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读故事学投资
1784100000024

第24章 投资谨慎,防止失误(1)

1、 三次被专家误导

保罗·盖蒂年轻的时候买下了一块他认为相当不错的地,根据他的经验和判断,这块地下面有相当丰富的石油。他请来一位地质学家对这块地进行考察,专家考察后却说:“这块地不会产出一滴石油,还是卖掉为好。”盖蒂听信了地质专家的话,将地卖掉了。然而没过多久,那块地上却开出了高产量的油井,原来盖蒂卖掉的是一个石油高产区。

保罗·盖蒂的第二次失误是在1931年。由于经济不景气,股市狂跌。但盖蒂认为美国的经济基础是好的,随着经济的恢复,股票价格一定会大幅上升。于是他买下了墨西哥石油公司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股票。随后的几天,股市继续下跌,盖蒂认为股市已跌至极限,用不了多久便会出现反弹。然而专家却竭力劝说盖蒂将手里的股票抛出,这些对大萧条极度恐惧的人的好心劝说终于使盖蒂动摇了,最终他将股票全数抛出。可是后来的事实证明,盖蒂先前的判断是正确的,这家石油公司在后来的几年中一直是财源滚滚。

保罗·盖蒂最大的一次失误是在1932年。他认识到中东原油具有巨大的潜力,于是派出代表前往伊拉克首都进行谈判,以取得在伊拉克的石油开采权。和伊拉克政府谈判的结果是他们获取了一块很有前景的地皮的开采权,价格只有10万美元。就在此时,世界市场上的原油价格出现了波动,人们对石油业的前景产生了怀疑,普遍的观点是:这个时候在中东投资是不明智的。盖蒂再一次推翻了自己的判断,令手下中止在伊拉克的谈判。1949年盖蒂再次进军中东时,情况和先前已经大不相同,他花了一千多万美元才取得了一块地皮的开采权。

保罗·盖蒂的三次失误,使他白白损失了一笔又一笔的财富。他总结说:“一个成功的商人应该坚信自己的判断,不要迷信权威,也不要见风使舵。在大事上如果听信别人的意见,一定会失败。”

在以后的岁月中,保罗·盖蒂坚持“一意孤行”,屡战屡胜,最终成为富豪。

投资大讲堂

专家的话不可尽信

有些人在投资理财中也会遇到和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的情况,在作决定之前,总想先听专家的话。然后本来打算买这只股票的,却因为专家的意见而动摇放弃了。其实人应该要做自己思想的主人,考虑清楚了投资什么就直接行动。

这也意味着即使你听说权威人士正在购买什么股票也根本不要理会。原因何在呢?下面就为你作出分析:

1.他有可能是错的。即使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你也不可能知道什么时候他会改变看法而卖出股票,他不会及时告诉你他的看法改变了,最后吃亏的还是你自己。

2.你本身已经拥有了更好的信息来源,并且这些信息就在你的身边。你之所以能够比投资权威人士获得更好的信息,是因为你能够时时追踪记录你身边的信息。如果你平时在自己工作的场所或者附近的购物中心能够保持一定的警觉,就可以从中发现表现出众的优秀公司,而且你的发现要远远早于那些投资专家。

所以有时候,专家的话也不可尽信。

2、 鱼和鱼钩

水中垂着一个挂满鱼饵的钩。这吸引了一群鱼,可是大部分鱼看到这美味的鱼饵后还是摇摇尾巴游走了,因为它们有一条祖训:不要吃鱼钩上的饵。一条鲫鱼闻着鱼饵的香味游过来,看了鱼饵一眼。“真不错,是块美味的东西。”可是它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因为它记得不少同伴就是贪食鱼饵而断送性命的。鲫鱼赶紧游开:“不能吃,这准是鱼饵。”

可是过了一会,鲫鱼还是游了回来,它无法抵御鱼饵那香味的诱惑,于是它游到这个鱼饵旁边。“不行,不能上当!这块东西一定是鱼饵。”鲫鱼警告自己,随即又游开了。

鲫鱼游了不远,心里老惦记着这块鲜美的东西,不一会儿,又游回来了。“也许危险不太大。”它用尾巴投石问路似的打了一下鱼饵。鱼饵在水中荡了几下,又垂挂在那儿纹丝不动了。“看来问题不大,是我多虑了。”它在鱼饵旁转来转去,“上帝保佑!让我冒险一次,仅仅这一次,说不定一点危险也没有……”鲫鱼还是忍受不了诱惑,于是,它咬住了那块鱼饵。

钓竿一提,鲫鱼上钩了。

投资大讲堂

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鲫鱼没能抵挡住诱惑而丢了性命。其实人类在诱惑面前也往往容易失去自我。高额的回报率吸引着广大投资者的眼球,让投资者们蠢蠢欲动。当看见身边的人在投资市场收获颇丰时,没有入市的人就坐不住了,恨不得立刻进场大赚一笔。

殊不知投资总是有风险的,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收益大风险就大。以股市为例:股海是一个险滩,充满风险。股市风云永远变幻莫测,没人能够准确无误地预测股市行情。因此,股市上不能盲目跟风,一哄而上。但身处股市之中应该经常听股市行情分析和投资专家们的意见,掌握股市信息,不能独断专行,否则可能会遭受损失。换句话说,股市预报,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有两种人在股市中必然会失败:一种是不听任何人的话的人,一种是任何人的话都听的人。

可是,鱼饵不能去吃,股市却还是可以进入的。毕竟这是投资理财的一个工具。只要我们正视风险,树立起风险意识,并小心防范风险,就有可能成为赢家。但是如何认清风险、正视投资风险呢?我们需要做好这样的准备工作:投资自己熟悉的股票,建立合适的投资方向和投资计划,选择正确的投资对象。

至于选择何种股票最好,要视当时的经济环境、投资人个性、对股市的了解程度和经验而定。通常,不怕冒风险、股市经验丰富的人多半喜欢买卖涨跌幅度大的热门投机股;而一些正要或刚投入股市的人应该投资获利能力强、涨跌幅度稍缓而流通性仍然很大的优良热门股。

投资其他理财工具也可以借鉴股市上的方法,总之,要时刻防范风险,谨慎行事。

3、 特别的考题

从前有一个商人需要招一个小伙计,由于薪水很丰厚,引来了众多求职者。每个求职者都要经过一个特别的考试。考试的题目很简单,商人把一张纸送到每个人的手上,上面印着一段文字,要求就是要应聘者必须不间断地朗读上面的文字。

阅读刚一开始,商人就放出6只非常可爱的小狗,小狗都跑到朗读者的脚边,互相追逐打闹。许多应聘者都因经受不住诱惑而看淘气的小狗,视线离开了阅读材料,因此被淘汰。

但是,有一位叫卡特的年轻人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角色,当排在他前面的70个人失败之后,他不受诱惑一口气读完了所有材料。商人问卡特:“你在阅读的时候没有注意到你脚边的那些小狗吗?”

卡特答道:“是的,先生。”

“它们在你脚边追逐,我想你应该知道它们的存在,对吗?”

“是的,先生。”

“那么,为什么你不看一看它们?”

“因为我知道我现在要做的事情是不停顿地读完这一段。至于看不看这些狗是读完材料以后的事情,没必要在读材料时去看它。”

“你总是这么专注地做事情吗?”

“的确,我习惯一心一意地做事情,先生。”

老板高兴地说:“你就是我想要的人。”

投资大讲堂

投资应专注

故事里的卡特始终专心阅读材料,不管身边那些狗,最终获得了那份工作。

投资的时候也要这样,要明白问题的焦点在哪里,然后专心解决这个问题。不要让外来的因素蒙住双眼,最后迷失了方向。

很多著名投资者一心放在投资上,当1956年逃离匈牙利的索罗斯父母于1957年1月到达纽约时,迎接他们的是索罗斯的哥哥保罗。“我很忙,我在交易,我不能错过任何一天,绝对不能。”索罗斯说。他也只不过是在三个月前来到纽约的,但已经开始夜以继日地工作了。当时,他在欧洲市场买入股票,在纽约市场卖出股票。“我会在凌晨四点半醒来,那时候伦敦是九点半。此后可能会每小时醒一次。我得迷迷糊糊地拿起电话,听清数字,然后决定是否报价。我可能会回电报一个价格,然后接着睡。有时候我会梦到我刚买的股票涨了,而且醒过来之后有时候搞不清楚哪些是我已经做的事情,哪些是我梦到的事情。”著名的交易商理查德·德雷豪斯曾说:“我为什么比许多人强?或许是因为我待在市场中的时间更长。好多人喜欢弹钢琴,但他们真的能变成钢琴家吗?那就像是奥林匹克运动,你得练习,练习,再练习。记住那句老话:好运总是垂青更努力的人。要想成功,你得沉迷于你的工作。”

看了上面的例子,我们就会明白,投资大师们能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投资是他们的一切,而不仅仅是他们的职业。所以他们每时每刻都在考虑投资,甚至会像索罗斯那样梦到投资。

没有一个人能靠在空闲时间练习网球或歌唱而成为温布尔登大赛的冠军或与帕瓦罗蒂齐名的歌唱家。一般投资者也能获得可观的利润,即使投资并不是他的全职工作,但他必须像投资大师那样为掌握技巧而倾尽全力。

4、 从搬运工做起的富翁

美国百万富翁罗·道密尔,是一个在美国工艺品和玩具业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道密尔初到美国时,身上只有5美元。他住在纽约的犹太人居住区,生活拮据。然而,他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信心。18个月内,他换了15份工作。他认为,那些工作只能果腹,不能展示他的能力,也学不到有用的新东西。在那段日子里,他经常忍饥挨饿,但始终没有失去放弃那些不适合他的工作的勇气。

一次,道密尔到一家生产日用品的工厂应聘。当时该厂只缺搬运工,而搬运工的工资是最低的。老板对道密尔没抱希望,可道密尔答应了。之后,每天他都七点半上班,当老板开门时,道密尔已站在门外等他。他帮老板开门,并帮他做一些每天例行的零碎工作。晚上,他一直工作到工厂关门时才离开。他不多说话,只是埋头工作,除了本身应做的以外,凡是他看到的需要做的工作,总是顺手把它做好,就好像工厂是他自己开的。

道密尔靠勤劳工作,不但比别人多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而且赢得了老板的绝对信任。最后,老板决定将这份生意交给道密尔打理。道密尔的周薪由30美元一下子升到了175美元,几乎是原来的6倍。可是这样的高薪并没有把道密尔留住,因为他知道这不是他的最终目标。他有着自己的长远打算。

于是,半年后他交了辞呈,老板十分诧异,并百般挽留。但道密尔有他自己的想法,他按着自己的计划矢志不渝地向着最终目标前进。他从基层推销员做起,目的是借此多了解一下美国,想借推销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顾客,磨炼自己做生意的技巧。

两年后,道密尔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推销网。在他即将进入收获期,每月将会有2800美元以上的收入,成为当地收入最高的推销员时,他出人意料地将这个辛辛苦苦建立的网络卖掉,去买了一个面临倒闭的工艺品制造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