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以来,泾河、渭河流域连降大到暴雨,渭河先后出现有三次洪峰,我县南山支流严重倒灌,致使我县遭受了历史上水位最高、水量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特大洪水灾害,引起中央及省、市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密切关注、慷慨捐赠。今天,在陕的全国政协委员和省、市领导前来我县视察灾情并考察救灾工作,是对我们的关怀和支持,对于我们战胜困难,做好救灾安民、生产自救、恢复重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当前全县防汛抢险、安置救济和灾后重建工作情况作以简要的汇报。
一、成灾原因
华县地处秦岭北麓、渭水之滨,辖10镇4乡,1139平方公里,36万人,属三门峡库区,是陕西省的防汛重点县。从8月24日以来,由于渭河、泾河流域天气反常,连降暴雨,渭水猛涨,出现了1981年来最大的洪峰,三次洪峰首尾相连,使南山支流险情不断,虽经全县人民齐心协力地巡堤查险、抢堵除险,共战洪魔,排除了170余处决堤险情,但不敌洪魔肆虐,还是造成方山、罗纹、石堤三条河流6处决口,大量农田、村庄被淹,县城危在旦夕,华州大地遭受了一场惨重的、突如其来的、一时难以抵御的洪涝灾害。成灾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泥沙大量淤积,河床抬升行洪不畅,是成灾的根本因素。在三门峡水库建库前,库区渭河下游还是地下河,两岸无堤防,基本无洪涝灾害。20世纪60年代三门峡水库建成运行后,由于泥沙大量淤积,渭河下游淤积达18亿吨,潼关段河床抬高了5米之多,致使我县渭河段与南山支流河床急剧抬升,皆成“悬河”,临背差高达2-5米,渭河主槽过洪能力,由过去的5000立方米/秒下降到目前的1500立方米/秒,漫滩流量由过去5500立方米/秒下降到2000立方米/秒,防洪能力大幅下降。且20多年来没有大的洪水,使河床泥沙大量沉积,行洪不畅,延长了滞洪时间。
二是渭河行洪里程长,支流防洪标准低,是成灾的内在因素。我县境内渭河及南山支流河堤总长47公里,其中渭河大堤坝长29.85公里,南山支流位于秦岭与渭河形成的夹槽地带,流程短,比降大,一遇洪水,条条倒灌。河堤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农民自发修建的,后经多次整修和加高培厚,设防标准仍为10年一遇,堤防内在质量差,多属于沙土结构,堤身单薄,顶宽较窄,最窄处仅有2米。近几年的砌护只解决了过水暂时的冲刷和渗漏,河水倒灌,长时间浸泡,堤防根本无法抵御。
三是渭河大堤与南山支堤属权分割,支堤修缮加高培厚投入不足,是成灾的机制因素。老西潼公路以北的南山支流大堤与渭河大堤属权以前均归三门峡库区,统一由河务局管理,1999年6月,将南山5条支流河堤管护划割给地方,给了地方一个沉重的包袱,国家只加强渭河大堤修缮,年年投入,年年建设,而忽视南山支堤投入,加上地方财政属吃饭型财政,抽不出更多的建设资金投入,导致渭河大堤与支堤防洪能力不能同步增强和提高,差距非常悬殊。
四是这次渭河、泾河流域降水强度大,洪水水位高且首尾相连,是成灾的诱发因素。8月24日来,我省连续出现6个暴雨日,是近40年来罕见的强降雨过程,比往年偏多4-8倍,8天降水相当于常年一个月的降雨量,导致渭河多日处于高水位运行。8月29日至9月1日渭河1、2号洪峰先后流经华县,流量分别为1500立方米/秒和3570立方米/秒,水位分别高达341.3米和342.76米,均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渭河河床全面漫滩,大堤全面偎水,偎水深度高达2米有余,5条支流全部倒灌长达3-4公里,洪峰首尾相连,加上泥沙淤积,流速缓慢,河堤经受了长达160多个小时的连续浸泡,增大了管涌、决堤、塌陷概率,先后出现170余处险情,致使方山、罗纹、石堤三条河流在7个小时内出现三处决口。随后,3号洪峰接踵而来,呈现了短时间、大流量的特征,使决口拉槽加深拓宽,给抢堵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导致淹没区迅速扩大,损失非常严重。
二、受灾情况
今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防汛工作,先后多次专题研究分析华县防汛形势,制定完善了防汛预案,安排部署今年的防汛工作。当接到省、市迎接1号洪峰的紧急通知后,县委、县政府迅速召开紧急会议,落实了迎战渭河洪峰县、乡、村三级责任制,立即启动实施了2003年华县防汛抗洪预案,先后成立了防汛抢险、救灾安置两个分指挥部,实行两条线作战,成功地紧急撤退淹没区13.3万灾民,保住了渭河大堤的安全,在抢堵决口保护大堤中,先后动用部队官兵2730人,干部群众12000人,公安干警440余人,出动各类车辆1000多辆,冲锋舟8艘,橡皮筏16艘。消耗大量防汛物资,其中编织袋156.4万条,矿柱14435多根,铅丝片8880多片,铅丝90吨,钢管500根,彩条布146卷,绳索500米,石料20000方,救生衣2436件。蒲城、潼关、白水、澄城、富平等6个兄弟县市800余人参与抗洪抢险,先后处理管涌60处,堤防裂缝30余处,堤陷12处。目前,罗纹、石堤入渭口抢堵合龙成功,排水工作已经开始。
虽经我们的不懈努力,但因洪水水位高、滞留时间长、险情不断,致使方山河、罗纹河和石堤河先后决口受灾。据不完全统计,沿河的毕家、下庙、华州、柳枝、莲花寺、辛庄、赤水、瓜坡等8个乡镇71个行政村339个村民小组被淹没,受灾面积175.83平方公里(26万亩),受灾人口达13.3万人。其中,农作物受灾17.3万亩,绝收15.4万亩,形成危房33295间,房屋倒塌33042.5间,淹没区所有农业基础设施被毁坏,生产交通道路、水利设施严重被毁,水毁防汛工程损失54323.71万元,交通道路5350.72万元。据统计,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23.17亿元,其中民间直接损失17.4亿元。
(一)农业受灾情况
粮食作物受灾面积8.5万亩,经济损失3144.72万元;经济作物受灾面积8.9784万亩,经济损失5891.1万元,其中油料3.18万亩,经济损失1470.3万元;蔬菜4.8984万亩,经济损失3807万元;果园受灾面积3.4万亩,经济损失7050万元;损失农业机械12448台,经济损失2300万元。
(二)畜牧业受灾情况
洪水淹死畜禽315173头(只),其中大家畜4922头,猪20982头,羊17684只,鸡271585只,经济损失达到2966.63万元。
(三)林业受灾情况
水毁苗圃1860亩,成材林木450万株,未成林地2.4万亩,新造林地1.5万亩,管护房20余间,林业经济损失达4347万元。
(四)农业基础设施受灾情况
水毁5条南山支流堤防,造成经济损失13018.88万元,排水设施损失904.33万元,机井与渠道损失14400万元,避水楼台损失22393.5万元,水毁防汛路工程损失3607万元,以上损失小计54323.71万元。
冲毁县级道路4条(下侯路、柳罗路、北赤路、赤铁路),全长72.5公里,价值3100.5万元;冲毁乡级道路7条(曹彭路、孟柳路、曹新路、秦华路、瓜金路、赵渔路、华金西路),全长43.8公里,价值949.2万元;冲毁村道75.7公里,价值994.02万元;冲毁桥梁、涵洞17座,274米,价值307万元。以上损失小计5350.72万元。
6个(毕家、柳枝、莲花寺、下庙、华州、辛庄)供电所所辖的电力设施受到严重损坏,其中,10千伏线路128.02公里(包括电杆、导线、瓷瓶、横担等材料)价值640.1万元,0.4千伏地埋电缆443.48公里(包括电缆、电表箱等材料)价值2660.88万元,配电设备158套(包括变压器、避雷器、丝具、配电盘等金属附件、计量设备)价值474万元,以上损失小计4302.08万元。
(五)农村服务设施受灾情况
洪水淹没渭河的广播电视设施,造成了毁灭性破坏,其中,300瓦电视发射塔1台,价值15万元;100瓦调频发射机1台,价值5万元;30千瓦变压器2台,价值20万元;“村村通”接收发射设备5套,价值10万元;发射铁塔2座,价值120万元;机房及工作用房300平方米,价值18万元。以上损失小计298万元。电信、移动、联通共计损失2945.3万元。
7个乡镇兽医站106间房屋倒塌,损失电冰箱、液氮罐、灭菌锅等183台(件),仪器、器械药品被毁。3个乡镇农机站被毁,水毁房屋23间,404平方米。毕家、下庙、柳枝、莲花寺、华州、辛庄、瓜坡等8个乡镇、69所学校,18532名学生撤离。其中,44所学校(中学4所,小学40所)被洪水淹没,11856名中小学生(中学4381人,小学7475人)失去校园,共计淹没校舍61227平方米,冲毁桌椅11856套,冲毁图书244844册,直接经济损失共计3661.33万元。
(六)农户、医疗设施及城建受灾情况
洪水造成沿渭河地区危房33295间,倒塌33042.5间,损失约86238.75万元。因撤离仓促,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和其他损失达44790.585万元,共计131029.335万元。
洪水使全县6个乡镇卫生院113间(3156平方米)房屋倒塌,形成危房1680平方米,药品器械等损失278万元。
洪水使县城的部分基础设施损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506万元。其中,冲毁东西两条排污渠2980米,价值338万元,摧毁北环路3000米,价值达168万元。
洪水将下庙、毕家、柳枝政府3900平方米办公楼及下庙、柳枝两个派出所1500平方米办公楼全部毁坏,造成经济损失600万元。给下庙、毕家、柳枝等三家农村信用社造成经济损失69.8万元。
三、救济灾民
灾情发生后,我县及时调整思路,把受灾群众安置救济工作作为全县防汛抗洪救灾的头等大事,专门成立了华县救灾指挥部,落实领导责任,下设了安置救济、灾情核查、学生就读、卫生防疫、动物尸体打捞、宣传信息、灾后重建和综合办公室等七组一室工作机构,全力加强受灾群众的安置救济工作。
(一)及时撤退,确保无一人伤亡
渭河1号洪峰来临之前,我们首先对地处滩区毕家吊庄59户210余名群众实施整体撤离。2号洪峰到来之前,县防汛指挥部发布1号、2号令,分两批对库区13.3万群众组织了撤离。第一批要求60岁以上、行动不便、初中以下小学生三类人员先行撤离。根据市上指示精神和我县汛情实际,及时果断地决定对355米高程以下受洪水威胁的群众实施紧急撤离。采取县级领导包乡镇、部门领导包村组,村组干部、党员、团员包户的层层包联责任制,督促落实所有撤离对象尽快行动,逐村逐户落实了对口迁安明白卡。紧急调用各种车辆120余辆,组织发动群众借用四轮、三轮等农用车4000余辆,运送群众迅速撤离。交警、农机、交管部门对所有撤退路线实行交通管制。公安部门集中警力对撤出村组实行全面戒严,确保撤离工作的正常秩序和治安稳定。广大干部和党员包组、包户、包人,逐村组、挨家挨户进行清理,确保无一人无故滞留。仅用17个小时撤离群众13.3万人,整个撤离过程没有发生人员伤亡。同时由县委副书记、公安局局长挂帅,成立了急救突击队,动用冲锋舟5艘、橡皮筏12个,多次深入淹没村组,排查搜寻被困群众,解救围困群众260余人。
(二)妥善安置,确保灾民有处住、求医处
库区13.3万群众安全撤离后,我们按照安置方案对其进行了妥善安置。一是采取对口迁移安置。在瓜坡、杏林、莲花寺、柳枝等乡镇对口住进农户。要求每户为灾民最少提供一间房子,县上向受灾户每月补助10元钱。二是采用广场搭建临时帐篷,利用厂矿、学校、车站、企事业单位闲置会议室、候车室等安置群众。三是鼓励群众投亲靠友。接待安置地点积极为灾民提供衣、食、住等条件,卫生防疫部门及时为灾民免费提供医疗服务,搞好灾民聚集场所卫生消毒工作,确保灾民身体健康。民政部门积极为群众提供救灾物资。物价部门发出了《关于加强市场价格管理的通知》。公布了举报电话,与工商部门配合加强了市场的监督检查。目前,全县共安置撤离群众33578户,13.3万人。其中,对口安置19622户,76732人;集中安置1473户,5714人;投亲靠友12483户,50554人。
(三)有序下拨救灾物资,确保灾民有饭吃
首批每人每天一斤熟食,2元救济金,每户1袋面粉,10斤油,一床被子,全部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第二批救济物资也相继下发。全县共调拨发放面粉28312袋、食用油28265桶、大米1460袋、方便面29098箱、棉被40549床、帐篷1899顶,发放救济金114.8万元。
(四)把灾区中小学生就读作为安置受灾群众,稳定地方的重点工作
先后在杏林中学设立了12个灾区学生集中就读点,安置学生1.1万名,同时发文要求其余灾区学生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到任何学校学习,学校要无条件免费接收入学。
(五)实行县级部门包联乡村工作制度
县、乡、村三级联动,包村到户,一抓到底,落实59个部门深入56个重灾村加强受灾群众的安置工作,各个部门由领导带队深入到救灾一线,着力围绕安民、排水、防疫、自救重建等工作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受到群众的好评。
(六)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全面铺开
出动防疫人员103人,300台喷雾器和1台水质监测仪投入使用,3个乡、9个村的10万平方米已经消毒。
(七)动物尸体打捞工作开始运作
淹没区六乡镇打捞工作全面展开。截至目前,各乡镇成立打捞专业队20多个、400多人,已打捞各种动物尸体5万多只。
四、灾后重建
截至目前,灾民安置已经基本全部到位,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了各指挥部领导人员及工作职责,成立了救灾、生产自救恢复重建、维护稳定安全保卫三个指挥部。由县委书记王健任总指挥、县长薛东江任副总指挥,加强三个指挥部的领导调度,保证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高速运转。重建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核查为基础,以规划为先导,以项目为支撑,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区分轻重缓急,分期分批组织实施。
一是建立机构,明确任务。成立了以县长薛东江为总指挥,县委副书记王红旗,副县长吴培育、简录民,政协副主席胡江为副总指挥,水务、建设、交通、农牧、教育、电力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灾后重建工作指挥部。各副总指挥明确分工并带领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堤坝、桥梁等水毁堤防工程,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工程的恢复,排涝抢种及灾区群众建房等工作。
二是全面展开抽水排涝,秋播抢种工作。除市上组织的排涝工作队以外,淹没乡镇已全面调集乡、村、组、农户所有的抽水设备,科学布点,展开抽水排涝工作。同时由乡镇负责详细的核查淹没农田面积、种子用量、机械化播种面积等,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对灾区的支援,核查工作9月20日即可结束。
三是科学核查,超前规划,做好群众灾后建房工作。县建设局已成立了华县灾区建房工作办公室,并下设质监、技术规划、综合、校舍建设四个小组,专职负责灾后重建工作。目前,已抽调了66名城建干部分别负责被淹没的66个行政村的房屋核查统计工作,乡镇干部及县级包村干部积极配合,并严格按科学标准统计,确保掌握第一手翔实资料。建房过程中,房屋地基高度及防洪的要求标准,由建设局统一规划,原则是在不影响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先帮助群众建一间房,力争11月底确保淹没区所有受灾群众通过危房加固、建设临时住房、互助调剂等方式返回家园,安全顺利过冬。倒塌学校建设工作按照小学村办、中学乡办的原则,村、乡两级负责学校的建设工作。
四是加紧道路、电力、通讯设施的恢复。按照先通后畅的原则,先保证各项基础设施尽快恢复工作。道路、电力、通讯修复按水退到哪里,各项设施就修到哪里为原则展开。目前,西秦防汛路8.7米水毁段已经抢修完工,正式开通,保证车辆运行。其他水淹防汛道路及乡级公路情况不容乐观,许多道路路基被彻底冲毁,恢复困难很大。电力、通讯等设施的恢复,必须在防疫消毒、危房鉴定之后才能开展。截至目前,已实施防疫消毒的18个行政村的100多个小组,电力、通讯等已基本恢复。
五是迅速做好灾后重建项目的筛选、论证、评估和上报工作。制定了《华县灾区重建规划》(草案),全力抓好包括灾区避水楼台建设、支流治理工程、水毁桥梁建设、大坝险段修复工程、人饮、村舍重建等20多个项目,涉及金额15个亿。该项目规划已上报市上,力争大部分项目能进入省上计划安排的项目盘子。
六是多途径、多方式为灾后重建设工作筹措资金。灾后重建工作资金缺口十分巨大。除社会各界捐助之外,县上还举办了历年来规模最大、捐款最多的为灾区献爱心捐款活动。同时,要求各职能部门通过各自途径,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总之,我们将调动一切因素,利用一切资源,主动向上级、社会各界争取补助和支援,加快水、电、路、房等各项工程恢复的进展,保证群众在冬季来临之前返回家园。
灾后重建工作量大、面广、任务重,修复水毁工程,恢复水、电、路、渡口、支堤17座桥涵、群众建房、学校修建等基础设施所需的资金十分巨大。我们的资金严重不足,而且有许多问题,如南山支流问题,库区尤其夹槽区群众今后的生活和安全保障问题等,很难得到彻底解决,三门峡修建之后,渭河河床被抬高,“二华”作为三门峡库区,随时都面对被洪水淹没的可能。今年的洪水对群众来说是灭顶之灾。所以说,“二华”人为全省及关中大部分地区的安全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因此,诚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各位领导综合考虑华县的各种情况,及时把彻底解决渭河及南山支流防洪问题形成方案向中央反映,争取国家支持,在帮助华县彻底解决南山支流问题的同时,帮助华县人民渡过难关,取得救灾工作的最终胜利。
2003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