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大时局2014:问题、困境和必然抉择
17649600000032

第32章 发展经济需要做乘法

宏观经济学是凯恩斯主义诞生后,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学分支,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非常有用的理论模型,使宏观经济的研究有规律可循,有模式可依,降低了人们分析经济问题的难度。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如果我们总是按照宏观经济分析的固定套路来研究经济,就会忽略了经济最基础、最本质的东西,而是满足于玩弄一些小伎俩,这些东西在短期内也许可以奏效,如果从长期来看,必然会导致一些问题。

经济学家将药品当成了营养品

宏观经济学是在处理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诞生就是为了解决危机,宏观经济学对付经济危机还可以,但不可能促进经济成长,我国的学者现在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将宏观经济学的一些主张当成了提升GDP的方法,也就是将药品当成了营养品来吃,任何宏观经济政策都是“一药三分毒”,长期实行就会扭曲经济结构。

真正的经济增长必须是“质的增长”与“量的增长”的结合,归根结底要靠质的增长,经济发展不是要做加法,而是要做乘法,这种质的增长就是提升劳动生产率,如果用公式进行表示,那就是“GDP=劳动生产率×劳动人数”。

提升劳动生产率是经济发展的真谛

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进入工业社会之前,人们忙忙碌碌一年还吃不饱、穿不暖,在居住、娱乐等方面都非常欠缺;而现在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冰箱、洗衣机、彩电等家用电器,计算机、MP3等消费电子产品都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而与古代比起来,人们用于劳动的时间不是增加了,而是减少了,人们的劳动强度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也就是人类用更少的时间、更少的劳动,却生产了更多的产品,这就是因为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由于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我们在考虑经济发展时,往往是考虑总量和速度多,考虑劳动生产率少,我国目前的劳动力短缺已经由大学生短缺、技工短缺过渡到了普工短缺的经济阶段,如果再想靠人口红利实现经济增长已经不可能,因此经济增长必须转变到对劳动生产率的改善上。

我们在制定经济战略时,先后有过比较优势战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新型工业化道路、自主创新、战略新兴产业、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等提法,但我国就是很少提到劳动生产率,而经济的增长归根结底是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我们必须将提升劳动生产率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劳动生产率是经济之本,其余全是末,如果从其他的方面抓经济,都是舍本求末。

提高劳动生存率有两类方法,一类是靠提高工人的劳动时间和加大工人的劳动强度,另一类是靠提高机械化与自动化水平,目前中国采取的基本是第一类方法,比如中国煤矿事故频发和富士康事件都是此原因。

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应该从靠“提高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来提高劳动生存率,转变到依靠“提高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和自动化水平”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才是真正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制造业也需要大学生

笔者不赞同郎咸平的“产业链理论”对大学生失业的解释,郎咸平认为中国应该发展除制造外的其他产业环节才可以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笔者认为其他产业环节对大学生的需求也不是那么多,比如订单处理、物流运输、批发、零售等环节都不需要太多的大学生,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出路仍然在制造环节。制造环节不是不需要大学生,而是中国现在这种手工式制造业不需要大学生,如果中国制造转向自动化制造、高科技制造也是需要大学生的,比如日本制造、德国制造都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就业岗位,这才是中国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显示,美国是世界上劳动生存率最高的国家,美国劳动力年平均创造财富6.38万美元,其次是爱尔兰劳动力年平均创造财富5.59万美元,卢森堡劳动力年平均创造财富5.56万美元,比利时劳动力年平均创造财富5.52万美元,法国劳动力年平均创造财富5.4万美元,而中国工业劳动力年均创造财富只有1.26万美元。

提高劳动生存率是“创富于民”之本

现在大家提的最多的是“藏富于民”,但是笔者不愿用这个词,因为这个词已经被“异化”,各色人等都在用这个词,但他们所指的都不一样。笔者主张“创富于民”和“均富于民”。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创造财富的价值,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收入,这才是真正的“创富于民”,至于“均富于民”的问题,笔者在后面的章节中将进行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