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巴菲特投资真经
17340600000020

第20章 巴菲特投资真经——投资习惯(1)

投资明星企业

巴菲特坦言,选择一个优秀的明星企业,比高超的投资技巧和丰富的信息渠道更重要,因为这是你能达到投资目标的唯一保证。

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买了糟糕的股票就犹如选择了一条漏水的船出航,任你的驾船技巧和本事再怎么大,早晚还是要沉的。同样,在投资中选对一只股票也是至关重要的。巴菲特的“必须投资明星企业”这一理念恰恰就是要告诉你如何选择正确的股票来赚钱,如何找到那只安全的船驶向财富的海洋。

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多年来一直保持赢利的成绩上看,巴菲特在股票市场所寻找的是一种方法,用以挑选出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

巴菲特之所以总能找到为他赚钱的股票,是因为他经常只收购公司的一个部分,而不是整个公司,因此不需要为此支付高额的溢价。

举例来说,某个公司在进行整体出售的时候,公司的交易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开的,因此,公司一般按全部价格售给出价最高的买主。但是,在股票市场上的情况却不是这样:你可以在不为大众所注意,没有竞争的情况下,选择购买股票或是公司的部分股份。更为有利的是,你可以在自己选择的时间里进行操作。

当然,作为一名股票投资者,可以不必完全赞同巴菲特“挥棒击球”的方法。就像巴菲特所说的那样,你可以再等一会儿,“在距离击打中心上面两英寸的位置作出最完美的击球。”

巴菲特进一步解释说:“投资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活动,因为你从来不需要挥棒。你只需要站在击球线上,等投球手把股票的价格投给你——比如,美孚石油58美元!通用汽车47美元!美国钢铁39美元……而且没有人要求你一定要击球,就是你错过了机会也不会受到惩罚。你可以用一整天的时间等待你希望得到的投球,然后,当投球手睡觉的时候,你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走过去击球。”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巴菲特选择投资目标企业的态度如同选择结婚对象一样。他曾说过:“在伯克希尔所有的投资活动中,最让我和我的老朋友查理兴奋的事情,莫过于买入一家我们所喜爱、相信且由敬重的人管理的,具有出众的经济前景的卓越企业。而这种买入机会难得一见,但我们始终在寻找。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的态度与寻找终身伴侣的态度完全相同。我们需要积极的行动、高昂的兴趣和开放的思维,但并不需要急于求成。”

在发现明星企业的过程中,巴菲特认为,衡量企业的管理要比衡量它的财务业绩更难。原因很简单,人比数字要复杂得多。许多股票分析家都认为,由于对人的活动的衡量是模糊不清的,因而投资者不可能很有把握地衡量一个企业的管理价值,没有小数点就意味着没什么可衡量的。另外,巴菲特认为公司的管理价值是完全可以在公司的业绩统计中显示出来的,这其中包括销售业绩、边际利润以及资本回报业绩,除此之外的其他衡量尺度则是多余的。

那么,如何寻找超级明星企业呢?

对于投资来说,关键不是确定某个产业对社会的影响力有多大或者这个产业将会增长多少,而是要确定任何一家选定的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更重要的是确定这种优势的持续性,那些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的企业能为投资者带来满意的回报。

一个公司的主业之所以能够长期稳定,其根本原因在于其所在产业具有长期的稳定性。而那些经常甚至很快发生重大变化的产业,如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等,巴菲特则认为其产业本身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难以对其长期前景进行可靠地预测,所以巴菲特从不投资高科技等容易变化的不稳定产业。其投资原则最大的特点是持股经常达到几年甚至十几年之久。巴菲特之所以如此大胆长期持有,是因为他坚信他投资的企业和产业在未来长期内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巴菲特的产业选择经验表明,决定产业长期稳定性的产业演变对于投资分析非常重要。产业演变将导致产业吸引力及产业平均投资回报率的重大变化,相应企业对于产业演变的战略反应是否适当将导致企业竞争优势发生较大变化。

巴菲特认为,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及其可持续性是关键,他一再强调投资人应该去寻找和发现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作为投资的首选目标。

巴菲特之所以强调要投资于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是因为对于长期投资来说,股价最终取决于公司的内在价值,而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的经济命运要远远优于那些一般企业。它们能够持续创造更大的价值增值,从而为股东带来更大的财富增值。

从企业价值增值能力的角度来看,公司竞争优势就是指一个公司向客户提供具有某种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一种优势。依赖于这种优势,该企业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超出所在产业平均水平的价值增值能力。

由于优秀企业相对于普通企业具有超额价值能力且为数很少,能够以合理的价格买到大量股票的优秀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因此,与格雷厄姆投资普通公司的短期投资和分散投资不同,巴菲特集中投资于具有高于产业平均水平的超额盈利能力的优秀公司,并对其股票长期持有,这使他比格雷厄姆获得了更多的投资利润。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股票的长期投资对象,要首选那些主营业务简单、业绩增长稳定的公司,以便在长期的持股中慢慢分享其发展成果,日积月累,所得回报会比短线炒作更加可观。

不被市场情绪所左右

投资大师们的精神状态有个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他们可以彻底摆脱情绪的控制。不管市场中发生了什么,他们的情绪都不会受到影响。当然,他们或许会快乐或悲伤,或恼怒或激动,但他们有能力迅速将这些情绪抛在一边,让大脑清醒起来。

如果你被个人情绪左右了,那么你在风险面前就是极为脆弱的。被情绪征服的投资者常常畏首畏尾,无休止地苦思应该怎么做。为了缓解压力,他们往往不顾赔本而以撤退收场。

巴菲特凭借他的投资方法实现了必要的情绪分离。他关注的是企业质量,唯一担心的是他的那些投资是否一直符合他的标准。如果是,他会高兴,而不管市场如何评价它们。如果他持有的一只股票不再符合他的标准,他会把它卖掉,不管市价如何。巴菲特根本不关心市场动向,难怪他经常说就算股市关闭十年他也不在乎。

历史多次表明,投资者的情绪容易被市场走势所鼓舞或冲击。当本能的从众心理使投资者被市场所控制时,即使最坚定的投资者也会突然改变,作出非理性的选择。此时理性让位于情绪,头脑让位于本能,坚定让位于易变。这种被情绪绑架的投资,会让投资者蒙受巨大的损失。

毫无疑问,市场对投资者的情绪具有强大的感染能力,情绪越强烈,波动越剧烈。据此,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中写道:“一名真正的投资者,就要注意规避风险,要坚决规避情绪波动对投资的影响。”巴菲特也许深知这一点,因此待在远离金融中心的小城市,以免受到尘世的困扰。因此,对一个聪明的投资者来说,不要时时关注市场的一举一动,不要被市场群体性的盲思所困扰,而要跳出圈外,冷静地看待群体的迷惘。

孟山度公司前CEO亨德里克·维费利说:“促使很多人成功的最大推动因素就是惧怕失败,它不是对结果的惧怕,只是对失败的惧怕。失败是每个人都不想要的,这种惧怕让我摆脱困境。”是的,人们都“惧怕失败”,尽管我们常常以为成功的人都是为了“成功的荣耀”而奋斗,但更真实、更本能的因素却是“惧怕失败”。

同样,我们也不想被非理性牢牢控制。未来的不确定性使我们恐惧,使我们产生非理性的情绪。当我们处理不确定性问题时,很有用的一点是对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做一个完整的评估,这个习惯可以减少你高估或者低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的可能性。它还可以指导你的学习。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缺少什么,那你也不会知道什么样的信息可以改善你的知识结构。而且,了解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合理地尊重不确定性并关注可能性,坦然面对自己的非理性情绪而不是被非理性情绪所左右,会使我们不断地继续寻找更多的信息,质疑常规的思考模式,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判断力。

作为一个聪明的投资者,应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被市场情绪所误导,让非理性情绪锐化我们的每一次思考和行动,坚持用理性思维分析各种机会和风险,理性投资,以获取自己所能理解和把握的收益。

巴菲特认为,投资切忌受市场情绪的干扰,从而导致错误决策。要想在长期的投资中取得成功,智商并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商更重要的是情商。智商高不如情商高,这一点已经越来越受人重视。巴菲特说,他周围的许多人智商都比他高,工作时间更长、更努力,但他的特长是更理性,善于掌控情绪。他说,你必须能够控制住自己,不让情绪左右你的理智。

保持理性,才能战胜不理性的市场。我们没有必要和别人比聪明,但却有必要和别人比自制力。

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认为,对待股票价格波动的正确态度是所有成功的股票投资的试金石。从经验来看,成功的股票投资者,往往都是那些个性稳定的人。如果你具有数学、财务、会计方面的高超能力,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你就很难从股票投资中获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许多人读书很聪明,可是走向社会后却混得不好,往往就证明了这一点。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股票投资当然也不例外。

从这一观点出发,巴菲特认为,决定股票投资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投资者的性格而不是他的能力。他说,他个人认为,目前的证券分析和50年前没什么不同,他也根本没有再去学习股票投资的基本原则。投资者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模式,其中大部分内容都可以从格雷厄姆所写的《聪明的投资人》一书中学到。现在的关键是,在学了这些东西后,要用心去思考真正下工夫就能充分了解的股票,再加上合适的性格,股票投资就会做得更好。

1970年初,面对美国股市踉踉跄跄下跌的趋势,巴菲特的内心十分平静。而当华尔街的著名股票随之而来一个接一个猛跌,股市一片混乱之际,巴菲特天生的猎人本性反而再次复苏了。

经过认真调查和筛选,巴菲特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报刊业。他果断出击,从1973年中期开始悄悄买入华盛顿邮报的股票,因为经过计算,他发现当时的股票买入价格还不到该企业内在价值的1/4,这注定是一笔获利丰厚的买卖。而这时候的其他投资者,却可能因为受到情绪波动,早就忘记了这一点。

后来,他收购的股票越来越多,使得华盛顿邮报总裁凯瑟琳·格雷厄姆坐立不安,因为她实在不知道是哪路神仙在大量收购她的股票。

1974年,当她终于得知那个神秘人物是巴菲特时,恳请巴菲特手下留情,不要再买她的股票了,因为这是她父亲传下的基业。巴菲特答应了她的要求,但交换条件是要在华盛顿邮报董事会里有一个位子。

就这样,巴菲特和她成了很好的合作伙伴。由于他的介入,使得华盛顿邮报利润大增,年平均利润增长率高达30%。

后来,除了1985年根据持股比例在股票回购中卖给公司的股份以外,伯克希尔公司一直持有当初购入的这些股票,投资收益为22亿美元,足足上涨了220倍。

在这个案例中,巴菲特收购华盛顿邮报与其说是他目光敏锐,找到了这样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倒不如说是他善于掌控自己的情绪,从股市狂跌中镇定自若,这才发现了一只潜力股。

如果他也像其他投资者那样不敢进入股市,总是一再地等等看,就很难以较低的价位取得10年内20倍的投资回报。

巴菲特的合作伙伴芒格,有一次在斯坦福法学院演讲时透露,很早以前,他和巴菲特在明白了拥有某种性格能够使自己取得更大的成功时,就努力去强化这种性格。由此可见,不断学习并强化训练,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不被市场情绪左右,是投资制胜的法宝。

投资离不开数学问题

当沃伦·巴菲特还是一个孩童的时候,就已经对数字颇为着迷。我们已经知道他年纪轻轻就已开始进行普通股投资,但其与数字的关系之深之广,且大大超出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范围却是鲜为人知的。当他在没有思考股市时,年轻的巴菲特总是在着手解决数学难题。

而今的巴菲特被数字包围了,而且包围他的不仅仅是股市数字。伯克希尔的保险业务是所有业务中最具数学挑战的业务,也是统计学和概率论中必讲的一课。当巴菲特没有想他的保险和证券业务时,他在思考他的最大业余爱好——桥牌。巴菲特自大学时代起就热衷于打桥牌,现在仍每周打几个小时。如果他不能与人面对面地打牌,他就会在网上与全国各地的桥牌爱好者切磋牌艺。

巴菲特认为,桥牌游戏与股市投资有许多共同点。他解释说:“它们都是有百万种推论的游戏。你有许多赖以推论的依据——已打出的和未打出的牌。所有这些推论都会告诉你概率发生的可能性,它是对智力最好的锻炼。每隔10分钟,局势都会发生变化。桥牌是关于盈亏权重的比率问题。”巴菲特说:“你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计算。”

每一个与巴菲特打过交道的人都会告诉你巴菲特具有超凡的快速计算能力。伯克希尔公司长期的股民,纽约券商克里斯·斯塔夫罗回忆起他第一次与巴菲特约见的情景时说:“我问他是否使用过计算器。”巴菲特回答说:“我从来没有用过计算器,也不知道怎样使用它。”

斯塔夫罗紧追不舍地问:“那么你如何进行繁杂的计算呢?难道你有天赋吗?”

巴菲特说:“没有,没有,我只是与数字打交道的时间太长了,我有些数字感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