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巴菲特投资真经
17340600000014

第14章 巴菲特人生哲学——人生信条(2)

巴菲特持有一只股票在10年以上的情况是常见的。据初步统计,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确是一个十分钟情的投资者。

保持对一只股票的长期持有,是他获利的基本理念。他寻找的是优秀企业的股票,而且,总是能够在这些公司的股票处于最低价的时候出手购买,获得最大的利润。

巴菲特在投资中,看准那些在未来升值空间更大的名牌企业。一旦选中,就矢志不渝,忠心耿耿。就像他投资吉列和可口可乐,都是在企业低迷的时候买进的。他就是抱定打长期的投资战,做的就是长远的生意。

巴菲特能够做到投资一个爱一个,投资一个成功一个,做到自己和投资企业同衰共兴。这是难能可贵的一点,能充分显示出一个真正的投资大家的风范。

在现代生活中,由于工作任务紧、压力大,很多上班族都喜欢在办公室抽屉内备一些小零食,疲倦时吃颗话梅,冲杯咖啡,讲个笑话,既能提神解乏,又能稍稍放松一会儿,缓解压力。现代社会讲求“人性化办公”,在不妨碍工作的前提下,偶尔吃点零食、闲聊几句、简短地接打个私人电话,相信上司和同事也都能理解,不会过分苛责。

然而,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把办公室当成家一样,自由散漫、无所顾忌,不但会影响一个人的职业形象和工作效率,还会干扰其他同事。

只有大家都专心工作,讲求效率,才能有更多的时间用来轻松生活,而轻松生活反过来又能促进工作,这样,职场人士的生活轨道才能朝着良性化的方向发展,一步步接近成功。

有一部很有励志作用的美国影片《阿甘正传》。阿甘由于智商只有70,因此只能牢记妈妈叮嘱的几句做人原则闯荡世界。在物欲横流、尔虞我诈的世界中以傻瓜的诚实、守信、宽容和无私成为楷模,感动了一代美国人,这也反映出美国人在反思自己方面所作的努力。我们也应当学习阿甘,尊重常识,坚定原则,毫不动摇。

要明白,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在工作和学习上要取得成就,三心二意、心猿意马是最大的绊脚石。人与人相比,聪明的程度相差不是很大,但如果专心的程度不同,取得的成绩就大不一样。凡是做事专心的人,往往成绩卓著;而时时分心的人,终究得不到满意的结果。

积极交往,建立一生的友谊

友谊是朋友间交往的情谊,是人们在社会上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欣赏、互相交流的纽带,也是人们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在社会交往中,那些主动进行交往活动,主动去接纳别人的人,一般来说,在人际关系上较为自信。而主动交往的稀少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自信,担心遭到拒绝,担心别人不会像自己期望的那样理解、应答,从而使自己处于窘迫的局面,伤害了自尊。事实上,问题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严重,因为在人际关系中,双方都需要适应,需要人际关系支持陌生情境。二是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有许多误解,如先同别人打招呼,在别人看来低人一等。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那些善于交往的人左右逢源,都有些世故,有些圆滑”,“我如此麻烦别人,别人会认为我无能,会讨厌我”等。

然而,如果抱着冷漠的态度,你将错过许多本来会成为你生命中重要的人。纵然像盖茨和巴菲特这样杰出、智慧的人物,也有可能与真正值得交往的人失之交臂。

十几年前,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是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彼此只闻其名,不识其人,两人之间甚至还有很深的偏见:盖茨认为巴菲特固执、小气,靠投资发财,不懂先进技术;巴菲特则认为盖茨不过是运气好,靠时髦的东西赚了钱而已。但是后来,他们成了商场上不多见的莫逆之交。巴菲特多次公开说,此生最了解他的人就是盖茨,而盖茨尊称巴菲特为自己人生的老师。

这种转变起源于他们在1991年春天的一次很重要的交往。那天,盖茨收到了一张邀请他参加华尔街CEO聚会的请帖,主讲人就是巴菲特。在会议室,同样在臆测中对对方抱有偏见的巴菲特见到盖茨后,傲慢地说:

“你就是那个传说中非常幸运的年轻人啊。”盖茨没有针锋相对,而是真诚地鞠了一躬,“我很想向前辈学习。”这出乎巴菲特的意料,心里不由对盖茨产生了好感。

离会议开始还有一段时间,巴菲特和盖茨有意坐到了一起,一个讲述,一个倾听,彼此聊到自己的童年和对世界经济的看法。两人惊奇地发现,他们有太多的共同点,都是白手起家,热衷冒险,不怕犯错误。后来,意犹未尽的巴菲特被催促着来到演讲台上,他的开场白竟然是:“在开始讲话之前,我想说的是,今天我第一次和比尔·盖茨交谈,他是一个比我聪明的人。”

随着交往的深入,盖茨逐渐认识到巴菲特是个不可多得的“真人”:

他并非一毛不拔的“铁公鸡”,而是对金钱有着超凡脱俗的深刻见解。他说“财富应该用一种良好的方式回馈给社会,而不是留给子女。”他不但支持妻子从事慈善事业,而且身体力行,计划在自己离世后,将全部遗产留给妻子,由她把这些财产捐献给慈善事业。他助人为乐,对待朋友非常真诚、信任,他的人格魅力常常打动每一个与之交往的人。

同样,在巴菲特眼里,盖茨也是个年轻有为的“真人”。2006年6月15日,盖茨宣布将逐步退出微软,专心从事慈善基金会的事业。紧随其后,6月25日,巴菲特因为妻子过早去世,决定把370亿美元的财产捐给盖茨的慈善基金会。他动情地说:“我之所以选择这个慈善基金会,一方面是因为我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健全的慈善组织,另外就是我十分信任盖茨和梅琳达,他们是我最好的朋友。”

人与人之间存在偏见,不能看到对方的“庐山真面目”,往往是彼此没有真心交往、主观臆测的后果。如果先入为主,抱着冷漠和过分警惕甚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态度,纵然像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这样有智慧、杰出的人物,也会对真正值得交往的人心存偏见,从而与之失之交臂,留下人生遗憾。所以说,积极与人交往,真心与人交往,这是洞悉真相、结交“真人”的最可靠、最必要的途径。而且,在交往的过程中,受益最大的其实还是自己。

在社会交往中,个体的知识水平与涵养直接影响着交往的效果。良好的个人形象应从点滴开始,从善如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优化个人的社交形象。

首先,要提高心理素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思想、能力、知识及心理的整体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有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社交恐惧、胆怯、羞怯、自卑、冷漠、孤独、封闭、猜疑、自傲、忌妒等不良心理,这些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拥有此类心理的人应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

其次,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应该说,每个个体都有其内在的人际魅力。人际魅力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在社交生活中的体现,这就要求每个人都要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随着交往的深入,学识更占主导地位。

在人际交往中,积极的心态能促进人采取积极的行动,而行动的结果能加深积极的心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讲究宽容、大度、尊重、欣赏、谦虚和信任,以下是几种积极交往心态的行为:

◎ 赞扬别人。赞扬是人的高级心理需求,人们大都有渴望被赞扬、被肯定的心理。

◎ 热情地为他人服务。成功的人际关系在于你观察对方的能力,做事前要想想,了解他人会想什么,需要什么,然后热情地为他们服务。

◎ 对他人报以微笑。面带微笑会给人温暖的感觉,让人感到温暖如春。

◎ 宽以待人。当你处在悔恨、内疚和痛苦之中时,你需要别人的安慰,因此要学会安慰别人。

友谊的建立和保持也是最不容易的事情。朋友间需要彼此坦诚相待、真心交往、肝胆相照,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有人说,生命就像一棵华美的树,独自成长只能享受一种果实,假若能够将自己的果实真心奉送到别人面前,又乐意让别人的枝条伸到自己的世界里,就会分享到更多香甜的果实,这就是积极交往、真心交往的秘密和价值所在。

培养良好习惯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而成功并非机缘巧遇。你可曾留意过成功者与平庸者的不同?两者的迥异之处往往在于各自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不同的习惯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你的种种习惯,或使你止步不前,或使你激流勇进。

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对我们的人生之路有很大的影响,它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催化剂。习惯的意义是宝贵的,它是人生无价的财富和资本。

事实上,失败的人和成功的人之间唯一的不同点,就在于他们有不同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一切成功的钥匙。坏的习惯,是通向失败的门。因此,要实现目标,遵守的第一个法则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全心全意去实行。

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个孩子总在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

小男孩不服气:“您就为这一点小事而谴责我?”

“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图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受益终生;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

事实正是如此,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1998年,世界巨富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应邀到华盛顿大学演讲,当学生们问“你们怎么变得比上帝还要富有”时,巴菲特的回答是:“非常简单,原因不在于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能力的事情呢?原因就在于习惯、性格和心态。”比尔·盖茨听后也表示十分赞同。

由此可见,很多成功人士都非常看重习惯的作用和影响。

习惯真的很重要,好的习惯使人立于不败之地,坏的习惯却足以毁掉人的一生。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不断地培养良好的习惯。

巴菲特认为,培养良好的习惯就是培养成功。他曾说:“如果你以资产所有者的眼光来看待,股市波动就会成为你的朋友。许多期望终生从事投资事业的投资者们……往往会失去理性。当股价上涨时,他们会喜出望外,股价下跌时,会感觉大失所望。对于食品价格的变动,他们不会显示出同样的困惑:作为一个永久的食品购买者,他们欢迎价格下落,并且会为价格上涨感到不快(只有食品的出售者才不喜欢价格下降),而引致低价位的最通常的原因是悲观情绪。我们希望在这样的氛围里进行投资。并不是我们喜欢悲观情绪,而是因为我们喜欢它们所产生的价格。乐观主义才是理性投资者真正的敌人,逆反行为同从众行为一样愚蠢。我们所需要的是思考,而不是投票表决。价格波动对于真正的投资者来说只有一种有意义的内涵。波动为其提供了这样一种机会:价格锐减时可以合理地买入,价格大幅上涨时可以合理地卖出。在其他的时间里,如果他能够忘掉股市而把注意力转移到公司的运营结果上,那么他就会做得更好。”

要知道,经常做一件事就会形成习惯,而习惯的力量是难以抗拒的。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要养成见好就收的习惯。他认为,股票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其内在价值。当股价远远超出内在价值时,投资者要克服贪婪情绪,懂得适可而止。

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有人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在生命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地除去那些妨碍我们走向完善的荆棘,我们才能有康庄大道可走,才能不断地缩小与成功的差距,直至获得成功。我们一定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将来的成功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知识改变命运

巴菲特家族祖传都非常抠门,但有两件事,一点也不抠门。

第一个族规是干活卖力气从不抠门。巴菲特家族是从法国移民到美国的,最早几代都是农民。

到了巴菲特的曾祖父西德尼这一代,他本来在家种地,后来跑到奥马哈赶马车,有些积蓄后开了一个小杂货店。他想明白了,当农民就那么多地,再勤快,一个人能干的活儿也有限,挣得钱有限。再抠门,怎么省也攒不了大钱。当商人,生意越做越大,可以雇伙计,挣得钱没有上限。从农民变成小商人,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巴菲特家族以后几代人的命运。

巴菲特的爷爷恩尼斯接下这个杂货店,将生意做得更大。他后来娶了亨瑞塔,生了5个孩子。他想清楚了,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自己和老爸只是开个小杂货店,成不了大事,发不了大财,唯一能指望改变家族命运的办法,就是让小孩受教育,上大学,成为家族第一批大学生。为了给孩子攒够学费,能干的活儿尽量多干,能赚的钱尽量多赚,能省的钱尽量多省。对别人抠门,对自己更抠门,吃糠咽菜也要把5个孩子全部供出来。

结果,老大拿到地质学硕士,老二拿到化学博士,老三、老四和唯一的女儿都在内布拉斯州最好的大学读了本科。

要知道,在19世纪20年代,在美国中部一个农业大州,一对开杂货店的老人家培养出5个大学生,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此,巴菲特家族立下第二个族规:什么都可以抠门,小孩子上学读书不能抠门。

巴菲特的老爸大学毕业后,先是在银行当股票经纪人。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后,银行倒闭,失业在家,决心独立创业,办了个股票经纪公司,结果前四个月一单生意也没做成。巴菲特的妈妈非常抠门,为了省公交车钱,常常步行十几里路去商店买东西。

尽管后来巴菲特老爸的生意好了,越做越大,买了大房子,买了辆好车,生活条件好多了,但妈妈还是很抠门。给孩子们买东西,都是只买大减价后不能退不能换的特价商品,而且只买生活必需品。三个孩子想要新潮时髦的衣服和玩具,那是不可能的。

妈妈什么钱都省,但三个小孩读书的钱坚决不省。三个孩子都是大学毕业,也是爸爸妈妈原来就读的内布拉斯加州最好的大学。

巴菲特的爷爷奶奶省吃俭用培养了5个大学生,老三也就是巴菲特的爸爸后来成了美国国会议员。

巴菲特的爸爸妈妈省吃俭用培养了3个大学生,老二就是巴菲特。巴菲特从他爷爷那里受到经商的启蒙,从他爸爸那里受到了股票投资的启蒙,后来上大学读研究生又得到了投资大师格雷厄姆的教诲,最终收购伯克希尔公司,一手做投资,一手做收购,成为身家数百亿美元的世界富豪。

知识改变命运,改变了巴菲特家族的命运,也改变了巴菲特的命运。如果不读书,他和他的爸爸最多不过是继承祖上的杂货店当个小老板罢了。

“要想成功地进行投资,你不需要懂得什么Beta值、有效市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期权定价或是新兴市场,事实上大家最好对这些东西一无所知。

当然,我的这种看法与大多数商学院的主流观点有着根本的不同,这些商学院的金融课程主要就是那些东西。我们认为,学习投资的学生们只需要接受两门课程的良好教育就足够了,一门是如何评估企业的价值,另一门是如何思考市场价格。”

“由于价值的概念非常简单,所以没有教授愿意教它。如果你已经取得博士学位,而且用很多年学习运用数学模型进行复杂的计算,然后你再来学习价值投资,这就好像一个基督徒去神学院学习,却发现只要懂得十诫就足够了。”

巴菲特对商学院的教育体系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商学院非常重视复杂的模式,却忽视了简单的模式,但是,简单的模式却往往更有效。”巴菲特甚至认为,成功的投资并不需要高等数学知识,“如果高等数学是必需的,我就得回去送报纸了,我从来没发现高等数学在投资中有什么作用。你不需要成为一个火箭专家。投资并不是一个智商为160的人就能击败智商为130的人的游戏。”

正如巴菲特所说,学习投资很简单,只要愿意读书就行了。当然,巴菲特阅读的不仅仅是格雷厄姆一个人的著作,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我只学习格雷厄姆一个人的思想,就不会像今天这么富有。”

子女教育是人生中的大事

子女教育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不论智力、能力还是人格、性格,都有赖于在教育中提升和完善。

父母是家庭的主导,家庭氛围和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教养方法,基本上决定了子女的人格和性格。

有一次在股东大会上,有人问巴菲特,小孩子要学习投资,最好从什么事做起?

巴菲特建议,从送报纸开始,也许是一个好主意。当然,巴菲特是从他个人经验而言。而在巴菲特的家庭中,他对孩子的教育也很好地体现出了这一点。在他的子女的眼里,他们的父亲不是名人,他们也不是和世界上第二富有的人一起长大的。他们从父亲身上诚实、正直、友爱、宽容的品质意识到人生的意义在于用慈善来帮助世界,而不是对父亲的亿万财产展开尔虞我诈的争夺。

众所周知,巴菲特是个质朴的人,而他的子女也继承了这一点:他的大女儿是奥马哈一家针织品商店的老板;大儿子豪伊是伊利诺斯州的一名普通农民;小儿子皮特是纽约的一位音乐家。巴菲特评价说:“这三个孩子都很聪明,有很好的判断力,他们都是正派的好人。”

正因为相信自己的孩子都是正派的好人,因此巴菲特在三年前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票的300亿美元捐赠给比尔·盖茨基金会的同时,也给三个孩子各10亿美元的资金,希望孩子们能利用这些钱建立起自己的慈善事业。

这样的厚待可是迄今为止孩子们从巴菲特那里得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在生活中,巴菲特对孩子们似乎吝啬得很。巴菲特曾给豪伊买下了他现在经营的农场,而要求豪伊必须按期缴纳租金,否则立即收回。

巴菲特对小儿子皮特音乐事业的支持绝对限于金钱之外。当年,皮特搬到密尔沃基市前,开口向父亲借钱,这是皮特唯一一次向父亲借钱,却被拒绝了。巴菲特的理由是:“钱会让我们纯洁的父子关系变得复杂。”

后来皮特气愤地去银行贷了款。他说:“在还贷的过程中,我学到的远比从父亲那里接受无息贷款多得多。现在想来,父亲的观点对极了。”

在很早以前,巴菲特就对孩子们说,他的全部财产都将捐给慈善机构。“我给你们足够的自由,但你们的钱却不会用吨来计算。”在一封写给子女的公开信中,巴菲特写道:“我想我很幸运,我的三个孩子能用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为身边的人做出些贡献。”虽然没有明示,但巴菲特却表达了自己的愿望,那就是希望子女们亲自管理自己的资产,并引导他们做慈善事业。

三个子女兢兢业业地经营着10亿美元的基金,他们都知道,自己手中的基金只不过是父亲巴菲特慈善事业的一部分罢了,而且,聚光灯对准的也不是他们,而是他们的老爸。

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对这份工作的认可。尽管他们因为做慈善而耽误了自己的其他事业,但作为亿万富翁的子女,他们却从中悟到了巴菲特对自己的最大关爱,他们知道父亲不希望自己的财产成为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而是要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一片成功的天地。

孩子在每个家庭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能否健康快乐地成长,将来又能否成为有益于社会、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的合格公民,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良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教育好后代,作为家长的我们责无旁贷。那我们又该如何开展家庭教育呢?

◎ 营造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孩子们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他们会对周围所见到的事物进行分析和判断。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然会产生一些疑问和异议,并很想通过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来表达其思想,因此,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是很有必要的。

让孩子们都能直接参与到家庭的日常事务中来,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家庭里的重要一员,同时也觉得父母无时不在尊重和关心着他们,反过来他们也会自觉地尊重和关心父母。久而久之,他们也就逐渐形成了对家庭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从而为建设好这个家庭而努力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 言传身教,做子女的表率

小孩子的模仿力很强,这一点人所共知,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涉世未深,对某些事物的是与非缺乏客观、全面而成熟的分析,往往只是凭直觉去妄下结论和盲目跟从,平时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很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子女行为习惯的形成。因此,作为家长,平时在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都应小心谨慎。

◎ 增强孩子的竞争意识,提高子女的学习积极性在当今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里,各行各业的竞争都十分激烈。竞争的本钱来自于个人的自身素质,而高素质的形成又依赖于文化知识的学习。

因此,增强孩子们的竞争意识,对于提高子女的学习积极性有着十分必要的意义。在这个方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通过电台、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平台对各地招生和招工等情况的报道以及身边所发生的真实事例,为子女进行耐心、细致的分析,教育他们要有危机感,凡事做到未雨绸缪,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 密切关注子女的学业,多与相关的老师沟通学习是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学业则是学生学习情况的具体体现,因此,关注子女的学业情况是很重要的。作为家长,平时应坚持做到每天都过问一下子女当天在校的表现,还要坚持做到每天都亲自督促和检查子女当天作业和复习的完成情况。

要知道,子女的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又漫长的工作。谁想一下子穷尽教育孩子的妙处,并超越孩子的接受限度,最终反而有害。子女教育不仅仅是父母的事,也涉及每一个能够影响孩子成长,共同构成家庭环境的家庭成员。所以做好子女教育,才能培养出子女良好的品性。总之,尊重子女的人权和尊严,以平等的心态善待子女,爱而不宠,加深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子女自然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