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千古枭雄朱元璋
1782400000048

第48章 定天下(2)

今天的春天,分外地明媚,可是到了初夏,却一直都没有下雨。眼看着农田积不起水来,秧苗插不下去。如此的旱情,按照惯例,不宜杀人。正因为如此,刘伯温虽然判了李彬的死刑,本来是决定过段时间再杀李彬。可是,现在经李善长这么一求情,他不能按照惯例了,刘伯温决定要立斩李彬!

送走李善长,刘伯温陷入了沉思。我已经得罪了朱元璋的谪系、淮西圪囊派。现在,李善长又来插手。如果,他真找出一点纰漏,我岂无葬身之地?罢罢罢!刘伯温只好将所书的“郁离子”整理好,放在一旁,再翻出李彬一案的卷宗,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还好,案子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真可谓是滴水不漏,纵然是天皇老子来,只要他讲理,就翻不了案。刘伯温大大地松了口气。

可是,这些个朱元璋的谪系,淮西圪囊派本来就很难惹了,这回得罪了李善长,他一定会想方设法来捣鬼。看来,这事还得再加一层保险。他李善长再捣鬼,无非是到皇上那里去搬弄是非。熟话说,凡事先入为主,我不妨早他一步将事情禀告皇上得知,到时候皇上心里明白,李善长未必能说得他动心。想到这里,刘伯温赶紧拿起纸笔,给朱元璋写了封信。书罢,自己读了一遍,言简意骇,文辞丰美,刘伯温得意地一笑,将这信连同李彬的犯罪材料,派人速速送往开封,交到朱元璋手上。

徐达与常遇春往北前去消灭元朝的最后势力,朱元璋坐镇开封府。此时的开封府,便成了摧毁大元帝国最后堡垒的总指挥部。朱元璋踌躇满志地坐在这里,每日里翻阅前方传来的捷报,心情一直都非常好。这一日,正看着北方徐达传来的捷报时,竟有人送来南京刘伯温的一封亲笔信。看着那游龙随意、潇洒自如而又遒劲刚猛的字迹,朱元璋不由暗暗地想道:莫不是,我这位先生又与李善长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

这么想着,朱元璋一时懒得去拆开刘伯温的信,却将信丢到一旁,自己靠在龙椅上,闭上眼睛,顺了刚才的思路,往下想去。如果,真是李善长有什么事情得罪了刘伯温,他是不可能给我写信的。除非,这李善长做了什么对不住朕的事情?这,也是不可能的。那么,该是这刘伯温抓到了李善长的什么把柄,来告他的状。可是,李善长这个人,是不轻易让人就能抓到把柄的。他对朕忠心耿耿,为人慎重,既不骄也不贪,更不会仗势欺人,能有什么把柄会落到刘伯温手上?

朱元璋百思不得其解,坐起身来,又拿起刘伯温的信,拆开看了不由得大怒。作为从极穷极苦人堆里走出的皇帝,朱元璋从小饱受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他的父母长兄,都死于酷吏和瘟疫。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部队之后,在一次与元军作战时,曾发过誓言:有朝一日,我一旦能够当上皇帝,一定要先杀尽天下贪官。这念头,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深藏在心中的豪气与怒气。出身低微的朱元璋,想当皇帝自不待言。他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却是久积于心。皇帝高高在上,又是奉了天命,这是千百年来教给百姓的一份知识。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便成了明言正理。在大元帝国的末期成长起来的朱元璋,对大元帝国的腐败自然是感受得非常深刻,他把一腔的恨水自然都一股脑泼在这些贪官污吏的身上,最是容他们不得,随时有啖肉寝皮的激情。

如今朱元璋当了皇帝,自然更容不下贪官污吏之徒。你这个李彬,竟是如此贪婪!拿了朝廷的俸禄,不去专心专意做事,反而去违法谋取钱财。岂能留你活命!朱元璋这么想着,大笔一挥,批了“此人当斩”四个字,让人带给刘伯温。

155、

从大的智谋上来说,李善长根本比不上刘伯温,可在许多具体的事情上,李善长还是料事如神的。从刘伯温那里回来,一肚子恼怒的李善长在书房中坐了许久:照这么看来,刘伯温是要明目张胆地来与我作对了。既如此,他就肯定也会料到我要全力地反攻。象这种事情要得到解决,我现在除了去找皇上,又还能去找谁?

李善长,在书房里苦苦地思考着:对,刘伯温一定会料到我去找皇上。既然如此,他肯定也会去找皇上。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无论什么事情,他刘伯温总是先人一步。我必须……想到这里,李善长大喊一声:“来人!”

贴身的亲信李敬贤闻声到来,抬头恭恭敬敬地望着李善长问道:“丞相有何吩咐?”

“你即刻派人前去,将刘伯温府上的前后门都给我盯紧,若有人出来,一定要紧紧跟踪,发现有去开封方向的,立刻回来报我。”

李敬贤领命,出去进行安排,不久回来报告李善长说:“果然发现刘伯温府上的刘青,匆匆地往开封而去。”

李善长听了,敦促他说:“再派得力人手,给我牢牢盯守在南京西口的路上,白天黑夜整日地守候着,如果看见刘青回来,立即给我截住。仔细搜查他的身上,有什么东西,拿来给我。”第二天,李敬贤拿来朱元璋给刘伯温的回复。李善长看到“此人当斩”四个字,心里虽然对刘伯温怒不可遏,却也不敢私自扣留,陷入了深深地恼怒之中。

原来,自从李彬被刘伯温抓起来之后,朝庭上下官员、淮西老乡,大家的眼睛都望着李善长。特别是那些淮西老乡,他们向来将李善长看成是最得力地靠山。前来请李善长去救李彬的人,每天都络绎不绝,还有李彬的家人亲属给他送来了重礼,又一个个哭得象泪人一样。所有这些人救李彬的希望,都寄托在李善长身上。现在,大家都知道李善长去找了刘伯温,去替李彬求过情,如果李彬真被斩了,别的不说,就说求情不给面子这一点,李善长也是恼火透顶了。他捏着朱元璋给刘伯温的回复,整整伤了一夜脑筋,第二天,终于想出了一个他自认为完全可以不让刘伯温杀李彬的办法。

李善长再次找到刘伯温,亲手把朱元璋的回复交给他。刘伯温看过回复,他们四目相望着。“皇上说李彬当斩,我也没办法。”刘伯温的目光似乎这样说。李善长似乎也读懂了他目光的言语,说道:

“看来李彬是逃不脱一死了,那么就在秋后问斩吧。”

刘伯温听了摇摇头,说:“像李彬这样的贪纵罪,用不着等到秋后,应当斩立决。”

“是啊,贪纵罪犯,是可以斩立决。可是,现在情况不同,不能斩。”

“有什么不同?”

“如今京城久不下雨,干旱很久了,天灾之中,如果杀人……中丞大人是熟知天文的,应该知道这不太适宜吧。”

刘伯温一听,心想:你这李善长,还真有办法,李彬犯罪当杀,你先拿皇帝来压我,现在皇帝有了批复,你却又用天来压我,想将天不下雨的责任推到我身上,既然如此,我就都认了,看你奈我如何?于是对李善长说:

“杀李彬,天必雨!”

“果然这样,李彬自当……斩立决。”李善长说。

第二天,李彬被推到午门,在炎炎的烈日下砍掉了人头。他那颗血淋淋的人头上,一双乌黑的眼睛瞪着蓝天,似乎不明白他有这么得力的宰相撑腰,竟然也会让人给斩了;他更不明白,这时候,整个南京城的人都知道,杀了他李彬,老天爷马上就要下雨。这后面一事,当然是李善长的功劳。李善长虽不懂天文,毕竟随着朱元璋征战了十多年,对气象还是有些常识性认识的,他相信近几天绝对无雨,他要睹一把,而且,他现在也只能如此,他已经没有丝毫办法,阻止刘伯温斩李彬。

刘伯温是很懂得天文气象的,而且以前的许多气象预测都非常准确。可智者千虑总有一失,况且是预测千变万化的气象。斩了李彬之后,一天,两天,三天都过去了,南京城还是日头高照,炎热似火,李善长暗暗高兴着,精心准备着。

刘伯温虽说有些遗憾,却不甚以为然,他这个能够治国,安邦、平天下的谋臣,却不能看到危险已一步步朝他逼来,或许他已感觉到了,还是不以为然。

战士的生命犹如一股汹涌的洪流,它勇敢地向前、冲击,向着不知有多少暗流、漩涡埋伏的险境进军。前进!因为不承认现实,更不愿意听天由命;前进!因为渴望瑰丽的日光照耀,还喜欢聆听百鸟啁啾,去勇敢地挑战人生,融光明于大地。

156、

夏日的开封,满到处的炎热,朱元璋与他新觅的新人,坐在开封府清水塘边的虞亭纳凉。周围空旷,除了一些卫兵,其他什么人也没有,阵阵的凉风吹来,不说是心旷神怡,但还是比较爽。这丽人,是昨日开封的一个老财主,给朱元璋带来的。年方二八,出水芙蓉一般清丽鲜嫩,朱元璋“一见钟情”,便留她在身边朝夕伴随。皇帝就是这样,可以占尽天下女人。

这丽人虽说是小家碧玉,对皇帝却是非常地热爱。心里有了这样的想法,见了朱元璋,感觉他并不是那么老迈,心中去了许多疑虑,多了一些喜欢。丽人姓陆名茹兰,朱元璋知道后,竟也开口吟出这几句诗来:“日出山花红胜火,秋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茹兰听了,对朱元璋更加喜欢。朱元璋阅人无数,这茹兰的心事,自然看得非常清楚。这男人占有女人,如真想让她跟自己过日子,还是非常想占有女人的心。朱元璋为得到茹兰的心万分地高兴,俩人便有些如胶似膝地在开封相互喜欢着,等待徐达与常遇春的好消息。

不多久,徐达率军攻克了通州。元朝的大都就在眼前,以谨慎智谋著称的徐达,虽然胸有成竹,但他还是充分的重视这个行将被他占领的城市。因为他知道,作为元朝统治近百年的都城,城防肯定是十分坚固的,更何况元朝现在还有二十万的军队和丰足的粮食。徐达知道这些,精心地准备了差不多一个月,这才与常遇春一道,正式对元大都进行攻击。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具有历史意义的进攻,却失去了对象。曾经雄视天下的元朝皇帝见孤城难守,为了保命,早在徐达攻城的前一天便带着后妃太子,弃城逃奔漠北。元朝皇帝明智地放弃了他们长达九十七年的中原统治,汉人失去近百年的政权终于收复,徐达与常遇春尽管虚惊一场,却仍然给中国近百年的外族统治打下了一个句号。

得到徐达元大都已克的消息,虽说是意料之中的事,朱元璋还是非常得高兴。有了鲜嫩的而又爱他的茹兰朝夕相伴,朱元璋突然地年轻了十三岁,除了做那些男女私事时虎虎生威,白日里脸上也多了许多笑意。于是便满脸笑意地带了茹兰,赶往大都。早年的乞讨生活使朱元璋养成了个习惯,很想到处去走一走,看一看。在昔日的元大都,明朝的两员开国大将拜见了他们的皇帝朱元璋。俩人虽然这么轻易的占领了元大都,朱元璋还是对徐达与常遇春褒奖有佳,君臣都非常高兴的议论着元朝皇帝弃城逃跑的事。

朱元璋说:“这个元朝皇帝好像是叫妥欢贴睦尔,他的谥号叫元惠宗,我看都不太妥贴。他对我们这么顺从,见我们来了拔腿就走,这么顺应天意,不如干脆就封他为顺帝。”

“元顺帝,这个称号,真好!”常遇春微笑着望着徐达。

徐达听了也连连点头:“真是太妙了,元顺帝,到时我去把皇上的诏书给他。”

当天下的新主子在议论旧主子时,这位“元顺帝”并没有走远。他继承的全国性政权虽已结束,但他还是希望做一个地方皇帝。他这一次逃到了内蒙古正蓝旗境内,离大都仅几百里远的上都,也就是今天的开平,继续做他的历史上称为北元的皇帝。元顺帝的军队,虽然一路惨败,部队死伤众多,但仍然还有不少战斗力。他最得力的将军扩廓帖木儿,率领十余万军队还占据着山西、甘肃;丞相纳哈出有二十余万军队还在镇守辽东;此外,云南还有十余万军队。这些,似乎都是他可以在上都继续做皇帝的本钱。

朱元璋心里非常清楚,皇帝是靠军队来维持的。军队之于皇帝,就象氧气之于人,只要把他的军队消灭,这个皇帝自然就做不成了。朱元璋给了元惠宗的元顺帝封号后,对徐达和常遇春说:

“我们必须消灭他的一切武装力量。”

两位元帅都同时点头,认为他们皇帝的话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下一步,怎么办?”朱元璋盯着他的两位元帅问。

“打!”徐达刚说了这一个字,朱元璋笑了,点点头,说:

“对!只有打,消灭他们,至少也要把他们赶到他们该去的地方,赶到沙漠里去。”

君臣详细地研究攻占上都的战略战术,就在这时,有探子来报:

元将扩廓帖木儿,已从太原引兵出雁门关,前来进攻北平。刚才还谈笑风生的皇帝和他的两位元帅听了,不免都大吃一惊。

157、

炎炎的烈日,烧热了地上的黄沙,空气中弥漫着熏人的热气,让人感到憋闷地不舒服。只是偶尔吹来的一阵凉风,给人瞬间快意的感觉。在元上都往大都南下的道路上,正急急地行走着二十万元朝的军队。领军的统帅扩廓帖木儿骑着一匹赤色的、有如绸缎一般闪亮皮毛的宝驹上,目光冷漠地盯着南方,得意地说道:

“朱元璋,你想不到吧!我扩廓帖木儿又杀回来了!”

原来,元顺帝逃到上都后,闭门思过,总结失败教训,得出两条看法:一是过去的兵力太分散,二是没有充分发挥扩廓帖木儿的指挥才能。为此,他立刻集中军力,并大胆的将所有的军事指挥权交给扩廓帖木儿。大权在握的扩廓帖木儿,为了向元顺帝表示忠心,他拟定了一个大胆的以攻为守的十分冒险的作战方案,决定亲率二十万精锐部队,突然南下,把北平夺回来。这个作战方案虽然太过冒险,但却使窝了一肚子气的元顺帝精神大振,君臣之间,就南下突击一事一拍即合。

这对朱元璋来说,显然是个意外,他做梦也想不到,元朝军队还胆量来反攻。他沉思着,把目光投向他的两位元帅,等待他们的高见。

“这样正好,我们以逸待劳,他们最多也就二十万兵力,就是再加二十万,我们也可以趁此一举予以歼灭。”常遇春说。

朱元璋的目光罩着徐达,那意思分明在问:“你有没有什么好点的办法?”

“等扩廓帖木儿打到北平来再收拾他,恐怕不太好。”徐达思索着说:“主要是,如果那样的话,他的二十万军队士气会很旺盛。更何况,他们经营了北平这么多年,还是有不少心向着他们的人,这些人一旦听说他们又打回来,必然跟着起哄,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我们不如干脆乘其不备,直捣太原。扩廓帖木儿只有回军救援,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士气低弱。我们挑选精兵,途中设伏,定可打垮他的军队,然后乘胜围攻太原,拿下它,占领整个山西。”

朱元璋听着连连点头,常遇春也认为徐达的打法比自己的好,心里很是敬服。于是他们分兵两路,徐达的部队从南路进军,直取漳德;常遇春的部队从北路进军,直奔山西。两人约定,在太原合击扩廓帖木儿。

正急行军往北平进发的扩廓帖木儿,听到徐达部队不去救援上都,却奔太原而去,不由大吃一惊,心中原来的那份得意,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朱元璋、朱元璋,你怎么会想到这一招,难道你真比我高明?不,不!这一次,无论如何,我都要打败你!”扩廓帖木儿在心里喊着,转头发布命令:

“部队停止南下,往西去救援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