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开国将帅从这里走来
17699100000004

第4章 老百姓的元帅——彭德怀

·正堂屋里,高挂牌位,上书“天地君亲师”,元帅却将这四字改成“天地国亲师”

·他被罢官,乡亲很难过,他说:“只要你们不饿肚子,我怎么着都行啊!”

·彭德怀纪念园建成,发放了数千张门票,竟来了数万人,绝大多数是湘潭百姓,

在彭德怀元帅的故乡,无论走到哪个角落,你都会看到这位兵马大元帅的“影子”,随便一个人,都会拉住你的手,讲述一段元帅故事,他们讲“平江起义”,讲“百团大战”、讲“保卫延安”,讲“抗美援朝”,讲“虎啸庐山”。他们共同的结论是:彭老总是我们老百姓的元帅!

2009年5月15日,记者走进乌石寨彭家围子。

所以称乌石寨,是因为彭家围子的后面是南岳十二峰之一的乌石峰。清代陈鹏年诗赞:崛起自南服,诸峰非尔俦。

彭德怀元帅的故居就在这山峰之下的黄泥坪,这里背靠青山面对平野。因此,285年前,彭德怀的六世祖彭忠遂,那位27岁的茶商决定在这里定居。

从彭忠遂开始,彭家在这里生活了近200年,以至于形成了人口众多的彭家围子。1898年10月24日,一个震惊世界的名字出现了——彭德怀!湘乡九溪彭氏家族默默无闻的平民历史从此发生了巨大改变。

湘潭文化精神

家国意识人民情怀

这支彭氏的世系是这样的——

彭忠遂——彭良朝——彭臣坤——彭正胜——彭安恭——彭民言——彭德怀。

当初,茶商彭忠遂是想改变命运的,但200年来六代人过的却是贫穷的日子。1913年,15岁的彭德怀带着对贫穷的满腔怒火,走上了他向往的为穷人打天下的革命道路。

站在寨子中央,环顾四周,强烈地感受到山乡磅礴的气势。湘潭这个地方,唐宋以来,巨星如云。远的不说,在我党历史上就有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陈赓、许光达、谭政等。这里距毛泽东的家乡38公里,距刘少奇的故里65公里。

唐王勃有“人杰地灵”说法。那么,如何理解彭大元帅的人文背景呢?

同为湘潭人的杨度解释说:“若道中华国亡,除是湖南人尽死。尽掷头颅不足痛,丝毫权利人休取。”但这和王勃的话一样,失之简单,且豪气过盛,豪气不是科学。那么湘潭文化气质是什么呢?这我们就要细端详一个人,他就是湖湘学派的开创者宋代的胡安国。

湖湘学派不是皓首穷经坐而论道,而是讲究“修身养性,经世致用”。湖湘学派的思想经千年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湘潭精神——“重教化讲名节,轻利禄憎邪恶,宁折不弯。对真善美的强烈追求,对国家民族对人民的挚爱。对建功立业尚武精神的心醉”。如此高贵的精神气质在湘潭大地荡漾,影响一代又一代湘潭人。

湖湘学派的学术精神发展到明末清初,开始升华为“敢谏敢死为民请命”的境界。康熙24年,彭德怀的同乡学者石仑森进京冒死拦驾,对康熙说:“臣拚一己之命,略述万民之冤。”因为他的上告,当地巡抚、知府、知县全部被削职。此举惊动朝野。与他同时代的知府陈鹏年,其为官座右铭是:如有不容天理不合人心之事天诛地灭。在康雍两朝,为了百姓的利益,这位知府竟敢冒犯总督阿山和葛礼,被革职时,当地百姓为其奔走呼号。官复原职,殚心竭虑为百姓做事,竟至累死在治河工地上。人称“陈青天”。

我们从这里,似乎可以看到彭大元帅精神气质的轮廓了。然而,这仍然不够。

在当地县志和文史资料上,记者看到,湘潭彭氏家族,自东汉至到清末,形成了从军、尚武和造反的光荣传统。历代农民起义中,彭家不是出领袖就是出将领。彭德怀伯祖五十老倌,是太平军将领,硬功、轻功全部精通。彭德怀从五岁开始常去他那里看他教徒。这一良好家风,对彭元帅无疑有着重要影响。据他本人回忆说:“幼年生活期间,思想受伯祖父的影响深,他是从太平军逃回家的,经常给我讲太平军故事,我便产生了为穷人找出路的思想!”

彭德怀不是学堂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他只读过两年私塾,但湘潭的文化精神早已深深渗透到当地人的灵魂之中,他不能不受到强烈熏陶。

彭德怀的故居,是1926年彭德怀翻建的。这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在正堂屋里,高挂着祖宗牌位。江南汉族人家常在这里写上“天地君亲师”,表示对天地君王祖宗和老师至高无上的尊敬,但彭德怀元帅却将这个四个字改成了“天地国亲师”。一字之差,境界飙升。

在他心里,没有忠君思想,只有国家利益。

元帅原名彭得华,入湖南讲武堂后,他已与共产党人段德昌开始密切接触,立志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带兵打仗。他将自己的名字更改为彭德怀。他对结发妻刘坤模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改名彭德怀吗?古人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我不想升官发财置田买地,我要跟着共产党,做一个有道德的多为人民办事的人。”这才是我们的大元帅思想上的最近出口。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革命风暴为他的戎马生涯剪了门票,他向故乡挥挥手上路了。

从此,中国农民最勇敢的儿子彭德怀威震世界。

伟大的亲民形象

在家乡人记忆中凝固

1913年,彭德怀因参与饥民闹粜而逃离乌石。此后,他曾四次回家乡,分别是1922年、1925年、1958年、1961年。后三次回乡的故事,当地乡亲如数家胗。

画面1:

1925年夏,已是湘军营长的彭德怀,因为“转战劳累,染病在身,请假回家服药休养”。

一走进村子,就到村里人家里走访。之后,他对妻子说:“眼下旱灾严重,邻居们揭不开锅,我要拿出钱来向财主买十石谷,分给附近的无粮户。”

妻子说:“这是很好,可是,你的钱是治病的呀。”

他说:“我的病早晚会好的,但现在救人家的命要紧!”

说罢,他让弟弟造了一个缺粮户名册,然后买来10石谷,按名册分给大家。至今,乌石寨的老年人还在对后生们说:“咱乌石现在人丁兴旺,是因为彭元帅救了我们,不是他分给大家救命的谷子,我们当年就饿死了,哪里会有你们?”

画面2:

1958年12月,彭德怀回家乡做调查。听童年时期的朋友肖九阿公说,乌石要在楠木冲修水库,非常高兴。

回到北京后,他寄回500元钱,并在信中上说:“在水里养鱼,改善农民生活!”至今乌石水库仍在当地发挥灌溉作用,乌石因此成了鱼米之乡;

画面3:

还是这一次回乡,彭德怀走进乌石小学,学校搞军事化,不让学生回家,住在学校里吃大锅饭。彭德怀在旧戏台下看到一个饿得无精打采的学生,问道:“孩子,你怎么了?病了吗?”

小学生说:“饿的,没有饭吃!”

彭德怀无言,半晌,他掏出5元钱,对那个学生说:“拿去买点东西吃吧。”学生不要,他就硬是塞了过去。

彭德怀随后对校长说:“我先给你们100元钱,改善孩子们的伙食,把学校修一修。以后我每月都寄点钱回来,不要太苦了娃们。放他们回去吧,别在这里搞军事化了,娃们想家。”

那天,乌石小学的学生们吃了一顿饱饭,像鸟儿出笼一样飞回了家。至今在乌石,人们还流传着一句歌谣:“彭总进学校,细伢喜发跳。”

画面4:

在瓦子坪,彭德怀看到公路上有个孕妇挑着一担铁砂在艰难地行走。他下车一问,原来是去炼铁的。他抢过挑子就担在自己的肩上,孕妇刘金莲说:“彭元帅,我怎么能让您帮我挑?”

彭德怀说:“那怎么让你来挑?”

刘金莲说:“大跃进不干不行,不干就要挨打就要扣饭!”

彭德怀愤怒地说:“少你一个驮肚婆就干不成器了?太不讲理了吗?”说罢,叫工作人员把刘金莲让进他的吉普车,自己挑着担着担子往前走。刘金莲泪如雨下……

画面5:

在黄荆坪,几个民兵押着一个老汉往公社走。彭德怀见了,马上喝住。民兵说:“这老鬼,对抗大炼钢铁,不让砍树!”

老汉说:“那棵树留下好,我没说不让炼铁。”

彭德怀看了看路边那棵老树,说:“放了他,我看他说得对,路边的都要砍光了,过路的连乘凉也不得了。”如今,这棵参天乌桕被人称为“元帅树”。

针对部分干部对待群众的粗暴作风,彭德怀提出了“八不”的规定:1,不搞瞎指挥;2,不搞浮夸;3,不说假话;4,不搞强迫命令;5,不打人;6,不罚口粮;7,不拆社员房屋;8,不毁森林。

画面6:

1961年11月3日到12月9日,被罢了官的彭德怀再次回到故乡做调查。这次来见他的,基本都是老百姓,地方干部大都躲了起来。12天当中,来了2000人。乡亲们几乎把他围了起来,工作人员不让群众往前走,他大声喊道:“怕什么,他们是我的乡亲,就让他们看个够嘛。”人们因此得以走进彭德怀。

乌石大队的胡金辉说:“彭老总,我认为你反映的情况是真实的,你看到了我们农民的疾苦。”

罗张氏老太太关切地说:“你比前年老多了,瘦多了,头发也白了,这次回来多住些日子吧。”

三年前向他反应情况的胡老倌,走上前,说:“老总,是我多说话,让你罢了官,我后悔呀!”

彭德怀说:“说真话是对的。你没有错。”

胡老倌说:“我还有话说,你还敢向毛主席反应吗?”

彭德怀说:“你敢说,我就敢说。”

这位胡老倌就又反应了吃不饱饭有人饿得水肿的事。彭德怀听后,心情沉重地说:“我在旧社会饿怕了,才起来革命。没有想到,国家解放这么久了,人民还在饿肚子,我彭德怀有罪呀!”

乡民们听了这话,纷纷落泪。有乡亲对他被罢官表示慰问,他真诚地说:“只要你们不饿肚子,我怎么着都行啊!”

画面7:

彭德怀看到门前的黄泥坪是块荒地,就说:“发展生产,改善于生活。地荒着,我们开吧,我们实行谁开谁种谁种谁收的政策,不能眼看着饿死人哪!”说罢,卷起裤管,这位威震世界的兵马大元帅就率领侄子彭康志走进黄泥大坪开荒。社员们见状,也都下地和他一起挥锄。如今这块地已成旱涝保收的60亩良田,每年平均亩产达1800斤。当地农民有歌谣,“黄泥大坪过去荒,如今变成大粮仓。幸福不忘彭元帅,搭帮他的好主张。”

画面8:

1962年,彭德怀的侄子彭康志受乡亲们的委托,进京到吴家花园接伯伯回家。他对彭德怀说:“大伯,乡亲们让我来接你回家,咱不当这个元帅了,大家说要一起给你养老,大伯,咱回家吧?”

彭德怀摇摇头,说:“谢谢乡亲们,我有纪律的。”

“文革”时期各地造反派来乌石调查彭德怀的所谓“罪行”,所听到的是这样一些答案——

“你们搞错了吧,彭元帅那么好的人怎么会是反革命呢?”

“肯定是你们搞错了,彭老总那是谁呀?那是咱们中国最大的忠臣,最大的英雄,日本人、美国人都怕他,他是不会叛国的。”

最令人感动的是,乡民们拒绝书写任何侮骂彭德怀的标语,他们说:“咱们是农民,不识字,更不会写字!”

农民杨芳享与元帅合过影,造反派三番五次到他家搜这张照片,批斗他,逼他交出那张照片,他死也不肯。在一天夜里,他摸黑跑到20公里的山路,来到姐姐家,把照片交给姐姐说:“万一出了问题,死人可以,照片不能交。彭老总是为我们老百姓蒙冤的,我们要子孙万代记住他,我们不能丧良心。”

树碑立传朝拜

家乡人民特殊的纪念

自1961年分手后,乡亲们再也没有听到彭德怀元帅的消息。直到1978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给彭德怀公开平反,大多数乡亲这才知道,彭老总已于4年前去世了。

关于彭德怀的各种报道纷纷面世。当乡亲们得知彭元帅喝的最后一口水是老家的茶水时,内心都非常难过,他们纷纷来到彭德怀故居,凭吊老元帅。

在故居里,彭康志含泪对大家说:“伯父讲的最后一句话是,国防工业和科研跟不上需要,他说他最担心……他还说,在朝鲜战场吃过一个东北的苹果,很甜,家乡的人吃不到苹果,能不能搞培植,把我的骨灰运回当肥料?种苹果吧……”

很多人听到这里,痛哭失声。有位老人哭喊道:“钟伢子哥,你临死还想着咱们国家想着咱们老百姓,你这些话让我们心疼啊——”

从那以后,乡亲们就开始培植东北的苹果,多少年过去了,也没有成功,因为湘潭的土地长不了苹果。

1998年9月,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家乡人民为彭德怀修建了陵园,并迎接元帅的骨灰回到故里。人们在彭德怀的墓前特意修了个巨大的果盘,在苹果形状的地里面种上红桎木。这种树一年四季都是红的。乡亲们是想告诉彭老总,他的心意大家收到了,苹果种不成,种一个象征性的敬献给老总吧。

家乡人理解彭老总,他们在他的墓前特别塑造了一个有棱有角的巨石,暗喻元帅刚直不阿的品质。当年在朝鲜战场被彭元帅赞为“万岁军”的38集团军为纪念园修建了巨大的仿古牌楼,广州军区全体将士出资雕塑了元帅铜像。铜像高8.1米,象征彭德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大元帅背依乌石峰面前向卧虎峰,身着戎装威风凛凛地站着,双眼蓄满对国家和人民关切。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著名雕塑家程允贤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好的作品,当时我的灵感和激情像滔滔江水一样——”

在纪念碑上,家乡人民深情地写道:一百年前,彭德怀元帅诞生于乌石。少长孤寒,艰苦备尝。早岁投军,立志救贫。统一旅之精兵,义起平江,红军由此增色;为三军之副总,威扬太岳,新元仗以开基。驱倭著百团大战,抗美遂一将之求。位居元帅前茅,身在人民行列,披肝问政,惟求国是;斗胆上书,不为身谋。以致遭软禁,陷囹圄,生则侮辱侵凌,死则灭名徒骨。而元帅终不为所动,于斗室之中,先后作自述数十万言,备记一生经历,经天纬地,大书:我仍然挺胸脯,大喊百声问心无愧。所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真元帅人生之写照。其功其冤其志其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令人景仰令人扼腕。元帅之功在于国,元帅之恩在于民。——元帅两次回乡,或亦获咎之由。——父老呼青天,何计荣枯?总钟情如一日。乡人怀内疚,但伤连累,欲报德于九泉——

1998年12月,彭德怀纪念园建成。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园里发放了数千张门票,结果竟来了数万人,绝大多数是湘潭的老百姓,他们有骑车来的,有打的来的,更有翻山越岭徒步来的。他们黑压压地聚在铜像广场,仰视着那座像乌石峰一样锐不可当的元帅雕像。他们浑身散发红土地的芳香,眼睛里闪烁着泪光,他们说着大致相同的话:“彭大元帅,你可回家了!”“彭青天哪,以后我们世世代代守着你!”“回家好,回家我们就不让你那么操劳了!”

纪念园的负责人感到了强烈的震撼,他们向保安人员下令:“不要票了,敞开大门,让乡亲们进来!”人们汹涌而至。

彭德怀元帅膝下没有子女,但他故居的门前总是车水马龙,每年都30多万人前来参观,以百姓和军人居多。每到重大节日,乡亲们都要从四面八方赶来朝拜元帅,以湘潭人特有的方式纪念元帅。而军人往往一来就是一个巨大的方阵,他们面向故居面向元帅铜像行庄严军礼。

每到大年初一,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就要拿着鲜花和礼品,走进彭德怀的故居,人们扶老携幼,在正堂屋前跪倒,齐声高喊:“彭老总,我们来给你拜年了。”年老的说:“钟伢子哥,我们给你烧香。”年幼的说:“敬爱的彭爷爷。我们都是您的后代,我们来给打扫屋子。”空荡荡的老屋回响着人们的新年祝福,彭大元帅的巨幅照片静静地看着人们。然后,人们跳起花灯,和彭老总一起过年。

彭德怀元帅就这样永生在他的故里,永生在故里的乡亲们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