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禅林宝训笔说
17521700000002

第2章

禪林寶訓四字。作兩對法喻喻法釋。禪字是法。林即喻也。寶字是喻。訓即法也。梵語禪那。此云靜慮。以寂靜為義。又云思惟修。所謂禪定者。定對亂言。稍亂則非禪矣。林者。多木為林。譬諸禪師。嘉言善行。說非一人。故喻如林也。比此諸老。皆深修禪定之人。所集之言甚多。故曰禪林。寶者。有貴重義。世人以財帛為寶。君子以文言為寶。至人以道德為寶。故先舉喻。使人知先德之文言。字字可珍可惜也。訓者。誨也。教誡也。謂諸禪師之法言。皆訓誨教誡之辭。此四字乃一書之題名。得其名。可以知三百篇之義。序者。頭緒也。凡書有序。如衣之有領。網之有綱也。又曰序。謂述此一書之原由也。

寶訓者。昔玅喜竹菴誅茅江西雲門時共集。

此述陳集寶訓之來源也。者字有虗實兩用。此是虗用。語助之辭。凡文有者字。所以分別隔異也。昔者。往也。前代也。玅喜即徑山宗杲大慧禪師。寧國奚氏子。嗣佛果克勤禪師。竹葊即溫州龍翔士珪禪師。成都史氏子。嗣佛眼清遠禪師。二師皆南嶽下十五世。誅茅。斬艸也。言二師于江西古雲門舊址結葊隱居時。共集此書。

予淳熙間遊雲居。得之老僧祖葊。惜其季深蠧損。首尾不完。

此方出陳續集之由。予者。我也。淳熙。宋孝宗年號。遊。涉歷也。謂我于淳熙間。遊方至江西雲居山。得此寶訓於一老僧名祖葊者。即岳山祖葊主。得法于青原惟信。南岳下十四世。師住衡岳三十載。人無知者。有偈曰。小鍋煑菜上蒸飰。菜熟飰香人正饑。一飽饑瘡了無事。明朝依樣畵貓兒。由是衲子競相參慕。無盡張公。力挽出世不從。復隱雲居十餘載而終。惜者。意有所憐。其字。指物之辭。蠧乃蟲名。能食紙。其狀似魚。昔周成王。外國貢表。封于箱三載。一日帝命取閱。見蠧篆成福壽字。上大喜。後哲頌云。蠧魚元不宿清波。赴紙橫穿寢食阿。無意成文經御覽。古今書篋惜偏多。謂雖得是書。但恨其歷歲深久。為蠧魚所食。篇章不完。或有前而無後。缺失者多。是可惜也。

後來或見於語錄傳記中。積之十年。僅五十篇餘。仍取黃龍。下至佛照簡堂諸老遺語。節葺類三百篇。其所得有先後。而不以古今為詮次。

此序集續次第之所以。後來。是得此書之後。或者。不定之辭。密顯真機曰語。總集眾事曰錄。博載古今曰傳。廣誌賢哲曰記。積者。漸漸收積。僅。謂方纔也。謂自得此書以來。將首尾不全者。遍討羣集。及至十年之中。方纔得五十餘篇而已。仍者。復也舊也。黃龍寺名。在隆興府。今名南昌。惠南禪師。信州張氏子。嗣石霜楚圓禪師。南岳下十一世。下至者。謂從十一世至十六世。佛炤即明州育王寺德光拙菴禪師。臨江彭氏子。嗣大慧禪師。簡堂即國清寺行機禪師。台州楊氏子。嗣護國景元禪師。二師皆南嶽下十六世。諸老者。統攝不盡之辭。遺語者。人雖往矣。而遺留語句在也。節者。檢制也。葺者。漸次修補也。然黃龍簡堂輩。曾為大慧竹菴二師已皆收集。因首尾不完。只得仍舊將諸師遺語節制而補葺之。竝前五十類之得三百篇。然其所得。非一時一處。原有先後。隨得隨錄。故不以往古為先。來今為後。作詮顯次第耳。

大槩使學者。削勢利人我。趨道德仁義而已。

此正出集寶訓之本意。槩者。率也。削者。刪除也。勢。威勢。利。財利。人我者。彼此對待之稱。謂集此書之本意。原為要使學者。將威勢財乃人我之心。盡情刪除。不可留也。道者。乃一切聖凡共由之達道也。日用事物當然謂之道。德者。得也。行道有得于心謂之德。僧修戒定慧。儒行孝弟忠信。皆謂之德。仁者。心之德。愛之理也。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趨者。向也。取也。謂前之非理者當除。此之當理者宜取。要使學者趨向道德仁義而已。而已者。結盡無餘之意。

其文理優游平易。無高誕荒邈詭異之迹。實可以助入道之遠猷也。且將刊木以廣流傳。必有同志之士一見而心許者。予雖老死丘壑。而志願足矣。

此伸明寶訓之文。文。謂文辭。理。即義理。優游。自如之貌。平者。平常。易者。簡易。高者。其言孤危難近。誕者。其語誑妄不實。荒者。荒蕪無稽之談。邈者。渺邈無措之句。詭者。譎詐之諭。異者。怪異之辭。謂此等言辭。本文中不但無其實。求其迹亦不可得。如此真實無妄之訓誨。誠可以助入道之遠猷也。猷者。法也。遠猷者。深遠法則也。此序言其効。下明流通之意。且者。權且也。且將者。暫欲之辭。刊木。即鐫板。以便廣遠流通。必有者。謂此書既行。諒必有與我同此志者。此人一見。定當心許我也。許者。允從之義。書既行。予雖老朽死于丘壑。生平志願得滿足矣。丘。土阜之高者。壑者。谷也。坑也。志者。心之所向。願者。情之所希。已上伸釋序文已竟。後出序主名。

東吳沙門淨善書。

古稱三吳。東吳即蘇州也。沙門梵語。此云勤息。謂勤行眾善。息滅諸惡。後學不可單稱先輩之名。當曰。上淨下善。即序主名也。宋時人。蒲姑之高僧。得法氏族未詳。書者。舒也。舒布其言。陳于簡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