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英才是这样造就的
17345700000006

第6章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最好的学校(5)

许多父母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他们总是以充满赞叹的口吻赞扬别人家的孩子,而用不屑的语气贬低自己的孩子。例如,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很多父母用孩子的同学或同龄儿童的优良表现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诸如“你看看你的同桌”“邻居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之类的话整天充斥在孩子的耳朵里。

其实,这是许多父母常犯的一个错误。作为一种教育策略,这样的方法如果父母引导得法,可能会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小伙伴作为正面榜样会对自己的孩子带来很多积极影响,但相当多的家长出于严重的攀比心理,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孩子往往成为模式化教育的牺牲品。这是家庭教育的一大悲哀。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根本不可能教育出英才,只能“出产”自卑、心理变态的蠢材。

16岁男生邵阳在父母的陪伴下走进心理咨询室,经过与心理专家的交流,他说出了困扰自己很久的心病:“妈妈总喜欢拿我跟亲戚家的孩子做比较,当我没有别人做得好时,妈妈就反复地夸奖别人,以此来刺激我,让我感觉很难受。”

原来,16岁的邵阳在班级学习中等,他的舅舅、二姨和大伯家的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一个妹妹跟他年龄相仿。从小到大,妈妈总喜欢把他跟那三个孩子放在一起比较:妹妹参加全国英语竞赛得了二等奖、哥哥期末考试成绩比他高很多、弟弟钢琴弹得好,有机会去北京表演……这些别人的强项在妈妈那里就成了邵阳最差的地方。

慢慢地,邵阳不喜欢妈妈再提那几个孩子,甚至害怕听到他们再有任何的成绩。

再后来,邵阳表现得异常烦躁,稍不如意就跟家人顶撞起来。父母感觉情况不妙,才带他求助心理医生。

有些人认为,没有比较就不会有进步。事实上,很多家长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心理基础,才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做比较,以为可以激励孩子。其实这是错误的。无疑,人生有比较才有竞争,但若一个人的竞争对象是自己四周的人,在班级内要打败其他同学,在同事当中要贬低所有人,那么这个人的一生会很痛苦,去到哪儿都会是“四面楚歌”。所以做父母的要鼓励孩子有适当的竞争,但要搞清楚竞争的对象。

竞争的对象如果是自己,则要胜过自己,才能到更高的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可能要与别人竞争,但主要目标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唯有这种心境,孩子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成为真正的英才。

一般来讲,父母经常把孩子与别人做比较,会对孩子造成很坏的影响:

第一,孩子会有很多负面情绪,如不开心、无安全感、愤怒和嫉妒等,即情绪受困扰。

第二,行为表现方面,被父母用作比较的孩子觉得得不到父母注意,因为父母似乎喜欢别的孩子比自己多,所以孩子会有很多吸引父母的行为,但这些行为通常都是父母不喜欢见到的。

第三,青少年都有极强的自尊心,父母过分地夸耀和赞扬别的孩子,拿他们的优点和成绩来比照自己的现状,就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击,时间长了堆积在心里容易引发不合理的心理宣泄。

所以,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最好不要采用这种同类的比较法,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强项和弱项,家长应学会充分尊重孩子,用正面的积极的方法去鼓励他们,而不要采用这种偏激的方法来刺激孩子的自尊心。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在他的《教育孩子四十条》中有这样一条:“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当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发自于内心,让孩子以出类拔萃的人物为榜样,向他学习,这对孩子的发展自然是十分有益的。但用挖苦的口气,拿他人的长处来贬低自己孩子的做法却是完全不对的。如果孩子尽心了,切不可一味地苛求他们。因为,任何比较都是有害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个性,每一个孩子也都应该从他自己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做别的孩子的复制品。

所以,要想成就真正的英才,聪明的父母只会把眼光和注意力放在自己孩子的身上,而不会刻意地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做没有任何意义的比较。

千万不要轻易否定你的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的父母在孩子不听话,屡教不改,或者不认真读书、不做功课时,气急了,就会骂出一些令人泄气的话来,例如“你是一个十足的废物!”“你将来还会成个什么有用的人?鬼都不信!”“你还想有什么作为,做梦!”等等。殊不知,父母一时的气话,但却足以构成对孩子终身的伤害,因为它截断了孩子对自己将来的希望和美好的憧憬。一个人对前途失去了信心,一个没有前途的孩子,他还能好好读书吗?读了书干什么呢?

最近,一些医学心理专家在调查中发现,孩子最感恐惧的是教师或家长对他们说出“傻瓜、无用的东西”“你简直是个废物”“你又做错了事,简直是坏透了”等否定的话语。面对这样的训斥,孩子的心里除了难过、沮丧,还有什么?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连父母都无法给自己勇气和希望,那让孩子去哪里找寻前进的动力呢?

孩子为什么会害怕家长说出这样的话?这是因为孩子的心理、意志是脆弱的,他们最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每一句激励的话语,都会成为孩子精神上的阳光;而一句粗暴的呵斥,足以将他们脆弱的尊严击得粉碎,无地自容。孩子都是生性好动的,难免犯错误,而在每一个错误中他们都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轻易地否定孩子,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呆、傻、笨、坏”在孩子心中是最严厉的判决,无情地将他们变成了一个家庭或学校中的“另类”。

相反,作为父母,如果我们能从另外的角度,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肯定孩子,孩子说不定会用“卓越”来回报我们。

爱迪生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了极强的好奇心,只要看到不明白的事情,他就抓住大人的衣角儿问个不停,非要问出个子丑寅卯来。

例如,有一天,他指着正在孵蛋的母鸡问妈妈:“母鸡把蛋坐在屁股底下干吗呀?”

妈妈说:“哦,那是在孵小鸡呢!”

下午,爱迪生突然不见了,家里人急得四处寻找,终于在鸡窝里找到了他。原来,他正蹲在鸡窝里,屁股下放了好多鸡蛋孵小鸡呢!

父母看了以后,哭笑不得,只好把他拉出来,又是给他洗脸,又是给他洗衣服。

还有一次,他看见鸟儿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就想:既然鸟能飞,人为什么不能飞呢?于是,他找来一种药粉给小伙伴吃,为了让小伙伴飞上天空去。结果,小伙伴差点儿丧命,爱迪生也被父亲狠揍了一顿。

爱迪生长到了8岁的时候,父母把他送进了一所乡村小学读书,以为从此以后他能安安分分的上学了。谁知,他仍然爱追根问底,经常把教师问得目瞪口呆,窘迫不堪。

有一回上算术课,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了“2+2=4”。

爱迪生马上站起来问:“老师,2加2为什么等于4呢?”

这个问题把老师问住了,他认为爱迪生是个捣蛋鬼,专门和老师闹别扭。

于是,在上了三个月的课以后,爱迪生就被老师赶回家了。

但是爱迪生的母亲是位伟大的母亲。她没有因为儿子被撵回来而责怪他,相反,她决定自己把孩子教育好。当她发现爱迪生好奇心重,对物理、化学特别感兴趣时,就给他买了有关物理、化学实验的书。爱迪生照着书本,独自做起实验来。可以说,这就是爱迪生搞科学发明的启蒙教育。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我们许多家长缺少发现,缺少培养的方法,而使“天才”与自己的孩子擦肩而过。如果我们都能像爱迪生的母亲那样,坚信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一味地否定他们,我们也能收获“优秀”孩子。

另外,孩子的自尊心是很强的,如果父母动不动就说孩子“笨”,是“草包”“无可救药”,必然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这不但让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而且会埋怨父母把自己生的这么“笨”。

社会调查显示,不少青少年犯罪就是因为在家受到父母的藐视,而产生了挫折感。于是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而自暴自弃。这是因为不论孩子的年龄大小,父母对他们前途的否定,都会对他们造成极大的打击。尤其是稚龄的孩童,父母讲的话,对他们更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即使没有产生什么不良的具体行动,在人格上也会形成极大的负数。

一个人的前途是很难预料的。今天有许多企业家,在三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还是农家子弟。有的甚至在念小学或中学时也是成绩不好的孩子。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取决于主观的因素外,还取决于外部条件和环境,那就是机遇。而一个人的才能又是多方面的,有的人不会读书,但可能精于经营。何况一个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还长得很呢!一个不管现在多么平淡无奇的人,只要对将来抱着“前途大有可为”的希望,就会激起无穷的力量。这也就是俗话所讲的:“不要把人看扁了!”“不要把话说绝了!”

所以,家长朋友们,千万不要轻易否定你的孩子,而是从小就要把孩子当成英才来培养,他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英才。

好品质是孩子一生成功的保证

一个人是否会取得成功取决于他具备的优秀品质。而一个人的才能、智力以及品质大多来自于这个人得到的教育。所以说,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品质的形成影响是极大的,人们总是责怪自己的孩子,说他们不听话,缺点太多,甚至说他们糟糕透了,但就是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低俗的教育只能培养出低俗的品质。

如果把一个人比做一棵树,树冠代表着人的知识和技能,树根代表着人的心灵。现在我们有太多太多的家长和老师一起忙活着树冠。实际上,树冠不应是家长主要的工作领域,那是受过专门训练的老师要完成的工作,树根才是家长要工作的领域。

所以,要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真正优秀的人才,必须从小培养他的完美心灵和卓越的个人品质。正如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说:“家长的任务是塑造孩子的心灵。如果把心灵的品质培养好了,那么20年后孩子一定会是个杰出的人。”正在长吁短叹埋怨自己孩子“缺点”的家长朋友们,你是否注意到了这一点呢?那么,你的孩子需要哪些优秀的品质呢?

一个享誉世界的成功学者认为,如果想培养出一个真正优秀的孩子,必须注意以下几项素质的培养。

1.给孩子一颗自尊心

“自尊心是孩子精神人格的脊梁”,没有自尊心的孩子不会主动参与群体活动,不尊重别人,不尊重自己,没有在群体中出类拔萃的欲望。而建立孩子的自尊心其实很简单,就是尊重孩子,有话好好说——你怎么跟领导说话,你就怎么跟孩子说话。其次,是无条件地爱孩子。

2.让孩子远离嫉妒

嫉妒对个人、集体和社会均起着耗损作用,是一种对团结、友爱非常不利的情感。这种缺点,如果保留到长大以后,孩子就很难协调与他人的关系,很难在生活中心情舒畅。纠正孩子的嫉妒心理,是父母培养孩子情感的一个重要责任。

3.教孩子学会宽容

宽容体现了一个人的素养与气度,表现了一个人的思想水平。教孩子学会善待他人的短处,这样孩子才可以与他人和睦相处;教孩子学会宽容对待他人的长处,可以使孩子不嫉妒,从而不断地取得进步。

4.让孩子远离骄傲

巴甫洛夫说:“绝不要陷于骄傲,因为骄傲,你们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骄傲,你们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骄傲,你们就会丧失客观方面的准绳。”所以,父母如果发现了孩子骄傲的情绪,一定要尽快地加以纠正。

5.让孩子热情起来

一个人如果缺乏热情,任何事业都不能成功。热情,对大多数儿童来说,是生而就有的。然而要使其不受伤害,继续把热情保持下去,却不容易。因为热情是脆弱的,很容易被诸如他人的嘲笑、接连的失败、考试的分数等挫伤,以至被摧毁。因此,父母要十分注意保护孩子的热情,千万不要随意伤害它。

6.让孩子拥有善良的心

一个健康的孩子就好比一棵树,必须以善良为根,正直为干,丰富的情感为蓬勃的枝杈,这样才能结出美丽善良的果子。善良的情感及其修养是人道精神的核心,必须在童年时悉心培养,否则就不会有效果。

7.培养孩子勤奋的美德

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热爱,对学习的勤奋精神以及让孩子接受一流的教育,是最重要的。事实上,一个孩子掌握知识的多与少,完全取决于他的勤奋程度。

8.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孩子有了责任心,进入学校,进入社会,才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可以从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入手。很多妈妈认为孩子会越帮越忙,自己5分钟能做好的事情,孩子半个小时都做不好,所以不让孩子做事情。其实你不妨变通一下。如果时间特别紧张的话,可以选择让孩子做最简单的事情,其他的事情你自己做。但是,如果不想要一个没有责任心的孩子,就千万不要做一个万事包办的妈妈。

9.教孩子学会礼貌文明

一个有教养的孩子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孩子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孩子的文明礼仪要从小培养,让孩子形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礼貌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教育孩子不说脏话、礼貌待人是家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孩子说脏话有多种原因,家长要正视环境因素,要让孩子懂得说脏话是一种粗俗、不良的表现。家庭中要经常对孩子进行“常规礼仪”的教育,使孩子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此外,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文明礼貌的榜样,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

10.让孩子学会诚实守信

诚实是青少年、儿童包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良好品德。从小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对于孩子来说终生受益。要从小事中培养,在大事中受用,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格外信守诺言。家长一定要注意环境的影响,在家庭和孩子面前注意言行一致,做到言传身教,处处做孩子的表率。

11.给孩子一颗勇敢的心

勇敢是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的一种品质,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受了一点委屈就小题大做、过分紧张、百般安慰,这样做有害无益。正确的做法是不过分关注这件事,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这样孩子很快就能忘记。家长还可以有意识的带孩子进行一些活动,如登山、游泳、野营等,让孩子经受一些挫折、吃一点苦,对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很有帮助。

12.培养孩子的耐心也很重要

那些耐性好、忍受力好的孩子获得成功的机会要比其他孩子多。怎样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做事长久、有耐心的人呢?首先,父母要切记自己是孩子的榜样,单纯的孩子还没建立自己的行为模式,他是一个默默的观察者,今天父母做事的习惯就是明天他做事的标准。如果父母做事无规律,一会儿扫地,一会儿洗碗,还没有放下扫把就去拿抹布,你能期待孩子做事井井有条吗?你还可以通过和孩子交谈帮助孩子认识问题,培养耐心。

教出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句话形象地指出从儿童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相关专家认为,这句老话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是对孩子一开始就注意从性格上培养锻炼,将会使孩子的一生受益无穷。而在对孩子的个性早教中,礼貌这个词最不可缺少。不论是从传统的儒家伦理还是当今社会社交的需要来讲,礼貌都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东西。一个没有礼貌、举止粗俗、不尊重他人的人,在工作中很难获得尊重和同事的友好协作。在生活中也不易获得友谊和自信,因此往往缺乏幸福感。要想使孩子成长为有所作为的人,父母就应让孩子从小懂礼貌,讲友谊。

那么,如何教育出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呢?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家长要树立良好的范例

礼貌既是品质特征,也是社交技巧,孩子可以通过对有礼貌的父母同化、模仿来学会礼貌举止。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在教育孩子要有礼貌时,父母必须要有礼貌。但是,父母经常很粗鲁地教育孩子要懂礼貌。例如当孩子忘了说“谢谢”时,父母会当着其他人的面指出来,这种做法可以说是很不礼貌的。父母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2.家长们要形成教育的合力,贯彻始终

培养孩子懂礼貌,关键在于孩子所处环境的成人始终如一的态度,而且必须做到统一要求,统一步调,千万不能各敲各的锣,各打各的鼓,有的管,有的护,有时严,有时松,造成教育作用的相互抵消。成人对孩子的礼貌教育必须做到有始有终,切不可虎头蛇尾,而要持之以恒,严格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不要强迫孩子

不要认为孩子这么小,就能够掌握在你的手里,他们有自己的个性,甚至有些叛逆。很多家长在孩子没有礼貌的时候强迫孩子,比如有客人来家里,孩子躲着不叫人,家长就拉着孩子,拼命地让孩子向客人问好,结果以孩子大哭而告终。这样非但达不到目的,还会产生反作用。孩子不肯说,可能有很多原因,也许是害羞,也许是不明白为什么要跟客人打招呼。如果孩子就是犟着不肯说的话,家长可以暂时放弃,等到孩子平静了以后,再告诉他:“这是应有的礼貌,你去别人的家里,也希望他能够热情欢迎你呀。”让孩子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或许能够帮助他理解。

大多数“礼貌”都通过语言来实现。对于家长来讲,教育孩子“懂礼貌”,最重要的是就是要教会孩子使用礼貌用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礼貌用语,家长要格外注意教育孩子学习:

(1)对父母、老师和其他年长者要称呼“您”,不能直呼其名;

(2)与别人分别时要说“再见”,而不能只顾自己走开,毫无表示;

(3)当别人感谢时,要说“别客气”,而不能以“恩人”“功臣”自居;

(4)在街头巷尾碰到同伴、长者,要说“您好”,而不能低头侧身装没看见;

(5)当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要说“谢谢”,而不能认为这种帮助是理所当然的;

(6)请求别人帮助时,要用商量的口吻说“请”“劳驾”,而不能用“喂”“哎”呼之;

(7)当别人赔礼道歉时,要回答“没关系”或“不要紧”,而不能得理不让人,更不能不依不饶、无理取闹;

(8)当妨碍了别人或给别人带来麻烦时,要说“对不起”“麻烦您了”“请原谅”,而不能不表示歉意,更不能说“活该”;

(9)文雅的谈吐必须与得体的举止相匹配。因此,家长在教会孩子使用礼貌用语的同时,还应坚持不懈地培养其得体优雅的举止。

另外,礼貌还体现在行为规范上,家长要教会孩子在社交场合注意以下行为规范:

(1)站立时挺胸收腹,双肩平放不摇晃,两臂下垂不揣兜,腿部不颤动;

(2)遇到熟人要打招呼;

(3)遇到有人问路,要热情地告诉他;

(4)动用他人物品,必须先经他人允许;

(5)与人谈话时,不挖鼻孔、抠耳朵、剔牙齿、搔痒痒、脱鞋袜、抠脚趾;

(6)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不打扰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妨碍别人时要道歉;

(7)在别人家作客,不乱翻人家的橱桌抽屉和书籍、用具,不随便吃人家的东西;

(8)在公众场合,咳嗽、打喷嚏、吐痰需要用手绢或卫生纸掩住口鼻,不能冲着别人;

(9)进入别人(包括家人)房间,要先轻轻敲门,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去,不能随便推门进入;

(10)到别人家拜访要预先通知,并注意时间,一般不在吃饭和午睡时间去,尽量避免妨碍人家的正常生活;

(11)夏天不赤胳膊或穿短裤去串门,任何季节都不能身着内衣或睡衣到别人家,或在家这样子接待来访客人;

(12)就餐时,不在客人和长者之先动筷,不在菜盘中翻拣,餐具要轻拿轻放、减少碰撞,吃东西时不发出很响的咀嚼声;

(13)客人来访时要主动让座,倒茶时要双手捧上,会客时坐姿要端正,不要左靠右歪,双脚不要叉开太大或跷“二郎腿”,也不能随意摇摆或晃动。

教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一个经常编织谎言的人是谈不上什么自律的。但是,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孩子学会了撒谎,而且伪装得很巧妙,你既生气又着急,于是乎大加训斥,可是效果并不会很明显。你该怎么办呢?你要试着培养孩子诚实的品质了,否则的话,不诚实的孩子在未来很难成功。

那么,一个人诚实的好品质来自哪里?来自他的早期教育。孩子的撒谎行为绝不是天生的,而是由后天的某种需要引起的。对于家长来讲,要多了解孩子的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督促,让孩子学会自律,做一个诚实的人,这不仅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的道德品质。

从本质上讲,孩子的诚实行为来自父母。家长的所作所为,向孩子提供了活的范例:“什么叫诚实。”家长处理生活中的大小事件,会让年幼的孩子以为爸妈所做的事都是对的。

9岁的爱力卡和她的爸爸吃完午餐,离开餐厅,没留意结账小姐找了多少钱。过了几分钟,当他们走到公园,爸爸突然想到这件事。

“等等,爱力卡,事情不太对。”爸爸摸摸刚找的钱,“那个阿姨好像多找了。”

爸爸和女儿重新计算了一下,发现足足多了5块钱。

“我们回去,还给那个阿姨吧。”爸爸说。

女儿的反应不这么热烈,她正想这多余的5块钱要怎么使用呢,不过她知道爸爸的做法是对的,还是跟爸爸回到了那个餐厅。

那个结账小姐非常高兴他们还她钱,对他们说她差点儿赔上这一天的工资。餐厅经理得知这件事后,特别送给这对父女一周的餐厅优待券。爸爸和女儿走出餐厅的那一刻,彼此都感觉好极了。

“你觉得如何,爱力卡?”爸爸问,“高不高兴我们把钱还回去?”

“我要说这全被诚实所赐。”女儿回答。

“我觉得做这事感觉很好,”爸爸说,“即使没有得到任何奖赏也无所谓。”

父母应牢记:体贴、关心、尊重孩子这是必要的,但是让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更为重要。然而,虽然说人们都喜欢诚实的人,家长也喜欢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但是,有一些孩子却经常会撒谎,而且还表现出两面行为。如何来看待和解决这个问题,让你的孩子也变得诚实起来呢?

1.找出孩子撒谎的原因和动机

大部分孩子说谎是为了逃避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或是一些不喜欢遇见的事物,害怕家长的惩罚和责骂,从而编出很多理由企图为自己掩盖事实。另外,有的孩子也会预测父母可能会有负面的反应,于是便用说谎的方法来逃避。所以父母要运用鼓励与奖赏的方式,去诱发孩子说出实话,避免孩子一错再错或需要编更大的谎言,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如果孩子说出实话,家长必须要遵守诺言不给予处罚,反而赞赏他勇于认错的行为,要让孩子明白父母对他的重视。

2.重视屡犯的孩子

对于那些屡次说谎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因为这是关系到孩子道德品质的大事,搞不好会成为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开端。因此父母要分析其说谎的原因,也要摸准其说谎的规律,要多花点心思,不要轻易相信孩子的话,稍有怀疑,必须马上核实。如是谎言,应及时揭穿。要让孩子知道谎话骗不了父母,就只好实话实说。否则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是好欺骗的,继而胆子越来越大,谎话也越来越多。

3.多聆听、多与孩子沟通

当孩子预期事情会有负面后果而说谎时,家长应了解孩子的需要,订立更实际的规则;假如是孩子可以做得到且愿意做的,他自然不必说谎了。另外,有些孩子会因为和父母的接触的机会少,所以用说谎的方法去争取父母的关注。也就是说,父母要经常加强自己与孩子沟通互动,聆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注意与关爱。

4.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的专制、严厉往往是孩子谎言的温床。因此,家长一定要民主、和谐地对待孩子,让孩子敢于说实话。有时即使孩子做了错事,只要认错了,就不应再痛骂、毒打。因为孩子犯点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这样,就可消除孩子说谎的外在因素。

培养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

天下没有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论家庭是贫穷还是富贵,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是亲情中最真的爱!然而,很多父母可能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只给予母爱和父爱,而不去教育孩子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其实对于一个孩子来讲,责任感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基础,责任感是他们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因此,作为家长,应注意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父母要教育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替孩子承担一切,否则会淡化孩子的责任感,不利于孩子成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让孩子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养成可贵的责任心,才能独立应对生活的考验。

很多年前,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他不仅调皮淘气,而且总是为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找借口。他的父母知道这是他不负责任的表现,于是一直要想办法教育他,试图让这个男孩知道一个人要对自己所做下的事负怎样的责任,承担相应的后果。

这不久后的一天,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弄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美元。闯了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请求父亲的帮助。可父亲要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于是对他说:“你自己犯下了错误,也许父母可以帮你,但我们决不能也无法代替你承担责任。所以,你要自己想办法面对和解决你所犯的错误所带来的后果,承担本该由你承担的责任。”男孩为难地说:“可我没有钱赔给人家。”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不过,一年之内你要还给我。”

从此,这个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件事给这个男孩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他从此改掉了以前的毛病,知道了要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更知道了自己的心中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感。

这个男孩就是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做责任。”

孩子做错事是难免的。但孩子犯错后,能够像里根的父亲那样严肃对待的家长,在我们身边实在不多。更多的父母是主动站出来替孩子承担责任:一块玻璃算什么,爸爸帮你赔,下回踢球小心点就行了。有了家长做后盾,孩子下次踢球不但没小心,反而更莽撞了:踢破一块玻璃算什么,反正有父母出来顶着,有父母保护着。在这样的教育方法影响下的孩子,恐怕一辈子也学不会承担责任,因为父母根本没有给他承担责任的机会。

当然,相当多的父母知道孩子做错事后要严加管教,但他们管教的办法不是引导孩子承担责任,教育他们如何对错误进行反省,及时地改正、补偿,而是简单地打骂,或者一声令下:今晚不准吃饭!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孩子会把这些不愉快的教训记在心里,化作仇恨,寻找机会报复。即使孩子不敢再反抗,那也是迫于父母的压力,而不是真正明白了道理。

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呢?

1.家长要为孩子做出遵守诺言的榜样

无论家长对孩子做出什么承诺,都要尽可能地实现,如果不能实现,一定要向孩子说明。告诫孩子不要轻许诺言,一旦承诺,就必须遵守。另外,家长还要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公益劳动和集体活动,培养孩子对集体的责任心。

2.父母言行对孩子责任心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家长应对孩子采取民主的态度,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利于孩子形成责任心。反之,过度溺爱、保护孩子,让孩子从小养尊处优、自私自利、为所欲为,孩子成年后就会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心。让孩子绝对服从的教育方式只能培养出唯命是从、毫无主见、不负责的人。

3.劳动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最好方法

家长要让孩子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适当地承担家务,并要经常坚持,家长还要及时检查。与此同时,还要和孩子进行协商,对孩子解释他们应该做某事的理由。把每件要求孩子做的事情,对孩子交代清楚,保证孩子能完全理解。家长还应耐心指导孩子做家务,以鼓励、表扬、奖励等方式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反馈,以激发孩子的责任感。

4.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要逐步教会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孩子做之前可提出要求,鼓励孩子认真完成。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家长应在语言上给予指导,但是一定不要包办代替,让孩子有机会把事情独立做完。可适当地让孩子了解一些父母的忧虑和难处,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和选择,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孩子感到家庭的美满幸福,要靠父母和自己的共同参与,进而增强孩子的责任感。

5.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当要孩子记住做某件事时,与其家长经常提醒或给他贴张备忘字条,还不如“让孩子自己记下要做的事情”有效,那样,孩子们会为记得提醒自己而沾沾自喜,慢慢地也容易使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只有学会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才能逐步发展为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及对社会负责。

讲“信用”的孩子拥有更多机会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道德品质。两千多年前,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反复地告诫他的弟子,为人处世,不要夸夸其谈,说话要算数;与朋友交往,要言而有信;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怎么可能办成事呢?如果一个人说话守信用,态度诚恳,就会受到别人的尊重。概括孔老先生的意思,就是“诚信是为人处世的根本,诚信是成就事业的根基。”一个不讲诚信的人是不会有大作为的,大凡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人,都是具有高贵诚信品质的人。

宋庆龄从小就被父母教育要做一个守信用的人。有一次,父母要带全家去朋友家做客,其他孩子都穿戴整齐准备出发了,只有宋庆龄仍然坐在钢琴面前不停地弹琴。

母亲喊道:“孩子们,我们快走吧!”宋庆龄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但很快又坐下去了。

父亲问道:“孩子,你怎么了?”

宋庆龄有些着急地说:“今天我不能去伯伯家了。”

“为什么不能去,孩子?”妈妈问道。

“爸爸,妈妈,我昨天答应了小珍,她今天来我们家,我要教她叠花。”宋庆龄说。

“我还以为什么重要的事呢!下次再教她吧!”父亲说。

“不行,小珍来我家会扑空的。”宋庆龄叫了起来。

“要不,你回来后到小珍家去解释一下,向小珍道个歉,明天再教她也没关系。”妈妈出了个主意。

“不行,妈妈!您不是经常教育我要信守诺言吗?我答应了别人的事情,怎么可以随意改变呢?”宋庆龄坚定地摇着头。

“哦,我明白了,我们的庆龄是一个守信用的孩子,”妈妈会心地笑了,“那就让庆龄留下吧!”

于是,父母带着其他孩子去作客了。父母回家后,却见宋庆龄一个人在家里。

“庆龄,你的朋友小珍呢?”父亲问道。

“小珍没有来,可能她临时有什么事吧。”小庆龄平静地回答。

妈妈心疼地问:“小珍没有来啊?那我们的庆龄不是很寂寞吗?”

宋庆龄却回答:“不,妈妈,虽然小珍没有来,但是我仍然很高兴,因为我信守了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