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巴菲特投资真经
17340600000029

第29章 巴菲特投资真经——投资主张(2)

特别关注低成本经营模式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投资的上市公司最好要有一条经济护城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该股票获得超额的业绩回报。而确保经济护城河的方式之一就是低成本经营模式。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6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成功没有任何深奥的道理,它的竞争优势完全是由其超低成本的经营模式所带来的。低成本代表着低价格,低价格自然而然就能吸引住优质客户。依靠客户之间的推荐和口碑效应,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每年至少因此增加100万张保单,占到新增业务的一半以上。这样,就使得它与同行相比的新增业务成本有了大幅度下降,从而使得总成本也有进一步降低。

巴菲特介绍说,自从伯克希尔公司1996年完全取得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所有权后,就对它寄予了很高的希望。而现在看来,这些希望不但全部实现了,甚至有点喜出望外的味道。

归根到底,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成功要归功于低成本经营模式,而这种经营模式在1996年大放异彩。例如在过去的20年里,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主动上门客户最高的一年增长了8%,可是这个数字在1996年却增长了10%。要知道,由于这些顾客是自动上门的,所以公司没有任何推广成本。更重要的是,这些自动上门的业务正是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薄弱环节,是该公司今后开拓市场的重点区域。

巴菲特特别指出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保险公司和其他企业一样,有些业务量的增长并不能带来利润的增长,这样的业务实际上可有可无。而这一块业务则截然不同,它在业务增长的同时,能够给企业带来相应的盈利,这才是他更看重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巴菲特的目标绝不是仅仅增加几个利润,而是要通过利润的增加来进一步降低服务价格,让利于客户,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巴菲特清楚地知道,这种低成本经营模式只是一种暂时优势,必须不断拓宽经济护城河,才能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因为这种经营模式同样会引来竞争者的效仿,其他保险公司也同样可能加入直销行列。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只有建立起相当大的规模,才能确保现在的经济堡垒牢不可破。为此,该公司采取的策略是,在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地区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因为在这样的地区开展业务,由于业务具有规模,所以更容易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良性循环。

巴菲特自豪地说,其实,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这种低成本经营模式早在1951年就引起他的注意了。当时,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整个市场价值还只有700万美元,而45年过去后,1996年,伯克希尔公司收购半个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代价就高达23亿美元。

巴菲特透露说,伯克希尔公司完全收购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后,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低成本经营模式的优势,必须充分调动公司管理层的积极性。为此,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几位主要经理人的报酬所得主要看两大因素:一是主动上门的业务保单的增长率;二是一年以上的常规性保单的获利水平。

巴菲特非常赞赏的内布拉斯加家具中心,同样是低成本经营模式的典范。他在伯克希尔公司1990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该地区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当年内布拉斯加家具中心在该地区所有20家家具零售商中销售量排名第三。

巴菲特说,乍一听,这好像没什么了不起,可是如果你知道其他19家家具零售商都位于当地,只有内布拉斯加家具中心一家距离该地区130多英里远,就知道它有多么了不起了。本来,这一地区的客户没有必要跑那么远去专程选购内布拉斯加家具中心的产品,现在他们宁愿大老远开车前往,就是因为它的价格具有极大吸引力的缘故。

巴菲特认为,发生这样的奇迹,都有明星经理人的功劳在内。1990年年底,内布拉斯加家具中心在店内摆设喜诗糖果公司的产品,本来只是一种试销,结果没想到在那里销售出去的糖果比喜诗糖果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旗舰店还要多,这简直是零售业的一个创举。可以说,只要有罗丝·布拉姆金夫人在,内布拉斯加家具中心就没有什么不可能做到的事。

在这里,巴菲特感到欢呼的仍然是低成本经营模式。因为这种在家具店内销售糖果的做法,并不需要额外增加任何店铺费用和销售费用。

巴菲特认为,谁的成本更低,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为此,伯克希尔公司投资的许多家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低成本经营。

新型业务要能便于理解

我们知道,高水平的权益投资回报率必然会导致企业股东权益的高速增长,从而相应导致企业的内在价值及股价的稳定增长。可以说,集中投资于具有高水平权益投资回报率的优秀企业,正是巴菲特投资屡屡获胜的秘诀之一。

巴菲特用来评估经营效益和经济绩效的那些原则,都带有典型的巴菲特式风格。他总是遵循如下四条原则:

一是用股东权益回报率评估投资的成败。巴菲特用股东权益回报率来评估投资成败的指标。长期股东权益回报率为10%的普通企业,在低利率时期可能有溢价。巴菲特发现,比较保险的做法是寻找股东权益回报率突出的企业,这样的回报率可能一再重复而且远远超越一般债券或现金回报率。

投资一只回报率为10%的股票,或许与投资得率为10%的债券价值相同。一般来说,投资股票和投资债券有两点区别——债券有到期日,也就是偿还本金或议定新利率的日期,而股票则无此限。从你购买一只股票的那天起,股东的权益就会永远存在。但除非你是有决定权的大股东,否则你只能听任管理阶层决定是否分配股利或把赚到的现金进行再投资。第二个差异则和再投资风险有关。

巴菲特用逆反思维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你把股票看做是可以提供的债券,你会拥有“再投资机会”。股票会有股利,不过这个股利仍无法预测。

假如长期的股东权益回报率是10%,保留盈余也可以带来10%的获利。一般的债券把“盈余”全数付给投资人作为收益,大部分上市公司把50%或更低的盈余拿来分配股利。成长快速,可能买回股票的高回报率企业,或许只会拨出一小部分的盈余来发放现金股利。

因此,投资人必须有能力控制那些能够影响盈余的各种因素。巴菲特除了所有的资本收益和损失以及其他任何可能增加或减少营业盈余的不寻常项目外,还设法独立划出企业各种特定的年度绩效。他设法了解在拥有特定的资金可供运用的情况下,管理层能为企业创造营业收益的额度。巴菲特认为,这是判定一家企业经营绩效如何的最好依据。

二是用股东盈余代替现金流量。巴菲特说:“每一位投资者都应该了解,会计上的每股盈余只是评估企业经济价值的起点,绝不是终点。”他还说:“首先要清楚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盈余都代表相同的意义。”他进一步指出,那些必须信赖高资产以实现获得的企业倾向于虚报公司盈余。

因为资产高的企业必须向通货膨胀付出代价,这些企业的盈余通常只是海市蜃楼般虚幻。因此,会计盈余只在分析师用它来估计现金流量时才有用。

巴菲特这样告诫投资者,即便是现金流量,也不是度量价值的完美工具,相反,它常常会误导投资人。现金流量是一种适合于用来衡量初期需大量投资资金,随后只有小幅支出的企业,像房地产、油田等。相反,制造业需要不断地支出资金,如果使用现金流量,就无法得到准确的评估结果。

通常来说,现金流量的习惯定义是:税后的净所得加上折旧费用、耗损费用、分期摊还的费用和其他的非现支出项目。根据巴菲特的解释来看,此定义的问题出在它遗漏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那就是资本支出。

企业必须将部分年度盈余花费在购置新的设备、工厂更新及其他为维持企业经济地位和单位产品价格所需的改善费用上。依照巴菲特的说法,大约有95%的美国企业所需的资本开销大约等于该企业的折旧率。他说,你可以将资本支出延迟一年左右,但是,如果长期下来仍然没有作出必要的支出,交易必然会减少。这项资本支出与企业在员工工资与技术设备上的支出一样,都是企业所必需的运营费用。

三是不会无端增加运营成本。巴菲特非常清楚,如果企业高层管理者无法将销售额转化成利润,投资就很难获利。依照巴菲特的投资经验,需要靠高成本运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常会不断增加经常性支出,相反,只需低成本运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则会设法节省各种不必要的支出和浪费。

巴菲特在处理成本费用与不必要的支出费用时,态度通常都极为强硬。对于伯克希尔的毛利率,他非常敏感。他了解任何企业经营所需的适当员工人数,同时也明白既然要销售产品,就应该有相应的支出。然而,伯克希尔没有设立法律部门,也没有设立公开或投资人关系部门。没有任何企管硕士专业人才组成策略计划部门,负责策划合并和收购等事宜。伯克希尔不雇用安全警卫、轿车司机或是秘书,公司的税后经常性支出还不到营业性盈余的1%。巴菲特指出,要是拿伯克希尔和其他营业盈余相当但经常性支出高达10%的公司做一下比较就会发现,股东们仅仅由于这些不必要的盈余性支出,就会缺失9%的股份实质价值。

四是保留盈余转化率。巴菲特声称自己的投资目标是选择能将每一美元的保留盈余转化成至少有1美元市场价值的企业。如果该企业的经营者长期以来一起将他们企业的资金作最佳的投资,那么通过这种测验方式,将能很快显示其优异的投资回报率。如果把所有的保留盈余都投资在这样的企业,并且得到高于平均水准的报酬,那么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就会呈正比例的大幅度上涨。

总之,巴菲特对股票的长期投资回报率研究得非常透彻,他始终追求的是怎样才能取得稳定的投资回报率,这是他选择长期投资的基本依据。

理解了巴菲特的投资回报原则,你就能够基本降低投资的风险,使自己的投资回报最大化。

要有一条经济护城河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投资的上市公司最好要有一条经济护城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该股票获得超额的业绩回报。

巴菲特在1999年给《财富》杂志撰写的文章中认为,投资的关键是要看这家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并且这种优势是否具有持续性。因为只有该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才能给投资者带来满意的回报。至于该公司所在的行业对社会的影响力有多大,整个产业将会增长多少倒不是最关键的。因为归根到底,你投资的是一家具体的上市公司,而不是整个行业。

巴菲特非常重视考察投资对象是否具有竞争优势,他把这种竞争优势壁垒比喻成保护企业经济城堡的护城河。

他毫不讳言地说:“我们喜欢拥有这样的城堡:有很宽的护城河,足以抵挡外来的闯入者。我们认为,所谓的护城河是不可能跨越的,并且每一年我们都让自己的管理者进一步加宽他们的护城河,即使这样做不能提高当年的盈利。我们认为我们所拥有的企业都有着又宽又大的护城河。”

在巴菲特看来,经济护城河的实质就是安全边际。企业城堡如果有了这样一条护城河,那么“盗贼”也就比较容易隔离在城堡之外。

例如,可口可乐公司曾经有一段时间的股票价格太高。在一般人眼里,这样的股票价格已经没有投资价值了,然而巴菲特依旧进行了投资,虽然外界仍有争议,但巴菲特看到的是该公司具有一条经济护城河,因此这时候投资该公司仍然安全,至少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可口可乐公司在全球饮料领域的霸主地位依然不可取代。最终的事实也已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在2000年4月举行的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在回答企业竞争优势方面的研究权威、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的提问时说,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分析和判断,是股票投资中最关键的环节。

他说,长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是任何企业经营的核心,而要理解这一点,最佳途径就是研究、分析那些已经取得长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

那么,巴菲特又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

有一次他和一群学生交流时说,在某个时期内,他会选择某一个行业,从而对其中的六七家企业进行仔细研究。这种研究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得出结论的,而不是听取任何关于这个行业的陈词滥调。

例如,巴菲特要研究一家保险公司或纸业公司,通常的方法是把自己沉浸于想象之中,想象自己如果刚刚继承了这家公司,并且这家公司是整个家族准备永远持有的唯一财产,这时候自己会如何管理这家公司,应该考虑哪些因素的影响,主要的担心是什么,竞争对手是谁,客户在哪里……

为了找到这一系列答案,他会走出办公室与别人交流、探讨,然后从与别人的谈话中得出结论,发现该企业和其他同行相比,优势在哪里,问题又在哪里。

他说,如果你能进行这样一番分析研究,那么完全可以说,你比这家公司的管理层更深刻地了解该公司。

可以说,巴菲特对价值投资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意识到了经济护城河的作用和价值。尤其是在1929年经济大萧条之后,当他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小心翼翼地寻找以资产价值为基础的安全边际时,巴菲特对经济护城河和特许经营权价值的挖掘,极大地拓展了价值投资内涵。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5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那些经理人特别专注于拓宽经济护城河,并且乐此不疲,在这方面表现得才华横溢。究其原因在于,这些经理人对他们的企业充满热情。

巴菲特认为,经济护城河是企业的主要竞争优势之一。所以,寻找具有经济护城河的投资对象,是投资者应当首先考虑的事。巴菲特一直认为,投资者投资的上市公司最好要有一条经济护城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该股票获得超额的业绩回报。

巴菲特曾经多次介绍说,他的成功经验主要是避开投资风险。他常常对自己的经理人说:“你们不要忘记,经营企业如同守城,应当先考虑挖一条深沟,以便将盗贼隔绝在城堡之外。”他进一步阐释说,我们不一定要具备杀死恶龙的本领,只要躲它远一点就可以做得很好了。

虽然外界并不赞同巴菲特的这种自我评价,纷纷认为巴菲特的成功秘诀主要在于“价值投资”而不是“价格投资”,因为他在投资股票时关注的只是企业的内在价值而不是股票价格,但毫无疑问,巴菲特投资那些拥有长期经济发展远景并且具有很强竞争优势的企业,这样的股票投资确实是很安全的。

博采众长,不断学习

投资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只有持续学习,不断进步,才有可能生存下来,才有可能发展。巴菲特无疑是一个投资天才,但这个投资天才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博采众长、不断学习的结果。股票市场风云变幻,要想适应并战胜它,就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价值投资和长期的投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开股市陷阱、降低投资风险。

在巴菲特没有确定自己的投资体系之前,他和绝大部分投资者一样做技术分析、听内幕消息。巴菲特在未满20岁时,他也炒股票。中学毕业之后,巴菲特被劝说前往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念书,但却经常泡在费城的交易所里研究股票走势图和打听内幕消息。

如果巴菲特当时继续研究走势图和打听内幕消息,现在或许已经破产或者仍是一名散户而已。但是他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他申请到本杰明·格雷厄姆执教的哥伦比亚大学就读的资格。在这所学校,格雷厄姆的苏格拉底式教学使巴菲特获益良多,他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投资体系。

可以说,对巴菲特一生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老师格雷厄姆,巴菲特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关于投资理论和财务分析方面的知识。格雷厄姆也非常欣赏这位得意门生,专门教巴菲特学习如何掌控情绪,以便在股价的涨跌中更好地把握机会。事实证明,巴菲特取得投资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情绪,始终不失理性。

对巴菲特影响最大的还有一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那就是被誉为“成长股之父”的菲利普·费雪。有一次,巴菲特在读完费雪的著作《普通股和不普通的利润》之后,把它奉为圭臬,想方设法打听作者的下落。

巴菲特见到费雪后,从他那里学到了最新的、可行的方法学。也就是说,巴菲特学到的是如何判断成功的长期投资,从而获取更丰厚的利润。

巴菲特在取得巨大成功后,并没有忘记所有给他帮助的人,他把格雷厄姆和费雪两人称为自己的“精神父亲”。当然,博采众长的巴菲特除了这两位恩师以外,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

总的来说,巴菲特学习的这群对象都不属于墨守成规的人,他们有关股票投资的观点和思想前后跨度100多年。正是这样的博采众长,才铸就了今天的巴菲特。

值得一提的是,巴菲特非常好学却又从不迷信,并不是那种食古不化的人。以费雪为例,费雪非常喜欢投资半导体和化学工业,而巴菲特则相反,他从来就不买制药股。巴菲特解释说,这种现象并不矛盾,两人都对。因为对于巴菲特来说,要知道哪家制药厂生产什么药品并不难,但如果要深入下去了解它的企业竞争优势在哪里,自己并不具备这个能力。更何况,即使是这方面的专家,也只有深入下去,紧跟产业的发展变化,才能做到胸有成竹。而费雪就不同了,他是这方面的专家,理应投资这些股票。

巴菲特认为,每个人的知识面都是十分有限的,但显而易见,丰富的知识对股市投资会有巨大帮助,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你就要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不知道的地方有多少,不知道的地方在哪里,你必须不断地、反复地问自己:“我了解这只股票吗?”

巴菲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认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想避免出现大的投资错误,就必须对自己所要投资的股票和企业进行深入地了解。

投资和体育竞赛一样,需要不断实践和练习。如果你不尝试,就永远不会赢,甚至可能输,因为别人都在进步;如果你去尝试,短期内可能会失败,但如果能从中吸取教训,将来总有一天会成功。而散户投资者总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涨跌的节奏,经常在市场过热时变得不理性,浪费大量时间去追涨杀跌,却不思考或者很少愿意思考市场发生逆转的原因,这样,就避免不了重蹈投资失败的覆辙。

“我这是‘初生牛犊不怕股,一生积蓄全赔光。’”李女士说。炒股仅一个月的李女士误将首创权证当做普通股票,在行权交易日过期之后还懵懂不知,待发现时,30万元5.7万股首创权证全部化为乌有。

“连买的东西是什么都不知道,这又能怪谁呢?”对于李女士的遭遇,炒股多年的王先生叹了口气,“总强调风险教育和风险意识,不到血流成河谁也想不起来。”可以说,包括新股民在内的不少投资者,都容易被暴利冲昏头脑,光看到别人赚钱多少,而自身的风险意识却没有。

因此,投资需要不断地学习,如果不知道什么是权证,不知道什么是股指期货,不知道什么是套期保值,怎么可能抓住这些投资产品带给你的难得机遇?而且,这种机会即使再来100次,也依然会一再错过。

归根到底,在做任何投资之前,你都必须深思熟虑,制订清晰的战略,结合所处的环境,稳步地执行下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投资风格,有些人觉得自己不能打败市场,喜欢一次性投资后长期持有;有些人希望降低投资成本,倾向于每次少量投资,长期多次不间断地投入。

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风险收益偏好的公司或者基金,然后最好逐笔少量买入,不要一次买很多。这样,如果市场走低,可以降低投资成本,退一万步说,即使市场继续大幅下跌,也还能及时停止买入,静观市场变化,等形势清晰后再做打算。如果市场走高,还能享受部分上涨收益,不至于错失良机。总之,除非你很有把握,否则,不要一次性全押上,因为这样做的风险着实太大了。

概言之,投资进入市场的时机选择很重要,也很难把握,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规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学习投资,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就是因为看起来简单,好像人人都会,却忽略了长期的积累和总结。

要想获利,就要每天进步一点,每周进行总结,根据现象,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出判断,再用自己的判断和真实的市场状况对比,出现差异时再找原因,不断地修正和深入。要记住,多问几个为什么,打破沙锅问到底,是做投资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