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巴菲特投资真经
17340600000026

第26章 巴菲特投资真经——选股思路(3)

◎ 选择的原则——对没有支付能力的顾客,不卖。

◎ 付款条件的原则——在契约书上附上付款条件。

◎ 互惠互利的原则——不强迫推销。

◎ 信用限度的原则——表明可以赊欠多少,不得超过限度。

◎ 慎重的原则——对于经常拖欠的顾客,要慎重发货。

◎ 定期收款的原则——约定期限一到,立即上门收款。

◎ 态度坚决的原则——收款时态度坚决。

◎ 断然拒绝的原则——对不可能支付货款的顾客不予发货。

犹太人的现金至上原则,是经商中最简单而又最实用的方法。不管你的对手是什么公司,是做什么样的生意,在这一点上多尝试,都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痛苦。

生活需要足够的现金,投资则近乎是一种现金游戏,期货投资者可能会对此有更刻骨铭心的认识。如果一次性把所有的资金都建仓,一旦出现亏损,强行平仓是不可避免的,这样便很容易“一无所有”。所以期货投资者都有严格的仓位操作纪律,说白了就是在执行“现金为王”的策略。

然而在股市中,我们很多投资者总是把“现金为王”抛在脑后。一旦市场上涨,满仓追涨者比比皆是,当市场下跌时,满仓者就再也没钱抄底了。更有一些投资者,在市场出现比较明显的跌势的时候,不舍得割肉,结果越套越深,账户上的资金大幅度缩水。面对当前低迷的市场,持币等待是最佳选择。只要市场平稳,现金就是最有力的枪炮。瞄准优质股票,就可以大力开炮。但要切记,不能鲁莽建仓,要踏准节奏,控制仓位。

重视投资企业的管理层品质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购买的股票,其公司管理层一定要优秀。巴菲特在并购企业时就特别注重原来的公司管理层是否非常优秀,或者说,企业收购下来后是不是有合适的管理层来负责经营。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那么这项收购他宁可放弃。应该说,巴菲特这样做很明智。

每年在伯克希尔公司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巴菲特都要刊登一小段收购企业的广告,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条件就是具备优秀的管理阶层,并且声明,伯克希尔公司无法提供这样的公司管理层,如果不具备这项条件,伯克希尔公司就不会考虑这项并购事宜。相反,如果具备这样的优秀管理层,那么伯克希尔公司将为他们及其优秀企业提供一个理想的归属。

巴菲特说,伯克希尔公司旗下的那些明星经理人通常都已经相当富有,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继续为公司效力。究其原因在于,他们能从中享受到工作的乐趣,从而散发出冲天的干劲。毫无疑问,这些公司的管理层都能站在老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这正是巴菲特对他们的最高褒奖。也就是说,如果巴菲特说某位经理人能够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时时刻刻为股东着想,这就是对这位经理人的最高评价了。

巴菲特认为,公司管理层的能力和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公司能否长期保持竞争优势,能否进一步巩固竞争优势。这是他在几十年的商业投资经验中得出的结论。

巴菲特多次提醒投资者,一定要重视投资企业的管理层品质。巴菲特说,很多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在买股票的时候只关心公司的财务报表和公司当前的赢利情况以及未来的预期收益。大多数投资者都是将钱投入了某个企业,但是却不知道这个企业的管理者是谁。在巴菲特看来,这是对自己极不负责的做法。而巴菲特在每次投资之前,除了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资金状况以及销售状况之外,还会特别关注企业领导层的能力。因为巴菲特认为,一家企业创造利润能力的90%都取决于管理层的决策,只有10%是受软件、硬件设备影响的。但是,公司赢利状况良好并不是管理层能力强的表现,因为也许换做别的管理者还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利润。所以,公司经营良好只能说明管理层的能力没有很差,仅此而已。

巴菲特对自己准备投资的公司的管理层的考察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管理者能否很好地运用资金。这个运用资金指的是管理者用钱进行再投资。企业管理者能否很好地利用资金进行再投资,或者说再投资能否取得好的效果是巴菲特对管理者进行能力衡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且这也是投资者能否取得高回报的关键性因素。

第二,管理者是否足够理智。巴菲特认为公司赚到的钱是有数的,但投资的方向却是无数的,这个时候,管理者是否足够理智,能否将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就十分关键了,而这点也是巴菲特十分关注的。

每个公司的发展都会经历不同的阶段,从起步到发展再到成熟,巴菲特最看重的只是公司成熟阶段管理者的做法。

一般来说,当公司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时候,发展速度便开始减慢。由于扩大企业规模和维护企业日常经营的花销逐步加大,以往的分配方式已经不起作用。这时候,管理者是将利润用于再投资公司的现有业务、购买成长型企业还是分配给股东,就成了巴菲特考察管理者是否理智的重要依据。在巴菲特看来,在公司已经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只有将利润分配给股东,然后让股东自行选择再投资项目才是最明智的。因为当公司已经发展成熟的时候,再投入资金发展现有业务显然是多此一举,而刚刚进入成熟阶段的企业去购买其他企业显然也是不自量力的举动,所以巴菲特认为,将利润下放给股东才是最合适的。而能够这样做的管理者自然也会得到巴菲特的赞赏,进而得到巴菲特的投资。

第三,管理者对股东是否足够坦诚。虽然巴菲特没有很多时间和旗下公司的管理人员交流,但是他总能最先掌握公司的第一手资料。因为在巴菲特的公司有一条硬性规定,那就是公司管理者必须定时向股东发布消息,而巴菲特从这些消息中就能够得到足够的信息。虽然有些公司也会向股东发布一些信息,但往往都是只发布对公司有利的信息,完全封锁对公司不利的消息。这样的公司巴菲特会第一个淘汰掉,因为巴菲特认为,只有公司管理者敢于真实、全面地向股东公布公司的经营情况,公司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对于隐瞒公司的真实业绩,篡改资料报表的企业,完全没有投资价值可言,况且自己也不会放心将钱投在这样的企业上。

在巴菲特的公司年报中,不仅有一整年的经营业绩,还有目前公司面临的问题,有时候还会有巴菲特的检讨,检讨自己投资的失误。有人认为,巴菲特之所以敢将自己的错误公之于众,是因为他有足够的信心控制局面。然而,巴菲特真实的出发点是,他认为在公司内部公开这样的信息有利于各个股东及时地掌握公司的发展现状,不仅能够得到股东的信任,还有利于公司的管理人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调整经营、管理策略,这是个一举两得的措施。

第四,看企业管理者能否抵制行业潮流驱使。所谓的行业潮流驱使,就是指管理人员的盲目跟风行为。巴菲特对行业潮流驱使的看法是,当惯例驱使发生作用时,理性是脆弱无力的。而且他还将惯例驱使的力量归纳为以下几点:公司拒绝改变经营方向;总是用光所有可支配的资金;在开展业务时,无论管理人员制订的计划有多少漏洞,工作人员都能很快地做出内容翔实的关于利润率、策略等方面的支持报告;盲目模仿、复制同行业其他公司的运行模式。这些被惯例驱使的行为很容易使公司管理人员失去判断力,从而导致公司发展停滞、产品失去竞争力,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公司破产。所以,巴菲特考察管理者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他们能否克服惯例力量的驱使。

著名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企业最高领导人最重大的决策不是解决“什么”的问题,而是解决“谁”的问题。也就是说,企业如果要保持基业长青,最关键的角色不是“战略”,而是“人”。

这一观点与巴菲特重视公司优秀管理层可谓不谋而合。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美国刮起一股银行业取消管制的冲击波。面对这股即将到来的冲击波,人人都感到迷茫、不知所措。当时的富国银行首席执行官迪克·库利说,实际上他也不知道富国银行要怎样做才能渡过解除管制的难关,因为可能出现的情况太多太多,谁都无法预料将来可能发生的所有情况,更不用说采取有效对策了。不过有一点他很清楚,那就是,只要他手下有一支最能干的管理团队,到时候就一定会船到桥头自然直。也就是说,只要公司管理层精明能干,到时候无论出现什么情况,他都能应付自如。

最后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也是巴菲特后来之所以重点投资富国银行的原因之一,因为它有一个非常优秀的管理团队。

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经常有一些杂志教导人们投资要分散,以规避风险。事实上,投资的最高境界当然是自己买股票做股东,因为投资优秀企业远远比投资最好基金的回报率高得多,而且基金投资有比例限制,再好的企业的投资额也不能超过自己总资产的10%,这样看,表面风险是小了,但实际上却是加大了风险,原因在于,好股票永远是稀缺的,基金剩余的资金只能买一些二、三流的股票。所以说,风险不是分散投资就能规避的,而是要集中力量对每项投资进行深入研究并牢牢抓住不松手。

也许大家都知道,印加帝国的首都库斯科建在海拔2000米的安第斯山山顶上。之所以跑这么高的地方居住是因为,印第安人原本是住在河边的,但是一场大洪水使得他们知道住在河边的风险太大,于是就搬到树上去住。结果大火又侵袭了他们,他们再吸取教训搬到山谷里住,结果又遇上了地震,最后搬到山顶,以为这下没有天灾了,结果人祸来了,比天灾还要可怕一万倍:西班牙的冒险家皮萨罗率领40个骑兵攻破库斯科并屠城,使拥有8万名战士的印加帝国彻底崩溃。

盲目分散风险,风险其实更大。所以说,面对风险,找出解决办法要比逃避重要得多。

说实话,从世界财富史来考察,真正的高手已经达到了“大道至简”的境界,根本不需要投资组合和分散风险。比尔·盖茨所有的财富来自于微软一只股票;巴菲特所有的财富来自于哈撒韦公司的一只股票;李嘉诚的大部分财富来源于长江实业和和记黄埔两只股票;沃顿家族所有的财富来自于沃尔玛一只股票……当然,普通人对这些顶尖高手可能没法全部模仿,但构建理财组合时切忌散、乱、差,最多不要超过5只股票或基金,而要集中在优秀公司和优秀产品上进行长期投资。因此,理财组合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不为组合而组合,而要致力于找到好东西,绝不滥竽充数。既不要贪图便宜,也不要人云亦云。

都说投资股票和基金有风险,其实应当这样看:长期投资优秀公司的股票和指数基金几乎是没有多大风险的,因为证券市场就是国家经济的反映。也许在一段时间内会下跌,但再过一段时间一定会加速补上。从长期来看,都是很平均的。实际上,预测发生什么不难,预测什么时候发生很难。所以,我们没必要预测市场什么时候上涨,只要知道肯定会上涨,然后耐心等待就可以了。因此,风险在于对事物缺乏了解,在于想在短时间内获得绝额收益而导致的铤而走险的心态。

在世界股票史上有这样一个例子。

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近郊展开的滑铁卢战役,不仅是拿破仑和威灵顿两支大军之间的生死决斗,也是成千上万投资者的巨大赌博,赢家将获得空前的财富,输家将损失惨重。伦敦股票交易市场的空气紧张到了极点,所有的人都在焦急地等待滑铁卢战役的最终结果。如果英国败了,英国的公债价格将跌进深渊;如果英国胜了,英国公债将冲上云霄。

正当两支狭路相逢的大军进行着殊死战斗时,罗斯切尔德的间谍们也在紧张地在两边的内部收集着尽可能准确的各种战况进展的情报,更多的间谍们负责随时把最新战况转送到离战场最近的罗斯切尔德情报中转站。

到傍晚时分,拿破仑的败局已定,一个名叫罗斯伍兹的快信传递员亲眼目睹了战况,他立刻骑快马奔向布鲁塞尔,然后转往奥斯坦德港。当罗斯伍兹跳上了一艘具有特别通行证的罗斯切尔德快船时,已经是深夜时分。当他于6月19日清晨到达英国福克斯顿的岸边时,内森·罗斯切尔德亲自等候在那里。内森快速打开信封,浏览了战报标题,然后策马直奔伦敦的股票交易所。

当内森快步进入股票交易所时,正在等待战报的焦急和激动的人群立刻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着内森那张毫无表情、高深莫测的脸。

这时的内森放慢了脚步,走到自己的被称为“罗斯切尔德支柱”的宝座上。此时,他脸上的肌肉仿佛像是石雕一般没有丝毫情绪显现,而交易大厅已经完全没有了往日的喧嚣,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富贵荣辱寄托在内森的眼神上。稍事片刻,内森冲着罗斯切尔德家族的交易员们递了一个深邃的眼色,大家立即一声不响地冲向交易台,开始抛售英国公债。大厅里立时就引起了一阵骚动,有些人开始交头接耳,更多的人仍然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这时,相当于数十万美元的英国公债被猛然抛向市场,公债价格开始下滑,然后更大的抛单像海潮一般一波比一波猛烈,公债的价格开始崩溃。

这时的内森依然毫无表情地靠在他的宝座上。此时,抛售变成了恐慌。

人在猛然失去理智的时候,跟随别人的行为就成了一种自我强制性行为。每个人都想立刻抛掉手中的已经毫无价值的英国公债,尽可能地留住一些残余不多的财富。经过几个小时的狂抛,英国公债已成为一片垃圾,票面价值仅剩下5%。

此时的内森像一开始一样,仍然漠然地看着这一切。他以一种不是经过长期训练绝不可能读懂的眼神轻微地闪动了一下,但这次的信号却完全不同。他身边的众多交易员又立即扑向各自的交易台,开始买进市场上能见到的每一张英国公债。

6月21日晚11点,威灵顿勋爵的信使亨利·波西终于到达了伦敦,消息是拿破仑大军在经过8个小时的苦战后被彻底打败了。

这个消息比内森的情报晚了整整一天,而内森在这一天之内,狂赚了20倍的金钱,超过了拿破仑和威灵顿几十年战争中所得到的财富的总和。

滑铁卢一战使内森一举成为英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从而主导了英国今后的公债发行,英格兰银行被内森所控制。

同样的道理,持股也不宜分散持有。选股要算成本账。很多人愿意买低价股或不出名的企业,然而,虽说低价股中确实也有不错的公司,也有可能成长为大公司,但这个概率是10%,不确定性很大。为了这10%的机会,付出了90%的精力,显然是不划算的。

投资是门艺术,取胜的关键就是要选择成功率高的策略,最大限度地降低出错的概率,这也是普通投资者应当关注大蓝筹的根本所在。中小投资者要大胆转变观念,现买一些,再利用市场的波动低位补进。股票不要太多,就好比说一生如果能交到三五个知心朋友,就很不错了。同样,一生若能握住三五只好股票,也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不必对某一类股票抱有偏见

巴菲特曾说过:“在伯克希尔,对于将来会进入哪个产业,我们并没有特定的看法。事实上,我们经常在想,对于一家大型企业的股东来说,与其追求具有远景的新创事业有时反而有害,所以我们比较偏爱专注于那些我们想要拥有的经济形态以及我们喜爱一起共事的经理人,剩下的就只看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运气找到同时具有这两项特点的组合了。”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买股票就是要投资该公司。所以,既不要过于迷信某一类或某家上市公司,也不要对某一类或某只股票有偏见。只要符合自己投资理念的股票,并且价格又合适,就可以大胆投入。

巴菲特介绍说,伯克希尔公司1993年投资了德克斯特鞋业公司,这一举措是继1991年投资HH布朗鞋业公司之后再一次投资鞋业公司。要知道,在此以前他们并没有投资鞋业公司的计划,甚至可以说对此完全不了解。因为在巴菲特看来,美国的制鞋业很难与国外进口的低价产品相竞争。巴菲特说,直到HH布朗鞋业公司的出现,才使自己改变了这种偏见。

HH布朗鞋业公司是一家管理非常优秀的鞋子、靴子制造企业。由于以前对这家公司了解不够以及巴菲特对制鞋业股票的偏见,所以巴菲特在收购该公司时设立了一个相当高的标准。可即使这样,该公司在以弗兰克为首的经营管理层的领导下,仍然取得了不同凡响的优良业绩,这令巴菲特喜出望外。

正是受到这样的鼓舞,伯克希尔公司又在1992年年末继续收购了洛威尔鞋业公司。虽然这家专门生产女鞋和护士鞋的老牌企业在管理上还需要改进,但它的经营业绩依然超出了巴菲特的预料。因此,在这之后,巴菲特又在1993年一鼓作气投资了德克斯特鞋业公司。这家公司专业生产高级男女鞋,各方面都很优秀。

巴菲特兴奋地说,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哈罗德在20岁时到制鞋厂打工,后来在1956年投资1万美元,创建了这家德克斯特鞋业公司。1958年,他的侄子也加入进来,从此两人创建了这家年产量高达750万双鞋子的大企业。

就这样,巴菲特从原来对制鞋业抱有偏见到后来一连收购了好几家这样的公司,在谈到这个转变时,他总结说,关键是这些公司有一个非常优秀的经营团队。他特别提醒说,布朗鞋业公司和德克斯特鞋业公司的优秀管理层,让这两家位于美国的制鞋企业拥有了高度竞争力,从而能够抵御来自国外的低价竞争。

巴菲特在1993年时估计,伯克希尔公司1994年在鞋类制造业方面的股票投资销售额将达到5.5亿美元,税前利润很可能会超过8500万美元。要知道,如果放在5年前,他是根本不会想到投资鞋业的,而仅仅5年过去后,伯克希尔公司在鞋类制造业上所雇用的员工人数就超过了7200人。更让巴菲特满意的是,虽然德克斯特鞋业公司非常优秀,但他们还是采取了一项正确决定,那就是把德克斯特鞋业公司的股份转换成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份。这样做,实际上就是把一家规模较小的优秀企业的全部权益转换成了一家规模较大的优秀公司的一部分权益,这是双方都乐意看到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转换并不会产生税务负担,却可以得到按照个人意愿随时进行赠予或变现的好处。如果德克斯特鞋业公司的所有者愿意,就可以通过出售股票把它变现,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把所有的钱都绑在一家私人企业里无法变成现金。

巴菲特特别看重这一点。他解释说,从税务角度以及其他理由来看,私人企业是很难通过延伸主业以外的投资来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目的的。可是私人企业的股份一旦变成伯克希尔公司股份的一部分,由于伯克希尔公司的多元化经营,德克斯特鞋业的公司股东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转投资问题。而且,哈罗德和他的侄子虽然拥有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份,却没有控制权,不像他们原来拥有的德克斯特鞋业公司的股份是有控股权的,但他们自己非常清楚,他们的身份已经是伯克希尔公司的真正合伙人了,他们将会按照自己在伯克希尔公司中所持有的股份,享有与巴菲特完全同等的股权待遇。

除此以外,他们依然可以在德克斯特鞋业公司担任原来的管理工作,不会有任何改变。伯克希尔公司一贯言出必行,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控股权和公司文化不会有任何改变,这也是可以令他们完全放心的。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应该有投资理念,但不该有偏见。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说明当初认为不能投资鞋业股票,最终却接二连三地投资此类股票,就是因为其中某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从而改变了他的看法。

通货膨胀对股市的影响

可以说,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已成为一种顽疾,不论是工业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通货膨胀,当然其程度可能有显著差异。有的国家通货膨胀率较低,表现为温和的膨胀;有的国家通货膨胀率较高,表现为恶性的或剧烈的膨胀。有时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通货膨胀的程度也是有区别的。

通货膨胀的成因在许多经济学家那里有多种不同的看法,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根源。但是,只要存在通货膨胀,那么它对经济的影响就是相同的——物价上涨,居民的实际收入下降,造成经济和政治的不安定。

那么,通货膨胀对股市有什么影响呢?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把握宏观经济走向对于判断股市的大趋势很重要。

通货膨胀是影响股票市场以及股票价格的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因素,这一因素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比较复杂,它既有刺激股票市场的作用,又有压抑股票市场的作用。

究其根源,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过多地增加货币供应量造成的。货币供应量与股票价格一般是呈正比关系,即货币供应量增大使股票价格上升,反之,货币供应量缩小则使股票价格下降,但在特殊情况下又有相反的作用。

在学术界,对于股市与通胀的关系也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通胀之下必无牛市”是较为普遍的一种观点,其理由依据是企业缺乏克服通货膨胀的技术能力和竞争手段,导致物价上涨而劳动生产率下降,股票因此下跌。另一种观点认为,通胀有利于股市的繁荣,其理由是:在通货膨胀之下,由于货币贬值,人们急于寻求保值渠道,而投资于股市、房地产市场便是重要的选择。因此,在通货膨胀之下,股价与房价同步上涨。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通货膨胀已成为一块拦路石,对股市的打击也更为显著。

分析通货膨胀对股票行市的影响,应该区分不同的通货膨胀水平。当通货膨胀处在初期,通货膨胀率低于5%时,其对股市危害并不大,且对股票价格还有推动作用。

由于货币供应量增多,开始时一般能刺激生产,而此时,企业产品的出厂价格也会有小幅上涨。大部分企业的产品销售良好,企业存货下降,公司盈利大幅度上升,公司利润增加,从而增加可分派股息。股息的增加会使股票更具吸引力,于是股票价格将上涨,出现牛市的典型特征。但当进入高通胀后,由于物价出现螺旋式上升,尤其是物价上涨超出市场预期时,股市则会出现逆转。

可见,货币供给量增加,一方面可以促进生产,扶持物价水平,阻止商品利润的下降,另一方面使得对股票的需求增加,促进股票市场的繁荣。

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引起社会商品的价格上涨,股份公司的销售收入及利润相应增加,从而使得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股利会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从而使股票需求增加,股票价格也相应上涨。

货币供给量的持续增加引起了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带来的往往是虚假的市场繁荣,造成一种企业利润普遍上升的假象。正如前文所说,保值意识使人们倾向于将货币投向贵重金属、不动产和短期债券上,股票的需求量也会增加,从而使股票价格也相应上涨。

由此可见,货币供应量的增减是影响股价升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多余部分的社会购买力就会投入到股市,从而把股价抬高;反之,如果货币供应量减少,社会购买力降低,投资就会减少,股市陷入低迷状态,因而股价也必定会受到影响。而另一方面,当通货膨胀到一定程度,通货膨胀率甚至超过了两位数时,将会推动利率上升,资金从股市中外流,从而使股价下跌。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企业经理和投资者不能明确地知道眼前盈利究竟是多少,更难预料将来的盈利水平。他们无法判断与物价有关的设备、原材料、工资等各项成本的上涨情况。另外,有关部门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这就会提高市场利率水平,从而使股票价格下降。

可见,无论是成熟股市还是新兴股市,高通胀对股市的打击作用都是十分明显的。其原因多是因为通胀伴随着高利率和经济增长的更大的不确定性,使公司的资金成本提高,公司盈利被大幅压缩,但同时提高了股东需求回报率,因此压低了股票的合理估值水平。此外,高通胀很可能伴随着或者引发本币信用的丧失,从而引发资本外逃、股市崩盘。

通货膨胀对股市产生影响,而股市同样也会对通货膨胀造成相应的影响。对于股市对通胀的影响,同样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股市上涨吸收了多余的流动性,缓解了供求关系,有利于物价稳定。如果压制股市上涨,这部分资金就可能流进商品市场,从而推动物价上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股市上涨会导致投资者的财富增加,而消费是收入与财富的增函数,财富的增加会刺激消费。而且,股市快捷的变现特点决定了虚拟财富随时可以变成真实财富。退一步说,即使投资者不变现,根据经济学原理,人们收入预期的提高也会促使消费支出的扩大,而消费的扩大就容易导致通胀压力加大。

股市上涨有利于减小通胀压力的观点,必须有一个前提才能成立,那就是货币供给总量是不变的。而在现实中,对经济有真正影响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供给,还包括这一货币供给在内的整个社会的流动性,这就引申出了货币的内生性概念,即股市上涨对购买力而言,相当于内生出一部分货币,而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容易导致通胀压力加大。显然,股市上涨减小通胀压力的说法并不成立。

而认为股市上涨容易加大通胀压力的观点,也有一个前提才能成立。

那就是,股市上涨内生出的货币绝大部分被用于消费,这种投资所带来的更多的是财产性收入的增加,或者说,这种投资所带来的收益可能沉淀下来,而不是被消费掉。当股市上涨时,人们容易放大对未来的盈利预期,从而更愿意长期持有股票。

对通货膨胀来说,股神巴菲特感到担忧,认为它是比任何税收都更具劫掠性的一种税。但是,估计没有谁能达到股神的投资水准,因此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投资股市需要更为谨慎。

宏观经济学告诉我们,通胀有很大的惯性。在经济不出现严重衰退的情况下,要把两位数的通胀率下降到安全区,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因此,绝不能通胀率稍有下降,便屈从于各种压力,放松与通胀作战的努力,使其卷土重来。这样,经济就会处于热冷交替的巨幅震荡之中,这对经济和股市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