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流亡中的戏剧家摇篮
1764400000027

第27章 国立剧专的鼎盛时期--在江安的六年(4)

(二)大师与学子

要在江安这样偏僻的小县城坚持办好全国唯一的戏剧院校,简直是困难重重,步履维艰。余上沅校长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想方设法聘请了许多文学和艺术界名家:洪深、曹禺、焦菊隐、张骏祥、盛婕、马彦祥、陈治策、杨村彬、吴祖光、应尚能、吴晓邦、吕斯白、阎折梧、丁易、王元美、陈鲤庭、刘静玩、陈瘦竹、章泯、杨树声、方令孺、张定和、沙梅以及教钢琴的比利时人葛利华等。有了这批优秀的、富有教学经验的戏剧大师和各方面的艺术大师所组成的强大教学阵营,不仅对提高教学水平起了重要作用,而且能使业内人士生发敬意,吸引更多的有志于戏剧的考生拜在他们的门下深造。着名电影大师谢晋对此非常赞叹:"江安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城在抗日战争年代曾集中了那么多中国戏剧界、音乐界、舞蹈界的前辈、精英,可以说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罕见的。;[io〕国立剧专第六届学生朱棍回忆他为什么要报考僻处川南山区的国立剧专时说:

"大约在1939年底,我看到一本《国立戏剧学校一览》,看到教师名单除了名作家曹禺,还有......许多留学归国任教的名士。老实说,我是被那长长的教授名单所吸引,才于1940年秋考进剧专第一届五年制话剧科做学生的。"尽管江安文庙条件十分简陋,但余上沉校长仍坚持按"正规化、专业化"的原则办学。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按整体系列规划,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并重。从主课到一般课程,都是知名教授任教。因为教师专长不一,流派不同,余上沉则充分尊重教师的教学特点,让其各展所长,百家争鸣。

在教学过程中,剧专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教、学、做合一。曹禺教《剧本选读》时,要求每周课余须作一篇读剧本的详细记录,内容包括: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故事梗概、人物分析、分幕说明、读后感(对该剧本的评论)等。曹禺的课最受学生欢迎,剧专第六届学生田庄(王开时)深情地回忆说:"万先生是以一种表演艺术家的风姿来讲课的,他能深入到每个剧中人物内心世界中去,将同学们带进剧情之中,我们听万爷的课,是一种享受("万爷"是我们班同学对万先生的一种爱的尊称),他的课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

唯独他的课能吸引许多外班同学来听,常常是挤得课堂水泄不通。"教"舞蹈"课的是中国现代舞蹈的拓荒人吴晓邦大师,早年去日本学音乐,后转向舞蹈,先学芭蕾舞,以后又学现代舞。学成归国后,成立"晓邦舞蹈研究所"。他在国立剧专教舞蹈课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开课前发厚厚一册讲义,要求学生预先练习。他上课很少讲话,强调形体语汇,常常以他别具一格的舞蹈语汇,构成有美感的现代人的各种形象,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征服大家。他在课堂上自己练,让同学跟着练,大家练得手臂和大腿都抬不起来,他还若无其事。学生被他的对艺术的执着精神所感动,不仅课堂上认真练习,第二天早上又继续练。他示范表演的保留节目《游击队之歌》、《丑表功》以及《思凡》等舞蹈,成为学生最好的活教材。

学校对学生实行一种"外松内紧"实际上严格的管理原则,这里没有留级生,更没有补考一说。学生人学时安排第一期为试读期,期终不及格者就要退学。据剧专学生回忆,教师要求也极为严格,排戏、作小品达不到要求,流眼泪哭鼻子的大有人在,甚至罚站,重做几十次动作也屡见不鲜。"一个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演员,决不会是一个好演员",这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观点成为剧专师生的共识。剧专教师金韵之从英国留学归来后,在教"表演基本训练"课程时,引进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训练方法,她要求同学们按照芭蕾舞的基本动作,刻苦地锻炼自己,改掉松松垮垮的散懒状态。

乐剧科主任应尚能早年曾留学美国主攻声乐,我国早期研究欧洲传统声乐艺术的歌唱家,又是一位杰出的声乐教育家,他在乐剧科教声乐的同时,还用欧洲科学的发声方法,结合戏剧台词、朗诵等整理出一套"话剧演员嗓音训练"的方法,从而解决了话剧演员舞台发音用嗓的问题,提高了嗓音的穿透力与嗓音的持久性。他教学严谨,有些女同学经常被训得哭哭啼啼地出来。由于他的严格训练,剧专乐剧科培养了如金钟鸣、江心美、瞿希贤等着名音乐家,培养了陈玄、冯坤贤等音乐教育家,同时也为话剧专业培养了如金钟鸣、被称为"金嗓子"的耿震,声音厚实的沈扬、张雁等着名演员。

教"导演基础理论"课的焦菊隐,中国现代戏剧大师,早年留学法国,是我国着名的导演,他一生追求"创造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中国话剧"。他在剧专上课时,要求同学们将学习集中到两点上:一是"表演"以体验为主,二是"创造反对重复",这些经典性的观点,给学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启迪。

教"编剧"和"希腊戏剧"课的洪深,是我国现代戏剧的重要拓荒者之一,早年曾赴美考取哈佛大学,师从着名戏剧理论家贝克教授,获硕士学位,同时,还在波士顿表演学校学习表演艺术,在柯普莱广场剧院附设戏剧学校学剧院管理。他在剧专上课时,对所讲问题从理论上有独到的见解和分析,但又不显枯燥,他常常列举大量国际上的着名表演艺术家的若干表演特点,为其提出的观点加以佐证。洪深上课深受同学欢迎,同学们都亲切地称他"洪老夫子"。原剧专第六届学生胡浩说:

"4。多年来,我每一回忆到这些情景,洪老夫子的可敬形象,总会在我的眼前出现,那些金石玉言,也成了我工作中的珍贵指南。"课程安排得科学、合理,同学们整日沉浸在艺术海洋中。

早晨起床后,一刻钟的早操拉开了当天生活的序幕,上午4个小时的知识、理论课,下午练声或基本训练,晚上在桐油灯下或埋头读书,或整理白天上课的笔记,或尝试构思剧本,只有星期天才抽空做一些私人的事情。剧专的学生学得非常之艰苦,难怪我国很多艺术家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剧专把学生向社会学习作为当好一名演员的"基本训练"。

马彦祥教授是着名的戏剧家,我国话剧运动的开拓者之一,能编能导能演,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经常教导学生说:"作为一名演员,要经常不断地观察社会,深人了解社会,要把社会当作自己的大学。在这方面,要锻炼自己的基本功。"每逢周末,马彦祥就为同学们布置作业,让大家到社会去"体验生活"。要求学生上街观察不同职业、不同人物的生活特征,职业语言及不同表情,并要求学生定期交人物观察表。对学生在生活中捕捉到的典型小故事还让他们编成小品即兴演出,这就培养了学生观察、提炼生活的兴趣,同时也不断地提高了他们的创作水平。因为有了对社会生活观察的实践,所以学生在上"表演体系研究"、"基本训练"和"排演"课时,特别饶有兴味,对一些理论问题,如体验与体现,本色与性格化之间的异同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这一切,为剧专学生后来从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原国立剧专第七届学生陈怀皑说:"剧专的教学方法和教育内容,教授们所传播的技艺,给我极深刻的影响,引导我走上艺术的道路。特别值得提起的,剧专校园里充满着人文、艺术和文化氛围,无形中感染着所有学生的气质,从艺者没有优良的气质,又怎能创造出完美的作品呢?有形的教育值得感谢,但无形的自由创作、自由吸收、自由争鸣的文化艺术气氛,才是决定我们命运的重要因素。"剧专有一座收藏戏剧图书和报刊比较丰富的图书馆。因为图书馆是育人的基础,科学研究的阵地,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总有一些学者名流,如洪深、曹禺、焦菊隐、章泯、马彦祥、陈鲤庭、吴晓邦等愿意到剧专执教;又因为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和一大批大师和名流,剧专总是有无数热爱戏剧的青年学子,从全国各地投奔到偏僻小城江安的剧专门下。

剧专的图书馆建设首先要归功于余上沉校长和黄佐临老师。从建立国立戏剧学校起,余上沉就不遗余力地大量购置图书,至1939年建校四年,已有专业书籍400。余册,外文书籍16。余册,各种杂志图表约100种。藏书以戏剧为主,兼及其他科目。

抗战以来,虽然书价猛涨,剧专仍大量购置图书,只是由于战争期间外汇统制关系,外文图书不易购得。于是,余上沉与黄佐临商量,编写介绍学校概况的英文宣传资料,第一份由余上沉撰稿,第二份由黄佐临撰稿,精印成美观的宣传品,并附函分寄各国戏剧专家,寻求国际上各戏剧院校、团体和出版家的援助。这种做法收到很好的效果。国外捐赠的书籍和刊物不断地寄来,除书籍外,还包括戏剧杂志,新的剧本及演出信息、动态等。

学校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规定学生必读中外名剧100种,包括各种主义、各个派别、各个时期的着作,还规定必须交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