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17612400000051

第51章

论曰。诸染污法。除异熟因。余五因生。由异熟因所生诸法。非染污故。异熟生法。除遍行因。余五因生。由遍行因所生诸法唯染污故。三所余法。双除异熟遍行二因。余四因生。由所余法非异熟性故。及非染污故初无漏法。及除同类。及言为显亦除异熟遍行二因余三因生。由初无漏无有前生同类法故。及是善故。有余师言。此中应说诸染污法唯四因生所以者何。遍行因体。离同类因。无别性故。彼言非理。所以者何。若彼不说遍行因者。便为不说余部染因。若彼不说同类因者。便为不说非遍行法及遍行得诸染法因。然实贪等贪等为因。得由得因而得生起。故染污法。除异熟因。余五因生。此说应理。如是四法。为说何等。应知唯是心心所法。若尔所余不相应行。及色四法。复几因生。如心心所。所除因外及除相应。应知余法从四三二余因所生。谓染污色。不相应行。如心心所。除异熟因。及除相应。余四因生。异熟生色不相应行。如心心所。除遍行因。及除相应。余四因生。三所余色。不相应行。如心心所。双除异熟遍行二因。及除相应。余三因生。初无漏色。不相应行。如心心所。除前三因。及除相应。余二因生。一因生法。决定无有。今应思择。一切法中。何法能为几因自性。谓或有法。具足能为六因自性。次第乃至有法能为一因自性。此中有法。具足能为六因性者。谓诸过现不善遍行心心所法。有法能为五因性者。谓诸过现不善非遍心心所法。或无记遍心心所法。或善有漏心心所法。或不善遍不相应行。有法能为四因性者。谓诸过现不善色法。或善有漏色。心不相应行。或不善非遍心不相应行。或无记遍心不相应行。或无记非遍心心所法。或诸无漏心心所法。或诸未来不善善有漏心心所法。有法能为三因性者。谓诸过现无记色法。或无记非遍心不相应行。或无漏色心不相应行。或未来不善及善有漏色心不相应行。或无记无漏心心所法。有法能为二因性者。谓诸未来无记无漏色心不相应行。有法能为一因性者。谓无为法。无法非因。有法非果。所谓虚空及非择灭。复应思择。如是六因。自性相望。有纯有杂。且能作因。对俱有因。为顺后句。谓俱有因必杂能作。有纯能作非俱有因。谓无为法。又能作因对同类因。亦顺后句。谓同类因必杂能作。有纯能作非同类因。谓未来法。及无为法。又能作因对相应因。亦顺后句。谓相应因必杂能作。有纯能作非相应因。谓诸色法。不相应行。及无为法。又能作因对遍行因。亦顺后句。谓遍行因必杂能作。有纯能作非遍行因。谓未来法。过去现在非遍行法。及无为法。又能作因对异熟因。亦顺后句。谓异熟因必杂能作。有纯能作非异熟因。谓无记法。及无漏法。若俱有因对同类因。为顺后句。谓同类因。必杂俱有。有纯俱有非同类因。谓未来法。又俱有因对相应因。亦顺后句。谓相应因必杂俱有。有纯俱有非相应因。谓诸色法。不相应行。又俱有因对遍行因。亦顺后句。谓遍行因必杂俱有。有纯俱有非遍行因。谓未来法。过去现在非遍行法。又俱有因对异熟因。亦顺后句。谓异熟因必杂俱有。有纯俱有非异熟因。谓诸有为中无记无漏法。若同类因对相应因。应作四句。第一句者。谓过去现在色不相应行。第二句者。谓未来世心心所法。第三句者。谓过现世心心所法。第四句者。谓未来色不相应行。及无为法。又同类因对遍行因。为顺后句。谓遍行因必杂同类。有纯同类非遍行因。谓过现世非遍行法。又同类因对异熟因。应作四句。第一句者。谓过去现在无记无漏法。第二句者。谓未来不善及善有漏法。第三句者。谓过现不善及善有漏法。第四句者。谓未来世无记无漏。及无为法。若相应因对遍行因。应作四句。第一句者。谓未来世心心所法。过现非遍心心所法。第二句者。谓过去现在遍不相应行。第三句者。谓过去现在遍心心所法。第四句者。谓诸色法。未来一切不相应行。过现非遍不相应行。及无为法。又相应因对异熟因。亦作四句。第一句者。谓无记无漏心心所法。第二句者。谓不善善有漏色。不相应行。第三句者。谓不善善有漏心心所法。第四句者。谓无记无漏色。不相应行。及无为法。若遍行因对异熟因。应作四句。第一句者。谓过去现在无记遍行法。第二句者。谓未来不善及善有漏法。过现善有漏不善非遍行法。第三句者。谓过去现在不善遍行法。第四句者。谓未来世无记无漏法。过现无漏无记非遍行法。及无为法。又应思择。如是六因。色非色等。诸门差别。谓六因中相应遍行二因非色。余之四因。通色非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应知亦尔。又六因中。唯相应因。但相应法。余通相应不相应法。有所依无所依。有发悟无发悟。有行相无行相。有所缘无所缘。应知亦尔。又六因中。遍行异熟二因唯有漏。余之四因。通有漏无漏。又六因中。能作一因。通有为无为。余之五因。一向是有为。又六因中。遍行一因唯是染。余之五因。通染及不染有罪无罪。黑白。有覆无覆。顺退不顺退。应知亦尔。又六因中。异熟一因。唯有异熟。余之五因。通有异熟及无异熟。又六因中。能作一因。通三世及非世。俱有相应异熟三因。皆通三世。同类遍行二因。唯通过去现在。又六因中。遍行一因。不善无记。异熟一因。通善不善。余之四因。皆通三性。又六因中。遍行异熟。通三界系。余之四因。通三界系。及通不系。又六因中。遍行异熟二因。唯是非学非无学。余之四因。皆通三种。又六因中。遍行一因。唯见所断。异熟一因。通见修所断。余之四因。通见修所断及非所断。又六因中。能作一因。通四谛摄及非谛摄。遍行异熟二因。唯通苦集谛摄。余之三因。通苦集道三谛所摄。又六因中。相应遍行。唯四蕴摄。俱有同类异熟三因。通五蕴摄。能作一因。通五蕴摄及非蕴摄。又六因中。相应遍行。意法处摄。异熟一因。色声意法四处所摄。余之三因。十二处摄。又六因中。遍行一因。意法意识三界所摄。相应一因。通七心界法界所摄。异熟一因。通色声界及七心界法界所摄。余之三因。十八界摄。此等因果诸差别相。非一切智。无能遍知。已随我等觉慧所行。因果义中。广辩其相。为重明了。思择诸缘。何谓诸缘。颂曰。

说有四种缘  因缘五因性

等无间非后  心心所已生

所缘一切法  增上即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