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志愿军勇挫强敌的10大战役
1788700000045

第45章 上甘岭防御战役朝鲜战争中的“凡尔登”(6)

铁道兵1师1个连队血战百岭川,76个昼夜扛住26次大轰炸,全连伤亡99人,剩下40人仍坚持按时完成抢修任务。特等功臣郭金升一人拆掉了美国飞机投下的603枚定时炸弹,掏出了27吨炸药!

千里铁道线上,类似的英雄部队和英雄个人比比皆是……

中国铁道兵和国内入朝铁道技术人员不但有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还有异常聪慧的大脑,他们发明了许许多多堪称世界铁路史上独一无二的创举。

在一座正桥旁边他们修上几座便桥,炸了这座,那座照用。打到后来,机智的铁道兵们在白天干脆取下Z字梁和钢轨等重要部件,美国飞机一看桥是坏的也就懒得再炸了。到了晚上,中国的铁道兵跑出来把钢梁路轨轻松一架,满载军火的列车立刻轰鸣着冲上前线……

美国空军在这方面受骗上当的糗事,数都数不清。

最有效的办法还有“片面运输”“合并运转”“顶牛过江”“当当队”“水下桥”“爬行桥”等。北朝鲜铁路基本单轨,美机又普遍轰炸,许多铁路场站不能回车,中国人干脆在可通车的夜晚,所有列车都向同一方向(或北或南)单方面发车,每列车的间隔一般都只有5分钟。这种办法收到让人难以置信的效果,志愿军曾在一条单轨铁路上创造了一夜开往前线47列火车的世界纪录,相当于和平时期行车数的2.5倍,这叫“片面运输”。

为突击抢运,中国人将两组以上的列车连成一组,同时用二三个车头牵引这条远远超过一般列车长度的巨龙。这种办法可以发挥突击抢运的最大效果,这叫“合并运转”。

那些夜里抢修起来的铁路桥承载能力差,经不起车头的重压,中国人想出一个绝妙的方法,在火车过江时将车头调到列车尾部,用车头顶着较轻的车厢过桥,桥对面再用另一个车头拉走,这叫“顶牛过江”!战后,苏联专门派专家来华了解学习中国铁道兵的经验,这些洋专家对于“顶牛过江”这类的土发明赞不绝口,认为如果在苏联,一定会获得重大科学发明奖!

战争期间,10万吨美国炸弹落在仅有1000多公里的朝鲜铁道线上,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的空前纪录。但炸弹落得越多,志愿军的铁路运输量增加得越快。1951年7月美机对铁路轰炸次数为1月的5倍,中国军队的铁路运输量却相当于1月的2至3倍。到1952年5月,美机轰炸次数相当于上年1月的63.5倍,可是同期北朝鲜铁路运输量又增加到上一年1月的2.67倍!

在这样顽强而又智慧的对手面前,美国人输得心服口服了。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绞杀战发起不久,美国人就惊讶地发现:“北朝鲜仍一直有火车在行驶!”

美国空军发言人公开声称:“共产党中国不仅拥有几乎无限的人力,而且拥有相当大的建造力,共军在绕过被破坏了的铁路桥梁方面表现出了不可思议的技术和决心!……坦率地说,我认为他们是世界上最顽强的铁路修筑者!”范佛里特也如同泄了气的皮球,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称中国军队取得捍卫铁道之战的胜利是“惊人的奇迹”。

“惊人的奇迹”不但发生在铁路上,同时也发生在公路上。

在万里公路线上,洪学智见修路工程量太大,就去找志愿军副司令陈赓商量:“建议全军一起大修公路,除一线部队外,不管是机关也好,部队也好,勤杂人员也好,都要上。另外,朝鲜群众也得上,因为人民军也要补充呀,道路不通,大家都困难。具体方法是统一布置,合理分工。每个军、每个师、每个团明确包一段,限期完成,一个月之内无论如何要通车!”

雷厉风行的陈赓当即召开会议:“这如同打仗一样,是战斗任务,白天干不完,晚上干,夜以继日,全力以赴。”

开完会,陈赓、洪学智带着承包修路具体方案去见彭德怀。彭德怀看完方案后大喜:“我正为运输线发愁呢!这办法好!按这个方案下命令吧!这是战斗任务,所有部队都要集中力量搞。要迅速恢复被冲毁的公路,要普遍加宽公路,修几条标准公路,有战略价值。”

顿时,志愿军二线部队11个军、9个工兵团、3个工程大队数十万官兵,在上百万朝鲜老百姓和20万人民军协助下,掀起了规模惊人的抢修公路热潮。仅仅25天后,洪学智就不但修复了被洪水冲烂的全部原有公路,还新开辟了许多迂回公路,使北朝鲜的公路连成密集的网络,现在公路线再也不怕敌机炸了,洪学智得意地称这是“东方不亮西方亮,条条道路通前线”。这就是“承包修路法”,志愿军后勤供应最危急的关头终于度过了。

绞杀与反绞杀的斗争在继续,中国军队在残酷的实战考验中正悄悄建立起一整套现代化的后勤体系,中国军队总后勤部的创始人洪学智正在积累着全套最现代化的后勤管理理论……

1952年11月,志愿军胜利地进行了上甘岭战役。这次战役既是一次大规模的坚守阵地防御战,也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打钢铁”、“打后勤”的现代化战役,弹药消耗量极大。洪学智拟订的后勤保障体制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在43天战斗中,共供应各种物资1.6万吨,实际消耗1.1万吨,其中仅弹药一项即达5000多吨,平均每天120吨。战斗紧张时,1个团作战,需要2个团负责运输作战物资。后勤供应对保证此次战役战斗的胜利起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14、敌我将帅感叹上甘岭工事

“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说:“敌人以东方人所特有的顽强精神奋力加固他们在山上的工事。有时,他们甚至依靠人力来挖掘从山的反斜面一直通到正面的坑道,以便在遭到空袭和炮击时能撤离正面阵地,躲进空袭火力和重型榴弹炮火力难以打击的反斜面工事内,敌人构筑的坑道有时长达3000英尺(编者注:1英尺=0.3048米)。这样,他们既能迅速躲避轰炸,又能很快向前运动抗击地面进攻。”

美第8集团军司令兼“联合国军”地面部队总司令范佛里特说:“共军把他们的大炮阵地、迫击炮阵地巧妙地隐蔽起来”,“他们的防御工事在山中大部分地方纵横交错,并有许多地道和通道把许多山坡连接起来,以便运输供应品和援军,而无须顾虑联军的轰击。”他们还说:“中国军队已在朝鲜山头阵地之下挖掘了‘实际的地下城市’,构筑了‘四通八达的地下堡垒’。”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说:我们现在“用这种方法20年也打不到鸭绿江”。自认为世界上不可战胜的美国军队不得不佩服中国军队是世界上的“头等陆军”。

南朝鲜军第2师情报科长文重燮说:“志愿军的坑道入口只有4个或5个,但里面却像蜘蛛网一样地四通八达。”“开始我们不了解这个情况,因此事实上我们挨了打。”“我们采取措施对付敌人的坑道,但不能炸掉它,吃了不少苦头。”

美国军事史专家沃尔特·G.赫姆斯在《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一书中认为:“无论是从空中或地面上的火力都不足以将躲藏在挖得很好的战壕里的敌人消灭。”“这场有限战争的优势是在防守一方。”

美国新闻界在专题评论中说:“这次战役实际上变成了朝鲜战争中的‘凡尔登’,即使用原子弹也不能把狙击兵岭(537.7高地北山)和爸爸山(五圣山)上的共军部队全部消灭。”

上甘岭战役创造了依托坑道工事进行阵地防御作战的丰富经验,毛泽东说:“能不能守,这个问题去年也解决了。办法是钻洞子。我们挖两层工事,敌人攻上来,我们就进地道。有时敌人占领了上面,但下面还是属于我们的。等敌人进入阵地,我们就反攻,给他极大的杀伤。我们就是用这种土办法捡洋炮。敌人对我们很没有办法。”

1952年11月,毛泽东批示,将志愿军第3兵团对上甘岭地区作战部署的电文转发国内各大军区、军事学院、总高级步校及中央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供各负责同志研究现代战争的参考。同年12月,他在分析朝鲜战局,讲到1952年秋季全线战术反击和上甘岭战役胜利的原因时指出:今年秋季作战,我军取得如此胜利,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工事坚固”。

1978年,叶剑英元帅在一次重要讲话中说:“上甘岭战役,在那么个不大的山头上,敌人投射了数千枚炸弹和上百万发炮弹,我们的战士就靠勇敢,靠技术,同时也靠洞子,有效地保存了自己,大量地消灭了敌人。”他还强调指出:“洞子是对付核武器的有效手段。”叶剑英把坑道工事的重要性提高到了战略地位的高度。

同年,徐向前元帅在一次讲到反侵略战争问题时指出:战略要点要坚决地守,“像上甘岭那样,重点设防与机动相配合,粉碎敌人的进攻”。

15、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