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爸爸应该怎么管孩子:做成功爸爸的12堂亲子教养课
17344900000009

第9章 做“负责”爸爸,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孩子将来安身立命的基础。孩子只有在具备了一定的责任感之后,才会自觉、勤奋地从事各种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为将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打好基础。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爸爸义不容辞。而且,爸爸是否具有责任感,也是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一个负责的爸爸,才能培养出有责任感的孩子。

敢做敢当,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责任心是一个人思想品德的体现,涉及一个人的社会形象,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等。一个人也只有具备了责任感,才能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负责;也才能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主动发挥自己的潜能,将事情坚持到底,最后获得成功。

我们相信,每一位爸爸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真正的爱不是袒护孩子,而是让孩子懂得去面对。要让孩子明白,每一个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要敢做敢当,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做错事要敢于承认,勇于改正。对于孩子而言,虽然他们的能力有限,但终归也要长大,要在社会上担任一些角色,承担重任。如果不能从小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在心中形不成成熟的价值观,长大后他们就会失去精神依托。更重要的是,强烈的责任感可以带来使命感和荣誉感,激发孩子发挥自己的潜力,使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一天,彭静放学回来后不太高兴,不像每天一样兴高采烈的。爸爸挺纳闷,就问女儿怎么了。彭静说,今天大扫除时,她不小心把同学的水杯碰掉地下摔碎了。她怕同学要她赔,就没敢跟同学说。

爸爸听了女儿的话,语重心长地说:“静静,做错了事,就要勇敢地承担,要敢做敢当。你把同学的杯子摔碎了,就应该主动赔偿人家,而不是逃避责任。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而且你的心里也一定不好受,对吧?”静静听了爸爸的话,点点头,说:“是的,爸爸,那我明天就主动向他承认错误,并从我的压岁钱中拿出钱,给他买个新杯子赔给他。”爸爸听了女儿的话,高兴地笑了。

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说:“必须教育孩子懂得他们不同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一定会学得很有责任感。”所以,爸爸要教育孩子从小就学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要将孩子生活中的每一项责任都放在他自己身上,让孩子明白,自己做的事,自己就必须能够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而不是爸爸帮孩子推卸责任,或帮孩子承担责任。这样,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对任何事都无须承担责任,自然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有责任感人。

成功爸爸课堂启示:

启示一:言传身教比任何教育方法都有效

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爸爸首先要具备责任感。因为孩子的责任感都是父母言传身教从小培养的。教育家陶行知就说过:“我要儿子自立立人,我自己就得自立立人。我要儿子自助助人,我自己就得自助助人。”同样,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爸爸平时也要做到爱家庭、爱工作,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果爸爸平时对家庭不负责任,对工作得混且混,孩子也会耳濡目染,长大后难以真正懂得对家庭、对社会负责。

启示二:用孩子的错误帮助孩子强化责任感

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此时,爸爸就可以通过孩子的错误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要自己负责,从而强化孩子的责任感。

比如,吃饭时喊孩子过来吃饭,而孩子此时正在游戏,说不吃了。那么爸爸就可以告诉孩子:如果吃饭时间你不吃,过了吃饭时间你想吃是也不能再吃了。不仅要说出来,还要真正做出来。当孩子玩完游戏又想吃饭时,爸爸就要小小地惩罚孩子一下。

爸爸的行为也许有些不近人情,但孩子的责任感就是在这些不如他们心意的小事中逐渐养成的。而且,这种在实际生活中的教育,也远比课本教育更有效。

启示三: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爸爸不仅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还要让孩子学会对社会负责。所以,爸爸要从点滴生活中教会孩子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以此来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比如,爸爸可以带孩子去参加志愿者活动,让孩子懂得帮助他人;鼓励孩子保护公物;等等,都是在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另外,爸爸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小小的责任感,也要给予鼓励和赏识。如此一来,便能不断强化孩子敢于负责的积极行为。

爸爸手记

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也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爸爸应通过生活的一点一滴帮助孩子建立责任意识,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错事就要勇敢承担,不要逃避;同时,还要让孩子建立社会责任感,帮助孩子从小就树立一种自己是社会人的概念。

教孩子诚信,就是教孩子做人

诚信,是指一个人待人处世真诚守信,言必行,行必果。诚信也是孩子博得他人信任,与他人友好相处、赢得他人尊重的一个基本条件。

每个爸爸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讲诚信的孩子,不喜欢孩子撒谎。对此,爸爸就要从日常生活中多加强对孩子诚信的教育,要让孩子从小就守信用、重责任。爸爸要让孩子明白:一个言而无信的人,是没有人愿意与他合作、与他成为朋友的。“人无信不立”,教育孩子诚信,其实也就是在教育孩子如何正确做人。

孩子是否诚信,很大程度决定于家庭的教育。孩子年纪小,缺乏判断能力,因此也容易出现言行不一、不履行诺言的行为。对此,爸爸也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帮助孩子矫正行为,让孩子诚信做人。

夏秋过生日那天,爸爸带她去买生日礼物。小秋看中了一只心仪已久的卡通猫,可在结账时,爸爸的钱却不够了,翻遍了口袋还是差一元钱。当时爸爸十分尴尬,可小秋又抱着卡通猫不肯放下。

收款员见父女俩这样僵持,就微笑着说:“算了,卡通猫你先拿回去,等会儿把一元钱送来就行了。”小秋这才露出微笑,开心地答应了。

父女俩冒着炎炎烈日回家后,都没顾上歇一会儿,爸爸就对小秋说:“我们刚刚答应阿姨了,要把那一元钱送回去,现在你跟爸爸一起去吧。”小秋犹豫着不想去,爸爸说:“这样可不行,我们答应阿姨的,要不然这玩具我们都买不回来呢!阿姨信任我们,我们怎么能不讲诚信呢?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才行。”

于是,爸爸又带着小秋顶着烈日返回商场,把钱交到了收款员的手中。

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诚信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小抓起,从日常生活做起。要教育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做事,也必须从诚信抓起,因为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爸爸在教育孩子讲诚信前,首先也要考虑自己是否能做到。只有以身作则,才能对孩子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如果爸爸平时做事就难以言行一致,说一套做一套,又怎么能指望孩子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呢?

成功爸爸课堂启示:

启示一:爸爸要给孩子树立诚信的榜样

爸爸教育孩子讲诚信,自己就必须要讲诚信,做孩子的榜样。这是对孩子最直观和生动教育。爸爸弄虚作假,孩子就不会忠诚老实;爸爸表里如一,孩子也会真诚待人,言行一致。所以,爸爸一定得记住,做人诚恳,言而有信,才能让孩子在诚信的氛围中成长,培养孩子诚信做人的美德。

启示二:从身边的小事教孩子诚信

教孩子诚信做人,爸爸要注重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在小事上讲求诚信的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在面对所谓的大事时才会从容地选择诚信办事。

爸爸要告诉孩子:诚信是做人的基本美德。只有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平时要求孩子遵守学校纪律,不迟到不早退,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警示孩子在别人面前不要轻言许诺,答应了的事就一定要搬办到;引导孩子做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在别人面前不撒谎;等等。从这些一点一滴的“小言行”中,逐渐培养孩子的“大诚信”,让诚信的种子从小就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启示三:对孩子的诚信行为适时表扬和鼓励

爸爸平时应多观察孩子的行为,一旦发现孩子做到了诚实守信,就应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孩子都渴望得到爸爸的认可和赏识,爸爸对孩子的这种肯定,会给孩子带来良好的情感体验,使孩子的这一行为慢慢转化为一种习惯。相反,如果爸爸忽略了孩子的表现,孩子就会感到失望,也不会觉得诚信是多么重要的品德了。

爸爸手记

诚信是一种优秀的品德,也是一个人走上社会、为人处世的生存底线。所以,要让孩子学会做人,将孩子培养成有道德的人,就要从教孩子诚信入手。在这一点上,爸爸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孩子的心灵是一片净土,只有从小在孩子心中播下诚实的种子,才能让孩子用诚实的品德赢得人生。

信任孩子,别时刻都做孩子的“监工”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为了使一个孩子能够成为明智的人,就必须培养他有自己的看法,而不能要他采取我们的看法。”

孩子的责任心、自信心和决断力等,都不是生来就有的。要想让孩子早些具备这些能力,爸爸就应给予孩子信任和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多经历一些重要的事情。作为爸爸,应丢掉成年人的认识架构,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行为,并给予适当的引导,使他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学到知识,学会为自己负责。

如果爸爸总是站在成人的立场,担心孩子这个做不好,那个做不对,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来替孩子分析问题,过程自己都包办了,不给孩子自己锻炼的机会,那么爸爸充其量只是一个“监工”。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很难让孩子接受的,也容易让孩子受到伤害。

1996年,美国有一位身无分文的青年。他特别看好电子商务,并下决心在这个领域做成成绩。但是,他的资金问题却不知如何解决。

他首先想到了父母,当时他的父母有30万美元的养老金。当他向父母说明了自己的用意后,他的父母只商量了一会儿,就把钱交给了儿子,并说道:“我们对互联网不了解,更不知道什么是电子商务。但我们了解、相信你——我们的儿子!”

这位青年就是当今个人财富达数亿美元、大名鼎鼎的亚马逊书店的首席执行官——贝索斯。

我们不能武断地说贝索斯的成功完全归功于他的父母,但他父母的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先期的资金支持外,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给予贝索斯的信任。

也许有的爸爸会说:“如果我有30万,我也会支持我的孩子去发展的。”可是除了钱之外,爸爸还能给孩子些什么呢?我们给过孩子多少鼓励和信任呢?

爸爸不适合时刻都监视孩子的一举一动,不要让自己扮演一个“监工”的角色,这种监视会让孩子的心理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对孩子来说也不是他所需要的。明智的爸爸只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陪伴孩子,在孩子忙于自己的事情时,则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孩子自己安排时间,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

对孩子严厉不是坏事,但严厉不是绝对权威。如果爸爸管得太严厉,只能让孩子产生依赖、叛逆心理,从而变得自私、懦弱、自卑,甚至出现严重的对抗行为。这样的结果一定不是爸爸们愿意看到的。

成功爸爸课堂启示:

启示一:信任可以鼓舞孩子表现更好

从教育效果来看,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不做孩子的“监工”,是一种富有鼓舞作用的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中,爸爸的信任可以让孩子感到他们与爸爸的平等,从而对爸爸也更加尊重、敬爱,更加亲近、服从,自然而然就乐于向爸爸吐露心里话。这样既增进了爸爸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了解,又可以使爸爸在教育孩子方面获得更好的效果。

启示二:不要总把孩子当孩子对待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都会产生强烈的成人意识,独立性增强,事事喜欢自己做主、自己负责,不喜欢别人把自己再当小孩子看,其实这正是帮助孩子树立责任心的好机会。如果此时爸爸还事事约束孩子,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做事,对孩子的事大包大揽,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所以,爸爸要改变以往的态度,不要对孩子的每个细枝末节都指手画脚,更不要事事代替,而要与孩子多商量,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对自己的事负责。

启示三:把握好对孩子的宽严尺度

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一切,爸爸切忌过于热心或过于冷淡。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只要是有益的,爸爸都要支持他们去做。孩子缺乏经验和技术,有时难免失败,或出现失误,这都是正常现象。此时,爸爸应多给予孩子鼓励和安慰,并帮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充分的保护。反之,则可能引发孩子的对抗情绪。

爸爸不要只在嘴上对孩子信任,而要表现在行动上。尤其是针对那些不听话的孩子,爸爸更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如果爸爸对孩子有足够的信任,孩子也会充满自信,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进行自我调整,把逆反、不听话转化为积极的进取心。

爸爸手记

孩子不是“盯”出来的,也不是“监视”出来的,让他们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自我管理才是最重要的。每个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成人一样,就是渴望受到赏识和肯定。所以,爸爸要从对孩子“监视”的行为中走出来,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鼓励,放手让孩子尝试独立做事。

赋予孩子参加“家庭会议”的权利

家庭会议在西方很普遍,有的家庭每周进行一次,有的每个月进行一次。在“会议”上,家庭成员可以提出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商量解决办法;也可以讨论旅行计划、分派任务等。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意见,尤其是家中的孩子,也能平等地参与讨论,发表意见。

为了能与孩子更好地沟通,爸爸也应该组织一些家庭会议,并允许孩子参与进来。孩子可以在会上家庭的某些问题发表意见,比如:家里是周三还是周五进行大扫除;周末应不应该去组织郊游;等等。这些主题虽然琐碎,却很重要。这种方式不仅能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还培养了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集体协作能力。孩子也会在这种被赋予的权利下,变得更加自信、合作、有责任心、遵守规则。

暑假马上就到了,芸芸一家想出去旅游。但就去哪里旅游这个问题,家庭成员一直难以达成协议,爸爸说去三亚,芸芸想去大连,可妈妈想去上海,爷爷奶奶则想去西安。

为了能达成统一,爸爸决定召开一次“家庭会议”,并推举芸芸主持。芸芸是第一次听说过“家庭会议”这个词,所以也很激动。但在爸爸的指导下,芸芸还是把会议主持得很成功,并令大家达成了统一意见——去三亚旅游。虽然三亚不是芸芸的旅游向往地,但“家庭会议”之后,芸芸还是愉快地接受了“会议”的最终决定。

孩子还是一张白纸,在这个时候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我决断的能力非常重要。适当召开“家庭会议”,并允许孩子参与进来,一起讨论家庭事务,多听听孩子从心声和意见。这样的民主气氛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孩子主人翁意识,并有效提高孩子判断事物对错的能力,使他们有勇气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意见。

成功爸爸课堂启示:

启示一:家庭会议可以定期举行

爸爸应该保持定期召开家庭会议的习惯,为更好地了解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而且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会议当中来,也能令孩子产生一种“我是家庭成员”的主人翁责任意识。

家庭有了民主,孩子才能畅所欲言,才会不懂就问,不满就说。这对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责任感以及公正品质等都大有帮助,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快乐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启示二:可以在家庭会议上制定家规

在家庭会议上,爸爸还可以与孩子一定制定一些家规,让孩子知道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懂得了有规则的孩子,反而更具有责任感和安全感。

家规一般不超过五六条,应适合于家里的特定需要,而且必须用肯定句来陈述,将家规贴出来。如果违反了家规,应明确相应的处罚措施。家规一旦建立,爸爸就要坚决执行。如果孩子违反了家规,也一定要按处罚措施进行处罚,不能宽容,否则家庭会议和家规就失去了实际意义。每隔一段时间后,爸爸还应在家庭会议上对家规进行调整和修补。

启示三:冷静处理会议中的分歧

与所有的会议一样,家庭会议也难免会出现分歧和矛盾。而爸爸和孩子最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多半是孩子的学习。这个时候,爸爸要冷静、沉住气,不能和孩子硬碰硬来。要先多鼓励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点。不要在会议上老拿成绩压孩子,更不要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爸爸不妨在肯定孩子优点的同时,再适当提出意见和要求。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被爸爸重视和理解的。这会对孩子起到激励作用,不容易让孩子对爸爸产生敌对心理。

爸爸手记

爸爸应定期组织召开家庭会议,为大家互相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爸爸也要允许孩子参与到家庭会议当中来,鼓励孩子提出建议和问题等。爸爸可以和孩子一起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并与孩子开展自我批评。这样不仅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还能帮助孩子建立家庭责任意识。

爸爸要给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

大人总喜欢给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应该怎样。爸爸们也总在告诉孩子生活的答案,甚至替孩子解决他遇到的各种问题,因为爸爸们都认为自己是最正确的,小孩子不懂事,自己解决吃亏了怎么办?不会怎么办?受到挫折怎么办?

其实,爸爸这样做是在剥夺孩子探索的机会,剥夺他们解决问题和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剥夺他们经历生命过程和反思纠正的机会。要知道,孩子没有尝试就没有生活经验,没有经验就不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判断。没有判断力与社会经验,孩子就会渐渐变得无能、无力、无助。

实际上,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也会运用一些策略和办法来解决他遇到的问题。所以,成功的爸爸最好不要对孩子包办代替,经常在孩子不需要时擅自帮助他们或为他们做决定,因为孩子一旦失去锻炼机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退化,遇到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

爸爸应当意识到,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课。爸爸不仅不能剥夺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反而还应主动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锻炼孩子的能力。

一天,张先生下班回来后,发现已放学的儿子张傲在大门口使劲地开门。原来是因为门锁使用时间较长而难以打开。

见爸爸回来,急得满头大汗的张傲赶紧把钥匙递给爸爸:“这锁可真难开,还是您来开吧!”

这位明智的爸爸并没有去接儿子的钥匙,而是对儿子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要我帮忙吗?如果我不回来你怎么办?”说着,爸爸做了个无能为力的表情。

儿子觉得有点委屈,想发作,爸爸又说:“你想想看,其他人遇到这种情况通常会如何处理?”

儿子想了想说:“滴两滴油在上面吧!”可马上又说,“现在不是没有油吗?”

爸爸不吭声,还是等着儿子。忽然儿子高兴地一拍脑袋,于是放下书包,取出文具盒,用小刀削了一点铅笔芯的末儿,然后把这些末儿倒入了钥匙孔里。门顺利地打开了。

这时,爸爸对儿子说:“我就知道你能够依靠自己来处理问题,这才是个男子汉!”

爸爸通常会误认为孩子遇到的问题越少,就越幸福、越成功。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几乎在每天的生活中都会遇到或大或小、或难或易的问题。如果爸爸事事都包办,任何问题都帮孩子解决掉,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出现依赖性,有麻烦就找爸爸。这无形中就扼杀了孩子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并可能因此而变得不负责任、懒惰、自私自立。

其实,爸爸们不要小看了孩子的能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而孩子是否能成功地解决问题,更多地取决于他们的经历而非聪明程度。如果爸爸能在平时多为孩子提供自己解决问题机会,帮助孩子建立解决问题的意识,逐渐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成功爸爸课堂启示:

启示一:让孩子学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日常生活中,爸爸就应该培养孩子对突如其来事件的应变能力。比如,遇到突然停电时,应怎样去点蜡烛、开手电筒;遇到陌生人问路,应怎样避免被骗;遇到煤气泄漏,应怎样去控制;着火了知道用灭火器扑灭,并迅速转移易燃品;等等。这样,万一发生意外的情况,孩子也能顺利应对突发情况。

在这个教育过程中,爸爸只要给孩子适当的引导、适度的鼓励、适宜的评价就可以了。要想成为成功的爸爸,就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遇到的问题,让孩子做“主角”,爸爸做“配角”就可以了。

启示二:引导孩子自己解决人际问题

孩子也是一个社会人,总有一天也要走向社会,也要遇到各种人际问题。因此,爸爸应从小引导孩子学会解决各种人际问题。当然,孩子遇到的问题在爸爸看来也不过是小事一桩。爸爸出面,问题也能很快就能解决,但这样孩子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就依然不会独立处理。

所以,爸爸应鼓励孩子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学会自己解决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等。爸爸也要相信孩子会通过在实践中的锻炼,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启示三: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及能力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及能力也许不合乎成人的观念,但爸爸要用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并要给予孩子欣赏和鼓励。这些都能给孩子无穷的力量,孩子也会在这种欣赏中更积极地去解决遇到的问题。

爸爸手记

当孩子的身心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他们已具备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爸爸剥夺孩子的锻炼机会,无意中就扼杀了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爸爸在日常生活中应适当放开手脚,凡是孩子自己的事,放手让他独立去做。这样既能锻炼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又能增强孩子的责任心。

做个“懒”爸爸,帮助孩子克服惰性

什么是惰性?惰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拖沓,把今天该完成的事情拖延到明天,甚至遥遥无期。这种行为会令人丧失进取心,出现心理疲劳现象。而且,一旦开始遇事推拖,滋生惰性,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

在一些发达国家,如英、美等国,他们为了帮助孩子克服惰性,在孩子学吃饭、走路时,家长就让他们自己吃、自己走。站起来,摔下去;再站起来,再摔下去,直至自己学会走路、吃饭。其目的就是让孩子逐步认识到,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艰巨的劳动。

中国则不同,绝大部分家长都太过勤劳了,对孩子是吃饭要喂,走路要扶。这样在孩子的心灵中就打下了一个“依靠”的烙印,这种依靠也为惰性生长发育垫好了温床。孩子长大以后,也会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惰性在各方面也逐步表现出来。此时,家长才会后悔莫及。

惰性者的结果,无一例外的是平庸、失败,一事无成。所以,爸爸们如果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平庸无能,那么从现在开始就应该主动帮助孩子摆脱惰性。

姜涵很小时就在爸爸的指导下学会了自己穿衣服、洗脸、穿鞋凳。6岁时,她负责倒家里的垃圾;7岁时,她负责每天早晨到楼下取报纸。

当姜涵做事出现失误时,爸爸也总会给予她鼓励和指导。这也激发了姜涵继续尝试做事的热情。现在,姜涵每天晚上都会帮妈妈洗完碗,收拾好家务,然后再去写作业。

姜涵觉得,照顾自己的生活、帮家人做家务并不辛苦,而且她的动手能力和生活技能也因此得到了提高,这些都常常令姜涵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其实,孩子惰性的产生主要依赖心理有关。如懒得洗衣服,是因为有干净衣服可穿;懒得整理房间,是因为有人会帮助整理。久而久之,孩子的懒惰就成了一种习惯。

因此,爸爸应该从小就让孩子尝试自己完成自己的事,还可以鼓励孩子独立做些简单的家务。即使遇到一些有难度的事,也可以鼓励孩子先尝试自己做,实在做不了爸爸再帮忙指导。这些都有助于帮助孩子克服依赖、惰性心理。

成功爸爸课堂启示:

启示一:让孩子做他们该做的事

在勤快、能干的爸爸身边,大多数孩子都会有一定的依赖性,娇生惯养,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挑战精神。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懒惰、吃不了苦、自理能力差等。

是孩子们一开始就好吃懒做,不愿意自己做事吗?显然不是。孩子们的这些习性,都是家长的宠爱导致的。所以,爸爸不妨也做个“懒爸爸”,从小就鼓励孩子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比如洗脸、穿衣、吃饭,直到学会自己洗衣服,甚至帮助爸爸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等等。只要是孩子能做的、想做的、愿意做的,就都鼓励他们做。即使孩子做不好也没关系,他们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向独立自立的。

启示二:帮助孩子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孩子要真正克服惰性,就需要具有“劳动是光荣的”的观念。爸爸要让孩子在劳动中拥有一种充实、幸福、快乐的感觉。如果劳动能带给孩子美好的感受,那么孩子也就不会拒绝劳动。

当孩子明白了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来源时,也会认识到劳动的光荣,也会成为一个喜爱劳动、自立独立的人。

启示三:多宽容、鼓励,少责备、打骂

孩子在尝试新事物时,总会犯些错误或惹些麻烦,比如弄坏东西、弄脏衣服,“越帮越忙”等。如果对孩子这些行为加以制止,可能孩子从此就会心安理得地等待家长的伺候了。

所以,爸爸要珍惜孩子每次有益的尝试,以鼓励表扬为主。孩子每做好一件事,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对孩子说“谢谢”、“干得不错”等,都能让孩子感到高兴和自豪,体验自己动手的快乐,并激起再次尝试的欲望。

当孩子失败或犯错时,爸爸要给予孩子安慰,在指导孩子如何做事才不会出错。不要对孩子不耐烦,或者责备,应有耐心、有步骤,或以游戏的方式和平和心态教导孩子学习。

爸爸手记

孩子生来就有自己动手的潜力,爸爸的时时保护、事事干预,让孩子从开始感到温暖进而转成觉得家长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最后阻碍了孩子自己身心的健康发展。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爸爸只有自己“懒”一点,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对自己负责,进而变得勤劳、独立、负责。

告诉孩子,他长大能为家人做些什么

每个爸爸都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所作为、生活幸福,为此,爸爸们也会竭尽所能地为自己的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长条件,创设最佳的教育环境,给他们最舒适的生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乐地长大。

但是,很少有爸爸会告诉孩子,他长大后能为家人做些什么?家长的爱是无私的,无论给予孩子多少爱,都不图回报。可是,孩子是否真的可以因此就不需回报家长的养育、教育之恩呢?当有一天父母老得两鬓斑白、步履蹒跚时,孩子是否真的可以视而不见呢?到那时,恐怕没有一个父母会希望孩子用这样的态度对待他们。

所以,爸爸有责任从小就让孩子知道:你现在好好学习,是为了长大后生活幸福,同时也能为最爱的家人做些事。你需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你也需要对家人的未来负责。

一天,爸爸和10岁的儿子李刚说,他要将奶奶从农村接到城里来。李刚很高兴,就问爸爸:“是奶奶自己要来的吗?”

爸爸说:“不是,是爸爸自己决定的。爸爸是奶奶的儿子,应该为奶奶的晚年生活负责。”

“哦……”李刚若有所思地应了一声,又问:“那爸爸妈妈老了,我也需要为你们的生活负责吗?”

“当然了。现在爸爸妈妈是你的大树,可以为你遮风挡雨;但当你长成大树时,爸爸妈妈就老了,这时我们就需要你来帮助我们了。从前,奶奶就为爸爸遮风挡雨,现在爸爸长大了,奶奶老了,爸爸就要帮助奶奶了。”爸爸认真地说。

“哦,原来我长大后还能做这么多事呀!那我一定也像爸爸对奶奶一样,对你和妈妈好,为你们的生活负责。”李刚坚定地说。

爸爸要认真地告诉孩子,他长大后能为父母家人做些什么,这并非要求孩子的回报,而是让孩子从心里明白,他们的成长对父母以及他们自己是多么的重要;他们长大后,不仅要能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还要为爸爸妈妈的生活着想。

只有从小让孩子建立这种长大后要对自己、对家人负责的意识,孩子才能从小懂得付出、懂得负责,而不会事事都自私自利、唯我独尊。

成功爸爸课堂启示:

启示一:让孩子懂得珍惜父母的付出

很多时候,爸爸们在孩子还不曾提出要求时,就已经提前主动给孩子考虑周全了,从来也没有让孩子缺少过什么。孩子也很难懂得“有”与“没有”的区别,因为孩子觉得:只要我要的,就都会有,不会没有。孩子得到的太容易,就会不懂得珍惜,自然也不知道回报。

所以,爸爸应在必要时让孩子懂得:家人为他提供的优越环境,都是希望他健康成长;那么他长大后,也有责任为家人做些事,而不是心安理得地只管享受、不管付出。孩子不仅有享受家人照顾的权利,也有照顾家人的义务和责任。

启示二:爸爸要发挥榜样作用

榜样作用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日常生活中,爸爸也要为孩子树立一个愿意为家人付出的人,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为家人付出的义务,孩子也不例外。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中,孩子也会从小树立一种长大为家人、为父母付出的责任感。

启示三:为孩子适当创设表现的机会

要想让孩子长大后真正懂得为家人、为父母付出,爸爸就应从小为孩子适当创设这样的机会。

比如,在家人过生日时,为家人献上一支歌;在爸爸下班后,为爸爸倒上一杯茶;等等。孩子在做这些事时,爸爸要给予鼓励和赏识,也会逐渐强化孩子为家人做事、服务的责任感。

爸爸手记

爸爸要让孩子懂得,他的成长是负有责任的,他长大后也有责任为家人做事。从小帮孩子建立这种意识,可以树立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义务感,从而让孩子不至于变得自私自利、过分自我,认为家人的付出理所当然。同时,爸爸还要为孩子树立榜样,为孩子多创设机会,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