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开国将帅从这里走来
17699100000014

第14章 人民的大将——徐海东

·失散多年的女儿找到他,希望在城里找个工作,你没有文化,怎么能搞特殊化呢?回家种地吧!

·将军站在高坡上,深深对乡亲们鞠了一躬:“我个人家的事,用了公家人力金钱,对不起呀。”

·家乡修水库要淹祖居地,族人到北京“告状”,他哈哈一笑:“革命年代我们做出了贡献,今天搞建设,我们还是要做出牺牲。”

2009年8月15日,从王树声将军的家乡出来,来到相邻的大悟县的徐家桥。这里就是徐海东大将的家了。

大悟,原名礼山,距大悟县志记载,建县前分属河南省罗山、湖北省黄安(今红安)、黄陂、孝感两省四县,1951年才改名大悟。因此大悟人性格兼顾南北,憨厚耿直倔强。革命年代许多年轻力壮的好儿女为了新中国,抛洒了一腔热血,民间有云“山上少了一代树,村里少了一代人”

大悟,涌现出了徐海东、刘华清、聂凤智等100多位高级将领和领导人。

徐海东大将是他们当中最优秀的代表。

徐海东(1900年—197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杰出的军事家。他身经百战,功勋卓著,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高超的指挥艺术,是建国后中央军委认定的解放军36个军事家之一。在他的家乡,乡亲们除了耳熟能详他的辉煌战绩外,还能讲出好多他的廉政故事。大家说,徐海东在反腐倡廉的战场上,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将军。

对失散多年女儿说:

“你回山里种地吧”

徐家桥有七十户人家,虽都是徐海东的族人,但却都是远支。他的远房堂侄徐贵良说:“近支的大多数被敌人杀害了,共66人。其中还有吃奶的婴儿……”

是什么让徐海东付出如此巨大而沉重的代价,仍要奔向革命?徐贵良说:“是深重的苦难,是不公平的社会制度。1924年夏,共产党员吝积堂回黄陂发动革命,徐海东这个徐家的第七代窑工一听,愤怒地摔掉了正在叫卖的瓦盆,双手接过了党给的枪。从此,无论遇到什么打击,哪怕是灭门,他也不再回头。”

村里的徐氏人,出来好多,听了这番话肃然。

他接着说:我大伯出身贫寒,他当过11年的窑工。1925年4月的时候,他入了党。第二年夏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四一二’大革命失败后,他回家了,任农民自卫队队长。这年的11月,他率队参加黄麻起义。在创建鄂豫皖苏区的斗争中,当过区委书记,县赤卫军大队长,中国工农红军营长、团长、师长。1932年的秋天,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后,他担任重建的第25军副军长兼74师师长,后任第28军军长、第25军军长。在最难的时候,他率部坚持大别山区的斗争。1934年11月,红25军奉中央军委指示撤出鄂豫皖苏区,向北转移,他任副军长、军政治委员、军长。1935年9月率部到达陕北,后任红15军团军团长。抗战全面爆发后,他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旅长,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和晋察冀边区反“八路围攻”、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指挥了温塘、张店、町店等战斗。特别是町店一战,取得全歼日军一个联队,毙伤敌近千人的重大胜利。1939年9月,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兼第4支队司令员。12月指挥周家岗等战斗,取得反“扫荡的胜利,对巩固和发展皖东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他这个人酷爱打仗,天生的将才,每在战斗危急时刻,他都身先士卒,先后9次负伤,积劳成疾。1940年病情严重的时候,他在担架上指挥作战,那是一种什么气派呀,担架上打电话,担架上读战报,担架上喝酒唱大刀歌。他自己说,作战是治病的良药。不打战,我的老病就犯,精神恍惚,脑子不清楚。听见枪声,全好了。每次大战之后,他倒头即睡,雷打不动,最短的,他睡一天一夜,最长的,他能睡到两到三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他对我伯母说我这个老病号,终于把小日本给熬垮了!这真是革命英雄主义呀……”

68岁的老人讲得有声有色,许久,他才从战争的意境中回来,他说:“我大伯仗打得好,除了指挥才能,再就是太爱老百姓了,他是人民的大将军。我记得,他回乡时,最爱跟大家一起唱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那首歌。”

徐贵良说:“徐海东在家乡只有大女儿徐文金,两年前去世了,他的外孙子高家厚五年前去世了,现在只有外孙媳妇徐建芬在新城镇上开杂货铺,离这里不远。你去看看,到镇上打听,谁都知道的。她能讲给你一些事。大将军的外孙子媳妇,开杂货铺,你想想看,他该是多么好的人?”

在新城镇,我终于找到了坐在杂货铺子里卖杂货的徐建芳。

她摇着大蒲扇说:“我外公呀……”

徐海东参加革命的第二年,1925年,大女儿徐文金出生了。按徐家的辈份排字,徐海东给她取名为徐文金。可见,女儿在他心中的金贵。

三年后,北伐失败的第二年,即1928年,时任黄陂县委常委、军事部长的徐海东遭到敌人的追捕。徐家村被包围,徐家共有66人被杀害。

不到3岁的徐文金被三伯父徐金元用箩筐挑着,连夜逃走。在此后的20多年里,徐文金隐姓埋名,直到1951年。

那年,她回到徐家村。村里的乡亲告诉她:“文金哪,我们从广播里听到你爸爸当了大官,快去找他吧?别在种地了,可怜的孩子……”

不久以后,父亲派人回到老家,把大女儿接到大连文化街疗养院。

24年不见,走时3岁,现在女儿已27岁,做了孩子的母亲。徐文金对父亲早没了印象,他看到了一个高大健壮的军人。在此之前,他听人讲,父亲是毛主席说为中国革命立过大功的人,是蒋介石叫“徐老虎”的人,是以区区3000人对付敌人十多万的人,是整师整师地消灭敌人的人。是中国的“夏伯阳”可是现在走到他眼前的,却是个满眼泪花的人。

“我的女儿,这么多年,真是苦了你了……”

徐文金害怕了,她甚至忘了叫一声爸爸。徐文金可能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见到徐海东流泪的人。

这年春节,徐文金在大连和父亲过的。几次想和父亲说进城的事,她都没有说。

两个月后,她要回家了。临走时,她讲了自己的愿望。按说,徐海东应该答应她,她隐姓埋名,从小当了人家的童养媳,吃了太多的苦。

沉默了许久,徐文金听到的却是下面一番话——

“现在政府负担还很重,你又没有文化,怎么能搞特殊化呢?再说,穷苦的老百姓翻身做了主人,你回到农村有什么不好呢?旧社会没田想种田,如今有田又没人种了?你回山里种地吧?”

徐文金回到了大别山。

不久,她当上了妇女队长,起早贪黑地带领大家劳动。可是,仍然不能解决生活的问题。

1959年,生活更困难了。五个正在发育年龄段的孩子,常常吃不饱。有邻居劝徐文金,进京找父亲。徐文金说:“大家不是都一样吗?爸爸在大连对我说,要做普通的老百姓。”

1962年,因为饥饿,丈夫得病去世了。当时,最大的孩子仅13岁,最小的才6岁。37岁的徐文金一人承担全家的重担。她除了到生产队里劳动之外,还要到山上砍柴拿去换孩子们的学费。乡亲们看到,徐文金常常去镇上买糠吃。人们摇头,感叹。

这一切,徐文金虽然没有对父亲说,但徐海东都知道。可是,大将军纹丝不动,他看到了全国人民都在受苦。

1970年,徐海东去世前对儿子徐文伯说:“你们都在城里,都有工作。你大姐受的苦难最多,一直在农村劳动,要照顾好她。”

1995年,瘫痪了的徐文金,结束了山沟里70年的劳动生活。搬进了新城镇。两年后,反映徐海东革命业绩的电视剧《北上先锋》热播。没有人能够相信,徐文金家里居然没有电视机。邻居们把这一消息传了出去,好多单位和个人纷纷送来电视机和其它生活物品……这个时候,人们才知道,徐文金是徐海东的女儿。

2004年,徐文金的弟弟徐文伯回故乡看望姐姐。他在房前屋后转了一圈后,流下了眼泪,“我只知道姐姐的生活很苦,没想到有这么苦。”随后,他拿出1万元钱交给姐姐,要她重建新居。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徐文金住进了新房。

徐建芳说:“我婆婆2007年去世了,临终前,她常常摸着外公的照片,喃喃自语,爸爸说当农民好,当普通百姓好……”

为修家族烈士墓

一再向乡亲们道歉

1950年3月底,韩先楚上将受党和国家的委托,来到徐海东的老家,找到了1928年大屠杀幸存下来的徐海东的亲侄徐文彬和侄孙徐德明、侄孙女徐群娇。韩先楚把三个人带到大连疗养院。这个时候,徐海东的大女儿徐文金还没有找到。

徐海东看到三个孩子,非常高兴。

当他听徐德明说要给死去的亲人修墓时,他说:“是要纪念先烈,但是,我们国家刚解放,还有很多困难。我们自己的事自己办,不要惊动当地政府。”

孩子临走的时候,徐海东拿出仅有的1000元存款,让他们带上。他认为1000元修66座墓足够了。

可事实上并不够。徐德明和徐文彬一商量,决定还是要通知政府一下,求得他们的帮助。政府领导说:“理所当然要帮呀,他们都是革命烈士呀。”

1950年冬,烈士纪念墓建成了。徐向前元帅还亲笔给烈士墓题了“光荣流血”墓志铭。

徐德明按照当地风俗,举行了简单的酒祭。听说是徐家村的烈士墓建成,十里八村的乡亲都来公祭。对满门忠烈的徐家,他们素来怀有崇敬。

两年后,徐海东知道了这件事的原尾。

此前,他的病情加重。在瞒了两年后,大将军仍不顾夫人家属的劝阻,暴跳起来。面对发抖的徐文彬,他大骂道:“不晓得事的东西!没办好事!这是丢了烈士们的脸!是影响了党的形象呀!”

接着,徐海东起身非要回老家去道歉。医生再三劝说,他才同意让徐文彬替他回去道歉,并嘱咐道:“你一定要说是徐海东对不起乡亲。”

8年后,即1958年2月。徐海东终于有机会回了故乡。

将军带领全家凭吊族中先烈。

“徐海东回来了!”村里来了数百位乡亲来看望。警卫人员见状,连忙扶他上车。大将军虎目圆睁,怒喝道:“你要干什么?他们都是我的乡亲,好多人当年是我的战友,为我,为中国革命流过血泪。装什么什么大架子呀?我徐海东就是个烧窑的。我就是要见他们,我要和他们讲话,我还要向他们道歉。”

徐海东将军站在高坡上,深深为乡亲鞠了一躬,开口说道:“父老兄弟姐妹们,我徐海东惊动大家了,对不起呀。”一个小伙子说:“徐大将,家乡人想您,您是我们大悟的骄傲。”

徐海东说:“修墓的事,我的侄子、侄孙没能听我的话,让你们跟着受累,我在这里向你们道歉。”想起徐家险些被满门抄斩,好多人流下了眼泪,大家摇摇头,表示不接受他的道歉。“将军,你们一家是为我们死的,出钱出力,我们是应该的。”那个青年大喊。徐海东说:“伢子,不能这么说。效命国家,是我们的天职!”乡亲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县委,徐海东向县委领导道歉

民政局的负责人说:“首长,政策有明文规定,烈士理应修墓。”

徐海东一听,马上说:“可是我们家修墓时,国家还没有这个规定。我个人家的事,用了公家人力金钱,这是犯了纪律。”

水库要淹祖居地

说服族人作出牺牲

徐海东回北京7个月后,老家来了两个人,他们是徐海东少年时的好友徐重松、徐重信。这次进京兄弟俩肩负重要使命,捍卫祖居地。

原来,1958年秋天的时候,新城区委根据国家兴修水利建设计划规定,要在新城地区修建严河水库。按照这个施工计划,徐家桥一带的村庄全被水库淹没。

这还了得?徐家人的祖宗徐洪三从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就搬到这里居住,20多代人住了600年。一个水库,就淹了祖居地,长眠在这里的列祖列宗也要给淹了。这对得起祖宗吗?

徐家人想不通。区委的干部多次动员无效,不但无效,全村的徐家人派出徐重松、徐重信进京,找他们徐家的大将军告状。

徐海东一见这两个少时的好友来了,高兴极了。他恨不得全村的人都来串门才好呢。

他陪两人吃饭、唠家常。还特意安排车,叫家里人陪着他们在北京玩儿,去参观故宫,也去看刚刚盖起来的大楼,还有正在兴建的工厂。

徐海东发现,两人对这些兴趣并不大。他们好像有别的要求。于是,他就说:“我们是多年的好友不讲客气,有什么困难,你们就直说。”两人听了这话,心里有了底,就气呼呼地把事情说了出来。

不料,徐海东听了,竟哈哈大笑起来:“这是好事呀,你们可不要糊涂哇。”

徐重松说:“连祖坟都淹了,还有那么多的好地都淹了,那么多房子……”

徐重信在一旁说:“是呀,我们愁死了,大伙都把希望寄托在你的身上,只有你出面,才能让他们停下来。”

徐海东看着着两人,想了想,说:“过去在革命年代,我们徐家桥乡亲很多贡献和很多牺牲,有贡献。今天搞建设平也是一样的,我们还是要做牺牲与贡献。一是,我们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二因为你们是我徐海东的族人,更是要带头牺牲带头贡献。县、区两级政府都作了修水库的计划,这就是从全县、全区人民的全局着想的大事,政府是要造福百姓呀,我们徐家人过去怎么听党的,现在就怎么听党的。我们死都不怕,还怕拆几间房吗?一切都是为人民过好日子。回去把祖坟安置好,然后,搬家。”

说罢,徐海东让秘书找来一张《人民日报》指着上面刊载的关于要重视水利建设的文章,给两人讲修水库的重要意义。他说,有水库,既不怕旱,也不怕涝。旱涝保收。历史很少有政府来拿钱为百姓修这个东西,历史上的旧政府只管向百姓要租子。只有人民政府才会替人民办实事。

几天后,徐重松、徐重信两人想通了,他们决定回乡,徐海东请他们回去说服其他乡亲。

临行前,徐海东见两人情绪转了过来,很高兴。亲自陪两个人玩了一天。

大将军心细如发。他想到了,家族人一定是把自己抬出来,吓唬地方政府了。他担心干部心里有负担,他让两人带上一封他的亲笔信。然后,送他们到火车站。

新城区的区委书记李明顺、区长石发坦多少是有些慌张的。徐家人去北京找将军告状了。怎么办?不建不行,解决不了区里农业常年受旱问题。建了水库,确实要淹人家徐家的祖居地。徐老将军为家乡建高做过贡献,几年前,曾支援新城镇一台火力发电机,新城有电了,村上镇里的人家,还有中学和企业都有了电灯。他们还记得,有个老农民指着闪闪发光的电灯,说:“共产党像太阳,咱们徐大将军把太阳送到家里了,这太阳多好哇,夜里也不歇。”

动了人家的祖坟,万一徐海东生气了怎么办?他的身体又不好,万一犯了病,这可怎么向党和人民交待?

两人正犯嘀咕呢,徐家兄弟走了区委区政府的院子。表情特别高兴的样子。他们这样的表情,更让两位领导心里没底。

徐重松含笑从怀里取出徐海东的信,大声念了起来——

“李书记、石区长,你们好!修水库的事,我知道了。这是造福百姓的大好事。兴修水利,办建设,按国家要求,这做得完全对。只是,请区委要注意帮助疏通群众思想情绪。妥善解决搬迁中群众住、吃、用等生活实际困难。党的事业,就是人民自己的事业,是要靠群众自己来合力办的。我是支持这水利的。我的乡亲们,战争时就舍得流血丢命,今天有什么不可搬呀?区委把事安排好了,群众会乐意的。相信更有利于水利建设事业的!”

书记、区长两人满脸的愁云散去。他们连夜召开了急紧会议,向大家传达了徐海东高风亮节的革命家精神。

徐家桥的乡亲,听了的徐重松、徐重信从北京带回来的将军的声音,如听见号角一样。第二天早晨,他们早早起来迁坟搬家,含泪告别了祖居地。

这一年11月底,严河水库全面动工了,1959年4月,水库开始蓄水。水稻插下不久,天旱不下雨。水阐门一开,清澈的水奔涌而出。当年不但没减产,反而获得历史上的大丰收。随着不断完善,水库的功能不断大展,新城区内那些长期缺水的地方全部得到了灌溉。

消息传到北京城,徐海东听了,特别高兴。他轻轻哼起了“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

徐建芬说:“我婆婆说,1970年3月25日那天我外公去世前,忽然提出要听歌曲《我是一个兵》。人们给播放了,听着听着,他流出了眼泪。他永远地闭上了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