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开国将帅从这里走来
17699100000009

第9章 人民的亲人——聂荣臻

·聂荣臻指了指那几本书。杜先生一看,竟是《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少年聂荣臻已开始思考救国之路

·家乡政府欲修复元帅故居,元帅说,不要劳民伤财,不要给党造成不良影响

·元帅爱川剧,常让工作人员看,如果有人说不好看,他便说:明天再看,多看几次就觉得好看了

从重庆到江津乘公交车,也就是1小时车程。

江津,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因地处长江要津而得名,位于重庆西南长江之滨,距重庆市中心50公里。

江津古属于《禹贡》梁州,周属巴子国,秦届巴郡。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早期文明在这里繁衍。江津建县已有1500多年历史,过去曾名江州和江阳。公元487年,江州自郡城移治棘溪口;公元557年于县治设七门郡,改江州为江阳;公元583年(隋开皇二年)改江阳为江津。县城在明末战乱中万户萧疏,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渐次恢复繁荣,逐步成为川东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江津文明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目前已发现固定文物603处,属于新石器时代的3处、汉代49处、宋代19处、明代79处、清代414处、近现代39处。

2006年10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江津市,设立重庆市江津区。

江津文化昌明,人才辈出。曾宋代抗元英雄彭大雅、明代名相江渊故里。共和国元帅聂荣臻,更使江津名噪天下。

1899年12月29日,聂荣臻出生在四川省江津县吴滩镇石院子。

走进聂帅故居,感觉离老元帅近了许多。这是个三进小院,建筑风格古朴大方。院子四周是良田沃土,院墙内外长满了翠竹,院子两侧分别有一池波光粼粼的水塘。

聂帅的侄子聂勋明,是个77岁的老人,他拿着厚厚的聂氏家谱,迎向了记者。他说:“现在镇子上,有1000多聂姓人氏,我们都是一祖所留下的后人。”

在吴滩镇,人们讲起聂荣臻元帅对家乡的关心,常要由衷地说上这样一句话:他是我们的亲人。

怀揣救国理想

远涉重洋赴法留学

石院子,原为一王姓大地主所有。明崇祯14年,即1641年,聂氏先祖由江西迁徙贵州,最后来到四川江津吴滩。这个时候,王姓地主家已经破落,石院子九进堂只剩了三进,聂家就买下安居下来。经过几代繁衍,聂氏成为江津境内一个比较富有的大家族。聂荣臻是这个家族来川的第15代。不过,他出世时,家境已经衰败了。

和多数革命家一样,穷则思变,贫穷让聂荣臻选择了革命。

小学时的聂荣臻就把“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这句诗词,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刻在书桌上,上中学时同窗这样评价他:“平时闲静少言,遇及国家民族之大事则感慨激昂义愤填膺、忧国忧民之思想溢于言表,常于文卷之上锋芒毕露”,老师也誉其“尤其逢善不欺,逢恶不惧,资赋不凡,终非池中之物”。

至今,在学校里还流传着聂帅面壁读书的苦学故事。

有一次,同学们都放学回家了。国文教师杜文运听到教室里传出来读书声,就走了进去。他看到聂荣臻正面壁大声朗读,杜先生说:“荣臻,你也该休息一会儿啦!你每天都这样吗?”

“是的,老师。”

“为啥子呢?”

“老师,我认为学问就是一堵厚厚的墙壁,不下功大就不能凿穿它。我一定要凿穿它!”

杜先生听了以后,很震动。就把刚刚批阅完他的一篇作文《评内忧外患》还给他,说:“荣臻,你这篇文章写得好!道出了我们中国国弱民穷的根源,切中时弊,有说服力。文章思想新,有见地,文笔酣畅,辞意通达,我给你打了个满分。我要把它贴在中堂,让同学们看一看!荣臻啊,你从哪儿学到这么多新名词、新道理呀?”

聂荣臻指了指放在木凳上的几本书。杜先生一看,竟是《天演论》、《物种起源》,还有《新青年》月刊等进步书刊,杜先生欣慰地笑了。少年聂荣臻在读书的同时,已开始思考救国之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把中国的有识之士震醒了。聂荣臻从《新青年》等杂志上,接触到新的思想,他积极加入了进步学生的行列。他在同学集会上,慷慨激昂说:“我辈要以报国为根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业!”到1919年,他寄希望于出国学本事,回来办好工业,使国富民强,他相信“工业救国论”。他当时认为,中国社会要变,只有变才有出路。

这年暑假期间,怀着工业救国的信念,他决心去法国勤工俭学。可他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不同意他出国,担心会发生意外。聂荣臻就反复向他们说明留在家里没有出路。因为烧日货,可能还有被捕的危险。父母爱子心切,希望儿子能有点出息,最后还是同意他去法国。在舅舅的帮助下,筹措了三百块银元,聂荣臻出国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深秋的一天清晨,聂荣臻拜别父母,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告别了家乡。按照江津的风俗,母亲把一坛醇酒埋在地下,准备用这坛酒为儿子学成返里接风。可是,这一坛子酒,母亲一直没能取出来——聂荣臻的母亲和父亲在上世纪30年代先后与世长辞。

来自家乡的消息

牵动元帅的喜与忧

聂勋明说,作为亲属,聂氏没有人借过聂帅的光,只是看到他为故乡的大事操心。

由于工作的原因,聂帅没有时间回故乡,但他的目光常常在繁忙的国事之余,凝望遥远的江津。每当故乡有来京看望的人,他都要热情接待,询问江津的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况。

聂帅对故乡的爱,主要表现在对故乡人的严格要求上面。

他的旧居因为年久失修,已经基本上垮掉了。1952年。县委县政府为了表达对老帅的崇敬之情,想对旧居加以修复,并请了一些老人回忆旧居的模样,画了一个草图送聂帅审阅。聂帅得知后,严肃地说:“不必按照那个样子重新修,不要劳民伤财,不要给党造成不良影响。这方面的问题,中央有规定,要严格按照规定办。”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听了,重新对施工方案作了修改。

聂帅非常关心家乡的经济文化建设。他阅读文件报纸,收看电视都很注意家乡的消息,当听到家乡的进步时就喜形于色,当他听到了家乡不好的消息时,就心情沉重,郁闷不安。家里的人为了使他心情好些,总要请人多给他讲点家乡的好消息。

三年困难时期,四川人民生活困难,他曾亲自向毛主席、周总理反映,要求减少四川外调粮食的任务。

他很喜欢川剧,认为川剧很有特色,唱腔和表演艺术都很优美,对川剧的一些老的名演员,他都很熟悉,并常问到他们的情况。每逢召开人代会期间,他都要请到会的演员即席表演。有位部下曾给他送去一些川剧的录像带,他很高兴,还要工作人员去看,并问他们好看不?如果有人说不好看,他便说:“明天再看,多看几次你们就觉得好看了。”

1955年仅有的一次回家,由于保卫工作原因,他连一位老师挚友也没有见到,这成了他一生中一个解不开的结。生前,他常常抱怨这件事。

在聂帅的故居,保留着这样一封信和一张汇款单。那是1961年聂帅为感谢家乡的公社为其父母重立墓碑而寄来的,在发黄的信纸上,写着这样一行字——“因是个人的事情,决不应由公社报销,增加公社负担”。

这一年,聂帅得知家乡大旱,特地给吴滩乡、梯子乡政府写来鼓励生产自救的信。从那以后,聂帅自掏腰包为乡亲们按期寄赠《人民画报》和《解放军画报》,如今,这些旧画报成了乡亲们手里的珍宝。

在1991年的春节联欢会上,一个好消息让整个江津沸腾了:江津成为全国第一个“双拥模范县”。那天晚上,在接见家乡人的时候,聂帅高兴地挥动着手说:好啊,好啊,不要等仗打起来才拥军爱民……

1955年5月12日,聂帅回到家乡,他来到母校江津一中看望师生,当地负责人把人都赶走了,学校里全是空房子,没有什么好看的,他感到莫明其妙。本来回到学校,是想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情况,愿望落了空,想再回学校一次,一直存留在他的心中,竟成了未能弥补的遗憾。

1962年4月17日,聂帅给母校寄来了题词,“听共产党的话,做毛主席的好学生,准备做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1978年,聂帅给母校师生写来了一封长信,并题词勉励师生。他在信中说:“知道了你们如何胜利地度过林贼、‘四人帮’的寒冬腊月,又进入了百花盛开的教育之春……听说有些同志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甚至牺牲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应该按照党的政策予以平反昭雪。对遗留的向题应当妥善解决。大家要实事求是地坚决把林贼,‘四人帮’颠倒了的历史和是非再颠倒过来。伸张正气,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革命积极性,把学校办好,为培养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共同努力。我本想再回家探望,但年迈多病,不知能否如愿。”题词是:“振奋精神、加倍努力、精心培育、刻苦学习,让教育的春天,开出万紫千红绚丽多彩的花朵来,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1979年10月6日,聂帅又寄来了“革命烈士纪念碑”的碑文大字,用以建碑一座,纪念吴平地、傅汝霖、戴坤忠、钟汝梅等烈士。

1984年6月19日,学校经上级批准,恢复原校名为“江津中学”,并诚恳地请聂帅题写。7月8日,“江津中学”、“校史”、“荣誉室”三幅刚劲有力的大字,寄到了学校。聂帅办公室来信说:“现在基本谢绝题字。这次母校请求,不及半月,就书成寄来,这里面寄托着聂帅对母校何等的眷念关怀。”

1989年学校准备举办建校80周年校庆。元旦的时候,学校负责人去信向聂帅祝贺新年,并邀请老校友回母校参加校庆。元月下旬,收到了中央军委聂副主席办公室的来信,传达了聂帅的嘱咐。来信说道:“元旦寄来的信,已收悉,当即转告聂帅,当知道今年是母校80周年大庆时,聂帅频频点头,露出了兴奋的笑容。但聂帅高龄,活动不便,不能前来参加校庆活动,也不能亲笔题词祝贺,甚表遗憾。他老人家嘱咐大家:希望全校同志集中精力,锐意革新,扎扎实实地把教育质量搞得更好,把学校管理得更加科学有秩序,为四化建设培养出大量的品学兼优的合格人才。”

聂帅晚年时,经常嘱咐其女聂力,女婿丁衡高及身边工作的秘书等与学校学校加强联系,给予应有的关怀爱护。1991年3月5日,丁衡高、聂力曾分别来到学校视察,聂力留下题词:爱党爱国,求知奋进!

“好地方”更好了

告慰元帅在天之灵

聂荣臻元帅生前说:“江津是个好地方”,但好地方要赶上好的时代,才能真正好起来。

江津,在1978年前,工业产品仅有棉纺布、白糖、米花糖、饮料酒、日用陶瓷等单一的品种,工业生产总值仅2.04亿元。改革开放开放给江津带来一片生机。有着1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江津也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大批乡镇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的出现,使江津工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

1997年。重庆直辖以后,江津工业经历了从产权重组到以技术创新为依托、结构调整为主线,再到做大做强存量和引进增量的两轮驱动战略跨越式发展历程。江津人抓住发展机遇,走上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别是近年来,江津城内目前拥有的数控加工设备和齿轮加工设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生猪生产名列全国前茅,粮食生产进入全国百强。综合经济实力在重庆40个区市县中排名中上。

目前,“帅乡”正迈着坚实的步伐,社会经济正在“又好”、“又快”全面发展。机械、电力、建材、食品、纺织、化工等产业成为江津工业的重要支柱。

聂勋明说:江津的发展可以告慰我叔叔了,今天的江津更好了,这一定是他最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