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如何停止忧虑,开创人生
17608500000014

第14章 培养平安快乐的心情(2)

但是她从未打算接受特殊的待遇和怜悯。小时候,她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可是看不到任何记号,等到其他小朋友都回家了,她才趴在地上辨识那些记号。她把地上划的线完全熟记后,成为玩这个游戏的佼佼者。她在家自修,拿着放大的字体的书,靠近脸,近得睫毛都刷得到书页。她修得两个学位:明尼苏达大学的学土及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

她开始在明尼苏达州一个小村庄上教书,到后来却成为南达柯达州一个学院的新闻文学教授。她在当地任教了十三年,并常在妇女俱乐部演讲,上电台节目谈书籍与作者。她在书中写道:“在我内心深处,始终不能祛除完全失明的恐惧。为了克服这一点,我只有对人生采取开心甚至天真的态度。”

1943年,她已经五十二岁,奇迹发生了:极富盛名的梅梅育医院的一项手术,使她恢复了比以前好四十倍的视力。

一个全新的令人振奋的世界展开在她的眼前。即使在水槽边洗碗对她也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她写道:“我把手伸进去,抓起一大把小小的肥皂泡沫,我把它迎着光举起来。在每一个肥泡沫里,我都能看到一道小小的彩虹闪出来的明亮色彩。”

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惭愧,我们这么多年来每天生活在一个美丽的童话王国里,可是我们却不知道好好的珍惜,为一些可能发生的事情而烦恼。

第三节永远不要心存报复

耶稣说:虽然我们无法友好的对待我们的敌人,最起码我们应该善待自己,我们的心情健康和容貌不应该受到敌人的控制,当我们的内心充满仇恨时,就是赋予对方更大的力量来压倒自己,给他机会控制自己的胃口、血压、睡眠和健康,甚至心情。如果敌人知道会给对方带来那么多的烦恼,那他一定会洋洋得意,因为憎恨伤不了对方一根毫毛,却能够亲手把自己送入地狱。

以柔和驱除愤怒

瑞典的乌普萨拉有一位名叫约翰·罗纳的先生,在维也纳从事律师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他回到了瑞典。当时他身无分文,急需找到一份工作。因为他懂得好几种语言,大多数公司都回信说由于战争的缘故,他们目前不需要这种服务,但他们会保留他的资料等等。其中有一个人却回信给罗纳,说他对那家公司工作的决定是错误的,他们根本不需要文书。即便如此,也不选一个像他那样连瑞典文字都写不好的人。罗纳收到此信时,非常气愤。这个瑞典人竟然敢说他不懂瑞典话。他自己的回信才是错误百出。于是罗纳写了一封足够气死对方的信。刚要寄出突然想到自己虽学过瑞典文,但它并非是自己的母语。也许真是自己犯了错误,若真是这样,自己应该加强学习才行。这个人可能还帮助了自己,虽然他表达得很糟糕。于是罗纳撕毁了那封信,决定再写一封感谢信。信的内容是这样的:他们根本不需要文书,还给自己回信,真是太好了。信中还说自己对贵公司判断错误,实在抱歉。写那封信是因为当时有人告诉自己他是这一行业的领袖。自己不知道自己犯了文法上的错误,很惭愧。但自己会更努力学习瑞典文,减少错误,并且感谢。几天后,罗纳收到了回信,对方请他去办公室见面。罗纳如约前往,并得到了工作,罗纳自己找到了一个方法“以柔和驱除愤怒”。

“恨”到临头,也要学会“不在意”

有人问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儿子,他父亲是否怀恨敌人。他回答他父亲从不浪费一分钟去想那些他不喜欢的人。有一句话说,不能生气的人是傻瓜,不会生气的人才是智者。

前纽约市长威廉·盖伦就以此作为他从政的原则。他曾遭枪击险些致命。当他躺在床上挣扎求生时,他说自己每晚睡觉前,必原谅所有的人和事。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他的《悲观论》中,把生命比作痛苦的旅程,然而在绝望的深渊中他仍说,如果可能,任何人都不应心怀仇恨。

加拿大的一个国家公园里有一处很美丽的山景,这座山是为了纪念英国护士艾迪丝·科卫尔于1915年10月12日在德军阵营中殉难而命名的。她当时在比利时的家中收留照顾一些受伤的法军与美军,并协助他们逃往荷兰。在她即将行刑的那天早上,军中的英国牧师到她被监禁的布鲁塞尔军营中看她,她至今才明白,光有爱国热情是不够的,她不应该怀恨和怨恨任何人。

1918年,密西西比州有一位黑人教师兼传教士琼斯即将被处死刑。当时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密西西比州中流传的谣言说,德军将策动黑人政变。琼斯被判策划叛乱,并将被处以死刑。当时,一群白人在教堂外听到琼斯在教堂内说:生命是一场搏斗,黑人们应拿起武器,为争取生存和成功而战。这些白人青年听到了“战斗、武器”,激动地冲入教堂,用绳索套上琼斯,把他拖到一英里远,推上绞台,燃起木柴,准备绞死他。这时有人叫道:让他说话。于是琼斯站在绞台上,脖子上套着绳索,开始谈他的人生与理想。

1970年毕业于爱达荷大学。毕业时,有人请他加入旅馆业,有人愿出钱资助他接受音乐教育,都被他拒绝了。受到布克·华盛顿的影响他热衷于一个理想——立志去教育他贫困的同胞兄弟。于是,他前往美国南方也就是密西西比州的一个偏僻地方,哪里也是他最后落脚的地方,把自己的手表当了165美元,就在野外开始办学校。琼斯面对这些准备处死他的愤怒人群,为教育那些失学的孩子,自己是如何的奋斗,想将他们训练成有用的农民、工人、厨师和管家。他也告诉这些白人,在他兴办学校的过程中,一些白人曾送他土地、木材、猪、牛、羊,还有钱,协助他完成教育工作。

琼斯的话使人潸然泪下,在谈话的过程中他丝毫不为自己求情,只为自己的使命请求时,暴民们开始软化了,最后几个老人说,他们相信他说的都是真的,他是在做善事。他们应该帮助他,而不应处死他。并且老人们开始在人群中为他募捐了52美元,以献给他的教育工作。

事后曾有人问琼斯,他是不是非常怨恨那些准备绞死他的人。他的回答是,他当时忙着诉说比自己更重大的事,他完全忘记了所谓的憎恨。

琼斯兴办的学校,现在已经成为一所全美著名的学校了。

原谅折磨你的人

从赫德的《林肯传》中可以看出,林肯从不依自己的好恶去判断人。他总是认为他的敌人也像任何人一样能干。如果有人得罪他或对他不逊,但若是最合适的人,林肯还会请他担任该职位,就像对朋友一样,毫不犹豫。

林肯曾给侮辱过他的人委任相当高的职位。像麦克隆、施瓦特、史丹顿以及莱斯。按赫德的说法,林肯相信有人应因其作为而受到赞扬或责难,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受到教育的条件及环境所影响,所形成的习惯和特征造就了自己的目前及未来。

林肯也许是对的。如果每个人都像自己的敌人一样承袭了同样的生理、心理及情绪的特征,如果每个人的人生也完全一样,那可能会做出跟敌人完全一样的事。因此,与其恨自己的敌人,还不如让我们怜悯他们,与其诅咒报复敌人,还不如给他们谅解、同情、援助、宽容以及为他们祈祷。

第四节不要期待别人的感恩

忘记感谢乃是人的天性,如果我们一直期待别人的感恩,多半是自寻烦恼。

帮别人,就不要期待回馈

我最近碰到一个义愤填膺的人,有人警告我碰到他十五分钟内就一定会谈起那件事。他果然如此。令他气愤的事发生在十一个月前,可是他还是一提起就生气。他简直不能谈别的事。他为三十四位员工发出了一万元圣诞节奖金——每人差不多三百元——结果没有一个人谢谢他。他抱怨说:“我很遗憾,我居然发给他们奖金。”

东方有一位圣人说:“一个愤怒的人,浑身都是毒。”我衷心同情面前这位浑身是毒的人。他有六十岁了。保险公司统计我们的平均寿命是目前年龄与八十岁之间差数的三分之二。本来他可以多活十四五年的时间。结果他浪费了有限余年中的将近一整年,为过去的事愤恨不平,实在令人同情。

在愤恨与自怜的同时,他应该好好的想想人家不感谢他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因为待遇太低,或是员工认为圣诞奖金是他们应得的部分。也许他自己是个挑剔又不知感谢的人,以致别人不敢也不想去感谢他。或许大家觉得反正大部分利润都要缴税,不如当成奖金。

不过反过来说,也可能员工真的是自私、卑鄙、没有礼貌。也许是这样,也许是那样。我也不会比你更了解整个状况,我倒是知道英国约翰生博士说过:“感恩是极有教养的产物,你不可能从一般人身上得到。”我的重点是:他指望别人感恩乃是一项一般性的错误,他实在不解人性。

如果你救了一个人的性命,你会期望他感恩吗?你或许会,勃维治在他当法官前曾是有名的刑事律师,曾拯救过七十八个罪犯免上电椅。至今也没有人登门道谢,甚至也没有人寄圣诞贺卡从未有过。

耶稣在一个下午使十个瘫子起立行走——但是有几个人回来感谢他呢?只有一位:耶稣环顾门徒问道:“其他九位呢?”他们全跑了,谢也不谢就跑得无影无踪!让我来问问大家:像你我这样平凡的人给了人一点小恩惠,凭什么希望别人对你感恩戴德呢?

如果跟钱有关,那就更没指望啦!查理·舒瓦伯告诉我,他曾帮助过一位银行出纳,这个银行出纳挪用银行基金去做股票而造成亏损,舒瓦伯帮他补足金额以免吃上官司,这位出纳员是否感谢他呢?是感谢他,但是这种感谢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久,后来他就开始跟这位曾经帮助他脱离牢狱之灾的人作对。

你如果送你亲戚一百万美元,他应该会感谢你吧?安德鲁·卡耐基就资助过他的亲戚,不过如果安德鲁·卡耐基重新活过来,一定会很震惊的发现这位亲戚正在诅咒他呢!为什么?因为卡耐基遗留了三亿多美元的慈善基金——但他只继承了一百万美元。

指望别人感恩,多半是自寻烦恼

世间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你根本不要指望能够改变些什么,既然如此为何不干脆的接受呢?

罗马有一位最有智慧的马帝王莫库兹·阿力留斯一样。他有一天在日记中写道:

“我今天会碰到多言的人、自私的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忘恩负义的人。我从未对此感到惊讶或困扰,因为我还想象不出一个没有这些人存在的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难道他说的没有道理吗?我们天天抱怨别人不会知恩图报,到底该怪谁?这是人性——还是我们忽略了人性?所以,不要再指望别人感恩了。如果我们偶尔得到别人的感激,就会是一件惊喜。如果没有,那也不必为此而感到难过。

忘记感谢乃是人的天性,如果我们一直期望别人感恩,那么就是自寻烦恼。

我认识一位住在纽约的妇女,整天抱怨自己孤独。没有一个亲戚愿意接近她,而如果有人看望她,她会花几个钟头喋喋不休地告诉你,她侄儿小的时候,她是怎么照顾他们的。他们得了麻疹、腮腺炎、百日咳,都是她照看的,他们跟她住了许多年,还资助一位侄子读完商业学校,直到他结婚前,他们都住在她家。这些侄子回来看望她吗?或许有时候会有但是全都是义务性的。他们都怕回去看她,因为谁也不愿意坐几个小时听那些老调、无休无止的埋怨与自怜。后来,她发现威逼利诱也没法叫她的侄子们回来看她后,她就使出最后一个绝招——心脏病发作。

这心脏病是装出来的吗?当然不是,医生也说她的心脏相当神经质,常常心悸。可是医生也束手无策,因为她的问题是坏情绪所致。

这位妇人所要的不过是别人的感恩,可惜的是可能永远也不会如她所愿。

当有真爱,就无需感恩

为人父母者一向怨恨子女不知感恩。即使莎剧主人翁李尔王也不禁喊道:“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齿更痛噬人心。”

但话说回来,如果我们不教育他们有怎会知道感恩呢?没有人天生就会懂得感恩。忘记感恩原始天性,它像随地生长的杂草。感恩则有如玫瑰,需要细心栽培及爱心的滋润。

如果子女们不知感恩,应该怪谁?也许该怪的就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从来不教导他们向别人表示感谢,怎么能期望他们来谢我们?

我认识一位住在芝加哥的朋友。他在一家纸盒工厂工作得很辛苦,周薪不过四十美元。他娶了一位寡妇,她说服他向别人借了钱供应她前夫的儿子上大学。他的周薪得用来支付食物、房租、燃料、衣服及缴付欠款。他像苦力一样苦干了四年,而且从不埋怨。

有人感谢他吗?没有,他太太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那两个儿子当然也是一样。他们一点也不觉得对这位继父有任何亏欠,即使只是道谢一声。

怪谁呢?这两个儿子吗?也许!可是这位母亲不是更不该吗?她认为这两个年轻的生命不应该有这种义务的负担,她不要她的儿子“由负债”开始他们的人生。因此她从没想到要说:“你们的继父资助你们念大学,多好的人啊!”相反的,她的态度却是,“噢!那是他起码该做到的。”

她自认为没有给他们增加任何困难,可是实际上,她让他们产生了一种危险的想法,认为这个世界有义务让他们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