者。萨婆多等说有意识行相可知。故今难之云。如可知者。应如余位分明可知。既不分别。明非意识。

名色互为缘。如心经赞。

頞部昙。此云疱。渐稠如疱 闭尸。云凝结。彼呼熟血亦言闭尸 健南。此云厚。渐凝厚也。同五王经 钵罗奢佉。云具根。即五七日也。

第四卷

四食证末。云说为有情依食住者。皆依示现。中观论破如来品云。如来者亦名众生。又智度论第三十卷云。于二足四足等众生等最为尊胜等。说为有情皆是示现。又言于众生中尊。佛身何必则是众生。入城乞食等皆名依食住。亦示现也。对法第五云。一不净依止住食。谓欲界异生。由具缚故。二净不净依止住食。谓有学.及色.无色界异生。有余缚故。三清净依止住食。谓阿罗汉等。解脱一切缚故。四示现依止住食。谓诸佛.及已证得大威德菩萨。由唯示现食力住故。摄论第十亦同。唯示现食但说唯佛。世尊实不受食亦不假食。彼约四食作论故不说菩萨。异熟识食彼非示现。故对法据三食作论。恒无漏俱。实无三食。故称示现。实不相违。又此论据八地以去菩萨实是有情非是示现。虽现三食亦不说之。佛示有情。故不为例。或偏依段食。八地已往实不待资 问何故四食一入长养余三非。四种长养三非食耶。瑜伽自释后难。前难如何。

灭定中。成业论云。心有二种。一集起心。无量种子集起处故。二种种心。所缘.行相差别转故。灭定等位阙第二心。故名无心。如一足马阙一足故亦名无足。

谓眼等识行相粗动起必劳虑等者。从三乘通义。据实八地已往菩萨无有漏心。何必劳虑。

破萨婆多灭定识不离身中有二。初叙计后正破。破中有五。一如想起灭难。二寿不离身难。三应非有情难。四根.寿无持难。五经言无属难。萨婆多言。受.想前偏厌。心行说言无。识体非心行。灭定故言有。若尔难言。识体非心行。灭定实无而言有。寿等非心行。定内实无而言有。故论云。寿.暖诸根应亦如识。便成大过。

破经部本计中有二。初由四难。后总结之。四难者。一无因果不生。二无体非因义。三余非受熏等。四以量成有识 第二由斯理趣下结也。

七段破有心所中。第四段破救中有八。一以语同心行。二审定遍非遍行法以起后难。此中有三。一总标。二显随有无。三结正。三难思如受.想亦应同灭。四难信等亦无。五受.想例思应有。六例触应有。七受例应然。八想例同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