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成就一生(全集)
1769800000018

第18章 辩论时的口才艺术(2)

付钱。店主则说:“掏钱吧!你不是说你闻肉味儿都闻饱了吗?所以你应与吃肉的人付一样多的钱。”于是,他掏出一枚银币扔到长凳上,对店主说:“你听到钱的声音

了吗?”店主说:“听到了。”欧伦斯庇格马上拾起银币,重又放回了钱袋:“我的银币的声音正好

够付我闻了你的烤肉味儿的钱了。”店主无可奈何。在此例中,店主将“吃肉”的概念偷换成“闻肉”,这种混淆是非

的诡计被聪明的文学家看穿了,他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钱声”付“肉味”的钱,自然顺理成章。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也是一位擅长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高手。据说有一天,一位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不便直接回绝,于是,煞有介事地向四周环视一圈,然后,神

秘而小声地问:“你能保密吗?”朋友回答:“当然能。”这时,罗斯福微笑着说:“那么,我也能。”那位朋友先是一愣,接

着很快领悟了罗斯福的言外之意,尴尬地一笑,不再追问了。

情理交融易取胜

如果希望在辩论中取得成功,我们必须做到情与理的密切结合、综合运用和交替转化。如果没有情感的配合,只说些抽象的道理,将缺少震撼人心的力量及共鸣,更难以使人折服。

但是,也不能由此反客为主,认为辩论时只要诉诸情感,而不需有理性的参与。毕竟辩论的目的在于真理的探索和追求,所以最终决定辩论成败的关键,仍在于理而不是情。所以,最好的辩论应该是情中寓理,二者密切配合,交替转化。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争取自由独立的呼声高涨。但是,当时美国资产阶级的领导人却主张与英国妥协,致使英国殖民者更加猖狂,甚至调集大批军舰,企图用武力镇压北美人民的反抗。就在这决定美国前途的紧要关头,著名的政治家帕特理克·亨利于1775年3月23日,在维吉尼亚州议会上坚决反对妥协,并号召人民用武力反抗英国殖民者。

亨利是一位具有丰富经验的辩论家,他知道自己面对的不仅是几个高喊和平与妥协的人,同时还包括了广大的听众。而他们之中有不少人为妥协派的“和平”论调所迷惑,在一定程度上同情和支持妥协派的观点。因此要取得辩论的胜利,关键是争取听众与自己的感情共鸣。

亨利在听过几位妥协主义者发言后,没有针锋相对地痛斥他们的投降主义,反而称赞他们的才干和爱国心。他心平气和地说:“国家正处在兴败存亡之际,各人有各人的见地。我的发言并不是要对先生们不敬,而是我们的辩论应该允许各抒己见,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希望得到真理,才有可能对上帝和祖国尽神圣的职责。”

这种手法实际上是先动之以情,缓解对方和听众对自己的反抗情绪。但是,亨利明白光靠感性诉求,不能使武装反抗的口号和方针,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还需要说理的配合,并以充分的论据说明英国殖民者的目的,借以驳斥投降派的论调。以下是亨利把强烈感情和严密逻辑互相配合、交替使用的一次有名的辩论:

“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经验之灯。除了以往的经验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判断未来。既然要以过去的经验为依据,我希望知道,10年来英国政府的所作所为中,有哪一点可以对大家的和平希望予以安慰呢?难道就是最近我们请愿时所露出的阴险微笑吗?不要相信它,各位先生!那是在你们脚下挖的陷阱!不要让他们的亲吻把你们给出卖了!”

“请诸位自问,接受我们请愿时的和善微笑与如此大规模的海陆战争准备是否相称?难道舰艇和军队是对我们的爱护以及对战争调停的必要手段吗?我向主张和解的先生们请教,这些战争的部署意味着什么?如果说他们的目的不在于迫使我们屈服,那么有哪位先生能指出其动机何在呢?在我们这块土地上,还有哪些对手值得大不列颠召集如此庞大规模的海陆

军队?不!各位先生,没有其他对手了!一切都是针对我们来的!”

“有人说我们的力量太单薄了,不能与如此强大的敌人抗衡。但是,我们何时才能强大起来呢?是下周?还是明年?还是等到我们完全缴械,家家户户都驻扎着英国兵的时候?难道我们就这样高枕无忧,紧抱着虚无缥缈的和平幻想不放,直到敌人把我们的手脚都束缚起来的时候,才能获得有效的防御手段吗?”

在态度严峻、言辞激烈的说理之后,亨利又善用丰富的感情,增强自己辩论的感人力量。由于他越说越激动,最后还发出震撼人心的呼喊,把已经煽动起来的听众情绪推向了高潮:

“那些先生们也许要大声疾呼和平的重要。然而,高喊要和平,我们却已无和平可言!战争已经开始!起源于北部的狂飙为我们带来了刀剑的铿锵声,我们的同胞已走上战场!我们怎能袖手旁观?大家还在期待什么?结果又将如何?难道生命这般珍贵,和平如此诱人,以至于不惜以戴铐为奴的代价来换取?万能的上帝啊!制止这种妥协吧!我不知道别人将如何行事,但对于我来说,不自由,毋宁死!”

在此,亨利十分注意情中寓理,他通过分析说理巧妙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他的辩论不仅没有激怒与他观点对立的人们,甚至还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全场响起“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并使主张妥协投降的人们,放弃自己的主张。亨利情中寓理的辩论,最终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抓紧对方的“小辫子”

心理学家A是日本某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一次,一位有夫之妇M向他提及自己的烦恼:丈夫每日都晚归,似乎在外有风流之事,不知有何对策。她最后说:“只有丈夫才可以在外胡来,实在令人气炸肺……”

A立刻逮住了这句话,问她:“您刚才说的‘只有丈夫’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M夫人答道:“我的意思是,大伙都说,风流是男人的本性,我觉得

这是古时候的观念。”A紧接着追问:“您说是古时候的观念,照您的意思,是说现代女性也可以风流了吗?”M夫人立即辩解道:“我可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这不是风流是对是错的问题,而是他瞒着我在外风流,这才是令人生气的事。”A又穷追不舍:“这么说,只要不瞒您,您就允许吗?您的意思是既然丈夫可以风流,做太太的也可以风流,是不是?”

据说,M夫人勉强承认自己有这种意思--可能的话,她也想风流。A就是这样逮住对方话柄,步步紧逼,逐层追问,从而套出了M夫人潜在的欲望。这一实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如何逮住话柄进攻对方。

预先给对方挖好“陷阱”

日本有个聪明绝顶的小和尚一休,有一次,大将军足利义满把自己最喜爱的一只龙目茶碗暂时寄放在安国寺,没想到被一休不小心打碎了。就在这时,足利义满派人来取龙目茶碗。

大家顿时大惊失色,不知所措,茶碗已被一休打碎,拿什么去还呢?一休道:“不必担心,我去见大将军,让我来应付他吧!”一休对将军说:“有生命的东西到最后一定会死,对不对?”足利义满回答:“是。”一休又说道:“世界上一切有形的东西,最后都会破碎消失,是

不是?”足利义满回答:“是。”一休接着说:“这种破碎消失,谁也无法阻止是不是?”足利义满还是回答:“是。”一休和尚听了足利义满的回答,露出一副很无辜的神情接着说:“义

满大人,您最心爱的龙目茶碗破碎了,我们无法阻止,请您原谅。”足利义满已经连着回答了几个“是”字,所以他也知道此事不宜再严加追究了,一休和尚凭借自己的聪明,最终安然地渡过了这一难关。

在辩论中,可以先巧设陷阱,让对方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诱其说“是”。对手在不知不觉中会一步步坠入圈套,这时候你便牵住了他的“牛鼻子”,对方不得不就范。诱使对方多说“是”被称为“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在辩论中有其特殊的功效。

诱使对方说“是”的方法是,辩论开头切勿涉及有争议的观点,而应顺应对方的思路强调彼此有共同语言的话题,从对方的角度提出问题,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让对方连连说“是”。与此同时,一定要避免对方说“不”。

以谬制谬,用无理对无理

从前有个吝啬的地主,雇了三个小孩当长工。一年冬天,大雪纷飞,滴水成冰,孩子们要求地主给点柴火,好能生火烧炕来取暖。但是,狠心的地主却说:“怕什么冷?俗话说,小孩屁股三把火,要烧什么炕?”硬是让孩子们睡凉炕。

有一天,地主家来了客人,地主便吩咐小长工去烧开水,可是等了老半天,还不见开水烧出来。地主急忙到厨房一看,只见地上放着一壶凉水,三个小长工屁股对着水壶,正坐着聊天!地主看了勃然大怒,大声喝道:“你们在搞什么名堂?”

“烧开水呢!”地主听完,更是火冒三丈:“你们连火都不点,这样怎么烧开水?”其中一个小长工不慌不忙地答道:“老爷,您不是说过吗?小孩屁股

三把火,我们三人共有九把火,怎么会烧不开呢?”地主又气又恼,要发作又说不出话来。长工在这里巧妙地引用了地主曾说过的话,并机智地把地主驳得又气又恼,但又无可奈何。甘罗的爷爷是秦朝的宰相。有一天,甘罗看见爷爷在后花园走来走

去,不停地唉声叹气。“爷爷,您碰到什么难事了?”甘罗问。“唉,孩子呀,大王不知听了谁的主意,硬要吃公鸡下的蛋,命令满

朝文武想法去找,要是三天内找不到,都得受罚。”“秦王太不讲理了。”甘罗气呼呼地说。他眼睛一眨,想了个主意,说:“不过,爷爷您别急,我有办法,明天我替您上朝好了。”第二天早上,甘罗真的替爷爷上朝了。他不慌不忙地走进宫殿,向秦

王施礼。秦王很不高兴,说:“小娃娃到这里捣什么乱!你爷爷呢?”甘罗说:“大王,我爷爷今天来不了啦。他正在家生孩子呢,托我替

他上朝来了。”秦王听了哈哈大笑:“你这孩子,怎么胡言乱语!男人家哪能生

孩子?”甘罗说:“既然大王知道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鸡怎么能下蛋呢?”“以谬制谬、以毒攻毒”,是在言语辩论中用对方的荒谬逻辑推出更

为荒谬的事物来反驳对方,可令对方哑口无言。对方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观点不攻而破。

洞察对方的荒谬论点,看其论点是否真实,其论据是否能支持论点,推理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如果结论是否定的,就可以把对方的荒谬论点夸大,使其暴露得更为明显,以达到反驳的目的。

左右夹击,妙用两难推理

传说,古代有一位国王,制定了两种处决犯人的方法--绞刑和杀头。

行刑前,国王允许犯人说一句话,并根据这句话的真伪选择施刑的方式:如果犯人说的话是正确的,他将被送上断头台;如果他的话是错误的,他将被送上绞刑台。

这个国王颇为自己的发明感到得意,可是有一天,他的得意被一名囚犯的回答给打碎了。

那位死囚在行刑前对刽子手叹道:“看来我一定会被绞死。”这一句话倒使国王左右为难,如果把囚犯送上绞刑架,那囚犯的话就是正确的,按国王的原则就应该送他上断头台,但如果把他送上断头台,囚犯的话又成了错误的,所以依国王的原则又该送他上绞刑架。聪明的囚犯抓住了国王行刑办法中的言辞漏洞,把一个两难推理送给了国王,最后,国王无可奈何地下令该囚犯免死。

还有,在战国时期,荆国有一位弓箭手,见传递官正准备送长生不死

药给荆王,便问:“这药人可以吃吗?”传递官答说:“可以。”他听后,便一把夺过长生不老药,并且吃了下去。荆王知道后大怒,下令杀掉弓箭手。弓箭手说:“是传递官说可以吃的!”传递官说:“我是说这药人可以吃。”“我也是人,当然我可以吃。”弓箭手的这句话更激怒了荆王,他呵

斥说:“吃了我的不死药还要狡辩,快把他杀掉。”弓箭手又说话了:“大王,这药是假的,您吃了也没用。”荆王说:“你怎么知道是假的?”弓箭手回答道:“如果这药是真的,我吃了就杀不死,如果我死在大

王的刀下,那这不死药就是假的,可见有人在欺骗大王!”荆王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放了他。在这里,弓箭手用了两难推理,即如果我吃的确实是长生不死药,那

么你绝对杀我不死;如果我吃的不是长生不死药,那么即使我吃了也不该杀死我;这药或者是长生不死药,或者不是,所以我要么是杀不死,要么就不该杀。在这个两难推理面前,荆王进退两难,因为他既无法杀一个长生不死之人,也不愿当众杀一个不该杀的人,所以就放了他。

辩论中的两难推理法,又称腹背夹击法或左右夹击法。这种技巧应用于言语争论时,可以使对方陷入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境地。

借他物为己用,化不利为优势

1959年,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苏,在此之前,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关于被奴役国家的决议,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攻击。在尼克松与赫鲁晓夫会晤时,赫对尼说:“这个决议臭极了,臭得像刚拉下的马粪,没有比马粪更臭的东西了!”

赫出言粗俗,欲使尼克松难堪。谁知尼克松回敬道:“我想主席先生大概搞错了,比马粪臭的东西有的是,猪粪就是!”

因为赫鲁晓夫年轻时当过猪倌,所以,尼克松借题发挥,歪打正着,赫鲁晓夫的脸“腾”地就红了。

在辩论中,当我方受到攻击时,可以不直接从正面答辩,而借助论敌提供的话题还击,从而改变论战的局势。这种对策的关键在于一个“借”字,能否借为己用,取决于辩论者的论战经验和思辨能力。

皮球反踢,让对方自食其果

美国一家电视台派人采访中国知青出身的著名作家梁晓声,待采访进行到最后收尾时,记者让摄影机停止拍摄,并对梁晓声说:“下一个问题,希望您做到毫不迟疑地用最简短的字,例如‘是’或‘否’来回答。”梁晓声点头认可。

当摄影机再度开拍时,记者立刻将麦克风拿到梁晓声的嘴边,问:“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的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究竟是好还是坏?”

梁晓声略为一怔,没有料到对方竟会问这样的问题,但他立即镇静下来,随即反问道:“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你们就没有以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还是坏呢?”美国记者当下不由得一怔,摄影机也立即停止拍摄。

1982年秋天,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中美作家会议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请中国作家蒋子龙解个“怪”谜:“把一只5斤重的鸡放进一个只能装1斤水的瓶子里,您用什么办法把它拿出来?”“您怎么放进去,我就怎么拿出来。”蒋子龙微笑道。

再如:1972年5月,美苏举行高峰会谈。27日凌晨一时,美国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季辛吉在莫斯科的一家旅馆里,向随行的美国记者团介绍美苏关于签署限制战略武器的四个协定会谈情况。季辛吉微笑着透露说:“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大约是每年250枚。各位先生,如果在这里我被当成间谍抓起来,我们知道都得怪谁。”这时,无孔不入的美国记者马上敏捷地接过话头,想探问美国的军事秘密:“我们的情况呢?我们美国有多少潜艇导弹正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

季辛吉耸耸肩膀说:“我不确切知道正在配置的分导式多弹头有多少。至于潜艇,我的苦处是,数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它们是否是保密的。”

记者说:“不是保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