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在他90岁寿辰时曾说过:“要记住,我们的行为不是受经验的影响,而是受期待的影响。”这种期待心理,浅显的理解便是“心理暗示”。特别是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常常怀疑自己能力的时候,如果得到的心理暗示是积极的,他就会增强自信心,反之就会更加自卑。
曾经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公园里,两位年轻的妈妈分别带着自己的孩子玩耍。当看到美丽的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时,两个孩子都奔跑着去追赶,却一不小心摔倒了。
其中一位妈妈赶紧跑过去,抱住孩子心疼地说:“乖乖,摔疼了吧?”
随后,孩子“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我好疼啊。”
而另一位妈妈则站在一旁,淡淡地说:“没关系,自己爬起来。”这个孩子若无其事地爬了起来,又继续奔跑着玩去了。
这则故事里的两个孩子同样是摔跤,为什么有的孩子显得脆弱娇气,而有的孩子却表现得坚强勇敢呢?
其实,这跟两位妈妈不同的表现有关。前一位妈妈紧张不安的态度在暗示孩子,摔跤是疼痛的,从而在心理上增加了孩子疼痛的感觉,使孩子变得娇弱,这是消极的暗示。而另一位妈妈淡然平静的态度却暗示着孩子,摔跤没什么大不了,自己应该勇敢爬起来,这是积极的暗示。
有的家长经常骂自己的女儿“笨猪”“弱智”,那么当这个女孩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她就会想起这句话,从而怀疑自己,破罐子破摔了。如果听到的是鼓励和表扬,她自己就会相信我能行,就能够不断克服困难,取得胜利。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给女孩一点积极的心理暗示,无论是一句肯定的言语,还是在关键时刻的大力支持,女孩都会感受到来自心底的力量。比如家长不要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孩子的缺点。每当女孩遇到困难时都要诚心诚意地说:“孩子,你能行!”发现女孩的闪光点时,要反复暗示。教育女孩时,晓之以理的“理”,不一定非要直白地说出来,有时可以通过设喻、讲故事、做游戏、角色体验等点拨启发女孩。经常这样去做,你会看到女孩越来越出色的表现。
有一位苦恼的母亲问心理咨询师:
我的女儿现在读初中三年级,即将面临中考,这次期末考试考砸了,虽然我也很上火,但并没有批评她。可是,孩子的心理压力特别大,我该如何帮助孩子恢复自信呢?
心理咨询师分析说:通常把这类学生的问题称之为“心力委顿”。主要表现为:对自己丧失信心,失去对自己情感和思维的控制能力;常常感到被疏远和孤立,不去关注他人,变得专注于自我,看不到长远目标,时刻担心下一次的失败。父母要抓住假期这一良好机遇,学习一些心理疏导战术,进行心理教育,打开孩子的心结。
心理咨询师建议家长学会用“我行”“我一定能”等心理暗示方法,去挖掘孩子内在的潜力,如送给孩子一个微笑,说一些鼓励上进的话,让孩子有信任感,用信念去战胜挫折。
同时,还通过建立学习型家庭,以大人的勤奋学习精神感染孩子,激励学生自强、自立,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集体生活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法国有句谚语说:“自以为是鼠辈的人定被他人轻视、欺侮。”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心理暗示”给人带来的影响。经常性地给孩子一些积极而正面的“心理暗示”,孩子便会沐浴在自信的光晕之中,产生无比巨大的推动力,瞬时朝着心中既定的目标迈进,为一步步攀向人生高峰奠定坚实的基础。
087 教女孩聪明、勇敢地说“不”
家长应该让女孩明白,一个敢于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女孩,是一个懂得如何说“不”的人。只有学会说“不”,才能把握住每一个机会去展现自己,去尝试改变。
凯梅参加工作不久,她的姑妈来到她工作的城市看她。凯梅陪着姑妈在这个小城转了转,正好到了吃饭的时间。
当时,凯梅身上只有50元,这已是她所能拿出来招待姑妈的全部资金。她很想找个小餐馆随便吃一点,可姑妈却偏偏相中了一家很体面的餐厅。凯梅没办法,只得随她走了进去。
两人坐下来后,姑妈开始点菜,当她征询凯梅意见时,凯梅只是含混地说:“随便,随便。”此时,她心中七上八下,放在衣袋中的手紧紧抓着那仅有的50元钱。这钱显然是不够的,怎么办?
可是姑妈似乎一点儿也没注意到凯梅的不安,她不住地夸赞着这儿可口的饭菜,凯梅却什么味道都没吃出来。
最后的时刻终于来了,彬彬有礼的服务员拿来了账单,径直向凯梅走来,凯梅张开嘴,却什么也没说出来。
姑妈温和地笑了,她拿过账单,把钱给了服务员,然后盯着凯梅说:“傻孩子,我知道你的感觉,我一直在等你说‘不’,可你为什么不说呢?要知道,有些时候一定要勇敢坚决地把这个字说出来,这是最好的选择。很高兴,我这次来能让你明白这个道理。”
女孩的姑妈教给了女孩一个道理,那就是在该拒绝的时候要聪明勇敢地说“不”,尽管说“不”代表“拒绝”,但也代表“选择”,一个人要通过不断地选择来形成自我,界定自己。
因此,当家长告诉女孩说“不”的时候,就等于说“是”,你“是”一个不想成为什么样子的人。勇敢说“不”,这并不一定会给女孩带来麻烦,反而是替女孩减轻压力。如果一个人想活得自在一点,原则一点,就得勇敢地站出来说“不”。
家长还应该让女孩记住,她不必为拒绝不正确的事情而内疚,因为那是她的权利,也是她走向成熟必上的一课。
在生活中,让女孩懂得如何委婉地拒绝别人,委婉地说“不”,这样她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自己的事情。委婉地说“不”,既不会让女孩自己为难,也能够给别人多一个机会去寻找更适合帮忙的人。
特别是处在青春期里的女孩子更要学会怎样正确地拒绝别人。不仅要学会拒绝别人的索求,更要学会拒绝别人的给予。
好家教成就好女孩
教女孩聪明、勇敢地说“不”
在生活中,让女孩懂得如何委婉地拒绝别人,委婉地说“不”,这样她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自己的事情。尽管说“不”代表“拒绝”,但也代表“选择”,一个人要通过不断地选择来形成自我,界定自己。特别是处在青春期里的女孩子更要学会怎样正确地拒绝别人。不仅要学会拒绝别人的索求,更要学会拒绝别人的给予。
088 不要觉得女孩爱玩就是坏事
爱玩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曾因为玩耍而闯下大祸、小祸,遭到过大人的呵斥与责罚。如果父母因为女孩与生俱来的“本事”而大伤脑筋或感到麻烦,甚至担忧她因此而玩物丧志时,父母就极有可能是弄错方向了。
上天既然赋予每个孩子玩耍的本能,自然有其用意。动物在玩耍的过程中练就捕食、逃生的本领,女孩也会在玩耍中探索世界、学习、成长。
女孩借由玩耍,碰触对她而言是陌生且充满各种可能的人、事、物,并从中反复尝试和练习。游戏在大人看起来毫不起眼,但是对女孩来说,从中却有许多不同的发现和挑战。
其实,只要仔细观察,大人就会发现,游戏对女孩来说,不只是游戏,而是学习和思考的一个过程。如果大人和女孩一起享受这个过程,不仅有益于亲子互动,而且也有益于孩子的情感及其动手能力的提高。
游戏,除了能够交流感情,还有一个重要功能,那就是培养女孩的健康心理。游戏的功能不在于让女孩知道多少知识,那是课堂上应该完成的事情。家庭游戏的重要作用在于,让女孩有众多的情感体验:快乐、幸福、激动、紧张、恐惧、同情、宽容等,也就是在模拟的世界中成长,逐渐塑造出丰富、成熟的情感。
3岁的芝芝喜欢自己玩,她常玩的游戏包括扮家家酒、打扮洋娃娃、学妈妈出门去上班等。
芝芝的妈妈一开始很高兴孩子会自己玩耍,不会打扰大人。但有一次妈妈仔细观察芝芝的游戏模式,赫然发现她反复模仿和演练的竟是妈妈的日常活动:买菜、做饭、梳妆打扮、电话聊天、匆匆忙忙出门去上班等,甚至会边穿衣服边拿东西,嘴巴里还会忙不迭地喊着:“来不及了!来不及了!芝芝再见!要乖……要听话……”
想要让女孩有更多的情感体验,就需要抽出时间来陪孩子一起活动。家长可以在家中模仿幼儿园的教学模式,设置一些特殊的“游戏角落”,布置玩具。
玩具不一定要有多精巧、多高科技,家中安全的废弃物也完全可以利用起来,比如大纸箱、旧布、坏掉的门把,都可以变成女孩的宝贝,在女孩的游戏中变身成各种各样的角色,创造出各种不可思议的效果来。例如:纸箱变城堡、火车;旧布变云彩、巫婆斗篷;门把变喇叭、假鼻子……女孩的想象力一旦被开启,往往连大人也望尘莫及。
好家教成就好女孩
不要觉得女孩爱玩就是坏事
游戏对女孩来说,不只是游戏,而是学习和思考的一个过程。如果大人和女孩一起享受这个过程,不仅有益于亲子互动,而且也有益于孩子的情感及其动手能力的提高。游戏,除了能够交流感情,还有一个重要功能,那就是培养女孩的健康心理。家庭游戏的重要作用在于,让女孩有众多的情感体验:快乐、幸福、激动、紧张、恐惧、同情、宽容等,也就是在模拟的世界中成长,逐渐塑造出丰富、成熟的情感。
089 松开手中捆绑女孩的线
女孩固然喜欢黏着父母,因为她天生就渴望被了解,被亲近。
女孩同样是渴望自由的,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孩更不喜欢大人打扰属于她自己的那片清幽的小天地,她们总有那么多“不能说的秘密”,需要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享受。
据调查显示,不少家长承认自己在女儿心目中的形象就是警察,稍微宽松一点的,也是“裁判”和“严师”;有些家长到了与女儿“同进同出”的地步,盯着女儿的一举一动。
为了孩子的成长,父母真是费尽心机,可他们更多的时候并没有急到点子上,甚至往往更像“太平洋上的警察”,对孩子管得太多、太细,把属于孩子自己的空间挤占得满满当当的。
某中学15岁的初三女孩小兰,对父母一直把她当做小孩子、限制她的自由感到特别烦恼。
她说,父母就像看劳改犯一样管着她,有时比看管劳改犯还要紧。
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父母为她安排的。她感觉到自己像一个玩具,毫无自由可言,连每天吃什么、穿什么、看多长时间书、做多长时间功课、练多长时间古筝、看多长时间电视、几点上床、几点起床,甚至连她日记中写的什么内容,父母都要干预……
更让她感到不舒服的是,学校就在家对门,父母还要坚持每天接送她,这让她在同学面前很没有面子,感觉自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囚徒……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加剧,父母们“望女成凤”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与之相对应的是父母对孩子将来的规划越来越多,甚至日常生活都要严加管理,时时刻刻地看管、监视和提防,使得父母们耗尽了时间、心机和精力。而“囚禁”女儿的同时,父母也失去了自由。
许多时候,家长对孩子过度管教,会扼杀孩子本来的天性,令孩子窒息,甚至产生可怕的后果。
冷静地想想,自己是不是也犯了这样的错误呢?对孩子做一切事情都不放心,只有自己帮她料理好才会安心;认为只要孩子“听话”就好,乖宝宝就是好孩子;严格管理孩子的饮食起居、学习计划以及社会交往等活动;经常干涉孩子的事情,自作主张地为孩子做主。是的,没错,现在大多数的父母都容易犯这样的错。然而,结果却与愿望不相符。
笼子里的鸟儿—孩子感叹:好没自由!
当被喂养惯了的动物接受放养时,通常自己不会捕食。父母这只鸟笼也慨叹:活着真累啊!
心理学家贝克说得好:“对子女督促过严的父母,也许可以逼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却也会使子女有不安、依赖、胆怯、敢怒不敢言、不爱做劳心工作,以及不喜欢参加有创造性的活动等缺点。比较起来,这种教养方法是得不偿失的。”这番话很值得父母深思。
然而,孩子是天生热爱自由的,他们对自由的渴望不亚于对自己生命的尊重。
随着女孩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们会努力地为自己争取自由,对父母给她们设计的人生道路开始抵制。
当然,这样的行动会导致父母的不满,并进一步处处限制她们。一场“自由”与“反自由”的斗争由此拉开序幕。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不需要刻意约束孩子。把孩子管得越紧,孩子的压力就会越大。家长应起到帮助孩子、开导孩子、鼓励孩子的作用,过分地施加压力,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父母应克制自己的想法和冲动,只有真正把属于孩子的空间还给她们,让她们从单一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她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让她们成为自己的主人,她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对此,父母一定要给女孩足够的自由,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少管或不管,让她们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同时,避免她们因这些小事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拒绝接受所有的要求,包括合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