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魏晋那些事儿(MBook随身读)
1787600000011

第11章 南渡,南渡(1)

1、 王与马共治天下

东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睿在皇室宗族里的地位本来不高,他的爷爷是司马懿的第五子司马,就是曹髦“造反”时给让道的那位。

司马睿当琅琊王的时候,琅琊有一个王氏家族,出过不少高官名流。那位空谈误国的王衍是琅琊王氏的负面人物,而他的同族兄弟王导却成了响当当的开国功臣。可以说,东晋就是王导一手策划出来的。

王导还没做官的时候就跟司马睿成为朋友。王导的眼睛那可真毒,一眼就看穿了司马炎的前生后世,他预料几十年之内天下必将大乱,而那些热衷于窝里斗的王爷王孙,不过是填充历史鸿沟的沙石土块,只有司马睿,在王导眼里是一支潜力股。王导告诉司马睿,别人打架的时候你要远远地观望,千万别惹火烧身,等他们自己都被打倒了,就该你出场了。

八王之乱后期,司马睿被司马越任命为镇东将军,驻守在下邳(江苏徐州)。王导说这是个好机会,大江以北乱成了一锅粥,大江南边却是风平浪静的,不如咱就搬到江南发展。公元307年,司马睿又往南挪了挪,把家搬到了建康(前东吴国都建业)。

这段时期,晋国的很多知识分子为了避难也都逃到了江南,在这里虽然过上了消停日子。但这些背井离乡的人总还是感到失落,他们在老家的时候都爱搞个聚会喝点儿小酒,这里长江边上有个新亭,就成了这些人老乡聚会的地方。有一次王导也来参加,一位老乡喝了二两酒就开始唉声叹气,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也还是那个月亮,咱们却从黄河边上来到了长江南岸。叫他一说,大伙都起了思乡之情,这辈子也不知道能不能再回老家,都忍不住抹起了眼泪。

王导看了很生气,当时就吹胡子瞪眼地说:“司马集团还没有彻底破产呢,咱们应该齐心合力帮着领导扭亏为盈,干吗像囚犯一样哭天抹泪呢?”大伙一听都感到非常惭愧,纷纷打起精神,决定重新干一番大事。王导给司马睿出主意,让他招聘人才,知识分子们一传十十传百,都跑来给司马睿打工了。

西晋亡国之后,无依无靠的“晋民”们更加需要一个跟“晋”字有关的精神领袖。公元317年4月,在众星捧月的欢呼中,司马睿自立为晋王。消息传到北方,饱受蛮族蹂躏的北方遗民也有了精神寄托,那些拉帮单干的个体老大也想成为司马睿集团的加盟户,联名给他写了一封信表示忠心。

可是司马睿的爷爷是小老婆生的,旧社会讲究正宗嫡嗣,对东吴故地的地头蛇们来说,他这样的旁门末枝要想受到追捧可没那么容易。

阿龙记事贴

牛继马后

据说,司马懿当权时,看到一本神秘的图册,上面写着“牛继马后”,于是,对姓牛的很忌讳,用毒酒毒死了手下将领牛金。谁知到他孙子司马觐时,王妃夏侯氏私通王府小吏牛氏而生下了司马睿。西晋亡后,司马睿即位——牛家儿子抢了司马家天下。

为了让司马睿在江南人心中树立威望,王导又策划了一次大型公关活动。每年三月三日,江南人不分老幼尊卑都要到水边洗濯,祈福求运。到了这一天,在江边祈福的人们突然看到一支浩浩荡荡的巡游队伍,几个彪形大汉肩扛一顶无篷小轿,司马睿高高地坐在上面,身后跟随着文武百官招摇过市。江南人自从东吴亡国后已经很久没见过这个阵势,一时间震憾、欣喜、激动和油然而生的敬意全都迸发出来,纷纷跪在地上向司马睿行礼。司马睿这个乐呀,咱现在终于得到土著的认可啦!王导偷偷地提醒他,您别光顾乐,赶快深入群众啊!司马睿赶紧从轿上下来,亲手把乡亲们扶起来,一个贤德亲民的皇帝形象一下就树立起来了。

第二天王导就代表司马睿亲自去聘请当地的名人,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江南知识分子溶入了东晋政府。

为了跟当地人套近乎,王导还特意学习吴地方言。有一次当地的名人刘到王导家串门,看大门的向王导一报告,王导赶紧脱掉了上衣,光着膀子站在院子里,还把肚皮贴在石头棋盘上,连连用方言说“真凉快,真凉快!”他这番入乡随俗的表演让刘非常满意,后来别人向刘打听王导这人怎么样,刘说王导这么大的领导一点架子都没有,跟咱这里的人一样,还说咱们的方言呢。

公元318年,司马睿正式开始当皇帝。在登基大典上,司马睿突然当众提出要王导与他同坐龙椅。这种从天而降的馅饼绝对能把人砸死。王导不是个傻子,他一再声称自己从没有这样的想法,坚决不肯接受,最终还是消消停停地做他的宰相。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王与马共治天下”——表面上看是司马睿对王导的尊重,其实他是暗示你王导的风头出大了,需要收敛收敛。

东晋王朝拉开了序幕。一度笑傲江湖的“大司马们”都化做历史的浮云,晋元帝司马睿才是真正的真龙天子。

阿龙辞典丞相王导

丞相是秦汉时的官职,如曹操被称曹丞相。但在西晋初年没有设置这一官位。惠帝之后,有时有有时无,当过丞相的分别是赵王司马伦、梁王司马肜、成都王司马颖、南阳王司马保等人,可见都是权臣,都是自我封赏,不是一般人能够当的。而王导能当上臣相,是因为他为东晋立下的功劳可谓大于天了。

【阿龙看热闹】

君臣有别

凡是开国君臣,都一同经历过共患难的时光。不过一旦得了天下,想要共富贵就很不容易了。的确,皇位只有一个,君王也只能有一个。曾经的功臣们既然能肩负开国的大任,能力都不弱,身为皇帝的就不能不防了。王导在东晋的建立上,功劳绝对是首屈一指的,司马睿对他有所忌惮也是情理之中的。

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免不了要面对处理上下级关系的问题。务必记住,再和善的领导他也是领导,上下有别,我们只有先遵守应该遵守的规则,才有资格谈及改变和进步。

2、 石勒计下幽州

当初刘聪派兵攻打洛阳时,司马越曾经打着皇帝的旗号向各地将领求援,但是没人搭理他。司马家的皇帝已经不值钱了,有点能力的早都各据一方自己当老大,幽州的王浚就是其中的一个。

王浚在幽州呆久了,日子过得无拘无束,就开始飘飘然做起了皇帝梦。他想,反正现在自己就是一个土皇帝,为啥不能把“土”字去掉呢?他这想法刚一冒出来,就有不知死活的手下给他泼冷水。王浚觉得这种人都是嫉妒羡慕恨,见不得人家发达,咔嚓咔嚓就把唱反调的人全砍了。这下没人再反对了,举目四望,到处都是低眉顺目,一片安定团结。但是没过多久,王浚的部下就仨一群俩一伙地逃离幽州,另攀高枝去了。

羯人石勒此刻还在给匈奴汉国打工,这时候他已经占据了襄国(河北邢台),开始悄悄积蓄自己的资本。石勒暗中策反王浚的几个外部盟友,这回听说王浚开始众叛亲离了,就派他的谋士王子春率领一个“慰问团”去慰问王浚。

王子春一行人到了幽州,献上石勒的礼物和书信,石勒在信中说:“我只是一个逃难的胡人,为了混口饭吃,在外面打家劫舍干点儿偷鸡摸狗的勾当。现在天下大乱,纵观天下没有一个人能与您相比,希望您尽快顺应天意当全天下人的老大,我石勒愿意像孝敬父母一样孝敬您老人家,我想您也会像对待亲儿子一样对待我。”

王浚看了这封信心里别提多美了。但他转念一想,石勒也是威震一方的豪杰,真的愿意来归顺自己?王子春看到他有顾虑,就加劲继续忽悠他:“石将军确实像殿下您说的那样,很有才干,但是只有您才能震慑全天下的汉人和胡人。胡人当不了真正的帝王,石将军愿意归顺殿下,是最明智的选择啊!”

这一口一个殿下叫着,王浚哪经得住这样的忽悠,一下子连北都找不到了,当即就给王子春和另一名副使都封了侯爵,好像他已经当了皇帝似的。

阿龙记事贴

一曲胡笳救孤城

刘琨是音乐好手,尤善吹胡笳。公元307年的一天,晋阳城(今山西太原)被匈奴包围。刘琨兵少,不能硬拼,只好一边防守,一边求援。一晚,刘琨登上城楼,忽然想起“四面楚歌”的故事,就集合会吹胡笳的士兵,由他领队朝敌营吹起了《胡笳五弄》。匈奴人一听,顿起思乡之情,半夜撤围而去。

王浚有一个手下叫游统,游统的弟弟在给石勒做事,按说他想投靠石勒应该先跟自己弟弟说,可他偏偏派了一个密使去见石勒,结果被石勒当做苦肉计的牺牲品给“咔嚓”了。石勒把那密使的人头送给王浚,这下王浚更是对他深信不疑。

王子春在幽州东游西逛走个遍,各种情报刺探了不少,过了年才美滋滋地返回襄国,还带来王浚的回访团。石勒把精壮的士兵和好的兵器都藏起来,给回访团看到的都是老弱残兵和生锈的刀枪。王浚送给石勒一只麈尾拂尘,石勒也当做圣物一样顶礼膜拜。

那些使者回去向王浚禀告说:“石勒对您忠心耿耿,他确实没有多少实力,所以才想投靠到咱们这边。”自己人都这么说,王浚更放松了,一门心思就等着到三月,石勒来为他操办登基大典。

石勒迅速地集结了军队,但是他还不敢贸然出兵,他担心出兵后别的老大会抄他的后路,比如并州的刘琨。他与王浚在名义上都是晋国的大臣,万一搞个“围魏救赵”,弄不好会丢了自己的老窝。

石勒的头号智囊张宾猜到他的心思,就给他分析说,周边几个山大王论智谋都比不过将军,绝不敢轻易对咱们下手。咱们发动突袭,一个来回20天就够了,等他们反应过来我们也回来了。再说刘琨和王浚的关系并不好,如果咱们跟他套套近乎,他乐不得看着王浚倒霉呢。

于是石勒就给刘琨写了一封信说:“虽然咱哥俩也曾有过误会,那也是不打不相识,我愿意向大哥赔罪,替您收拾王浚那小子。”刘琨看到石勒的信非常高兴,他一直就看王浚不顺眼,却忘了他们两个也是唇亡齿寒的关系。

公元313年3月3日这天,石勒率领大军飞一样地奔向幽州。有人对王浚说这些胡人狡猾得很,将军您可要多留个心眼。王浚沉浸在皇帝梦里难以自拔,最讨厌这些扫兴的话,不由分说拉出去就砍。石勒怕王浚万一有埋伏,他叫开城门后把几千头牛羊先赶进城,说是给王浚的贡品,这些牛羊一下子塞满大街小巷,王浚想调兵遣将都调不来了。这时他才觉得不妙,气愤地想要质问石勒,石勒连好脸色也不给他,走上去啪啪两嘴巴就把他打懵了,王浚稀里糊涂地就被五花大绑起来。

石勒让人找来王浚的老婆,当着王浚的面搂在怀里,坐在他的宝座上开始痛骂他的种种罪行。王浚气得差点儿没中风,现在说什么也来不及了。幽州在王浚的无知自恋中白白丧失,官员和士兵也遭到屠杀,而王浚也被押到襄国城砍了脑袋。

阿龙辞典石勒十八骑

《天龙八部》中有“燕云十八骑”,石勒也有他的十八骑。“八王之乱”时,石勒召集平时结交的好友王阳、夔安、支雄、冀保、吴豫、刘膺、桃豹、逯明、郭敖、刘征、刘宝、张仆、呼延莫、郭黑略、张越、孔豚、赵鹿、支屈六等十八人,组建了一支骑兵小队,号为“十八骑”。他们追随石勒开始了戎马生涯。这是一个多民族集团,代表了当时北方多民族利益。

【阿龙看热闹】

乱世多机遇

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时代。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自然想天天都是太平盛世;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乱世没有禁锢,哲学、思想就迸发出了活力;对于武人来说,乱世是建功立业的好时机,称王称霸是他们的终极目标。乱世之中,不能雄霸一方,做个土皇帝也是件美事啊。

3、 王敦造反

琅琊王氏出了王导这位大功臣,家族名望发展到了巅峰。王家自王祥以来就是晋朝士族世家,王导发达之后,王家的堂兄表弟侄子外甥更是跟着都当上了高干。但司马睿的心里却越来越不舒服:这天下到底是司马家的天下,还是你王家的天下?怎么搞成了你们王家的家族企业了?

司马睿决定对王家进行打压,他把自己的两个老部下刘隗和刁协提拔起来。这两人早就对王家眼红得要死,得到主子的鸡毛令箭马上就活动起来。他们也培植了一批党羽,处处排挤王家的人。王导虽然势力很大,但他从没有什么称王称霸的非分之想,就老老实实地在家观望,看看司马睿到底要搞什么名堂。

王导有个同族兄弟王敦坐镇武昌。这兄弟脾气可不好,他掌握着长江中游各地的军政大权,一跺脚长江都要抖三抖。司马睿的两个亲信在都城里闹够了,又被派到王敦的辖区去当官,想要夺王敦的兵权。

一开始王敦还想跟皇帝理论理论,后来发现司马睿像吃了秤砣铁了心,要跟他过不去,他就一拍桌子发起飙来。公元322年2月,王敦率领着军队从长江顺流而下,打着“清理害群之马”的旗号直奔都城建康。

本来王导闷在家里正自我安慰呢,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但经王敦这一闹,王导坐不住了:起兵造反那是灭门灭族的大罪,你脑门一热抄家伙就干,我们这些人都在司马睿眼皮子底下,一下成了“被造反”,还不得先掉了脑袋?

王导吓得把他们家的“王子王孙”都赶紧找来,洗净了脖子,一块上宫门口跪着请罪。王家人在宫门口跪了好几天,司马睿既不降罪也不搭理。他知道自己如果没有王家扶持,恐怕也坐不稳江山。那两个亲信跑回来一再鼓动他先杀了王导,司马睿想来想去也拿不定主意,最后大臣周替王导说了不少好话,司马睿终于决定赦免他们。

王家人的脑袋算是保住了,但建康城很快就被王敦攻破,王敦杀死了刁协,刘隗吓得渡江投奔胡人去了。王敦除掉了这两个心腹大患,有心思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司马睿也做掉,换一个听话的皇帝。王导坚决不答应,王敦知道如果没有王导的配合,他自己也达不到目的,只好气呼呼地回了老家。但是他纵容手下做了很多坏事,连自己的亲戚都看不下去了。

司马睿连惊带吓,这年年底就一命呜呼了,他的儿子司马绍继位成为晋明帝。王敦觉得这是上天给他的机会,就想趁着新皇帝立足未稳把他废掉。王敦先是迫使司马绍给他封了一堆光荣的头衔,又自己改任官职,排除异己,横行霸道不可一世。

王敦的直系亲属有些并不愿意上他的贼船,就悄悄地把他的企图告诉了王导。王导可不想再受他的牵连,马上发布了一份声明,跟叛臣贼子王敦断绝关系,坚决拥护中央对王敦做出惩罚。公元324年,王敦也病倒了,司马绍一面乔装打扮亲自到王敦的营区探听消息,一面积极备战。

王敦自己病得下不了床,就让他的哥哥王含做元帅,再次以清除奸臣的名义出兵。王导听说王敦病得不轻,就宣布说王敦已经死了,大张旗鼓地替他办起丧事。原本想要投靠王敦的人及时和他划清了界限,皇帝的支持者顿时受到了鼓舞,连连打败叛军,结果愣把王敦气死了。王敦没有儿子,早就把王含的儿子王应立为继承人。这父子俩打了败仗只好逃奔荆州。那里的地方官也是王家的人,但是人家早就不打算认他们这门亲戚,咔咔两刀就结果了他们,扔到江里喂鱼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