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流亡中的戏剧家摇篮
1764400000011

第11章 中国第一个国立戏剧学校的诞生(3)

二、国立戏剧学校的办学宗旨、校旗、校徽、校训、校歌及校长

(一)办学宗旨:

在建校初期,筹备委员会确定国立戏剧学校的办学宗旨是:"研究戏剧艺术,养成实用戏剧人才,辅助社会教育"。余上沅为学校设计了校旗、校徽,制定了校训,写了校歌歌词,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以余上沅为代表的国立戏剧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精神。

(二)校旗:

样式是:蓝地、黄三角、黑铎形,白面具纹、白字仿宋体。余上沉在1935年10月对校旗作了这样的说明:"戏剧艺术之最高目的为真美善,本校校旗上用白色者,所以象征'真'也;用蓝色者,所以象征'美'也;用黄色者,所以象征'善'也。中有三角,系表示真美善三位一体也。三角中绘铎者,系表示施教警众也。木铎中绘有纹恍若古时演戏所用之面具者,系表示吾人所从事者为戏剧艺术也。铎形用黑色者,所以象征'力'也。其旨深,其意显。吾校诸生宜爱护之,庶几不负此伟大之校旗焉。";

(三)校徽:

样式是:取校旗中的图案,加上校训"精诚立达"四字。

即蓝地、黄锋形、白色面具纹、白色"精诚立达"四字。余上沉在1935年10月对校旗作了这样的说明:"白色象征'真',蓝色象征'美',黄色象征'善'。木铎者,古人施教时振之以警众者也。吾人在家庭有家庭教育,在学校有学校教育,在社会有社会教育,戏剧属于社会教育。吾人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为时远不若社会教育之久;故戏剧在教育上地位之重要,亦远非他种教育所能及。职是之故,本校用木铎为校徽,盖借以勉励诸生使其洞悉施教警众之责任艰巨,应如何身体力行,方能达到社会教育之目的,完成戏剧艺术之使命也。"

(四)校训:

校训是:精诚立达。是拓自虞世南夫子庙堂碑的"精诚立达"四个字。余上沅对校训的说明是:"此吾校校训也。前二字取义于《庄子·渔父篇》:'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后二字取义于《论语·雍也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盖前者切合学习戏剧之真谛,后者深符本校培植人才之本旨,故取以为校训。吾校诸生朝夕於斯,口诵心雒之余,其亦敢于戏剧艺术之难精,本校培植之匪易,而思有以奋然自勉,卓然自立乎!

(五)校歌:

校歌由余上沅作词,唐学泳作曲,共两段。两段歌词是:

(一)我们以诚恳的态度 (二)我们是团体的分子为着真美善用功 正与剧中人相同不怕艰难不怕苦 抛弃小我掬血诚去做剧艺运动的先锋 铸成唤起国魂的警钟本着国立剧校的精神 本着国立剧校的精神勃勃蓬蓬 振聩发蒙勇敢地冲锋,冲锋! 敲动了洪钟,洪钟!

从余上沅撰写的校歌歌词,设计的校旗、校徽,精选的四字校训及其解说中可以看出,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忠诚,对戏剧艺术教育事业的坚韧执着,对剧校师生员工的良苦要求。他希望全校师生员工牢牢记住,要以精诚立达的精神,要以诚恳的态度去为真善美用功;要抛弃小我不怕艰难困苦,卓然自立勃勃蓬蓬,勇敢地去做剧运先锋,去铸成唤醒国魂的警钟。让"唤醒国魂的警钟"在祖国大地上"振聩发蒙"。要全校师生员工洞悉施教警众责任之重要艰巨,要随时敲动洪钟,聚力掬血诚,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之中;要为体现真善美之戏剧艺术之使命,自强不息,不断冲锋,冲锋,勇敢地去攀登戏剧艺术的高峰,要让用国立剧校精神创造出的新的戏剧在唤起国魂的运动中振聩发蒙......

(六)校长余上沅:

余上沅,湖北沙市人。生于1897年10月4日。1912年人汉口文华学校,毕业后升人大学部文科学习。"五四"运动时期,武昌文华大学学生会主席余上沅,曾作为武汉三镇学生代表与林育南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并结熟了挥代英、陈独秀等。余上沅因在"五四"运动中表现突出,被学校勒令退学,后经胡适、陈独秀介绍,转入北京大学英文系攻读西洋文学,1922年,北京大学毕业即到清华任职。在北大和清华期间,他不仅更加喜爱戏剧文学,积极参加爱美戏剧活动,在《晨报》副刊上率先系统介绍了阿斯克拉斯、阿里斯多芬、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等西洋戏剧家及其名着,发表了数十篇被戏剧家熊佛西和文学家王统照撰文赞为"都是很有价值的"关于戏剧的文章。

而且深受蔡元培"学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教育思想和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川的学风的影响;深受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的影响,这些为余上沅以后自强不息的奋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23年,余上沅同谢冰心、许地山、梁实秋、顾毓琇(一樵)、翟毅夫、熊佛西、朱君允等一同赴美留学。余上沅人卡内基大学学习戏剧,以后又转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专攻西洋戏剧文学及剧场艺术,在阿美利加戏剧艺术学院格迪斯技术所兼修舞台技术,并大胆进行实验演出;同时继续为《晨报》副刊撰稿,介绍美国戏剧动态和有关戏剧理论。

在留美期间,他博览群书,纵观欧美戏剧艺术历史,赏析当时各大剧院上演的各流派戏剧艺术佳作,对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和西方话剧的成就进行综合比较研究。他得出了"西洋各种文学艺术的发达,最得力处,是他们的科学方法......加之批评家督责之严"。"中国戏剧同西洋戏剧并非水火不相容,宽大的剧场里欢迎写意的也欢迎写实的","只要明白权变,融会贯通,神明变化,将来不愁没有簇新的作品出来"的结论。他提出,应该尽力使戏剧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种需要。认为中国戏剧变革的任务是创建出中国自己的"国剧",即"由中国人用中国材料来演给中国人看的中国戏"。最终形成了他变革中国传统戏剧、创建新的中国"国剧"的思想。1925年夏,他结伴闻一多、赵太体同舟回国,开始了建设新的中国"国剧"的历程。在北京组织"中国戏剧社",后在北京美专(后改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北大开办戏剧系,并讲授现代戏剧艺术、舞台设计及表演、排演诸课程。还为"五五剧社"导演他的独幕剧《兵变》等剧。

1926年秋,余上沅任上海光华大学、暨南大学等校教授,并与徐志摩等筹办新月书店,担任编辑兼经理,翻译《长生诀》、《可钦佩的克莱敦》等外国名剧出版。还收集有关戏剧论文辑成《国剧运动》一书。1928年冬,复任北平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秘书之职,兼任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教授,并业余组织北平小剧院。在此期间他先后导演了《茶花女》、《法网》等名剧。北平艺专、北大戏剧系、北平小剧院的教学、演出实践又使他获得了不少切身的经验教训。1935年,任国立戏剧学校校长半年之前,随梅兰芳赴苏联、欧洲诸国的戏剧考察交流,再度为他增添了发展中国的戏剧艺术事业,创建一个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由中国人用中国材料来演给中国人看的中国戏"的新的"国剧"的智慧和力量。可以说,任国立戏剧学校校长之时的余上沅,已是一个具有深厚戏剧艺术理论功底,丰富戏剧艺术教学与戏剧演出实践经验,熟知东西方各国戏剧艺术,懂得科学方法,善于融会贯通、神明变化和具有自强不息精神的戏剧艺术大师。

三、国立戏剧学校建校初期的组织机构

国立戏剧学校初创时期的组织机构是按当初筹备委员会草拟的,经中央宣传委员会和教育部核准了的《国立戏剧学校章程》规定逐步建立的。学校筹备期间只设立了校务委员会、校长及教务处、事务处,开学后又逐步设立了训导委员会、演出委员会、图书委员会、出版委员会。建校初期的组织机构如下图:

国立戏剧学校校务委员会校长教务处 事务处 训导委员会 演出委员会 图书委员会 出版委员会国立戏剧学校是中央宣传委员会和教育部共同管理的中央直属学校,该校的校务委员会是由中央宣传委员会和教育部会商确定的委员们组成的,它是学校最高指导机关,主任委员是张道藩;校长余上沅亦是由中央宣传委员会和教育部会商确定的,校长为校务委员会当然委员。教务处、事务处、训导委员会、演出委员会、图书委员会、出版委员会等的负责人是由校长提名,并提交校务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再由校长聘任或指派,整个机构可视为是"校务委员会指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校初期,各处、委员会的负责人及职责是:教务处,主任应云卫;教务处职责主要是负责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学生报到注册、学籍管理等教学业务方面的事宜。事务处,主任石蕴华;当时事务处的职责有似于现在学校办公室加总务处的职责,主要是协调、接待、处理来往公文,为领导、教学、教师的工作提供服务和条件等事宜。训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张道藩;该委员会职责主要是主持学生训育及学生事业指导事宜。

演出委员会,主任委员余上沅;该委员会职责主要是主持本校试演及公演事宜。图书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治策;该委员会职责主要是主持本校图书的采购及管理事宜。出版委员会,主任委员马彦祥;该委员会职责主要是主持本校书籍出版事宜。全校教职员皆分别是以上各委员会的委员。

另外,当时国立戏剧学校还设有三个会议机关:1)校政会议,审议一切学校行政事宜,出席人是校长和本校一些重要的教职员代表。2)教务会议,审议一切教学业务事宜,出席人是本校全体教员。3)事务会议,审议一切事务事宜,出席人是本校全体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