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女孩怎么养
1786100000004

第4章 帮小公主摆脱女性弱点的束缚(1)

007 完美女孩要与害羞说拜拜

似乎,害羞就是女孩的天性。然而并非所有的害羞都能成为一种美,对女孩子来说,适当场合的害羞是一种矜持,但一味地害羞,就变成了胆怯,显得不够识大体,不那么端庄娴淑。

好不容易盼到了周末,恬恬很开心,因为妈妈答应这周带她去游乐园玩儿。

周六早晨,恬恬一改往常周末赖床的坏毛病,不到8点就起床了。恬恬麻利地洗漱,吃完早饭,就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发了。

游乐园里人可真多,各个游戏场所前的售票口都排起了长队。

爸爸去排队买票了,恬恬和妈妈在一旁等着。正巧,妈妈的同事李阿姨也带儿子小冬来游乐园了,两个大人见面打完招呼后,小冬热情地问了声“阿姨好”,同时,李阿姨的目光也落到了恬恬的身上。

“哟,恬恬都长这么高了,也越来越漂亮了。”李阿姨边说边准备拉恬恬,谁知恬恬却一下子躲到了妈妈的身后。

“来,恬恬,跟阿姨和小朋友打个招呼,问阿姨好。”妈妈边说边往前面拽恬恬。可是恬恬却紧紧地躲在妈妈的身后,说什么都不肯出来。

“这孩子,就是害羞,怕见生人,一见到生人就躲,其实她平时在家话可多呢。”这时妈妈有点儿尴尬。

两个大人又寒暄了几句,便各自走开了。

这时候,恬恬才从妈妈的身后出来。

妈妈不明白:孩子都10岁了,怎么还这么害羞呢?跟人说句话有什么好怕的呀?若是长大成了大姑娘,难道也要这样羞羞答答的,不敢见人么,妈妈越想越难过,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这样害羞的女孩,她们不愿意主动与人交流,不愿意在公共场合出现。

其实,不是她们不想,只是害羞的心理在左右着她们,让她们无法逾越这个障碍。

一般,孩子在出生后6~8个月,便开始进入“认生期”,在这一时期,孩子会对陌生人表现出一定的害怕,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认生现象会逐渐消退。但是,如果父母不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害羞、怕生的心理便会越加严重。

当然父母也不能因为孩子害羞而抱怨她,不管她。孩子害羞的原因有很多,从婴儿期开始,有的孩子就表现得比较敏感,这可能是由于母亲怀胎时的身体和心理压力所导致。

如果父母本身性格内向,平时又不善于交往,相对地也会造成孩子害羞、怕生的个性。

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有过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如搬迁、父母离婚、家人去世、转学、朋友的伤害等,这些都会使他们失去较多的社会鼓励,以致变得畏缩、逃避,没有勇气与陌生人相处。

其实,女孩随着年龄的增长,害羞的状况会有所改善。不过,父母还是应该帮助女儿克服青春期害羞,要告诉她,在大人看来,不打招呼意味着不懂礼貌。如果女儿说,她不知道和父母的朋友说什么,那么家长可以事先帮助孩子想话题、列提纲,或让女孩参加一些活动,事后对女孩的努力和进步予以称赞和奖励。

“我女儿也特害羞,不过自从带她参加了一些活动后,就好像开朗了许多。”

虽然家长对于女儿害羞的抱怨不无道理,但他们也确实应该好好地找一找自身的原因,是不是自己的忽视为孩子创造了她们害羞的环境。

许多父母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等到问题出现了才想办法解决,其实,日常生活中的教养方式是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的。

比如,在女孩小的时候,受到过父母或别人的恐吓;或者孩子有问题来问父母时,因为父母手头工作忙,不是被奚落一顿,就是被责骂,或者被不耐烦地拒绝,这些都会造成孩子日后遇事害羞。可惜的是,许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有时,女孩的心灵是非常敏感、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的,家长一句很不在意的话,都可能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创伤。家长在与女儿相处时,一定要谨慎。从某种意义上说,害羞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只有当女孩的害羞程度达到让她们无法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时,她们的害羞才会成为父母眼中的问题。

因为它会阻碍孩子交朋友、有碍学习进步和自尊心的确立,也会降低心理适应能力。害羞的孩子通常会神经过敏、疑惑不安、孤单、沮丧以及难交朋友。

为了克服女孩害羞的毛病,父母可以多给女孩以抚慰。离开母体,孩子就要以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随之就慢慢形成自我的意识。家长可以采用拥抱法去抚慰孩子。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成人每天要有4个深情的拥抱,而孩子每天要有20个拥抱才能达到心理平衡。”

同时,多给女孩以鼓励。每个女孩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胆怯、敏感的女孩更需要,她们本身就自责、缺乏勇气,在做某件事之前,先预见的就是自己不行。如果这时给她一些鼓励,增加她的勇气,她会把事情做得很好。

营造一个温暖的家也很重要。平等、理解、温馨的家庭环境能给女孩勇气和自信。克服女孩的羞怯,要有这样的环境。在女孩面前不要滥用家长权威,尤其是对易羞怯的女孩。家里的事,尤其与女孩有关的事,要多征求和尊重女孩的意见。

家长还可以鼓励女孩交朋友。结交朋友是女孩社会化的一种途径。羞怯的女孩,会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而不去交友。这时家长就应该鼓励她,首先让亲朋好友或比较熟悉的孩子与她一起玩,克服她交往的恐惧心理,然后再鼓励她在同学中交朋友。当女儿带朋友到家中时,家长要表现得热情,以增加她的勇气,别不当一回事。

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女孩子就应当内敛、低调,无须像男孩那样,游走于社会的各种场合,在各个领域抛头露面,女孩越是娇羞越显得文静,温雅可人。但不要忘了,女孩也是社会的一分子,女孩也要学着适当表现自己,体现自己的价值,从而得到别人的认可,如果一个女孩总是害羞,那么就永远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008 有效解除女孩的强迫症

女孩子喜欢的小东西很多,其中令她非常着迷的也不少。但是,当女孩对某个东西或某件事着迷的程度“非比寻常”的时候,就说明女孩可能有心理问题了。

比如她不停地洗手还觉得不干净;经常检查书包,总觉得少带了什么东西……这些行为可能预示着你的女儿有强迫症的倾向。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神经症,是指患者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不能自行克制的观念、意向和行为的存在。虽然自己也意识到这些观念、意向、行为是不必要的或毫无意义的,但是又无法控制自己。强迫症是一种典型的心理冲突疾病。

一位母亲同样向心理专家道出了自己对女儿的担忧:

我的女儿冰冰,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五年级就获得了全国六年级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优秀奖。对此,我们对她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我们希望她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她对自己的要求更高,要求自己每天的所有时间、所有精力都必须用来思考和学习,就连走路、上厕所和洗澡的时间都很少浪费。

六年级开学后,孩子的学习时间越来越长,学习成绩反而开始下降,后来我们发现她经常反复检查作业,时间越来越长,这到底是个性问题还是心理疾病?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冰冰是得了心理强迫症。如果家长长期用“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只要有毅力,只要意志坚强,人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到”等这样的成功理论作为教育导向的话,就会使孩子形成一种长期存在的心理压力。

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对自己的行为总是求全责备,过早地成人化,生活中只以超过他人为唯一的快乐和目的,其他应有的爱好、游戏,甚至任性等非智力因素都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其人格和认知的发展也产生了偏差。

强迫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较多见,表现为反复记数,反复检查、核对作业、信件等是否有误,反复询问某一件事,反复洗手等动作。有些孩子不仅自我强迫,而且还让其父母参与,如果不能满足她的愿望,则暴躁不安,甚至冲动伤人,迫使父母就范,以配合其强迫动作。

多数专家认为,精神因素是强迫症的主要诱因,患者在生活中遇到重大变故,如父母离异、亲人过世等精神刺激,引起孩子内心恐慌,使孩子忧心忡忡、胆战心惊,内心恐慌的外在表现就是一系列的强迫行为或强迫观念。

强迫行为本身并不可怕,但许多人对这一现象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强迫行为产生紧张情绪,这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强迫行为的纠正。当发现孩子出现强迫行为时,家长应该及时地教给孩子应对的策略。

如当孩子不由自主地想去洗手时,可以让孩子做深呼吸放松:用鼻子缓缓地吸气,再缓缓地呼气,同时可以在心里默默地数“1、2、3……”这样可以平缓孩子的紧张情绪。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当孩子出现强迫行为或者强迫观念时,家长绝不能采取强制的措施去制止,因为家长的强制做法会加重孩子的紧张情绪。

如当孩子强迫自己不停地去检查门是否锁好时,家长最好不要在旁边说诸如“不要担心”或“不用去检查”之类的话,因为孩子的强迫行为是她所不能控制的,如果采取强制措施,就会强化孩子内心的矛盾,增加她的心理压力。

对于孩子的强迫行为,可以采取“厌恶疗法”,比如在孩子手腕上套上橡皮圈,一旦孩子出现不可克制的强迫现象时,就立即拉动手腕上的橡皮圈。

刚开始时需要拉动的次数可能要多一些,一段时间后,如果拉动橡皮圈的次数减到三五次就能抑制强迫现象了,这时,可以去掉橡皮圈。以后只要有强迫现象出现,孩子会就立即想起手腕上橡皮圈所引起的疼痛,因此,强迫现象就会逐渐地减弱。

此外,需要家长感情的积极投入。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是成人和非成人的矛盾时期,她以为自己有一定能力可以不受父母的管制,而客观上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完全自立,所以她在培养自己的独立办事能力,不要求父母的管制是她潜意识里的想法。

有些女孩自己能做的事,父母要给予肯定并表现出对她的信心,但是有些事情她自己不能做的,父母就要用感情感化她并加以科学引导。

对于女儿做的一些有意义的事,家长要积极地参与其中,但是要让女儿做大,自己做小。培养她自愿做事的愿望,也可以帮助女儿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当女儿的不积极的行为不借助父母、自己为所欲为时,不要给予她过大的压力,小范围地容许在可以管辖的范围内,然后走近女儿,让孩子主动要求父母的参与,有助于更好地解决现在的问题。

针对女孩的强迫症表现,父母需要真正地参与进来,而不是苛刻地批评和责备,不然会形成不良的对抗,既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有损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

009 及早预防女孩的“恋父情结”

父女关系过度亲密并不是好现象,如果父亲在意识到女儿的过度依恋心理后,仍没能根据女儿年龄大小和认知能力的程度调整与女儿相处的方式,就会对她将来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下面故事中的小薇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

小薇在老师眼里是个懂事、听话的孩子,她学习成绩好,还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

可是,小薇的妈妈却满腹的烦恼,因为小薇在家里经常会做出一些叫人无法理解的行为。

小薇从小就和爸爸感情特别好,爸爸也很宠她,一有时间就带着她玩。

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爸爸给她穿衣服,小薇很认真地对爸爸说,“爸爸,长大了我要嫁给你。”

爸爸妈妈听了也没放在心上。

每次小薇犯了错误,总是在爸爸面前撒娇,以逃避惩罚。

小薇的妈妈认为,父母两个人中必须有一个人唱“黑脸”,否则会惯坏孩子,因此,她对小薇的要求就比较严格,经常扮演严厉的角色。

渐渐地,妈妈发现,小薇和她越来越疏远了,有什么悄悄话也不和自己说,而是告诉爸爸,晚上也要和爸爸睡在一起。

开始的时候,妈妈也没有在意,认为小薇这是孩子气的表现,长大了就懂事了。但是小薇现在已经上初一了,不但没有变得懂事,有些行为反而更让人哭笑不得了。

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小薇对客人的小孩不够礼貌。

客人走后,妈妈批评了她几句,她竟脱口而出:“你有什么了不起,除了眼睛比我大,还有哪儿比我强?”

每当父母发生争执时,小薇总是帮爸爸一起攻击妈妈,特别是当爸爸埋怨妈妈时,她就幸灾乐祸地扮鬼脸。

有一次小薇的爸爸要出差,小薇知道了,坚决不让爸爸出门。无奈之下,爸爸趁她上学的时候才脱身。

放学回家之后,小薇发现爸爸走了,又哭又闹,硬说是妈妈“捣鬼”,甚至还说,要是没有妈妈,爸爸会对她更好的。

爸爸走后,无论妈妈怎样关心她,她都冷冰冰的,不理不睬。而给爸爸打电话时,她又像是变了一个人,神采飞扬,说出的话更是让人吃惊,说她多么多么想念爸爸,爸爸不在家,她觉得没意思等等。

妈妈对小薇的种种行为深感困惑,这孩子是怎么了?是幼稚、没长大,还是出了其他问题?

长期这样下去,小薇和自己的关系岂不是会越来越僵?

从小薇的表现来看,有明显的亲近父亲、反对母亲的情绪和行为,这些是“恋父情结”的典型表现。

所谓“恋父情结”,在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中这样解释:“恋父情结”是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结。

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把母亲置诸一边,甚至想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

恋父情结是由弗洛伊德首先提出来的,弗洛伊德认为,“恋父情结”是一种性心理障碍,也称作性心理倒错。

恋父情结对女孩的生活有着消极的影响,如果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无法与父亲实现心理分离,结果,就会像故事中小薇那样,与母亲的关系疏远不说,以后与同龄男性的正常交往乃至婚恋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这样的女孩总在有意无意地寻找父亲式的恋人,但即使找到了,相处也很容易出现问题,因为恋父的女孩性格大多内向、娇气、任性,而且往往出现性的阻抗。

此种“情结”的出现一般源于女孩在3~6岁的时候没有得到正确的关爱和适当的教育。这一时期的孩子开始注意性别差异,出现性的好奇心。

在这一时期,男孩恋爱母亲,嫉妒父亲;女孩亲近父亲,嫉妒母亲。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本能的异性爱的倾向,一般由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

女孩恋父情结的发生,只要留心,在很早的时候就可以发现端倪。比如有的孩子将父亲常用的东西(如雨伞、火机等)带到幼儿园,吃饭、睡觉、游戏都带着,老师一旦在她午休的时候将其拿走,她就会大哭,甚至用头撞地,有的孩子甚至会昏死过去。对于其他人的同类物品,她并不接受。这个时候,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正视这个问题。如若不然,待孩子年纪大了之后,恋父情结有可能变得更加强烈,难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