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女孩怎么养
1786100000002

第2章 女孩需要更多的爱和关注(1)

001 告诉女儿“我爱你”

有调查显示,恋爱中的女孩比男孩更希望听到“我爱你”三个字,而每天都对彼此说“我爱你”的恋人或夫妻,更容易感到幸福,婚姻也更美满。

都说女孩是水做的骨肉,而“我爱你”的呢喃,就像丝丝甘露沁人心脾。女孩这种与生俱来的禀性注定了她们需要沐浴在“爱”的光环中,而从小就能在父母“我爱你”的呢喃声中长大的女孩,世界在她们眼中都是粉色的,她们将拥有甜蜜的人生。

小丽今年8岁,很内向,不喜欢和别人玩,同时也排斥自己的爸爸妈妈。她总以敌对的情绪来面对周围的一切,嘴里时不时就会冒出一句“你是坏蛋,快滚开!”弄得周围的邻居和小朋友一头雾水。

等到妈妈发现问题严重时,小丽已孤僻到了极点。她整天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妈妈很担心,但怎么问她,她都不愿意讲。

有一天,妈妈在给小丽整理书包时,无意中发现,小本子上歪歪斜斜地写满了这样一些字:

“爸爸妈妈都不爱我,他们只知道做他们自己的事!”“这个家里,有谁能爱我啊?”“妮妮的妈妈就经常和她说我爱你,我想做妮妮妈妈的孩子!”

看到这张纸条,妈妈马上放下手上的事,和女儿坐在一起耐心地聊了许久。

从此以后只要有机会,爸爸妈妈就一定会对小丽说“我爱你”,并且比以前更关注她。现在他们明白了,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要让女儿知道,父母永远是她的朋友,是最爱她的人。

虽说含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父母与孩子之间不应该那样内敛。自己心里有爱是一回事,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爱又是另一回事,在适当的时候对孩子说声“我爱你”,是对孩子爱的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

因为大多数孩子只能用眼睛所见的、耳朵所听的来判断事物,他们还不懂得用心去感觉父母的爱,而让孩子听到、看到、触摸到、感受到爱和信任的存在,是培养孩子健康情感的重要部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毫无疑问地认识到,她有一双爱她的父母。

有一位母亲曾这样讲述了她的经历和感受:

有一天我在送女儿去幼儿园的路上,女儿在自行车后座上滔滔不绝地和我说着幼儿园里的事。

我听着听着,突然情不自禁地说了声:“女儿,妈妈爱你!”没想到女儿在后面用双手紧紧地搂住了我的腰,把脸贴在我的后背上,说道:“妈妈,我也爱你!”在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妈妈。

对孩子说出“我爱你”,这对许多中年父母和过于严谨的家庭来说或许是有困难的,但困难并不表示这种爱不存在,不需要表达。

在这里,可以提供给女孩的父母几种表达爱的方法:

第一,在孩子睡觉前一边抚摸她的背部,一边用手指在背上写着“我爱你!”

第二,临睡前给孩子一个亲切的吻,或者婉转地告诉她:“谢谢你,我的孩子,是你给了我做父亲(母亲)的无穷乐趣。”

第三,准备一个广口瓶,贴上“拥抱和亲吻”的纸条,把分别写着“我想要一个吻”,“我想要一个拥抱”,“我既想要吻又想要拥抱”的纸条放在瓶子里,每天让孩子挑一张,让她自己选择父母爱她的方式。

第四,当你外出旅游或出差时,尽量带回一个小礼物,即便是饭店里用的记事本或你所去的城市的明信片,对她说“我在外面的时候实在很想你”,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表达方法。

第五,你最近一次紧紧拥抱孩子是什么时候?不管孩子有多大,一个深情的拥抱总是会令孩子难忘的。拥抱时尽量晚一点儿松开,这会给孩子留下美好的感觉。

天下的父母们,从现在开始,请对你的女儿说:“我爱你”吧,千万不要觉得别扭而不愿说。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也能让你得到女儿更多的爱和依赖,说出爱,让女儿更好地享受爱吧!

有了这种爱的氛围,你的女儿也一定会受到良好的熏陶,学会适时地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如果你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就能养成互道爱意的习惯,那么,当你的孩子走向社会时,无疑将会更加懂得爱和关怀,能创造出良好的人际环境,对事业和生活都大有帮助。

002 以平等的姿态与女孩交流

女孩看世界的眼睛,是长在她那颗细腻、温婉的心灵上的。

所以,家长请蹲下来和女孩交流,从女孩的角度和立场出发,用女孩的思维去考虑问题。

这样,也许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她们大多喜欢那个长得既不帅、唱歌又吐字不清的周杰伦了;并能理解:处在青春期的少女那种属于青春的躁动是多么的正常;同时也能够知道:作为独生女的这一代是多么的需要亲情的引导、亲子间的交流……

有了这样的理解,家长们也许就会发现:原来大家凭借经验的教育方法,实际上有一些是错误的,其中很多想法与做法是偏执的、落伍的。与孩子的交流也同样需要用“理解万岁”的原则。

一位年轻妈妈和女儿发生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三月的一天,一位妈妈带着8岁的女儿美玉到野外踏青。

走在野外乡间的小路上,玉玉显得特别兴奋,边走边跳,看到那些开得鲜艳但又叫不出名字的野花儿,她高兴得甚至蹲在那儿,对着那些花朵说话,居然有半个小时。

这位母亲很诧异,问女儿:“你在对花儿说些什么啊?”

她回答:“我对花儿说,你们今天开得真好看。我要是能每天和你们在一起就好了。”

母亲又问:“你为什么要蹲下来对花儿悄悄说话呢?”

女儿说:“对花儿说话,一定要蹲下来的,在花儿的面前轻轻地说话,这样花儿才能听得见呀。”

听了女儿的话,这位母亲感慨万千,不仅是因为孩子的爱心,更多的是对教育孩子的反思:连孩子都知道对花儿说话要蹲下来轻轻地说,而我们做父母的教育孩子时又是怎样做的呢?我们常常喜欢把孩子比喻成祖国的花朵,然而在“花朵”面前,我们与之交流、沟通时,又有几次是蹲下来悄悄说的呢?

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是现行教育中一种很热门的教育观点。它强调的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因为,只有家庭内部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维生素”。

尊重孩子,首先应该认识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长的架子,使孩子觉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要礼待孩子,不打骂他们。父母做错事、说错话,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这并不会由此降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常常可以看到父母站在那里,大声呵斥孩子:“过来!别摸!”“去!去!去!别烦我”,用这种居高临下、命令式的语言、语调和孩子说话。

从这样的说话态度来看,父母似乎在孩子面前显得很威风,可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却并不可敬,这样的父母也很难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也很容易在孩子心里失去威信,久而久之父母说的话孩子也不会听,甚至还会在心中产生厌恶父母的情绪。

其实,是否蹲下来与女孩说话,只是一种方式问题,重要的是在父母心中,是否把女孩真正当做和自己一样的,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这才是问题的本质。这会关系到家长能否以正确态度对待与教育女孩有关的一系列问题。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尊重与要求之间存在着一种“数学依存性”—即10与1之比。也就是说,要在10倍地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要求他。严格的要求始于高度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个性,否则,严格要求犹如逆水行舟。

因此,家长在教育要求的内容选择上,应该尽力发现、赞扬女孩的优点,多鼓励女孩的积极行为,并以此去压倒缺点;在教育要求的表述形式上,应摒弃居高临下、大声训斥的做法,代之以蹲下来低声调的悄悄对话。

蹲下来对孩子说话,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在国外已经很普遍。蹲下来对孩子说话的积极效果有以下四点:

第一,当父母蹲下来用低声调教育孩子时,孩子会察觉到大人的沉着、冷静、亲善和爱护,从而稳定住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及时地把所思所想的内容告诉大人。

当父母不再居高临下,孩子才可能把她的想法对你袒露出来。因为这样孩子会把你当成朋友,信任你。不管孩子说的话对还是错,有无道理,这一步应该说都是很关键的,因为只有当大人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对症下药,教育也才不至于一相情愿,更不会走入死胡同。

第二,蹲下来低声细语地与孩子悄悄对话,孩子会感到与家长是处在平等的地位上,这样就能引起孩子听大人说话的兴趣,而且使其能够集中注意力听大人讲话的内容,真正领会大人说话的道理,从而容易接受。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更能够让孩子觉得受到尊重。

第三,常用这种蹲下来温和亲切的低声调方式与孩子对话,还可以增强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感,增强孩子与家长进行交流的自信心。很多孩子和家长的交流很少,是因为他们对家长有恐惧感,而且认定家长和他们是没有共同语言的。长期下去,孩子就会对和家长沟通缺乏信心。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就可以改善孩子和父母间的沟通关系。

第四,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孩子能够更好地观察到家长的表情。其实,每个家长对孩子都是充满爱意的,家长的眼神里流露的是对孩子的疼爱。可是,一般情况下,当家长教育孩子时,孩子是不敢看家长的眼睛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孩子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爱意,理解父母的用心,从而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从内心深处体会父母的感情,从而能够促进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

总之,蹲下来对女孩悄悄说话,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女之道,你不妨对你的女儿试试看。

好家教成就好女孩

以平等的姿态与女孩交流

是否蹲下来与女孩说话,只是一种方式问题,重要的是在父母心中,是否把女孩真正当做和自己一样的,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这才是问题的本质。这会关系到家长能否以正确态度对待与教育女孩有关的一系列问题。

003 再忙也要抽时间陪女儿

每个孩子都希望父母关注他,尤其女孩在这方面的渴望显得更为强烈。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智商高。

如今的父母与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早上,可能在孩子没出门之前他们已经出门,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孩子或许早已进入梦乡,父母和孩子似乎永远是错开活动的。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很难有更多的精力来管孩子。

萌萌的爸爸是一个大忙人,几乎没有时间和她在一起。

在萌萌的心中,爸爸就是一个提着公文包忙进忙出的人。她希望周末能够和爸爸一起去动物园或者是植物园,但是爸爸周五晚上接到一个电话,表情严肃地交谈了几句之后,就开始犹豫要不要陪她了。

在爸爸犹豫的时候,萌萌感到担忧:

“他不能马上答应我,一定是在犹豫,这一次又不行么?”

当听到爸爸说:“这一次爸爸有工作要做……下一次……”的时候,萌萌心中既失望又委屈。

“在爸爸眼中,永远都是工作最重要。”

“他之前也说过‘下一次’的,根本就不算数。”

“我再也不会相信他的话了。”

“我讨厌爸爸。”……

这些缺少大人陪伴与沟通的孩子被称为“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饥饿”的孩子跟别的小孩不同,他们喜欢撒娇、任性,偶尔还会做出一些古怪的行为,而且做什么事情都喜欢用眼睛看着别人。

其实,孩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大人对他的注意,让大家觉得他很重要。家长在发现孩子有这些行为以后,千万不能张口就骂,而是应该自我反思一下,看自己是否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是否应该合理安排,挤出些时间多陪陪自己的孩子,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爱与重视。

就拿萌萌来说,如果她需要的仅仅是去了解植物、动物的机会,那谁来带她去都可以,甚至可以找一个生物学家。但是正在成长中的萌萌,她内心最需要的,其实是一种爱的感觉—和爸爸在一起,相互交流,在亲密的接触中感受到爱和温暖。这种被爱的感觉,是萌萌日后乐观、自信、积极的动力,也是加强一个孩子安全感和归宿感的重要因素。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父母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赞助商”,还是一个“成长伙伴”。这两种角色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和生活习惯的养成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父母角色缺失的情况下,孩子的性格也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职场父母一定要多挤点时间陪陪孩子。你可以把孩子交给保姆、老人,但是谁也取代不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千万不要以忙为借口把孩子推给保姆、老人,不管多忙,一定要记住和孩子多聊天、多沟通。”这是一位职场妈妈在总结自己的育儿经验时发出的感慨。

在这方面,马克思就做得很好。

在马克思的家庭里,父母和女儿的关系真挚融洽,充满了人生的乐趣。在孩子们还很小时,马克思就常利用工作的闲暇和孩子们一起做各种游戏。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把椅子摆成“马车”,然后把父亲“套”在车前,孩子们挥舞着“鞭子”,“车”上“车”下一片欢腾。

“爸爸是一匹好马”,这是女儿们对父亲的评价。

在马克思家里,星期日是属于女儿们的。

每逢星期天,即使再忙,马克思也总是放下紧张繁忙的工作,听孩子们“指挥”。他带着孩子们出去尽兴地游玩,让孩子们接受大自然的熏陶,既增长他们的见识,又锻炼他们的意志和体魄。

一次,恩格斯来到马克思的家里,见他正在聚精会神地伏案工作,便赶忙提醒他说:“喂,你忘了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马克思一听,愣了一下,拍了拍脑门,微笑着说:“啊,对了,今天是星期日,星期日应该属于孩子们!”

于是,马克思放下工作,和恩格斯一起,有说有笑、高高兴兴地领着孩子们出去郊游了。

马克思的女儿们永远不会忘记,她们和父亲一起度过的那些愉快的星期日,这些美好的星期日,成为她们记忆中最快乐的日子。

作为父母,应该从马克思对待孩子的做法中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自己平时工作多忙,每周或者每天都要抽出时间跟孩子们在一起,陪伴他们成长。这不仅仅是享受天伦之乐,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你是多么在意并且关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