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成实论
17820700000001

第1章

发聚中佛宝论初具足品第一

前礼所应礼  自然正智者

一切智应供  大师利世间

亦礼真净法  及圣弟子众

今欲解佛语  饶益于世间

论应修多罗  不违实法相

亦入善寂中  是名正智论

譬如天日月  其性本明净

烟云尘雾等  五翳则不见

邪论覆正经  其义不明照

正义不明故  邪智门则开

罪负恶名闻  心悔疲倦等

此衰恼乱心  皆由邪智起

若人欲除此  罪负等衰恼

为求正论故  当近深智者

亲近深智者  是正论根本

因此正论故  能生福胜等

虽有利智人  诵百千邪论

于众不能得  辩才名闻利

知佛法第一  说亦得乐果

欲令法久住  不为名闻故

广习诸异论  遍知智者意

欲造斯实论  唯一切智知

诸比丘异论  种种佛皆听

故我欲正论  三藏中实义

于是说论。问曰。我今知汝说成实论。汝先言前礼所应礼。所谓为佛。何故名佛。成何功德故应礼耶。答曰。佛名自然人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自相差别。离一切不善集一切善。常求利益一切众生。故名为佛。教化所说是名为法。行此法者名之为僧。如是三宝应礼因缘。我今当说。佛五品具足故。为世间天人所敬。问曰。诸余圣人。亦复有此五品功德。与佛何异。答曰。佛五品法具足清净。所以者何。身等诸业无错谬故。戒品具足。又佛尚不误毁禁戒。况当故犯。又久集慈悲恶心不发。如经中说。佛语阿难。若人从生习慈。能起恶不。不也世尊。佛久集善性。不为自守怖畏名闻而持禁戒。又于无量佛所久修戒行。拔三毒根永无余习。以是等缘戒品具足。定品具足者。佛依此定得一切智。以此故知定品具足。如酥油多灯炷大故光明亦大。又佛定坚固如漆漆木。余人禅定如华上水。不得久住。又佛禅定于无量劫次第渐成。故能具足。又如来定不待众缘。若人若处若说法等。余人不尔。又如来定常深修习。如人自字恒忆不忘。佛入禅定不加心力。又譬如人自于住处乃自语言。安隐无难。佛处定中亦复如是。故言如来常在三昧。又坏禅定大喜等法。佛悉善断。又定果报。得自在神通最胜第一。以如意通于一念顷能过十方无量世界。一切所为随意即办。于诸变化自在无碍。心能普周一切诸法。其余众生莫能及者。又佛成就圣自在法。于可乐中生不乐想。于不乐中能生乐想。于乐不乐能生舍想。问曰。于不乐中可生舍想。云何于中能生乐想。答曰。善修心故。于恶口等不乐法中不以为碍。于余神通天眼天耳知他心智宿命通中。亦无所碍。以定力故神通无碍。于诸禅定通达明了。其余众生不闻其名。唯有如来出入无碍。又佛禅定名之为力。如十力中说。余人无有。是故如来定品具足。慧品具足者。有二种无明。一障禅定。二起烦恼。如来悉断断相违故。慧品具足。又得自然法。不从他闻。巧于言辞。善知义趣。辩才无竭。智慧无尽。又余众生于诸技术不能具足。唯佛尽知无有减少。是故如来慧品具足。又佛所说法。善于义趣。余小智人有所言说。不能无过。唯有如来所言无失。故知如来慧品具足。又无量功德。成此智慧故能具足。又说微妙法。无有错谬。如不净观破淫欲等。又智慧胜故威仪亦胜。以是等缘慧品具足。解脱品具足者。于二无明心俱解脱。无有余习永不退转。如是等名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者。能于一切断结道中。念念悉知。如人伐木。手执斤斧。边有智者。知柯微尽。佛亦如是。于断结智念念所尽悉分别知。又知众生深心所念。如应说法令得解脱。是故能于众生一切解脱道中。知见具足。又佛世尊知时说法。如鈂扶卢梵志等也。又如来善知诸法差别。应为是人说如是法。如佛语阿难。应为车匿说离有无经。是故如来善知解脱。又善方便断众生垢。如为难陀以欲断欲。又先知众生信等根熟。然后说法。如罗睺罗。又有众生为业报障不得解脱。佛能令尽。然后说法。又有众生待时漏尽。如夫妇经说。又有众生待人漏尽。如舍利弗待阿说嗜。又有众生待处漏尽。如弗迦沙王。又有众生待伴漏尽。如放牛难陀待阿由陀村人等。又有众生。待佛真身。又待化身。而得漏尽。佛悉别知而为说法。令得解脱。又佛种种说妙法故。能破一切障。解脱法故。名解脱知见具足。又佛说法。善于义趣。不说非义无果报事。又佛渐次说解脱道。犹如算数。见故易解。又佛知众生宿植善根。次第说法。又佛现得解脱。而为人说不从他闻。又佛法具足多诸技能。如以众药具足疗病。佛法亦尔。以众治门。除一切烦恼。如九想等大小诸结不能反害。故能具足破诸烦恼。又无上方便济度众生。或以软语。或以苦言。或复兼以软言苦言。是为如来解脱知见具足。

十力品第二

复次佛十力成就故智慧具足。以往反因缘故说十力。初处非处力。是因果中决定智也。知从是因生如是果不生是果。如行不善必得苦报。不生乐报。是处名有是事。非处名无是事。是初力者。诸力之本。问曰。世间亦知因果是处非处。如从麦生麦不生稻等。答曰。处非处力。知业等法故。名此力甚深第一。诸天世人所不能及。又了知生法因次第缘增上。是故此力名为微妙。谓知去来现在诸业及诸受法。知处知事。知因知报。是故此智名之为力。以知三世处事因报。故名甚深。所以者何。或谓过去未来无法故。佛于此说言有力。又法在过去未来世中。虽无现相。佛亦现知。

复次业有二种。若善不善。或有善业而现受苦。如以持戒而受诸恼。或有罪业今现受乐。如为破戒而得自在。或有生疑谓未来世亦如现在。是故如来次业说受。受法四种。有现苦后乐。现乐后苦。有现乐后乐。现苦后苦。佛悉了知处事因报。处名受者。事名施物。因名施心。如经中说。先心欢喜。施时心净。施已无悔。是业得果。名之为报。唯佛能知是业多少。若定不定。现报生报及后报等。悉知无余。故名为力。佛于诸禅解脱三昧三摩跋提。知垢知住知增知净。于此义中禅名四禅四无色定。即是色界无色界业。解脱者谓八解脱。能尽是业。是禅无色定及八解脱名为三昧。得是三昧用现在前名三摩跋提。三摩跋提分别四种。随垢随住随增随净。知垢者随垢定。知住者随住定。知增者随增定。知净者随达定。随达定者。暖顶忍等四法是。佛于此等悉知无余。故名为力。佛了知众生诸根利钝。信等根胜故名为利。如诸佛等。钝名不及。如蛇奴等。无有中根。以不定故。利根有边如诸佛。钝亦有边如蛇奴。中无边故不说中根。

复次有二种道。信行法行。复有二道。难道易道。异此二道故名为中。观人利钝。是故为中。又随所乐故。根有差别。乐信根故名为信。多有智慧人。诸根皆胜。以所乐故。名和伽利。信根为胜。如是诸根悉知无余。故名为力。佛知众生各有所乐。乐名为欲。如人乐酢则欲于酢。佛随所乐。各各别知。谓是众生乐于五欲。或乐修道。如是知已。随宜说法故。能广度一切众生。佛知世间无量种性。众生久习所乐则成其性。如调达等。世世谤佛。恶心转深。便名为性。善性亦然。或有众生。从性起欲。或缘现起。如来善知所乐及性。故名为力。佛知一切所至处道。知行是道生地狱中乃至生天。知行是道得至涅槃。是业皆从根欲性生。有漏业故生五道中。无漏业故得至涅槃。先但说道。今说道果。又先总相说。今分别说。有如是业趣于地狱。有如是业能到涅槃。趣地狱者亦有差别。是业当堕活地狱中。是业当堕黑绳地狱。是故佛于第七力中知细微业。余人若知不能分别。故名为力。佛如是知过去业果。名宿命智力。又佛应知众生先所行道。知已说法故。于宿命说有智力。又佛念过去一切生处。若在色处若无色处。自知己身。亦知众生。故名为力。佛天眼智。见未来世三有相续。知三种业。四种受法。亦为记说。了知无碍。故名为力。以漏尽力知不相续。众生命终。或有相续。或不相续。是力皆为一切众生至处道力。总说涅槃道。今此力中。广分别说佛因垢净故有十力。得九力故。则智成就。得第十力故则断成就。智断具足。故名世尊。天人所敬。

四无畏品第三

又佛成就四无所畏。是故应礼。四无畏者。如来得一切智一切漏尽。能说障道及尽苦道。此四法中。若有人来。如法难问。我无所畏。初无畏者是一切智。亦是九力。第二名断。即第十力。智断具足故。如来自己功德具足。后二无畏。令他具足。佛说障碍是实障法。所谓不善或善有漏。障解脱故名障碍法。为离障碍故说出道。问曰。如汝此中所说诸力即是无畏。今力与无畏有何差别。答曰。智名为力。以此力故有所堪受。是名无畏。有愚痴人无惭愧故多所堪受。如来堪受从智慧生。又以智故不畏他人。故名无畏。所以者何。或虽有智犹怯弱故。又智名为力。能说是智名无所畏。所以者何。有人虽知不善说故。又能胜他人名为无畏。所以者何。有人虽知不胜他故。又智无尽故名为力。辩才无尽故名无畏。复次说有义趣故名为力。所说自在名曰无畏。又因名为力。果名无畏。以从智中生无畏故。又人从生怯弱后得少智。便能无畏。何况世尊。从久远来。其心广大。又得一切智。而当有畏。

复次有人。不能胜他故有所畏。无有一人佛不胜者。故无所畏。又有论者。善于言辞。亦善义趣。则无所畏。佛即是也。得一切智故善于义趣。得无碍辩故善言辞。或复有人。于事无力。而生怖畏。如来逮得一切智故。于一切事无不有力。一切经书一切论议。皆悉通达明了问答。故无所畏。复次人有短阙若家若性若色若戒多闻智等。故致讥论。如来于此都无所阙。是故无畏。又如法论者不可破坏。佛即是也。如阿叔罗婆罗门语世尊言。如法论者难胜难坏。顺道论者。思量论者。有因论者。亦复如是。复次若人成就四种论法。亦难胜难坏。一者住于正报。二者受因非因。三者能受譬喻。四者住论法中。佛具此四。诸天世人。无能胜者。故无所畏。复次不咨善师而论议者则易可坏。如来昔曾于锭光等无量佛所修集论法故不可坏。复次佛说二谛。所谓世谛第一义谛。是故智者所不能坏。凡夫无智亦不与诤。又佛不与世间共诤。世间谓有。佛亦说有。世间谓无。佛亦说无。是故无诤。以其无诤故不可坏。复次论有二种。一者真实论。二谄曲论。诸外道等多谄曲论。佛真实论故不可坏。又佛法中正行净故论议亦净。正行清净名尽苦因。诸外道论有相似因无正因故不能得胜。又佛经清净。所说义趣不违实相。不同外道。又佛所说道不但随语。皆心自知。如经中说。佛告比丘。汝等莫但信我语也。当自知见自身证行。又言。汝来诸无谄者。若我晨朝为汝说法令夕得道。夕为说法令晨得道。复次若人于法有所不达便止不言。设有所言亦必可坏。佛无不达故能无畏。又如来得诸无碍智。于一切法无不通达故无所畏。又小智不知大人所知。大能知小。佛于众生最为大故能知小论。故无所畏。又诸外道论因所见起。佛知是见从众缘生。知集知灭知味知过知出。诸外道等不能尽知。故生诤论。佛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故。能破坏一切诸论。不为一切诸论所坏。故无所畏。如是等缘名力无畏差别义也。问曰。佛于诸法悉无所畏。何故但说四无畏耶。答曰。说四则为总说一切无畏。所以者何。前二无畏自说智断。后二无畏为他说障道法说尽苦道亦名智断。师及弟子智断具足故。名总说一切无畏。问曰。众生何故疑佛非一切智人。答曰。佛所言说或有似非一切智人。如佛问言汝从何来有如是等。又如经中说有人若至城邑聚落。问其名字。我不说是一切智人。闻斯经者疑佛非是一切智人。又佛所说似有贪著。如经中说。佛言善来比丘汝于此身为得大利。随顺我法我则欢喜。有似嗔语。如语调达。汝为死人是食唾人。又似慢语。自言。我是人中师子。成就十力四无所畏。于大众中能师子吼。又似见语。言善持我法如擎油钵。又语调达。我不以众与舍利弗目揵连等。况当与汝。有小智人闻斯等言。便谓如来诸漏未尽。又佛说诸欲是障道法。有人虽受亦能得道。又比尼中所说遮法。有人毁坏。亦能得道。小智疑佛不知障法。有人修道。亦有结使。小智生疑。谓修圣道。不能尽结。既不尽结。何能离苦。是故如来于此四法说无所畏。问曰。如向所疑当云何断。答曰。佛随俗语。世间亦有知而问者不以为过。佛亦如是。在世间故随俗而问。又世间亦有心无贪著而言似有贪有如是等。佛亦如是。利众生故现有是言。若言欲非障法。如来说欲实是障法。若欲在心则无修道。要先除欲然后得道。若言虽犯遮法犹得道者破实遮法必无得道。若非实罪以重缘故佛还自听。非坏遮法。若言修道亦有结者。圣道能破一切结使。未具足故不能尽破。譬如酥性能破热病。以服少故不能消尽。修道亦尔。是故无咎。如来成就四无所畏。是故应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