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女孩早恋的发生,早恋的少男少女很容易因感情冲动而偷食“禁果”。当女孩进入青春期后,父母要教育女孩切莫早恋,并留心观察女孩的言行和情绪变化,如有早恋苗头,应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
女孩会遭受性侵害。据调查,在强奸案中,侵害对象主要是25岁以下的女性,而14岁以下的幼女亦占相当大比例,所以教育女孩注意性保护已刻不容缓。为此,有识之士提出如下十条忠告:
1.让女孩明白什么是性侵犯和受到性侵犯怎么办,使女孩懂得,自己的身体任何人都无权抚摩或伤害,受到侵犯应向信赖的成年人和警察求助。
2.女孩外出,应了解环境,尽量在安全路线行走,避开荒僻和陌生的地方。
3.晚上女孩外出时,应结伴而行。衣着不可过露,不要过于打扮,切忌轻浮张扬。尤其是年幼女孩外出,家长一定要接送。
4.女孩外出要注意周围动静,不要和陌生人搭腔,如有人纠缠,尽快向大庭广众之处靠近,必要时可呼叫。
5.女孩外出随时与家长联系,未得家长许可,不可在别人家夜宿。
6.应该避免单独和男子在家里或是宁静、封闭的环境中会面,尤其是到男子的家里去。
7.在外不可随便享用陌生人给的饮料或食品,谨防有麻醉药物;拒绝男士提供的色情影视录像和书刊图片,预防其图谋不轨。
8.独自在家,注意关门,拒绝陌生人进屋。对自称是服务维修的人员,等家长回来再说。
9.晚上单独在家睡觉,如果觉得屋里有响声,发觉有陌生人进入室内,不要束手无策,更不要钻到被窝里蒙着头,应果断开灯尖叫求救。
10.受到了性侵害,要尽快告诉家长或报警,切不可害羞、胆怯延误时间丧失证据,让疑犯逍遥法外。
073 不要马上满足女孩的要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家长对待自己的独生女一味地迁就,总是女儿要求什么,就满足她什么。结果,女孩大多比较任性,稍有不如意就大哭大闹。
不会克制是好多女孩的通病,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想做的事情,她们希望马上就能得到或者去做。这时候,父母要让女孩学会“等待”,因为,女孩的耐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女孩的耐心,这需要爸爸妈妈付出很大的努力。
一天晚上,5岁的小女孩可可闻到了厨房里的香味,马上跑了进来,不停地纠缠着妈妈:
“不嘛,我现在就要吃蛋羹!”可可对妈妈蒸的鸡蛋羹总是百吃不厌。
“妈妈,我要吃蛋羹。”
“蛋羹还没蒸好呢,可可乖,再等几分钟吧。”
“我现在就要吃。”5岁的可可开始撒娇起来。
“蛋羹没有蒸好怎么能吃呢?你先去吃块面包吧。”妈妈说。
“不,不!我就要吃蛋羹。”可可甚至开始揉眼睛,企图让妈妈答应她的要求。
妈妈突然想起,自己曾经在某本教育杂志上看到过一篇有关“延迟满足”的报道,现在不正是训练女儿“延迟满足”能力的最好时机吗?
于是,她把可可带出了厨房,不再理她了。
过了大约3分钟,可可又跑进了厨房,焦急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吃蛋羹。”
蛋羹的确已经蒸好了,但为了锻炼女儿的耐心,妈妈并没有立即给她,而是让她再等一会儿。
她告诉可可:“再等一等,蛋羹虽然蒸好了,但现在还很烫。”
“我不怕烫,我现在就要吃。”可可哭闹起来。
可可的哭声招来了奶奶:“我的小宝贝,怎么了?”
“妈妈不让我吃蛋羹。”可可哭着向奶奶“告状”。
“谁不让她吃了呀,只是现在还很烫。”妈妈无奈地跟奶奶讲。
“要是烫给她吹一下不就可以了。”
在奶奶的“干涉”下,妈妈只好把蛋羹放在餐桌上。
可可的“阴谋”又一次得逞了,妈妈无奈地摇了摇头。
对于女孩合理的要求,除非急需,否则,不一定要全部立刻满足,要延缓时间,让孩子等着、盼着。
延迟满足是发展心理学提出的一个定义,是指为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而自愿延缓目前的、较小的满足。例如,树上还未长熟的李子,你可以吃,但又苦又涩。如果你能耐心地多等待一段时间,你就能吃到更好吃的、又甜又脆的李子了。
此外,美国心理学家瓦特·米切尔曾做过一个实验,给幼儿园的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可以吃糖,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则能吃两颗。
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却能等待对他们来说是漫长的20分钟,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他们闭上眼睛不看糖,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有的甚至睡着了,他们终于吃到了两颗糖。
这个实验后来一直继续了下去,那些在他们儿时就能等待吃两颗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而不急于求成;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了一颗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容易有固执、优柔寡断和压抑等个性的表现。
这个实验一直持续到他们成年,米切尔发现,那些能抵制诱惑的孩子,成年后更易成功。只有克制冲动才能达到某项目标,延迟满足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可以这样说,延迟满足是一种好习惯。延迟满足在孩子的性格形成和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现在的孩子大多是低忍耐高焦虑。
正像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所说:“你知道用什么办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因为面对父母的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孩子头脑中会逐渐形成这样一个思维定式:我要什么马上就能有什么。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任性,越来越贪心。”
可一旦孩子离开家庭走入社会,那种任性、暴躁、急功近利的性格特点肯定会令她饱受挫折和打击。而事事不顺心的她,往往不会从自身找原因,反而觉得别人有意跟她过不去,总是与周围人处于一种对峙状态,长此以往,很可能酿成忧郁、偏执、狂躁等各种心理疾病。
培养女孩的耐性,必须从儿时抓起,让女孩从小就习惯延迟满足。
现代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对孩子几乎是有求必应,无论是吃的喝的,还是玩的看的,孩子只要一嚷嚷,父母则奉命立即设法满足。这种宠爱孩子的做法其实充满了危险。对孩子的一些要求,倘若不是基本的要求,家长都应设法让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满足。
父母要善于利用甚至制造一些让女孩学会等待的机会,让女孩养成有始有终、坚持不懈地把每件事做好的习惯,这将是送给女孩终生受益的一份厚礼。
许多父母不能理性地看待女孩的过分要求,常常在有意无意中纵容和培养了女孩的这种心态和习惯。为了立刻满足女孩的喝水要求,父母动用了五六个容器,把热水从保温壶倒进大杯,又从大杯倒进小杯,最后不断地用嘴吹,试图让水尽快凉下来。女孩还在旁边急得直跺脚,大人则在忙乱中不断地安抚着:“就好了,就好了,快了,快了。”如果父母被动地满足女孩的每一个要求,那么父母就会成为女孩的奴隶,即使忙得四脚朝天也不会让女孩得到一半的满足。
自制力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成功者的重要心理素质。父母在女孩的早期教育中,应将女孩自控力的培养置于重要地位。童年的教育是培养节制品质的开始,“延迟满足”的练习是培养女孩节制品质、提高自控力的重要方法。
在女孩的成长过程中,女孩的生活并不会随时都能有父母的呵护,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设法让女孩懂得:世界不是以她为中心的。因此,必须学会等待,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要训练孩子的耐力,父母首先必须要有耐心,能够沉住气。
一天,妈妈正在埋头整理稿件,4岁的小丝丝走过来央求道:“妈妈,陪我去外面玩会儿吧。”
妈妈头也不抬地对小丝丝说:“妈妈的工作刚刚做到一半,等妈妈把文章整理完就陪你去。”
过了一会儿,丝丝又来催促妈妈:“妈妈,到底还要等多久啊?我现在就要出去。”
“丝丝,妈妈急着赶工作呢,你先玩一会儿玩具吧,还得等妈妈一会儿。”
听到这些,丝丝闷闷不乐地回到自己的房间里看故事书去了。
妈妈做完工作之后去叫丝丝:“我完成工作了,走吧,妈妈带你出去玩。”
“不,等一等,这个故事我正看了一半。”丝丝捧着一本书,模仿着妈妈的口气说道。
妈妈没有生气,她并不因为孩子的故意模仿而恼怒,她认为这是教育孩子懂得“延迟满足”的最好机会,也是对孩子的尊重。
因此,妈妈很有耐心地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等女儿。最后,等到小丝丝读完那个故事,母女俩才一起出门。
在现实生活中,女孩往往欲求过分:刚刚吃过一个冰激凌却还想再吃一个;刚买过一个书包,还想再买一个;或者不管是什么要求,只要一想到就要求父母必须马上满足,否则就会苦恼不已。
这时候,父母要让女孩学会“等待”,对女孩的一些日常玩乐、享受的需求给予延迟满足。最好让孩子做出适度努力后,再满足她的要求。如果孩子想得到新衣服,就要学着自己洗衣服、刷鞋子、整理床铺。
还可以采用积分制,女孩每做一件值得鼓励的事,就加几分,累积到一定分数,就可以让孩子获得想要的某种奖励。
女孩产生“欲求过分”的问题,表面上看原因似乎在孩子身上,实际上根源还在家长身上,是家长的“有求必应”行为滋长了孩子的这种习惯和心态。因此,家长从现在开始,让孩子学会多等待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