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志愿军勇挫强敌的10大战役
1788700000047

第47章 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促成停战的实现(1)

1、艾森豪威尔欲谋求“光荣停战”

★作战时间1953年5月13日至6月15日

★作战地区“三八线”附近地区

★作战目的

中朝人民军队经春季反登陆作战准备,火力有很大的加强,阵地更为巩固,作战物资也较充足,总兵力达180万人,其中志愿军135万人、19个军,人民军45万人、6个军团。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根据当时情况,为志愿军的行动确定了指导方针:争取停,准备拖。军队方面只管打,不管谈,不要松劲。据此,志愿军领导人研究制订了夏季反击战役的计划,力求给敌以狠狠打击。

1952年11月5日,艾森豪威尔当选为美国第34届总统,并在1953年1月20日正式上任。

艾森豪威尔能够当选总统,朝鲜战场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在美国国内普遍关心的朝鲜战争问题上,杜鲁门找不到出路,可是艾森豪威尔却宣布了一个能得到人们信任的办法。

杜鲁门总统的女儿玛格丽特·杜鲁门在后来《哈里·杜鲁门》一书中写道:艾克在底特律的一次演讲中宣布,他如果当选,将亲自去朝鲜,并结束这场战争。就党派斗争而言,这是一大妙计。这正是对朝鲜的僵局感到苦闷与不安的千百万美国人想听的东西。

1952年11月18日,艾森豪威尔在白宫会晤杜鲁门,商讨移交细节。

这一天,杜鲁门政府国务卿艾奇逊、国防部长洛维特、财政部长斯奈德皆与会。会开了一半,便议论朝鲜战争。艾森豪威尔先问朝鲜军事,美军有多少兵力参战,损失几何,敌军有多少兵力?

杜鲁门分别请国防部长洛维特、财政部长斯奈德,回答有关朝鲜战争军事与财政报告。听完汇报,艾森豪威尔默然沉思后问杜鲁门:“照此看来,朝鲜战争已成了无底洞,使我国流血不止。停战谈判始终达不成协议,症结又在何处?”

……

战争是停下来还是继续扩大,艾森豪威尔通过与上述人员的对话,他感到非常棘手,必须尽快去朝鲜一趟再作定夺。

12月2日,艾森豪威尔的专机降落在汉城郊外机场时,黑夜刚刚降临,宽阔的机场上,亮起了惨淡的灯光。“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和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早已迎候在朝鲜冬季刺骨的寒风里。

艾森豪威尔首先走出机舱,向迎接他的人们挥手示意,紧跟其后的是将在新内阁担任国防部长的查尔斯·威尔逊、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美军太平洋战区司令阿瑟·布雷福等。

第二天一早,艾森豪威尔一行就在克拉克、范佛里特和南朝鲜总统李承晚的陪同下观察“联合国军”空军和地面部队。

在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部会议厅举行的军事会议上,战地指挥官们表示,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谈判还不成功,唯一的办法最后只能是不顾一切危险,全力发动一场进攻。

南朝鲜总统李承晚更是竭力主张全力发动一场全面进攻,把战争扩大到鸭绿江以北,攻击中国境内的供应基地,把志愿军和人民军驱逐出朝鲜半岛。

艾森豪威尔对此没有表态。没有表示不同意见,表明这位将军出身的美国总统对李承晚的建议还是有点赞同的。

“战争、全面进攻……”这样的字眼,对一个职业军人,尤其是取得过辉煌成就的将军来说,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他后来在回忆录中说:“在我离开朝鲜时我的结论是,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一条固定的战线上,继续承受着看不到任何结果的伤亡。小山丘上的小规模进攻是不能结束这场战争的。”“我们不能容忍朝鲜冲突无限期地继续下去。”

12月5日,艾森豪威尔一行离开汉城回国,抵达太平洋上的威克岛时,国务卿杜勒斯、财政部长汉弗莱、内政部长麦凯等新内阁成员与他会合。在威克岛和“海伦娜”号巡洋舰上,艾森豪威尔主持召开了新政府内阁主要成员会议,确定了对朝鲜战争政策的基调,即一个目的、两种手段。一个目的,就是谋求所谓“光荣停战”。两种手段就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途径,让朝中方面了解美国政府打算以扩大军事手段解决朝鲜问题的企图,争取在精神上和心理上压倒对方,以求得朝中方面屈服,从而实现以停战谈判结束战争的目标,这是最理想的结局;二是加强军事准备,一旦无法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就诉诸武力,以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来打破僵局,达到按“美国条款”来解决朝鲜问题的目的。两种手段双管齐下,都是为了确保“体面地停止朝鲜战争”。

回到美国后,艾森豪威尔对记者说:“对我们所面对的一个敌人,我们不能期望用言语打动它,无论言语是怎样娓娓动听都无济于事,只有通过行动——由我们自己选择并实施行动才能有结果。”

2、联合国军《8-52作战计划》未能实施

艾森豪威尔确实很快采取了行动,他采纳了杜勒斯提出的用“三齿耙捕龙”遏制中国的战略,给中国施加全方位的压力,迫使中国在谈判桌上让步。按照杜勒斯的战略:一根从朝鲜出来,另一根从台湾出来,第三根从印度出来。从台湾出来的这根齿,即利用逃到台湾的蒋介石的力量给新中国制造麻烦。

还在太平洋上“海伦娜”号巡洋舰上时,艾森豪威尔就决定,解除杜鲁门政府的所谓“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规定,鼓动蒋介石对中国大陆发动牵制性的进攻,即所谓“放蒋出笼”。在就职之后,艾森豪威尔就宣布了这一决定。他说这个决定的目的,是“提醒中国共产党注意,僵持的日子不长了,朝鲜战争或结束,或者扩大到朝鲜以外”。所谓第三根齿,是通过印度方面警告中国,如果再不让步就要大搞,甚至要使用原子弹。

对美国军方来说,他们希望通过扩大战争,从军事上根本解决朝鲜问题。他们认为要进行大规模的进攻,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利用海、空军优势,在朝鲜东西海岸实施两栖登陆,配合正面攻势。

为此,“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成立专门小组,制订了实施计划——《8-52作战计划》,并得到了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支持。该计划的要点是,通过陆、海、空三军的全面进攻,把战线推近到元山——平壤一线。其中包括地面部队展开合围性攻击,大规模两栖登陆和从空中、海上对中国境内目标发动袭击。

此后,“联合国军”便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际准备,如频繁进行登陆作战和空降作战演习,派遣大批特务潜入志愿军和人民军后方刺探东、西海岸情报等。同时,还新组建了南朝鲜军第12、第15步兵师,6个独立团、28个炮兵营,并将新建的2个师于1952年底投入第一线作战。

为了实现真正的和平,朝中方面积极做好两手准备。早在1952年底,中国领导人就朝鲜战局形势进行分析时,就判断“联合国军”从朝中军队后方的朝鲜半岛东、西两侧海岸登陆作战的可能性很大,因而从当年底到1953年春,朝中方面就为准备挫败敌人可能的登陆作了充分的准备。

毛泽东、彭德怀等的分析是:朝鲜战争已经由于停战谈判而处于停滞状态,但是美军在朝鲜的损失还没有达到它非罢手不可的程度,因此估计在一定时期内(假定为1年)会趋于激化。

1953年4月底,朝中军队反登陆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全部完成,已可保证反登陆作战的胜利。

“联合国军”对志愿军在东西海岸大规模的筑城、全线兵力部署的调整、新生力量和大批作战物资源源运入朝鲜战场等活动,一直在密切注视,也察觉到了朝中方面在进行反登陆作战的准备。同时,还判断志愿军可能会先下手为强,发动攻势,因此他们不断派遣特务刺探情报和进行空中侦察。美国中央情报局在报告中认为:“沿目前战线至东西海岸,一个大纵深的坚固的防御体系已经完成。”一旦“联合国军”按计划在朝鲜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将展开最大限度的地面防御来抗拒联合国军的进攻并实施坚决的反击。”

《8-52作战计划》的制定者和可能的实施者克拉克看到情报后也认为,“‘联合国军’任何从海上攻击的部队,一旦他们在岸上获得立足点,即被迫去攻击一道又一道的战壕”。中国军队“沿着水际张着带刺的铁丝网,雷区到处都是。大部分稻田地区被水淹没,使它们变成战车的大陷阱,使我们的装备在泥沼中进退两难”。

最后,克拉克不得不放弃《8-52作战计划》的实施,只在朝鲜正面战场,发动几次试探性进攻,且无一例外均以失败而告终。

美国决策当局已经清楚地看到,朝中军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美国以大规模军事冒险结束朝鲜战争的企图已成泡影。美军正面攻不动,朝鲜东西两翼海岸又壁垒森严,而且受到来自盟国的强大压力。艾森豪威尔不得不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及美国国内两党头面人物举行会议,磋商体面结束朝鲜战争的途径。“联合国军”终于被迫设法恢复停战谈判。

3、中国政府发出立场声明

美国新政府更富侵略性的政策吓不倒中国人民。1953年2月4日,周恩来在政治报告中针对美国对中国的禁运政策,明确指出:“以美国帝国主义者为首的各国对我国的‘封锁’、‘禁运’政策,并未吓倒我们,因为真正受到经济损害的并不是我们,恰好是那些屈从美国帝国主义者的意志而对我国实行着封锁禁运的国家自己。”对于朝鲜问题,周恩来再次表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立场,指出:

中国人民爱好和平,但是并不惧怕战争。如果美国新政府还有意于用和平方式结束朝鲜战争,那么,它就应该无条件地恢复板门店的谈判。朝中方面准备按照已经达成协议的朝鲜停战协定草案,立即先行停战,然后再由“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委员会”去解决战俘全部遣返问题。因为这样,既可迅速满足有关战争各国人民及全世界人民对于立即停止现行战争的热望,又可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及远东其他有关问题开辟道路。如果美国新政府仍然执行杜鲁门政府的政策,仍然无意于恢复板门店谈判而继续和扩大朝鲜战争,那么,朝中人民在这方面也将继续斗争下去,并且是有了充分准备的。朝中人民深刻地了解,对于帝国主义者的挑衅,只有进行坚决的斗争,使帝国主义者的每一个战争计划都受到粉碎性的打击,每一个侵略行动都遭到彻底的失败,才能迫使敌人罢手,取得人民所热望的和平。

1953年春夏间的形势是,一方面,美国对解决朝鲜问题的军事战略和计划没有形成最后决定,但美国对以军事手段解决朝鲜问题仍存有幻想,甚至不惜冒险扩大战争。另一方面,南朝鲜李承晚集团更是极力反对“在没有取得完全统一的情况下的任何停战”。

1953年2月7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发表讲话,针对艾森豪威尔不断升级的军事恫吓,严正地向全世界宣告:“我们是要和平的,但是,只要美帝国主义一天不放弃它那种蛮横无理的要求和扩大侵略的阴谋,中国人民的决心就是只有同朝鲜人民一起,一直战斗下去。这不是因为我们好战,我们愿意立即停战,剩下来的问题待将来去解决。但美帝国主义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好罢,就打下去,美帝国主义愿意打多少年,我们也就准备跟他打多少年,一直打到美帝国主义愿意罢手的时候为止,一直打到朝中人民完全胜利的时候为止。”

4、志愿军司令部开会研究战役指导方针

停战谈判虽于1953年4月26日恢复,但美一面继续在谈判桌上讹诈,一面继续扩充南朝鲜军,作长期战争的准备,玩弄两手政策。

对此,志愿军针锋相对,研究部署对敌实施战役反击。

4月30日,位于朝鲜桧仓的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室里,志愿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邓华、副司令杨得志、参谋长解方、政治部主任李志民和各指挥部、各兵团领导等正在召开志愿军党委会,研究作战事宜,重点讨论研究夏季反击战役的指导方针和部署。

“毛泽东主席根据敌我双方情况,为志愿军的行动确定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即‘争取停,准备拖,而军队方面则应作拖的打算,只管打,不管谈,不要松劲,一切按计划进行’。最后的情况是,敌人在拖延讹诈,近期又不可能登陆。为了紧密配合谈判斗争,我们将计划打一场类似1952年秋季那样的战役性反击作战,给敌人以更严重的打击。”邓华首先发言。

“目前敌军总兵力已达120万人,地面部队有24个师。其中,南朝鲜军在美国人的帮助下大量增加,已达16个步兵师,正在扩建1个师,连同其海、空军共64万余人,装备、火力已接近美军水平。敌军阵地工事较1952年秋季普遍增加,其基本阵地构筑有坑道或坑道式掩蔽部。我特别提醒大家注意,敌人已经有了丰富的挨打的经验教训。”杨得志话语认真而不乏幽默,引起大家一阵爽朗的笑声。

“敌人是不见棺材不落泪。我们的仗打得越好,我方在谈判桌上的话就越有力量。”解方深有体会地说。

李志民结合志愿军部队情况说:“发动夏季反击战役,可以锻炼部队,吸取经验,还可部分地改善阵地。这段时间以来,部队的求战情绪很高啊,指战员们早就盼望打一场大战役,狠狠教训反复无常的敌人了。”

负责海岸防御的西海岸指挥部副司令员梁兴初也说:“经过反登陆战役的准备,我们有力量、有经验来举行夏季反击战役,现在东西海防的准备已经基本完成,正面可以放手作战,不会有后顾之忧。”

关于夏季反击战役的目的和方针,邓华指出:“此次战役的目的主要是消灭敌人,锻炼部队,吸取经验,以配合板门店的谈判,同时适当注意改善现有阵地。在战役指导的基本精神上,参战部队要‘稳扎狠打’。”

邓华接着详细解释如何“稳扎”和“狠打”,他说:“‘狠打’,是在侧后已做好了准备,正面可以应付敌军任何进攻的情况下,正面反击可以放手作战,狠狠地打击敌人,打击的重点是美军和其他侵朝外国军队。‘稳扎’,一是要有持久作战的准备,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轻敌急躁草率,必须有精密细致的准备,必须确有把握,然后攻击;二是在反击开始后,要做好迎击敌人在全线进行2~3个大规模报复的准备,军师两级必须掌握一定的预备力量和机动炮火,反击目标以不超过1个营,最好2个连为宜,战况发展有利时可适当扩大,一定做到‘不打则已,打则必歼,攻则必克,守则必固’。”

与会的志愿军党委委员们都表示赞同邓华的意见。在对攻击目标的选择和打法上,杨得志认为:“攻击目标的守敌以不少于2个排、不超过1个营为限,再大就不容易一口吃掉,再小则浪费了准备。攻击目标要既有利于我隐蔽接敌,又便于兵力展开和发挥炮火威力。冲锋出发地距攻击目标不能超过200米,并挖好防炮洞,防炮洞的数目要能容纳第一梯队人数1/3以上,这样才能切实保证突击部队的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