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流亡中的戏剧家摇篮
1764400000016

第16章 中国第一个国立戏剧学校的诞生(8)

据当时在长沙剧校的学生回忆:学校把教学和抗战救亡运动结合起来了,他们上午上课、下午专门排戏,晚上参与演出;课余时间就用自编的小节目、小演唱去伤兵医院慰问受伤的抗战将士,还抽时间协助、参与长沙各界业余演剧队的演出,每天都相当忙苦;他们的抗日宣传活动受到了民众的欢迎、赞赏,观众与演员常常融为一体,产生共鸣,场面热烈,情绪激昂,效果极佳。演出结束后,观众久久不愿离开现场;他们为能用自己所学专业报效国家,能通过自己把戏剧艺术化为抗日救国的力量,而感到欣慰、愉快。

国立戏剧学校无论是在正规剧院演出的极低戏票收人,还是街头演出募集到的资金,除必须开支外,全部捐给抗敌后援会作慰劳前方抗战将士之用。《力报》、《生报》、《前锋报》、《大公报》、《全民日报》、《长沙市民日报》等报的记者纷纷对国立戏剧学校的演出追踪采访报道,《力报》还为国立戏剧学校公演《最后关头》出了特刊。《力报》1937年10月3日题为《国立剧校街头剧、流亡者街头卖艺、收人除吃大饼外都捐给抗敌会、感动一对摩登夫妇当场捐金饰》的报道中讲到:街头剧是最宜于向民众宣传的一种戏剧,剧校首次演出的效果就非常成功......大家都受了感动,最后在情绪激昂中同声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全体唱《抗敌歌》。记者记录了当时男女演员唱的一节小调和平剧:

"四季春调:(女唱)春季里来是新春,小奴奴眼中泪淋淋,家破人亡无归处,如今流落到长沙城;夏季里来暑难当,东洋鬼子太蛮强,强占我土地千万里,华北的同胞尽遭殃;秋季里来秋风凉,婆婆被杀屋烧光,丈夫作了刀下鬼,全家离散奔他乡;冬季里来飘雪花,万众一心把倭奴杀,日本鬼子都杀尽,东北的同胞回了老家。

平剧:(男唱)(西皮倒板)未开言,不由人,心中痛恨,(原板)尊一声,众同胞,细听详情:家住在河北丁各村,经商务农一良民,可恨那日本小畜生,强占了我国东三省,到如今过了六年整,卢沟桥上又起兵氛,不到十日,(转快板)占平津,中国的同胞遭蹂躏,男人都作了刀下鬼,女人被奸丧了残生;爱国的志士投袂起,发动了抗敌自卫的大战争,有力的上前线去拼命,有钱的出钱来尽心,同胞团结把国保,四十年的血债齐算清,把楼奴,一扫尽,从此民族好复兴,耻血仇报,共享太平。"《力报》记者箫寀次日在题为《街头戏剧第一声》的报道中说:很久就听说街头戏剧是宣传的利器,可是无缘见得,同时又觉得戏剧的力量虽然大,只是拘泥在戏院子里,许多无钱阶级都不得其门而入,终究是所施太偏,不料竟得躬逢其盛,看见国立戏剧学校巡回剧团的街头演剧,虽然觉得范围太小,很难吸收大量观众,却已经是给无钱阶级开了一个门路了。1937年10月3日,《大公报》记者模范在其报道中述到:"国立戏剧学校巡回公演剧团街头宣传剧队一般演员愤慨倭寇残暴,特组合剧团携带锣鼓铉笛,沿街演唱,一时观众如山,肃然感奋,剧中有流亡者之歌,难民哀告日寇凶残(劝同胞团结御辱)等戏剧"。

学校在长沙期间,为了扩大宣传效果,广泛唤起民众投身抗战,除了在长沙等附近市镇广泛演出外,还派出学校剧团沿长沙至常德一线巡回演出;派向培良率领由研究部与长沙文艺人士三十余人共同组成的巡回公演剧团,沿湘江沿岸各县、市、镇演出。研究部和长沙文艺人士组成的巡回公演剧团经浏阳、泉溪、湘潭、易俗河、剑山、南岳、衡山,沿途以演戏、歌咏、演讲及画展进行抗敌宣传,并结合当地情况和要求,举行各界座谈会,为当地学校和业余演剧队作戏剧讲座和演剧技术辅导。他们深切动人的演出使各地观众感动不已,在南岳顶上祝融峰前演出时,身居庙门自称清心寡欲、看破红尘、超脱世事的和尚们都感动得掉泪。

到达衡阳后,与衡阳地区海风文艺社,来雁剧团、咆哮剧社等各文艺剧社及十几个中学联合举行了大型的"抗战艺术座谈会",向培良、陈永倞、余师龙、蔡松龄、林婧、朱家训、余小明、郭子雨、陈健、程嘉哲及海风文艺社,广德中学代表黄、袁二先生相继在会上发了言。向培良就抗战艺术运动的重要性、宣传性,陈永倞就新兴戏剧、学校戏剧史,剧团组织的必要性、方法、技术,余师能就演出、导演方法,蔡松龄就农村戏剧问题,林婧就街头剧编制方法,朱家训就战时戏剧舞台装置,余小明就化妆品的简单制造方法,郭子雨就抗战的绘画音乐,陈健就化装术的程序,程嘉哲就艺术综合论的研讨,进行了广泛的宣讲,使衡阳地区与会者茅塞顿开,受益匪浅;会上,海风文艺社,广德中学代表黄、袁二先生当即发出发起组织"衡阳文化界抗敌救亡协会"倡议,即刻受到大家积极拥护,当场选举出了筹备组成员。

此次座谈会为"衡阳文化界抗敌救亡协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大大推动了衡阳地区抗敌救国戏剧演出活动。据1938年4月16日刊载在《国民公报》上的《国立戏剧学校公演特刊》,余上沅致辞中所述:"国立戏剧学校,计在长沙凡五余月,出演舞台剧共二十场,街头剧四十余场,担任训练其他宣传团体十余起,受训者不下五千人;研究部巡回公演剧团,巡回公演于湘江沿岸各县市,并举行绘画展览,工作月余,收获蓓宏。"一路由王家齐任团长,贾耀恺、董心铭为副团长的"首都抗敌剧团"于8月赴徐州沿陇海线一带举行公演,然后返回南京,因学校已开始转移,"首都抗敌剧团"于是转赴安徽芜湖宣传公演,然后逆江而上经铜陵、安庆、彭泽、九江人江西、上庐山、到南昌,在南昌市区演出后又到樟树、新淦、吉安等县市和乡镇演出;1937年底返回南昌,再经九江乘船进发至武汉。

"首都抗敌剧团"所到之处,演出轰动,观众踊跃,台上台下群情激昂,呼口号、唱歌曲,备受社会各界欢迎、慰劳、鼓励,热情协助。在芜湖,地方抗敌后援会特为"首都抗敌剧团"赠送奖牌和锦旗,私家旅店主人也慷慨免收"首都抗敌剧团"人员十天宿费。在安徽省省会安庆,安徽大学特为"首都抗敌剧团"举行盛大欢迎会,并向"首都抗敌剧团"请教戏剧演出技术,索要剧本,表示在"首都抗敌剧团"离开后,要接替他们把抗战戏剧继续演下去,要为唤起民众抗战信心做出自己的努力。在南昌,江西省当局和地方抗敌后援会为特示欢迎,特别安排"首都抗敌剧团"住进省音教会。省音教会负责人程樊筠及刘静沅对"首都抗敌剧团"关怀备至,积极为"首都抗敌剧团"排忧解难,支持鼓励他们各种形式的抗战宣传演出。时居南昌的戏剧家熊式一博士还专设家宴热情款待,鼓励他们。

到武汉时,正值在武汉的上海救亡演剧二队、上海业余剧人协会、中国旅行剧团、国立戏剧学校、山东省立剧院、广西国防剧团、广东前锋剧社和武汉各剧团、业余剧社等14个单位筹备大规模的劳军联合大公演之际,到达武汉的"首都抗敌剧团"在襄助武汉行营电影股的同时,积极参加劳军联合大公演活动。大公演自22日起至26日止共演了5天,演出了田汉精心创作的评剧《新雁门关》,话剧《最后胜利》,以及洪深、朱双云合编的汉剧《昭君和番》,楚剧《岳飞的母亲》等戏剧。在这次联合大公演中,"首都抗敌剧团"的贾耀恺应邀与赵丹同台演出了由田汉、洪深新编的《最后的胜利》。此次大公演轰动了武汉三镇,在武汉掀起了抗战戏剧运动的新高潮,为筹组"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和进一步组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奠定了基础。到1937年底,国立戏剧学校奉令迁重庆,王家齐老师和部分学生应招去重庆报到,毕业班的同学奔赴各地就业,该剧团巡回演出结束。

余上沅曾在"本校剧团的使命"中讲到:现在国难当头,抗战正烈,我们前方的卫国将士,有的已经牺牲了性命,有的正在拼死作战;我们后方的民众,有的应征去服兵役,扞卫国家,有的踊跃输将,毁家纾难,有的贡献一技之长,从各方面来巩固后方。......我们一班从事戏剧教育和文化事业的人,在这个非常时期,也有很大的责任。在组织民众、唤起民众抗战信心的宣传上,戏剧比文字宣传,或演讲宣传的效力,要来得大得多。我们应该诚诚恳恳地尽我们地职责,我们更应该加倍的努力,编选激发民气,抗战救国的剧本,分组数队,到各地去表演,用我们的薄技来报效国家。

......这样全国一心一德,坚持到底,让我们神圣地抗战,早日得到最后的胜利,达到民族复兴的共同目的......国立戏剧学校组织的"国立戏剧学校巡回公演剧团"和"首都抗敌剧团"辗转安徽、江苏、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省诸地市巡回演出历时半年多,行程数千里,先后演出了《卧薪尝胆》、《放下你的鞭子》、《秋阳》、《三江好》、《最后一计》、《最后胜利》、《最后关头》、《毁家纾难》、《炸药》、《反正》、《警号》、《东北之家》、《抗战第一声》、《流亡者之歌》、《香姐》、《疯了的母亲》、《觉悟》等等抗战戏剧。其演出水平之高、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所经地点之多及旅程之遥,影响之广和程度之深,是中国话剧宣传演出史上前所未有的。在全面抗战之初,国立戏剧学校的师生们为唤起全民族的抗战信心,竭尽自己的能力从事抗战救国宣传,于抗战,于抗战戏剧其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