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芝照和尚曰。讒與謗同耶異耶。曰讒必假謗而成。葢有謗而不讒者。未見讒而不謗者也。夫讒之生也。其始因於憎嫉。而終成於輕信。為之者。諂佞小人也。古之人有輸忠以輔君者。盡孝以事親者。抱義以結友者。雖君臣之相得。父子之相愛。朋友之相親。一日為人所讒。則反目攘臂。擯逐離間。至於相視如宼讐。雖在古聖賢。所不能免也。然有初不能辯。久而後明者。有生而不能辯。死而後明者。有至死不能辯。終古不能明者。不可勝數矣。
此節戒人切毋輕信。杭州靈芝圓照湛然律師。餘杭唐氏子。禮慧才法師受戒時。感觀音像放光。師自設問曰。讒譖與誹謗是一樣是兩樣。讒者。佞言深切。譖害賢良也。謗者。未至深切。但言人之惡也。答曰。大抵讒害于人者。必先假誹謗而成。葢世人但有誹謗而不加讒害者有之。未見有讒害于人而不先加誹謗者也。夫讒之所以生。其始皆因憎惡嫉忌于人。而終成于輕聽傍人之說。作此等說話者。原是諂媚便佞之人不可聽也。此事不但今日如此。如古之為人臣者。有捐軀赴死輸忠以奉君。為人子者。有委曲承順盡孝以事親。為結友者有輔仁抱義盡心以相契。然此情和理順之際。君臣之相得。父子之相愛。朋友之相親。可謂至矣。忽然一旦為小人讒謗。致使父子生瞋而反目。兄弟闘諍而攘臂。君臣疎斥而擯逐。一相接見視之如宼讐。孟子曰。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宼讐。此等情狀。雖上古聖賢所不能免。皆由小人之讒謗也。然有初時不知為小人愚弄成此離間。久而後知者有之。又有盡此一生竟不能辯。直至死而後知者亦有之。更有至死之後亦不能辯。即遲之終古不能明知者。不可勝數矣。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此所以戒人遠讒也。烏乎。讒與謗不可不察也。且經史載之不為不明。學者覽之莫不知其非。往往身自陷於讒口。噎鬱至死。不能自明者。是必怒受讒者之不察。為讒者之諂佞也。至有羣小至其前。復讒於他人。則又聽之以為然。是可謂聰明乎。葢善為讒者。巧便鬥搆。迎合蒙蔽。使其瞢然如為鬼所魅。至有終身不能察者。
此節教人明察其非。此又承上忠君信友而來。言讒謗之害不小。乃引古人之言為證。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數。頻凟也。事君苟諫之不行。則去之可也。若頻為凟諫。則聽者厭煩。小人乘間讒謗。輕則去其爵。重則傷其身。是求榮而返辱也。是謂事君數斯辱矣。導友不納。則止之可也。若頻為勸賣。則聽者厭煩。小人乘間讒謗。小則口然而心怒。大則憤恨而仇報。是求親而返疎也。故曰朋友數斯疏矣。此所以戒人遠讒也。烏乎。讒之與謗不可不深加審察。宜一切經史載之註之不為不詳。一一分明說出。凡諸學者讀之覽之。莫不知聽人讒謗。終是敗德。往往見人此身陷落于讒人口中。噎。是哽于喉也。鬱。結于心也。哽結至死而不能自察明白者無別。是必怒時偶受讒人之言而不審實。竟受讒人之諂佞也。至有羣小立于吾前。復讒于他人。則吾又輕聽愈篤信之以為然。自既受其讒。復信讒于他人。是可謂之聰明乎。葢善為讒謗者有多般作權弄巧。多種方法便利。鬥搆兩頭。逢迎取合于人。將他蒙昧著覆蔽著。使人昬瞢猶如鬼魅所著。以至終身而不能察識為讒人所迷惑于我心也。傷哉。
孔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其言浸潤之來。不使人預覺。雖曾參至孝。母必疑其殺人。市非林藪。人必疑其有虎。間有不行焉者。則謂之明遠君子矣。
此節教人預覺其言。此又承上孝親而來。言讒謗之害人不小。能令至孝之子。亦見疑于賢母。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周靈王庚戌二十一年十一月初四日。生於魯國兖州鄒邑平鄉晉昌里。父叔梁紇。母顏氏。至唐七帝玄宗諡號文宣。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矣。註曰。浸潤者。如水浸灌滋潤漸漬而不驟也。譖者。毀人之行。言毀人之行漸漬而不驟。則聽者不覺其入。而信之深也。膚受。謂肌膚所受。利害切身。愬與訴同。愬者。訴己之怨也。言人訴冤急迫而切。則聽者不及致詳而發之暴矣。二者皆難察識。人能察之。則可見其心之明照之遠。不蔽于近也曾參字子興。孔子弟子。武城人。至孝。孔子因之作孝經秦之甘茂曰。魯人與曾參同名者殺人。人告其母曰。汝子殺人。母曰。吾子仁孝不殺人。織機自若。少頃人又告曾參殺人。母又自若。又一人告之。其母投杼下機踰牆而走。今臣賢不及曾參。王信臣又不及參母。疑臣者不特三人。臣恐大王投杼矣。秦武王任使甘茂伐韓。故作此語也韓子曰。龐葱與魏大子質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大王信乎。王曰否。曰二人言信乎。王曰疑之矣。曰三人言信乎。王曰寡人信之矣。曰夫市無虎明矣。然三人言而既信。今邯鄲去大梁遠于市。議臣者過于三人。願王察之。王曰寡人自為知。方辭行。果有讒言于王者。間有不疑不信此等說話者。致令讒謗不得行焉。此可謂高明遠達之君子也。
予以愚拙疎懶。不喜諂附妄悅於人。遂多為人所讒謗。予聞之竊自省曰。彼言果是歟。吾當改過。彼則我師也。彼言果非歟。彼亦徒為耳。焉能浼我哉。於是耳雖聞之而口未甞辯。士君子察不察。在彼才識明不明耳。吾孰能申其枉直。求知於人哉。然且不知久而後明耶。後世而後明耶。終古不明耶。文中子曰。何以息謗。曰無辯。吾當事斯語矣(芝圖集)。
此節方出自己之言。此乃靈芝和尚自敘忍讒之由。引文公息謗以自消弭也。謂我賦性愚拙。為人疎散而懶墮。生平不喜諂媚阿附虗妄取悅于人。遂多為小人讒謗。予聞人讒謗之語私自省察曰。彼言果是。吾當自知改過。彼人即是我之師也。彼言若非。彼自作自受徒然妄為耳。浼。染污也。又焉能染污于我哉。于是耳雖聞之。而口未甞辯。士君子或能審察于我。或不能審察。在彼人自家才識之明與不明耳。吾豈必欲申明是枉是直。求知于士君子哉。然且不知今日不明。久而後明也或有之。又或此生不明。後世而後明也亦有之。甚至有終古而不能明者。亦有之也。文中子曰。何以息謗。曰無辯。吾當承事斯語以自忍也文中子。姓王名通字仲淹。洛陽龍門人。歿後門人諡為文中子。[鹵-※+夕]遊長安。見隋煬帝奏太平言十二策。帝大悅。既歸九年。續修六經大備。賈瓊問曰。何以息謗。子曰無辯。問如何止怨。曰無爭。乃云。聞謗而怨者。讒之囮。見譽而喜者。佞之媒。絕囮去媒。讒佞遠矣。囮音訛。鳥媒也古人氣魄。何其廓落如此。處難處之事。非至人則不能也。此為真知悔者。誠意所至耳。
此篇教真參實學。究其至極之所以也。
懶菴樞和尚曰。學道人當以悟為期。求真善知識決擇之。絲頭情見不盡。即是生死根本。情見盡處。須究其盡之所以。如人常在家。愁什麼家中事不辦。
此節期以頓悟。臨安府靈隱寺懶菴道樞禪師。嗣道場居惠禪師。南嶽下十八世。謂若要做出世丈夫。必當以徹悟為期。更須要真正明眼之師。為我剖決其疑滯。揀擇其邪正。所謂悟後正要見人。若有一絲頭情識念頭未盡。即是生死根本。及到情見盡處。更須要究竟他極盡之所以。古云莫謂無心云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譬如人常常在自己家中。愁什麼家中大小事務不辦。
溈山云。今時人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習氣。未能頓盡。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是別有行門。令渠趨向。溈山古佛故能發此語。如或不然。眼光落地時。未免手脚忙亂。依舊如落湯螃蠏也。
此節引證真修。溈山祐祖道。今時道流雖則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尚有無始劫來三業十惡之習氣未能頓然除盡。須教他二六時中。但自己淨盡除去現前業識。流浪中之微細生滅即是修也。不是此外別有箇甚的法門。令渠趨向。溈山古佛。乃能發此語。如或孟浪承當。待到眼光落地之時。未免手忙脚亂。依舊猶如箇落沸湯的螃蠏相似。可歎也靈丹一粒點鐵成金。又何須千言萬語。只要受持得淨除現業流識一語。可以成等正覺。
此篇見招提中物不可輕用。因果歷然也。
懶菴曰。律中云僧物有四種。一者常住常住。二者十方常住。三者現前常住。四者十方現前常住。且常住之物。不可絲毫有犯。其罪非輕。先聖後聖。非不丁寧。
此節言僧物不可涉私。律中云。僧物有四種。一者常住常住。謂眾僧舍宅什物樹木田園僕畜米麥等物。以體局當處不通餘界。但得受用。不許分賣。故重云常住常住也。二者十方常住。謂寺中供僧成熟之飲食等物。體具十方非局本處。善現律云。不打鐘食。犯偷盜罪。今諸寺同居同食。食既成熟。乃打鐘鼓。葢明十方僧俱有分故也。三者現前常住。此有二種。謂一物現前。二僧眾現前。但此物惟施此處現前僧眾故也。四者十方現前常住。謂亡僧之物。施輕體同十方。唯本處現在得分。故毗婆沙論云。盜亡僧物則于誰處得根本罪。答已作羯磨者。于羯磨眾處得。若未作羯磨者。普于一切善說諸法眾得。今詳分亡僧物。十方來僧在羯磨數前即得。羯磨後來不得也。且常住之物不可絲毫有犯。設一犯著。其罪苦非輕。先聖。如諸佛。後聖。如諸祖。誰不以此常住之物。切切戒之也。
往往聞者未必能信。信者未必能行。山僧或出或處。未甞不以此切切介意。猶恐有所未至。因述偈以自警云。十方僧物重如山。萬劫千生豈易還。金口共譚曾未信。他年爭免鐵城關。人身難得好思量。頭角生時歲月長。堪笑貪他一粒米。等閒失却半年糧。
此節教戒謹須當諦信。往往或住持。或執事。聞此叮嚀教戒之言。未必能信。縱信知謂地獄罪苦不輕。而未必能行。山僧或行脚時或住院時。出處之間。未甞不以此眾僧之物切切存之于心也。不可輕犯。猶恐時中有所未到。因述偈以自警云。十方僧物重如山。萬劫千生豈易還。金口共譚曾未信。他年爭免鐵城關。金口。即大覺金仙之口。乃佛說也。人身難得好思量。頭角生時歲月長。堪笑貪他一粒米。等閑失却半年糧此如午夜鐘聲。不覺令人大夢警起。更有沉于醉鄉者。雖聞亦不醒也。為之奈何。
此篇申明禪教不是二法。元一理也。
懶菴曰。涅槃經云。若人聞說大涅槃一句一字。不作字相。不作句相。不作聞相。不作佛相。不作說相。如是義者。名無相相。達磨大師航海而來。不立文字者。葢明無相之旨。非達磨自出新意。別立門戶。
此節總明佛旨無差。佛言。若有人聞我所說大涅槃。梵語涅槃。此云滅度。謂滅除煩惱度生死海也。又涅即不生。槃即不滅。不生不滅之理名大涅槃。或聞一句。或聞一字。于其中間不作字相者。知文字性空。不作句相者。達言語性空。不作聞相者。能聞之性本空。不作佛相者。能說之人亦空。不作說相者。所說之法亦空。如是義者。指上五種空相。此為無相之相也。菩提達磨。乃香至國王之次子。在西天為二十八祖。東土為初祖。謂大師泛舟渡海而來。面壁嵩山。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葢本涅槃經說。乃明此無相之旨。非初祖新出己意。別開一無相法門也。然則如來如此而說。祖師以此教人。豈有兩般。
近世學者不悟斯旨。意謂禪宗別是一種法門。以禪為宗者非其教。以教為宗者非其禪。遂成兩家之說。互相詆訾。譊譊不能自已。噫所聞淺陋。一至於此。非愚即狂。甚可歎息也(心地法門)。
此節言無識妄生分別。近世粗心學者。不悟知佛祖一理。謂禪宗別是一種法門。以禪為宗者。單主于禪。即非習教者之人。以教為宗者。單主于教。又非習禪者之士。遂成兩家之說。不惟分疆立界。而返致互相毀謗。譊譊。喧爭也。喧爭而不止。噫者。歎息此輩。不通大道者。所聞卑淺而兼鄙陋。相爭相謗以至如此。要知此等人。不是愚人即是狂徒。甚可歎息也于三百篇之後。出此一篇。收盡從前許多說話。總歸于無相旨中而已。若人知得經意祖意。了了無疑。則三百篇皆為剩語。旨哉言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