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读故事学投资
1784100000028

第28章 正视投资,端正心态(3)

考虑不周,在股票市场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当买入的股票价格上涨时,投资者就认为自己选择的是一只好股票,而忘记了这只股票的弊端。当投资者以5美元的价格买入的某只股票上涨到6美元时,他们就会洋洋自得,好像股价上涨就证明他们买入这只股票是多么聪明。当然,如果此时投资者马上卖出股票,就可以赢利,但大多数投资者不会在这种情况下卖出股票,相反,他们相信这只股票值得继续持有,因此他们会一直持有这只股票,直到后来股价下跌到比他们买入的价格更低时,他们才意识到他们投资的股票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好。

因此,当人们说“看,这只股票两个月内就上涨了20%,这证明我选的肯定是一只大牛股”,或者说“太糟了,这只股票两个月内就下跌了20%,这证明我选的肯定是一只垃圾股”时,他们已把公司的股票价格和公司的发展前景完全混淆在一起了。除非他们是寻找20%回报的短线交易者,否则,炫耀选择的股票短期内上涨多少是毫无意义的。短期内,选择的股票上涨或下跌,既不代表选股是正确的,也不代表选股是错误的。其实当投资者购买了一只股票后,短期内股价上涨或者下跌只能说明有人愿意支付更多或更少的价钱去购买同一只股票而已。

总之,没必要因为一时的涨而高兴,也没必要因为一时的跌而痛苦,要在投资前考虑到位,只有这样,才会无后顾之忧。

8、 吕秋实的故事

吕秋实从苏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想进入政府机关,可是他错过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机会,所以即使有机关愿意要他,也无能为力。转眼两个月过去了,吕秋实束手无策,闷闷不乐地待在家里。母亲特别心疼,就从箱里子掏出5000元钱,让他拿去找工作或做买卖。他没有再去找工作,也没有去做生意,而是又开始埋头苦学。1987年,他考上了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的研究生。上学期间,吕秋实和三个同学共赚了8万元。研究生毕业后,他没有找工作,送给姐姐2万元,剩下的1万元带在身上,去了北京。

1991年,吕秋实在中关村的一家电脑公司任职。最初当货品管理员,每月工资500元,除去每月房租只能勉强度日。但吕秋实从不向老板提工资的事,他自信老板不可能总给他这点钱。果不其然,在短短的两年里,他先后成为业务经理、部门经理、总经理助理、人事主管、副总经理,月薪由500元到1000元,再到3000元,最后到8000元。1993年,作为副总经理的吕秋实已经不用为生计而挣扎了,变得很清闲,每天见见人、签签字,然后就等着月末领那8000元钱。

吕秋实向老板建议实行股份制,说他不要那么多现金,他要股份,他只是希望有为自己干活的感觉。老板不置可否,说要考虑考虑,后来就没有下文了。

于是,吕秋实辞职了,一个人跑到圆明园附近的一个显得有些荒凉的郊区,租了一间盖着石棉瓦的小屋,一切都跟起步阶段一样,他心里踏实了,又进入了中关村电脑市场。

那个时候的中关村电脑市场差不多可以说是一本万利,一台13000元的电脑,纯利润可以达到3000元。后来他回忆说:“2001年,一台5000元的电脑,电脑商人很可能只有50元以下的利润,甚至干脆一分钱不挣,以便靠销量从总经销商那里多拿提成,所以电脑商做得很辛苦,有时候还吃力不讨好。而1993年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

吕秋实一出手就开市大吉,当年就赚了50万,第二年赚了将近100万。当外部条件变得对公司越来越有利时,吕秋实与伙伴之间的合作却出现了巨大的裂痕,合作伙伴另立门户,从合作者变成了竞争者。好在没有对公司造成致命的打击。吕秋实马上把姐姐和姐夫从新疆接来加入公司。一家人齐心合力,共同奋斗,1995年,他们挣了200万。

财富突然像流水一样汹涌而至,这使吕秋实在自信之余也有些意外。不过,他很快适应了这种大进大出的经营模式。

1996年,吕秋实个人资产已经近千万。在这个时候,他作出了惊人的决定,去美国攻读哥伦比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工商硕士,第二年,他又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他开了一家服装公司,在美国小有名气,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

投资大讲堂

让钱流动起来

投资就是这样,钱只有流动起来才是钱,如果装在口袋里就不是钱了。起初吕秋实想步入仕途,幸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不然今天就少了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如果他过的是每月领固定薪金的生活,除了日常消费就是将钱存到银行里,那么钱根本就没有得到利用。可是他勇敢地把钱用到了投资上,他的创富之路也由此开始。

富人赚钱,很重要的秘方是不存款。在18世纪中期以前,他们热衷于放贷业务,就是把自己的钱借出去,从中赚取高利。到了19世纪后,直至现在,他们宁愿把自己的钱用于高回报率的投资或买卖,也不肯把钱存入银行。

富人这种“不存款”的秘诀,是一门资金管理科学。它讲明要合理地使用资金,千方百计地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减少利息的支出,使单位利润和总额利润都得到增加。

在富人眼里,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投资智慧,关键看其能否将有限的资金通过滚雪球的方式,越滚越大。

9、 充满变化的投资路

华隆集团的创办人卢俊雄,虽出生于工程师家庭,但10岁时他便瞒着家人,带着10元钱独闯武汉寻求发展。他这种积极的拼搏精神,最终改写了他的人生。

卢俊雄开明的父亲给他三本邮票,让他去集邮。卢俊雄凭这些邮票,参加了1980年在广州文化公园举行的全国首届邮票展销会。他用卖报卖书的几十块钱,在市青少年宫、火车站、邮票公司等处,炒起了邮票,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

读初二时,他成立了广州第一个自发性的中学生社团——“省实”集邮社。他帮爱集邮的学生代买各种邮票,一般都收取“劳务费”。

卢俊雄寄给香港《邮票世界》杂志一份自己写的稿子,竟获刊登。更奇妙的是,一些海外邮票商竟纷纷来函寄钱,托他购买邮票,因为“邮票无国籍”,200枚以内夹在信封里邮寄无须纳税。因此,卢俊雄开始进入了“国际市场”。比如说,买到100元人民币的“错体票”(漏色、印倒、变体的邮票)寄出去可获100英镑的收益。

卢俊雄通过《集邮杂志》和邮票公司搜集了全国2000多个集邮爱好者的姓名、地址,用卖贺卡赚的3000多元钱办了份双面8开铅印的《南华邮报》免费寄给这些人。卢俊雄找到了一位邮票供应商,生意越做越大。1987年1月,他做了3万多元的生意;到1989年,《南华邮报》已发行5万份,即拥有5万个客户;1991年,由于股市整顿,邮票市场非常兴旺,邮票价格上涨了5倍,卢俊雄大获其利。

卢俊雄搞了几年的邮票生意,觉得应往更高层次发展,他又开始寻求新的机遇了。他经过深思熟虑,认为房地产生意虽然利润高,但风险大,更主要的是做这种生意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此时的卢俊雄还力不从心。所以他用少量的钱做房地产生意,即在市中心的旧房子上打主意。

1991年,他开始做房产生意。先付几千元定金,然后再在香港报纸上登广告找买主,由买主出装修图,他代为装修并安装电话。每平方米800元的旧房他可以以每平方米2000元的价格卖出,在当时房产市场尚未启动的形势下,他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他再一次使用了靠别人的钱去赚钱的方法,取得了成功。

投资大讲堂

投资不能懒惰

懒惰的人等候机会,勤劳的人寻求机遇、创造机遇。机遇无处不在,只有积极寻求的人,才能像卢俊雄一样用10元钱结下上亿的财缘,谱写财富的新篇章。

投资不仅仅是一个动作,它是一种连续的生活状态。一次投资能带来的收益是短暂的,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收获喜悦。懒惰的人幻想一次投资就一辈子吃穿不愁这是不太现实的。

故事里的主人公无疑是勤劳的,从小时候起就动脑筋思考如何投资。他每次投资成功后,不骄傲也不停止不前,而是继续寻找下一个投资机会,这样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勤劳和毅力是成就任何事情都不可缺少的要素,理财也是这样。懒惰的人是不可能致富的。只有勤于行动、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创造出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