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志愿军勇挫强敌的10大战役
1788700000035

第35章 1951年夏季防御战役迫使敌回到谈判桌上来(3)

8月19日,周恩来总理和聂荣臻代总长,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对彭德怀以联司名义8月17日的预令进行研究以后,以中央军委名义下达指示,确定9月战役计划,“改为加紧准备而不发动”。军委分析了当时谈判形势和敌我双方情况,指出:“在作战上,我们也应与谈判的要求相配合,相适应。现在我们握有重兵在手,空军、炮兵逐步加强,敌人在谈判中对此不能不有顾虑,现在不发动战役反而能掌握主动。”

8月21日和22日彭德怀两次致电军委,同意军委对战场情况的分析和提出的方针,决定:“9月战役改为积极备战,防敌进攻,准备适当时机反击。如敌暂不进攻,待10月再决。”

8月21日,毛泽东电示彭德怀,要他认真考虑邓华8月18日的建议。毛泽东还提出:“9月份能否进行此种战术反击。”8月23日彭德怀复电同意毛主席的指示。彭德怀说:“9月不举行大的战役进攻时,可选择南朝鲜军突出部举行局部进攻。”

战场上的答案让毛泽东、彭德怀喜出望外。李奇微的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在中朝联军阵地前碰了个头破血流。

6、志司曾6次变更指挥位置

在2年9个月零几天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共移动了6次指挥位置。选择指挥位置的原则是:位置适中,尽可能靠近前线便于指挥,选择大山沟、树林茂密、有水和有矿洞,既便于隐蔽防空,并要有能进能出的可通行汽车的道路便于行动。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后,志愿军第13兵团司令部即进驻鸭绿江南岸朝鲜境内的朔州以东偏南的大榆洞(北镇西北)。

在大榆洞,于1950年10月25日正式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这是志愿军进入朝鲜抗美援朝,志愿军司令部的第一次指挥位置。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在大榆洞指挥了第一、第二次战役。

第二次战役我军取得了伟大胜利,迫使美军向“三八线”大退逃。志愿军西线各军奉彭德怀命令正向南前进,尾追敌人,东线第9兵团亦奉命向咸兴、元山地区前进,准备休整。

彭德怀在大榆洞坐不住了,决定志司必须前进,并指示在朝鲜蜂腰部的中部,选择适当的指挥位置。

解方参谋长派丁甘如处长率领先遣人员并带电台,前往新成川地区选择指挥位置。新成川地区位置是适中,但该地区是丘陵地带,没有高山深沟,因彭德怀催得很急,要立即离开大榆洞,丁甘如就选择在新成川以西、顺川至新成川的铁路一条较长的隧道洞作为临时的指挥所,先进驻后,再继续选择更合适的位置。

该隧道洞穿过一座不太高的山,山上有松树林,附近都是较大的丘陵,山区都有树木,目标不太明显,为了安全,设营先遣队在隧道洞两个口外都用草袋装沙土(因土已冻,从附近河床中取的沙土),垒成了挡护墙,并用树枝伪装好,以防敌机火箭弹射击,先遣设营队并迅速将洞内设施准备好。

1950年12月10日,彭德怀和其他首长及志司指挥机关进至新成川隧道洞。

志司进驻后,第二天,敌人的飞机发现这条铁路隧道口外部变了样,垒起的防护墙伪装再好,也会使敌人发现洞口堵住了。因为敌人的飞机飞得很低,飞行员用眼睛都可以看清楚。

志司进驻隧道洞后,第二天敌机不断飞到上空侦察,到第三天拂晓后,敌机群就飞来俯冲轰炸,并向洞口投下炸弹和发射火箭弹。

敌机轮番轰炸、扫射一阵后,没有发现地面有人员跑动,可能认为是我军储藏物资的仓库,随后就飞走了。

洪学智副司令和解方参谋长首先跑出来,全面巡视一遍后,说:“这个地方不能再待下去了,要赶快走,即使敌机没有发现是指挥机关,就是把这儿当仓库,也会不断来轰炸的。这样不仅对彭德怀的安全无法绝对保证,而且敌机每天来轰炸也影响指挥。”

当日,收到了丁甘如发来的电报,说君子里有个大金矿洞,洞内有几层,志司首长和志司机关全部可以住进去。可以防御敌人飞机的轰炸。洪学智和解方将君子里的情况报告彭德怀,彭德怀仔细地看了地图后,表示同意进驻君子里。

彭德怀和志司于1950年12月12日黄昏,从成川以西铁路隧道洞临时指挥位置出发,于当日深夜到达君子里。

丁甘如和张仲三同志动作真快,当指挥所到达时他们已将带的发电机装好,洞内已经架设好了电线和电灯,洞内有了电灯,进出就方便多了。通信处的同志也将电话架设好了,电话总机已装好,即可通话,电台也在洞外选择了位置架设好了,并与各军及第9兵团都构通了无线电联系。工兵已将彭德怀和志司其他首长以及作战室、机要室的木板房子都初步隔好了。

彭德怀的住处选择在洞内一处开挖较宽一些的通道处,该处较高一些也稍微干燥一点,志司其他首长的木板房也还可以,比大榆洞那个流水沟好多了。这个矿洞很大,不仅有较宽的通道,而且里面还有一个小“广场”,可以作为开会用的会场。另一个出口的通道也较长,司令部机关都可以安置得了,矿洞的下层有条通道,正好可以安置政治部。

整个矿洞内,上面不“下雨”(即滴漏水),下面没“小溪”(即流水),洞内只是潮湿,彭德怀和志司其他首长们的住处、作战室、机要室加上个电炉子,定时开开烘烤一下,可以干燥一些。

彭德怀和志司其他首长就在君子里指挥了第三次战役。我军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彭德怀决心实施第四次战役。

第四次战役是在“三八线”以南向敌人进攻,因此在君子里的志愿军司令部,已离前线较远了。彭德怀指示,志愿军司令部必须前进,指挥位置必须尽量靠前,以便于直接指挥部队。第四次战役一方面要指挥“韩集团”(韩先楚副司令率领的前指)在汉江南岸的机动防御作战,一方面是要便于指挥“邓集团”(邓华副司令率领的前指)在东线横城地区实施反击作战。还要指挥东部朝鲜人民军“金集团”的作战。(彭德怀指挥朝鲜人民军就以“联司”名义,下达命令)因此,彭德怀决定将志司前移到金化以北地区,这个位置比较适中。

彭德怀在金化以北下甘岭的山沟里,指挥了第四次战役。

志司进驻金化以北下甘岭后,敌人飞机差不多每天都到上空“光临”,但没有发现目标,只是无目标地乱投弹、扫射。

第四次战役后,敌人的空军为了配合和支援地面部队向北进犯,敌机活动极为频繁,不分白天黑夜不停地在志愿军及朝鲜人民军部署的上空无目标地狂轰滥炸。志司驻地上空敌机也是不停地飞来飞去,有时丢几枚炸弹,扫射一阵,这样既影响彭德怀和志司的安全,也影响指挥。加之,新入朝参战的第3、第19兵团已快开到前线,东线的第9兵团已从咸兴、元山南下,志司也应选择一个适中的位置,以便于指挥更多的部队。

作战处便根据志司首长的意图,在地图上研究选择志司新的指挥位置。从地图上看后认为转移到伊川西北上甘岭北麓的空寺洞比较合适,那儿有金矿洞,有高山、有树林、沟岔较多,既便于隐蔽,又便于志司机关的展开。

陈赓于1951年9月2日初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的时候,志司驻地还在伊川西北的空寺洞。对于空寺洞,陈赓在日记中这样描绘道:“洞深数里。两千磅的炸弹也打它不穿。住甚安全,但潮湿特甚。”在矿洞里,由于上面漏水,人们住在里面还得遮上防雨布。因此,便在洞外山坡的树林里面,用树枝或木板和茅草搭了许多草棚,陈赓和彭德怀等领导人,也都住在这种非常简陋的草棚里。棚里陈设简单,除了一张行军床和板壁上挂满的军用地图外,几乎一无所有。

第五次战役2个阶段的作战,彭德怀和志司其他首长就是坐镇空寺洞指挥的。

1951年6月10日,中朝联军结束第五次战役第2阶段作战,敌我双方都转入战略防御。

这时,虽然停战谈判已经开始了,但美军仍不甘心在战场上的失败,在谈判桌旁,气焰嚣张。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和彭德怀准备再向敌人发起进攻,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在这段时间,彭德怀与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毛泽东与金日成之间,反复协商如何打,什么时候打第六次战役。

因为要准备再向敌进攻,为了便于指挥,志司仍住在空寺洞。到了8月,中央军委最后确定:重兵在握,备击不发,以确保主动的方针。暂不打第六次战役了。

作战方针确定后,作战处即向邓华副司令员建议:现在已不准备打大的进攻战役了,而要转为战略防御,巩固阵地作战。现在,志愿军已有几个兵团、十几个军都在第一线展开。而且,彭德怀有意图要对后方的东西海岸加强设防。因此,志司的位置现在仍驻空寺洞,已经不适宜了,宜选择在既要能指挥正面作战,又要能指挥东西海岸的防御作战的适当地点。

邓副司令员同意作战处的意见,要作战处从地图上选择一处适中的位置,研究好后,再向彭德怀和其他志司领导同志汇报。

杨迪副处长和丁甘如处长与作战处的同志在地图上反复查看研究。选择了朝鲜蜂腰部的桧仓,认为这个位置很适中。他们即拿着地图去向邓华副司令员汇报,建议志司转移进驻桧仓,那儿距离前线和东、西海岸都不远,又是山区有矿洞,距离平壤不到100公里。邓华副司令仔细地看了地图后,认为可以,即向彭德怀报告。

彭德怀表示同意后,邓副司令即派丁甘如处长和张仲三副处长率先遣队去现地了解情况,并部署指挥机关的设置。丁甘如处长第2天就发来了电报,认为桧仓很适合,位于平壤以东约90公里,是个山区又是一个大矿区,有上下两层矿洞,沟还很深,山沟岔也多,都是树林,山上矿洞可住机关,山下矿洞可住首长们。

彭德怀和邓华副司令等首长看了电报后决定志司进驻桧仓。

1951年9月15日,志司搬迁到平壤以西的桧仓金矿。这个金矿离桧仓城约5、6里。矿洞很深,里头缺氧,也很潮湿,到处淋水。初到时没有电灯,开头办公照明都点洋蜡。洞中很暗,人们进去要带手电,没手电就没法前进,也出不来。洞中有些地方低矮,走路须得低头,不然就撞脑袋。而且曲折迂回,弯来弯去,像一座迷宫。如果自己不懂得路线也没向导,进去后就很难走出来。

陈赓和彭德怀、甘泗淇、邓华一起住在距离洞口20多米的矿洞里面。这里用木板隔开4个房间,每人住1间。房子很小,里面的陈设仍很简单。

那时陈赓身体不好,整天待在洞子里面,经常弄得头晕脑胀。9月下旬,刚搬到这里的时候,他的日记经常有这样的记载:“洞居,潮湿又黑暗。曾几次想出洞换换空气,终因警报,不能远离。”“洞中氧气缺乏,使人头痛欲裂,窒息得呼吸不灵,但仍是开会。”“会完结。人在病中。”“昨晚失眠,下夜一时尚不能入睡。……”

7、敌我双方兵力部署

7月10日停战谈判开始以后,战场形势一度趋向缓和。敌我双方的作战行动多属于小部队进行的频繁的前哨战斗,战线比较稳定。敌我双方仍对峙在西起临津江口,向东经高浪浦里、涟川、铁原、金化、登大里、月山里、沙泉里至东海岸一线。

这时,敌人采取的行动方针是:在谈判期间,不实施大规模的进攻行动,而力求通过强有力的巡逻和局部进攻来保持主动,以消耗我军,破坏我军可能的进攻,或借以对我施加压力;同时,视停战谈判的进展情况,如有需要,随时准备恢复全面攻势作战,并预先制定了向增壤、元山线——朝鲜蜂腰部推进的所谓“势不可当行动计划”。为此,敌一面加强阵地,防我进攻,一面积极地进行向我发动局部进攻的准备。

至8月中旬,敌先后建成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即与我接触线,名为“耳明线”;第二道防线,西起铁原西南的263.4高地,东经读书堂下、地境洞、大成山到北汉江西岸之小高飞云伊,全长60公里,为中间阵地,名为“怀俄明线”(距第一道防线约10公里);第三道防线西起临津江口之鳌头山,沿江而上,经积城、道城岘、华川湖南岸、杨口、兜率山、山头谷山至东海岸杆城以北之马达里一线,全长220公里,名为“堪萨斯线”(距第二道防线约20至30公里)。各道防线均构筑了坚固工事,设有大量的地雷和铁丝网。

另外,敌人还积极扩建金浦、水原、大邱等原有机场,新建了瓦草里、东豆川、永平、麟蹄等18处前沿机场,增辟了原州、镇海、群山、济州岛等14处海、空军运输补给基地。

在此期间,美军有6个师、南朝鲜军有4个师先后撤至二线,进行了1至2个月的休整。美军及英、法、土等军亦补充、轮换近19万人。同时,还扩编了3个南朝鲜军师,并将空降第188团和两个轰炸机联队由美国调到日本,增强了其机动力量。为了统一指挥,英第28、第29旅和加拿大第25旅等英联邦国家军队于7月28日合编为英联邦第1师。

在我军方面,对于停战谈判开始后可能出现的形势和敌之行动企图,早在准备同敌进行谈判时就作了充分的估计,深知敌人虽然在战争中遇到了严重困难,被迫求和,但决不会改变其帝国主义侵略本性,在谈判期间,敌人可能玩弄种种阴谋伎俩,可能乘机对我进行突然袭击。

总之,停战谈判将是非常困难和曲折的,我军唯有经过坚决、激烈的斗争和持久作战的准备,才能取得胜利。因此,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多次发出指示:要求志愿军必须“极力提高警惕”,“积极注意作战”,必须准备对付在谈判前及谈判期内敌军可能对我来一次大的攻击,在后方则举行大规模的空袭,以期迫我订立城下之盟。“如遇敌军大举进攻时,我军必须大举反攻,将其打败。”

根据上述指示和既定的“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我军在停战谈判开始以后,即一面积极打击敌之窜扰活动,掩护我军防御阵地的构筑,准备随时粉碎敌人的任何进攻;一面则积极地进行对敌实施战役反击的各项准备工作,并预计8月中旬完成,准备待敌进攻时举行战役反击,以取得政治上的有利地位。如敌不进攻,则视情况于9月举行战役反击。

至8月中旬,我第一线阵地西起土城里,经松岳山、五里亭、平康、登大里、艾幕洞、西希里、沙泉里至东海岸之高城,东西绵延250公里之防御工事已经全部完成,并在西起南川店,经市边里、安峡、玉洞里、新城山、云磨山、乍德山、昌道里、龙门山、竹叶山、国士峰至东海岸高城,构筑了第二线阵地。

熙川、孟山至阳德之中间运输线,佳丽州至昌道里、法洞里至淮阳两条东西运输线,以及阳德、成川、遂安地区,新溪、伊川地区的仓库设施(4000多个)亦按照计划完成。

我第20兵团(辖第67、第68军)在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张南生率领下,于6月间入朝。

炮兵第7师师部及经过改装的预备炮兵又有4个团和1个军属炮团于6、7月间入朝,炮兵第1师则回国改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