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犹太商人羊皮卷
17338600000007

第7章 冒险致富(2)

然而,命运不但没有赐福给她,反而把她逼上更加痛苦的渊薮。8岁时,她又因患病离开了学校,中断了学业。夜晚,她常常流着无奈的泪,期盼着天明。她只好终日坐在床上与书为伴了。一个明媚的夏日,心烦意乱又十分孤独的戈迪默,偷偷地走上了大街,她想从车水马龙的街面上获取一点快乐。突然,她被一块不大不小的木牌所吸引,并久久不愿离开:“斯普林斯图书馆”,她欣喜若狂,早已将课本读熟了的她,最渴望的莫过于读书了。

此后,她一头扎进了这家图书馆,整日泡在书堆里。图书馆下班铃响了,她却一头钻到桌子底下,等图书馆的大门确实锁上了,她才钻出来,在这自由自在的王国里,她尽情而贪婪地吸吮着知识的营养。无数个日夜,使她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终于她那嫩弱的小手拿起了笔,一股股似喷泉一样的情感流淌到了白纸上。那年,她刚刚9岁,文学生涯就此开始。出人意料的是,15岁时,她的第一篇小说在当地一家文学杂志上发表了。然而,不认识她的人,谁也不知道小说竟出自一位少女之手。

几年以后,戈迪默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说谎的日子》问世。优美的笔调、深刻的思想内涵,轰动了当时的文坛。戏剧界、文学界几乎同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位非同一般的女作家——内丁·戈迪默。

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戈迪默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漫长的创作生涯,她相继写出10部长篇小说和200篇短篇小说。多产伴着上等的质量使她连连获奖:她的《星期五的足迹》获英国史密斯奖;之后她意外地又获得了英国的文学奖。

创作上的黄金季节,使戈迪默越发勤奋刻苦。她说:“我要用心血浸泡笔端,讴歌黑人生活。”满腔的热忱很快就得到报答。她的《对体面的追求》一出版,就成为成名之作,受到了瑞典文学院的注意。

接着,她创作的《没落的资产阶级世界》、《陌生人的世界》和《上宾》等佳作,轻而易举地打入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角逐圈。

然而,就在她春风得意、乘风扬帆之时,一个浪头伴一个漩涡使她又几经挫折——瑞典文学院几次将她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但每次都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如愿以偿。面对打击,这位弱女性有些失望,她曾在自己的著作扉页上,庄重地写下:“内丁·戈迪默获诺贝尔文学奖”,然后在括号内写上“失败”两字。然而,暂时的失望并没影响她对事业的追求,她一刻也没放松过文学创作。终于,她从荆棘中闯出了一条成功的路。

罗森沃德是全美最大的百货公司西尔斯—娄巴克公司的最大股东,他也是全美20世纪商界风云人物。然而,这个做服装生意起家的富翁却也经历了许多创业时的失败与艰辛。

罗森沃德于1862年出生在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少年时随家人移居北美,定居在伊利诺依州斯普林菲尔德市。

罗森沃德的家境不好,为了维持生活,中学毕业后,他就到纽约的服装店当跑腿,做些杂工。罗森沃德从年幼时就受犹太人的教育影响,这使他拥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确信凡人皆有出头日,一个人只要选定了目标,然后坚持不懈地往目标迈进,百折不挠,胜利一定会酬报有心人的。罗森沃德本着这种精神,十分卖力地赚了几百块钱。

“我要当一个服装老板。”这是罗森沃德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除了在工作中留心学习和注意动态外,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用于学习商业知识,找有关的书刊阅读。到1884年,他自认为有些经验和小额本金了,决定自己开家服装店。可是,他的商店门可罗雀,生意极为不佳,经营了一年多,把多年辛苦积蓄的一点点血汗钱全部赔光了,商店只好关门,罗森沃德垂头丧气地离开纽约,回伊利诺依州去。

痛定思痛,罗森沃德反复思考自己失败的原因。最后,他找出了缘由:服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但又是一种装饰品,它既要实用,又要新颖,这才能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而自己经营的服装店,没有自己的特色,也没有任何新意,再加上自己的商店未建立起商誉,没有销售渠道,那是注定要失败的。针对自己出师不利的原因,罗森沃德决心改进。他毫不气馁,继续学习和研究服装的经营办法。他一边到服装设计学校去学习,一边进行服装市场调查,特别是对世界各国时装进行专门研究。一年后,他对服装设计很有心得,对市场行情也看得较为清楚。于是,决定重整旗鼓,于是,他向朋友借来几百美元,先在芝加哥开设一间只有10多平方米的服装加工店。他的服装店除了展出他亲自设计的新款服式图样外,还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对已定型的服饰改进,甚至完全按顾客的口述要求重新设计。因为他的服装设计款式多,新颖精美,再加上灵活经营,很快博得了客户的欣赏,生意十分兴旺。两年后,他把自己的服装加工店扩大了数十倍,并把服装店改为服装公司,大批量生产各种时装。从此以后,他的财源广进,声名鹊起。

在人生的游戏中,失败时常发生,每个人都不必悲观,因为失败并不意味着没有希望,相反“失败”是成功之母,活用失败与错误,是自我教育和提高的有效途径。商场如战场,成功的背后可能有更多失败的辛酸。作为商人,面对失败,就应该像爱迪生那样坦然而绝不气馁。爱迪生一生有上千项科技发明,当有人问他经过许多次试验却失败了的时候,是否会感到心灰意冷,他回答说:“不,我抛弃了错误的试验,重新采取别的方法,绝不沮丧!”的确,面对失败,一定要记住,不应气馁!现代管理学的说法就是:失败就是我们的学习曲线和经验曲线的自变量,只有经历失败,才会汲取教训和积累经验,为下一次作准备。

机遇:瞬间的命运

“我见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赢,力战的未必得胜,智慧的未必得粮食,明哲的未必得资财,灵巧的未必得喜悦,所临到众人的,是在乎当时的机会。”

——《羊皮卷》

抓住了机会,所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不费力气地获得成功,而失去了机会就会让自己费力。

机遇往往在瞬间就决定了人生和事业的命运,抓住了机遇,就彻底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前途。机遇,是瞬间的命运。

犹太拉比告诫人们:“抓住好东西,无论它多么微不足道;伸手把它抓住,不要让它溜掉。”

伯纳德·巴鲁克是著名的美国犹太实业家、政治家和哲人,20多岁就已经成为尽人皆知的百万富翁。同时,在政坛上也鹏程万里,呼风唤雨,从而赢得事业、权力的双丰收。1916年,他被总统威尔逊任命为“国防委员会”顾问和“原材料、矿物和金属管理委员会”主席。事隔不久又被政府任命为“军火工业委员会”主席。1946年,巴鲁克的政绩又跃上一个新台阶,他有幸成为美国驻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的代表,在70多岁的高龄时雄风不减。当年,他曾提出过建立一个以控制原子能的使用和检查所有原子能设施的国际权威的著名计划——“巴鲁克计划”。

和别的犹太商人一样,巴鲁克在创业伊始时也历尽千辛万苦,正是因为他拥有一双善于发现事物之间联系的眼睛,在常人看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巴鲁克却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从这种联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意机会,并一夜暴富。

1899年,即巴鲁克28岁那年的7月3日晚上,巴鲁克在家里忽然听到广播里传来消息说,联邦政府的海军在圣地亚哥将西班牙舰队消灭。这意味着很久以前爆发的美西战争即将告一段落。

7月3日,这天正好是星期天,第二天即7月4日,也就是星期一,一般而言,证券交易所在星期一不营业,但私人的交易所则依旧工作。巴鲁克马上意识到,如果他能在黎明前赶到自己的办公室大把吃进股票,那么就能大赚一笔。

在19世纪末惟一能跑长途的只有火车,但火车晚上不运行。在这种让人干着急的情况之下,巴鲁克在火车站个人承包了一列专车,火速赶到自己的办公室,做了几笔让人羡慕的生意。

冒险是上帝对勇士的最高嘉奖。不敢冒险的人就没有福气接受上帝恩赐给人的财富。

犹太人是天生的冒险家,他们在危险中自由地畅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犹太大亨们个个都经历过各种各样的风险,他们在风险的惊涛骇浪中自由地活动,做了一场又一场风险的游戏。商业从来不是平静的港口,那些不敢冒险,不善于冒险的人,是上天给了他们成为富翁的机会,但是不敢接受的人,这也是他们缺乏商业素质的表现。

冒险意味着在任何时候都是主动出击,不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他们投机屡屡成功,这要归功于他们高度灵敏的嗅觉。

有不少成功的商人,在别人问到他有什么成功的秘诀时,会说这么一句话:我运气好。生意场上果真有运气吗?如果有的话,这运气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命中注定的,还是偶然碰上的?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在19世纪50年代,加利福尼亚一带曾出现过一次淘金热。年轻的犹太人列瓦伊·斯特劳斯听说这件事赶去的时候,为时已晚,从沙里淘金已到了尾声。他随身带了一大卷斜纹布,本想卖给制作帐篷的商人,赚点钱作为立足的资本,谁知到了那里才发现,人们不需要帐篷,却需要结实耐穿的裤子,因为人们整天同泥和水打交道,裤子坏得特别快。于是,世界上第一条牛仔裤诞生了。

后来,列瓦伊·斯特劳斯又在裤子的口袋旁装上铜纽扣,以增强裤子口袋的强度。此后,列瓦伊·斯特劳斯开始大批量生产这种新颖的裤子,销路极好,引得其他服装商竞相模仿,但是列瓦伊·斯特劳斯的企业一直独占鳌头,每年大约能售出100万条这样的裤子,营业额达5000万美元。

看来,生意场上的确有运气存在,列瓦伊·斯特劳斯用那斜纹布做裤子的时候,不可能会想到这种用斜纹布做成的裤子会被人叫做“牛仔裤”,也不会想到这种牛仔裤会促成服装的一次革命,更不会想到在20世纪60年代大行其道,成为最能体现那个反叛时代精神潮流的服装。

这是什么?这就是运气。生意场上有运气,但不是任何人都能撞上。那么,哪些人能撞上运气呢,或者说,运气属于哪些人呢?

这里还有一个例子,说的是金融巨头安德烈·迈耶刚出道时的故事。

迈耶本来是一个生活艰辛的巴黎印刷推销员的儿子,为了养家糊口,1914年他16岁时离开学校,成为巴黎证券交易所的一名送信员。这年夏天,迈耶撞上了他的第一次好运。他的姐夫受雇于巴黎的一家小银行——鲍尔父子银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的姐夫应征入伍了,迈耶趁机申请并获得了这个空缺职位。这不仅使他从此闯入了银行界,而且由于战争造成的金融人员大量流失,使他在16岁时就得以自由地学习这个行业所有的东西。很快,鲍尔银行有个精明的年轻人的名声就传播开来了。

法国金融界有个声誉很好的“拉扎尔兄弟”银行,1925年,拉扎尔兄弟银行的老板大卫·韦尔看上了安德烈·迈耶,他认为迈耶是个可造之材。这年迈耶27岁,大卫·韦尔问他,是否愿意加入拉扎尔。迈耶很感兴趣,但他有一个问题:我多久才能成为合伙人?大卫·韦尔未置可否,迈耶也就婉拒了这个邀请。

一年后,大卫·韦尔重提此事,并提出一个建议:迈耶可以有一年的试用期,如果他的表现有大卫·韦尔想像的那么出色,那么一年后迈耶就可以成为合伙人,反之,迈耶就得离开拉扎尔。这次迈耶立即接受了。

1927年,迈耶如愿以偿地成为拉扎尔的合伙人。但是,迈耶并没有满足这个成就,他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家:为公司出谋划策、安排交易、筹措款项,同时为银行寻找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迈耶认为这种意义上的银行业务才是拉扎尔的主要活动所在。

1928年,迈耶的运气来了——拉扎尔在这年成为雪铁龙汽车公司的主要股份持有者。当时,雪铁龙公司首次向法国汽车工业引进了赊销汽车的办法,这种办法是通过雪铁龙的一家子公司——“赊销汽车公司”,法文简称为“索瓦克”来实施的。

但是,雪铁龙的老板只把“索瓦克”当做他的汽车促销工具。而迈耶马上想到了“索瓦克”更多的用途,比如赊销家用器具,甚至房产等等,他建议由拉扎尔联合另外两家银行买下“索瓦克”,把它变成一个基础宽广的消费品赊销公司。

雪铁龙的老板认为迈耶的建议对他没有坏处只有好处,索瓦克将继续销售雪铁龙汽车,不销售其他汽车,还将从事其他领域的业务。“索瓦克”的转手,使雪铁龙不必再为开办这家相当于银行的公司提供资金,这对于资金来源相当吃紧的雪铁龙来说,是很受欢迎之举。

在而立之年,迈耶成功地策划了他的第一笔大买卖。

迈耶四处活动,他眼界挺高,想找两家最强有力的合伙者,最后找到了两家,一家是“商业投资托拉斯”,当时全美最大的消费品赊销公司之一。另一家是摩根公司,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私人银行。他们每家都答应购买股份。

合作伙伴找到了,接下来就是寻求使用“索瓦克”作为其销售机构的商业客户,他几乎立刻就与著名的电器制造公司凯尔文·耐特签订了合同。这样“索瓦克”开始运转,它给投资者带来了持续不断的滚滚利润,即使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依然如此,时至今日,它仍财源不断,势力强大。

“索瓦克”的成功,让金融界知道,迈耶是—个成熟的银行家,他不仅能设计出一个宏大的构想。而且还表现出了使这个构想得以实现的决心……

由此看来,“命运”与“运气”的含义的确是大不相同的,“命运”讲的是先天的决定与后天的选择之间的关系,以及由于两者的关系所造成的某个人的人生状态。“运气”讲的是选择,是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把握。运气是偶然的,谁能抓住这撞上门来的“运气”,就不是偶然的了。运气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那些有抱负的人、那些有超常耐力的人。因此,运气又是自己争来的,安德烈·迈耶的成功正说明了这一点。

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自己所具备的条件和优势,对自己人生的理智设计及运作,这就是“运”的含义。你选择得准确,把握得及时,设计和运作得当,你就会获得成功;如果这种选择、设计和把握恰好跟上了时代的潮流,跟上了市场的发展,那就是你的运气来了。我们常说,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在我们一生中,机会像流星一样极易逝去。它燃烧的时间虽然很短,却往往能带来巨大的能量。尤其是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也许只有那么一次小小的机会,就能让我们大发其财,成为巨富。犹太人总是这样相互鼓励说:“试着去做一件自己早就想做但却始终没有勇气去做的事,你会拥有焕然一新的人生。”

仅仅只花了六年时间,犹太人马克·奥·哈德林先生就由一名穷困潦倒的失业青年变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百万富翁。是什么使他如此神速地获得了成功?主要在于他善于把握时机。哈德林先生描述说:在他25岁的时候,他尽可能地了解有关投资和不动产的知识,一有机会便和从事房地产的朋友、亲戚聊天,暗暗为自己定下目标:在30岁时成为百万富翁。

有一天,一个房地产中间商激动地告诉他一个投资少、收益惊人的买卖:一所坐落在中产阶级住宅区的现代式房子,维护良好,房况极佳,属一流建筑。房主出价1.45万美元,由于某些原因,她必须在一月之内把房子卖掉。哈德林听后很是动心。经过还价,买卖双方定为1万美元,尽管哈德林当时银行存款不足500美元,但他觉得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机会,即使万一筹不到这笔钱,也不过要付给中间商100美元酬金而已。他毫不迟疑地和房主签了约,返身直奔城里最大的银行,以借款的形式得到了1万美元,付给了房主。他又来到另一家银行,以新购的房产作为抵押,贷款1万美元还清了第一家银行的借款。没几年,他的住户又帮他还清了第二家银行的贷款,就这样,马克·奥·哈德林先生很快成为了百万富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挑战时,你不能半梦半醒地等待着机会的自动降临,希望机会拿着一个大棒槌走到你的面前,把你敲醒,然后对你说:“啊,朋友,快抓住我吧!”如果你能一碰到机缘就能好好地加以利用,以后,你就会对于别的良机具有灵敏的感觉。你不会让它们从你面前溜走。如果一个很好的机会从你面前经过,似乎马上就要溜掉了,只要你能马上去追赶它,或许还有可能把它提回来。记住,寻找机会不能光凭等待,要努力培养自己对时机的敏锐嗅觉。要勇于发现它,也要敢于捕捉它,方能利用机会,大发其财。

堂堂正正的精明

“我讨厌模仿,如果你要成功,你应该朝着新的道路前进,不要跟随被踩烂的成功之路。”

——《羊皮卷》

商人应该十分的精明、干练,要突破现实的障碍,运用自己的精明。做商业的人真正需要的就是精明,做生意不懂得精明就是不会做生意。

犹太人善于精明,这让他们在商界占尽了便宜,他们丝毫不掩饰自己的精明,他们理直气壮地说,只有精明才有钱赚。

有一个叫菲勒的犹太富翁,他活了77岁,临死前,他让秘书在报纸上发布了一个消息,说他即将去天堂,愿意给逝去亲人的人带口信,每人收费100美元,这一看似荒唐的消息,引起了无数人的好奇心,结果他赚了10万美元。如果他能在病床上多坚持几天,可能赚得还会更多些。他的遗嘱也十分特别,他让秘书再登一则广告,说他是一位礼貌的绅士,愿意和一位有教养的女士共居一个墓穴。结果,真有一位贵妇人愿意出资5万美元和他一起长眠。

这就是“爱财如命”的犹太人,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和生命结束后也不放过赚钱的机会。在犹太人的眼里,上帝是万能的神,而金钱则是上帝。崇拜上帝,敬慕上帝是他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那么金钱就是上帝赐予的礼物。

犹太人的精明看起来很神奇,其实说开了,不过是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而已。一个事物总是有其两面性的,我们经常看到的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如果多从别人经常忽略的地方看问题,不要拘束在大家惯性思维的旧套路里面,往往就有出其不意的想法。

他们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精明就要堂堂正正,这没有什么错误,其他民族的人经常对精明的人怀有敌意,认为那是不好对付的人,其实只是因为他的心志不如别人聪明,由佩服别人的机智转为敬畏别人精明。

精明既没有违反法律,也不会妨碍自己的道德。犹太人只是用很巧妙的办法,解决了别人看起来很困难的事情,而这种精明是大家所接受的,大家也很欢迎这样精明。这就是犹太人的精明观。他们明明白白地告诉顾客“我要赚钱”,他们让别人清清楚楚地看着他们怎样赚钱。

在商务中,犹太人总是很小心地应付每一笔生意,把每一笔生意看得都很重要,他们不会因为任何原因而忽略每一笔生意所能获得的利润。他们生意场上的名言就是“每次生意都是初交。”

有一个故事就是说了一个法国人掉以轻心而被不会轻易相信别人的犹太人所戏弄:

在法国商界有个很著名的商人请一位犹太画家吃饭,宾主坐定,在等菜的时候,画家没有事情干,想练练笔,于是,就给坐在旁边的饭馆女主人画起画来。

不一会儿,速写画好了,他把自己的画递给法国人看。他果然画的不错,画上的饭馆女主人被他画得形神兼备。法国人看了连声称赞:“太棒了!太棒了!”

听到法国人的夸奖,犹太画家面对着他,开始在纸上勾勾画画起来,还不停地向他伸出大拇指。

法国商人一看犹太画家的这个架势,知道这回是给他画了,于是他迅速摆好姿势,让犹太人画家给他画。

法国人坚持着一动不动地坐着,眼看着画家一会在纸上勾画,一会又向他竖起大拇指,足足10多分钟,“好了,画好了!”画家停下笔来说道。

听到这话,法国人松了一口气,迫不及待地欠身过去看。结果不禁大吃一惊:原来画家画的根本不是那位法国商人,而是他的左手大拇指!

法国商人有点儿恼怒地说:“我特意摆好姿势,你……却捉弄人。”

犹太画家却笑着说道:“我听说你做生意很精明,所以才故意考考你。你怎么看我第一次画了别人,就能肯定我第二次一定画的就是你呢?要知道我们犹太人做什么都是和第一次不一样的啊,从这里看来,你太轻易相信别人了,这点可比我们犹太人差远了。”

法国商人不禁连连点头,开始佩服这个犹太画家了。

犹太人就是这样,从来不相信上一次的合作伙伴,哪怕自己和他们上一次合作十分愉快,到了下一次的生意上,他们还是一样地对待。要和对方认真地谈,那真是斤斤计较,似乎上次从来没有合作过一样。

犹太人和对方合作的时候,会显得十分亲热,他们会很热情地请你吃饭,和你亲切地交谈,极力和你套近乎。他们通常殷勤地劝酒,和你称兄道弟,吃饭的气氛十分热烈。他们觉得这样才显得隆重和友好。

但是,一旦离开餐厅,进入了谈判的时候,他们是丝毫不顾及刚才大家是如何“情同手足”的,他们寸步不让,你休想占到他们任何便宜。这笔生意做完了,人情也就结束了。

犹太人就是这样,哪怕同熟悉的人做生意,他们也不会因为上一次的成功合作,而放松对这次生意的各项条件、要求的审视。他们习惯于把每次生意都看做是一次独立的生意,把每次接触的商务伙伴都看做是第一次合作的伙伴。

其他民族的人也许会觉得犹太人这种做事情的逻辑很奇怪,但是他们却正是靠着这种奇怪的逻辑获取了大量的好处。

由于他们对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地对待,所以不会因为对对方先前的印象而掉以轻心。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因为熟人的面子而让他们掉进陷阱。他们更不会仅凭一面之交的熟人的面子而轻易动心,从而相信他们所说的话,也不会因为上次合作的一些小的“成功”而忽视这次的利益,也就不会轻易上别人的圈套。他们是时刻把“每次都是初交”作为自己经商活动的座右铭的。保证自己第一次辛辛苦苦争取得到的赢利,不至于在第二次生意中为顾念前情而作出的让步所断送。生意毕竟是生意,容不得“温情脉脉”,否则第一次就没有必要斤斤计较。

犹太商人深知,由于人情是作用于人的潜意识层面,往往在人们的漫不经心中被忽略了,而其厉害之处就在于使人想不到去纠正它,直到事情结果出来了,人们在大失所望甚至绝望之余,才不无懊悔地察觉自己的疏忽。

所以,“每次都是初交”实在是犹太商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由活生生的商业活动而得出的精明,而其适用范围竟然已经到达潜意识层面。只有一个创立了精神分析学的民族的商人,才会在这种极其细微、极不容易觉察的地方,有如此清晰的认识,并且驾轻就熟、游刃有余。这真是一条保持内心平衡、不被他人策动的精明。

有意思的是,对自己,犹太商人要求做到“每次都是初交”,不为别人策动;但对别人,犹太商人则精明地利用对方对“第二次”的先入之见来策动别人。

生意场上没有禁忌

“律法是相对的,政治是相对的,国界是相对的,甚至道德也是相对的,只有你承诺过的合同是永恒的。”

——《羊皮卷》

生意就是生意,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生意场上只能遵守商业规则,除此以外,日常生活中的亲情、友情、尊老爱幼、礼让、助人等等其他的伦理道德规范都必须服从商业规则。在生意场上,一切都是商品,而商品则只有一个属性,那就是增值、生钱,一切都应该服从这个最高目的。一句话,为了赚钱,一切都可以放弃,只要能赚到钱,除了犯法的事不能干,违背合同的事不能干,其他的什么都可以去做。

生意就是生意,这句话使犹太商人在进行商业操作之前,先排除了众多伦理道德规范的掣肘和情感的障碍,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眼界看得宽,手脚放得开,处处得心应手,无往而不胜。

比如一般企业家对于自己亲手创立的公司,大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甚至视之如自己的孩子,悉心呵护,终身厮守,然后传之后代,而后代对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公司,也就自然带上了一层祖先崇拜的色彩。这些做法在犹太商人看来,就显得非常可笑,因为创立公司的目的,只是为了赚钱,只要能赚钱,出售自己的公司也是生意的一种形式。

同样的道理,犹太商人在进行商业操作时,对于所借助的东西,也从来没有什么顾忌,只要是有利于赚钱,且不违犯法律,就怎么好用怎么用,完全不必考虑过多。

犹太人认为,在商场上,首要的不在于道德不道德,而在于合法不合法,只要合约是在双方完全自愿的情况下达成的,并且符合有关法规,那么结果即便是再不公正,也只能怪吃亏的一方为什么事先不考虑周全。这样一种信念的确立,为商业化大潮席卷一切领域开启了闸门,从而使与人类有关的一切事物都贴上了商品的标签,不管是宗教的、伦理的、美学的、情感的等等,统统丧失了原先神圣的光环,取而代之的,是金钱的颜色——金黄或者铜绿。

犹太民族在生活上的禁忌之多、之严格,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并且这些禁忌历经2000多年而能一以贯之,至今极少改变。但是在另一方面,犹太商人在经营商品时的百无禁忌也是在各民族中不多见的。现代世界的许多原先非商业性的领域,大都是被犹太商人打破禁区而纳入商业范围的。

对待政治也是这样,不管你是谁,只要有钱赚,犹太人照样和你做生意。当年,前苏联刚刚成立,许多商人把前苏联看做洪水猛兽,只有犹太人哈默不受局限,独辟蹊径,结果在前苏联发了大财。

成功使哈默信心大增,他想,我为什么不回国一趟,联合机器和其他产品的生产企业,与前苏联进行更多的贸易呢。他说服的第一个人是亨利·福特。福特汽车早已闻名遐迩,其创始人亨利·福特也是个有名的反苏派。哈默经人介绍与福特见了面,可是这位汽车巨擘开门见山地对他表达了反对意见,福特不否认在前苏联市场上销售自己公司的产品可以赚钱,但是,他说:“我不会运一只螺丝钉给敌人,除非前苏联换了政府。”

福特的态度非常坚决,但是哈默并没有气馁,他说:“您要是等前苏联换了政府才去那里做生意,岂不是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丢掉一个大市场吗?”哈默把自己在前苏联的见闻、经商的经历以及列宁如何对自己开绿灯的事,一五一十地讲给福特听,哈默说:“我们是商人,只管做我们的生意,而生意就是生意。”

福特对哈默的话渐渐产生了兴趣,还和哈默共进午餐。餐后,福特又陪哈默去参观自己的机械化农场,两人谈得非常投机,最后,福特终于同意哈默作为自己产品在前苏联的独家代理人。哈默从福特这里首先打开了缺口,很快又成了橡胶公司、机床公司、机械公司等许多家企业在前苏联的独家代理。

后来,在哈默的斡旋下,福特公司和前苏联政府又达成了联合兴办汽车、拖拉机生产工厂的合作协议,福特由此获得了滚滚利润,哈默自然也受益匪浅。

还有一个例子,说的是犹太商人罗恩斯坦,使用自己的美国国籍作为资本,为自己做成了一笔大生意。

斯瓦罗斯基家族是奥地利的一个世家望族,世代相传从事仿钻石饰品的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奥地利被盟军占领,法军当局要没收斯瓦罗斯基公司,理由是在大战中,该公司曾接受纳粹德国的订单,为德军生产了望远镜等军用物资。

这时,有个叫罗恩斯坦的美国籍犹太商人正在奥地利,他得知此事,立即赶到斯瓦罗斯基公司,提出他可以去同法军交涉,设法阻止法军没收斯瓦罗斯基公司。他开出的条件是:如果交涉成功,斯瓦罗斯基公司必须把公司产品的销售权让给他,并且在他有生之年,他有权从销售总额中提取10%作为报酬。

罗恩斯坦提出的条件无疑是非常苛刻的,但是他能提供的帮助,却关系着斯瓦罗斯基公司的存亡,斯瓦罗斯基公司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接受罗恩斯坦的条件。

罗恩斯坦与斯瓦罗斯基公司签好了协议,马上赶往法国司令部,郑重申述:“我,罗恩斯坦,是美国公民,我刚与斯瓦罗斯基公司达成协议,从即日起,这个公司已经成为我的公司,因而,斯瓦罗斯基公司现在已属于美国的财产,法军无权对它进行处置。”

此时,面对既成事实,法军无可奈何,只好放弃没收的计划。罗恩斯坦马上设立了斯瓦罗斯基公司的销售代理公司。这家代理公司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销售活动,就是开开发票而已,以此来确保10%的销售额能成为罗恩斯坦的利润。

国籍也可以被当做商品进行交换,这大概是只有彻底地把“生意就是生意”奉为信条的犹太商人才能想出的主意。在一般人那里,国籍是神圣的,他们会认为,用国籍来做生意,这不是对国籍的亵渎吗?

在别人走投无路之时,要挟别人屈从自己的条件,一般人大概都会把这种做法斥之为乘人之危。

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斯瓦罗斯基家族无论在当时的“勉强同意”,还是在事后的按照协议向罗恩斯坦支付的销售额10%的利润从未中断过,这说明他们与罗恩斯坦的这笔交易,对其家族毕竟还是有利的。而且,罗恩斯坦的做法,也没有明显违反有关法律的地方,不然的话,斯瓦罗斯基家族也不会毫无反抗地一直忍受着。

从“生意就是生意”这一信条的角度看,“国籍神圣”的观念和“乘人之危”的道德考虑,都是迂腐的多余的自我束缚。当一般人还在种种的道德伦理观念面前犹豫不决、徘徊不前的时候,他们已经把签好的协议拿在手中了。

哈默在天然气开采方面几经失败后,钻探终于成功,这使他非常高兴。于是他急急忙忙赶到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心中拿定主意准备同这家公司签订为期20年的天然气出售合同。没想到却碰了一鼻子灰,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三言两语就把哈默打发走了。他们说对不起,他们不需要哈默的天然气,因为他们最近已经耗费巨资准备从加拿大向旧金山修建一条天然气管道,大量的天然气可以从加拿大通过管道输来。

这对哈默来说,无疑是当头泼了一盆凉水,哈默一下子手足无措。等他冷静后,他就很快找到了一条釜底抽薪的办法,以制服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哈默赶往洛杉矶,因为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卖到该市,是天然气的直接承受单位。他与该市的议员,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他计划从拉思罗普修筑一条直到洛杉矶市的天然气管道的设想,他将以低于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和其他任何公司的价格供应天然气,以此来满足洛杉矶市的需要。议员为之心动,准备接受哈默石油公司的计划。

哈默的招数果然奏效,太平洋煤气与电力公司得到消息后,一下子六神无主,很快找到哈默表示愿意接受哈默的天然气。这时的哈默可神气了,他居高临下,提出了一系列很苛刻的条件,对方只好乖乖地接受。

哈默的成功之道——抓住机会,敢想敢做。犹太人嗜钱如命,为了赚钱,他们绞尽脑汁,用尽千方百计。

钻透法律的金洞

“即使是再坚固的城墙,也一定能找到突破口,人没有完人,所以由人制定的法律和契约也不会是完美的。”

——《羊皮卷》

没有不投机的商人,但是应该在法律的规则和许可的范围之内。在长期的法律斗争中,犹太人总结出来的是:再完善的法律里也有不可克服的漏洞,悉心研究这些法律,钻透这个漏洞,就有无尽的黄金流出来。

犹太人遵守规则,他们不会触犯明文规定的法律,但是犹太人却精于在规定之外的地方想办法。

有一个这样的犹太人的故事:

一位富翁临终之前,自己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他惟一的一个儿子还在远方无法回来,只有一个奴隶在守候。于是他就立下了遗嘱:“我死之后我的全部财产归奴隶所有,其他人不得动用,然而我儿子可任意选一件物品为他所有。”写完之后,就咽了气。

儿子回来之后,见到遗嘱不由得大怒:“父亲怎么会把他一辈子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财富全部都给了奴隶,而只给自己一件物品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去请教村里的拉比。拉比听了,微微一笑,对他说:“你父亲真是聪明,他给你留下了他的全部财产啊。你再好好看看你父亲的遗嘱吧。”

他拿起遗嘱看了半天,还是不明白,拉比只好直接说:“遗嘱上不是说得很清楚吗?让你任意选择一件物品,你选择了那个奴隶不就是选择了全部的财产吗?这样看起来,你的父亲真是十分英明啊。”

富翁的儿子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父亲这样做的良苦用心:如果父亲死了,自己不在他的身边,奴隶可能会带着财产逃走,而连丧事也不告诉他。因此,父亲才把全部财产都送给奴隶,就是为了稳住那个奴隶而让他不能逃走,好让自己回来再收回这笔遗产,所以才立下了这样的遗嘱。

从这则故事中可以看出,那个犹太人的遗嘱就有这样一个漏洞,虽然遗嘱将所有财产都给了奴隶,但其儿子只能选择一件物品。这里暗含着一个前提没有明确写出来,奴隶不会注意到,甚至连死者的儿子也没有注意到,那就是奴隶的全部财产都属于主人。这是当时社会通行的惯例,也是一个无须说明的前提。那么只要前提明确了,在此前提之下的任何规则都是不成立的,这就是这个犹太人遗产合同的关键所在。后来,正是在拉比的指点下,年轻人才终于解开这个活扣,既没有违背父亲的“遗嘱”,又没有违约,因为犹太人从不违约。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钻合同的空子。

其实,任何的法律和法规上的条文都不是绝对严格的。有人甚至做过这样一项研究调查,只有64%的法律是比较完善的,而善于灵活运用法律条文中不成熟地方的人,往往有源源不断的利润。

这也就是为什么犹太人在签订合同的时候会反复地修改和斟酌,他们总是会把各种可能的情况都考虑进去,不让对方有空子可钻。而犹太人的经理和老板每做生意之前,必先向律师咨询,看有哪些法律限制。他们严格地遵守这些法律的限制,但是同时也喜欢研究经济的法规和条文。他们会让自己的下属和懂得法律和经济的朋友一起研究,看看这些规定有什么漏洞。一旦发现了这些条文有说明不清晰的地方,就开始想办法钻这些空子。

犹太商人历来就有一个投机家的名声,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他们都能游刃有余地活动在各种机会和风险之间。他们总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积极挺进,让人防不胜防、措手不及。在惊叹之余,你不得不佩服犹太人的冒险和刺激。

犹太商人继承了犹太民族的传统,具有良好的法律素质,他们不但可以严于守法,而且还非常善于守法。商人的最根本行为原则就是追逐利益,而视金钱为上帝的犹太商人更是如此。在两千多年的商业实践中,他们不但恪守了“契约之民”的民族教条,而且还创造性地积累了大量利用法律的手段和通过契约达到自己目的的经验。说他们善于守法,此“善于”是指他们有能力在严格遵守法律或契约的前提下,可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目的,哪怕这一目的在实质上是不符合法律或契约的规定,甚至是有违法律和契约原来的精神;也就是说,假法律或契约之形,而行非法或非约之实,注意不是违法或违约之实,因为他们是守法遵约的楷模。这种强调形式上守法守约的精神大量地体现在充满智慧的犹太寓言中。

犹太民族素来看重立约,并以信守合约为立身之本。连同上帝的关系也看做是一种合约关系,而不是像其他民族一样,是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然而,合约一旦设定,具体的限定便马上有了“无条件”和“绝对”的性质,再也不能更改。显然,合约的这种严肃性较之立约中的主导方任意更改、毁弃合约的情形,更多地体现出一些公正性,在立约双方出于自愿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然而,这种公正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公正,它并不意味着合约内容上的公正。无论何种合约,立约双方总会出于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想方设法加上于己有利的规定。在上述场合下,一方处于明显劣势,更无法拒绝另一方变本加厉的要求。

于是,既要保证合约形式上的公正性,又要加强或者抵消内容上的倾向性,便成为立约双方互相攻防的一个小舞台。不过,舞台虽小,对双方来说,已经留出了很大的余地。从生活起居开始,在一切方面都颇为拘泥于形式的犹太民族,自然就向着形式的方向发挥、发展着自己的订立契约的智慧。靠着这种智慧,理应对他们约束得最为厉害的形式,却正好约束了他们的对手:那个奴隶之所以不带着财产潜逃,除了没看破遗嘱中的计谋之外,更大程度上还在于对犹太人守约所持的信任。

可是犹太民族的福祉恰恰在于,这种形式上的完备性正好同人类社会形式合理化的一般历史要求相吻合,合约形式的公正正好同现代法律形式上的公正相吻合:由同时作为合法权利之主体的立约各方所自愿订立的合约,即使其内容不公正,只要在一定的限度内,从法律上说,仍然是公正的。事实上,在今日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权利主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否首先成为智慧的主体。在现代商界中,较之那个奴隶远为自由、自主的人中,最终只能享有比那个奴隶好不了多少的结局的,也不乏其人。仅就此而论,富有立约、守约智慧的犹太民族在当今世界中的繁荣昌盛,也是一件理所当然之事了。

犹太人之所以不吃牛羊的腿筋,是因为《圣经》中的一个传说:

古犹太人的12支脉原是同父兄弟12个所传下的血脉,而这12兄弟的父亲便是雅各。

雅各年轻时曾去东方打工,依附于其舅舅的门下,并娶两个表妹为妻。后来,在神的允诺下,携妻带子返回迦南。

途中的一个夜间,来了一个人,要求同雅各摔跤。两个人一直斗到黎明。那人见自己胜不过雅各,便在他的大腿窝摸了一下,当时,雅各的大腿就扭了。

那人说:“天亮了,让我走吧。”

雅各不同意,说:“你不给我祝福,我就不让你走。”

那人便问他:“你叫什么名字?”

雅各便把名字告诉了他。

那人说:“你的名字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为你与神角力都得胜了。”“以色列”作为今日犹太人国家的名称,其含义是“与天神摔过跤的人”。

堂堂正正的上帝在同人进行比试之时,却使用不规范的小动作。这对于老是责备犹太人不守约的上帝来说,显然不是一个值得夸耀的举动。但犹太人为何偏偏要把这一条记录在树立上帝绝对权威的《圣经》之中呢?是否对上帝有些不恭?

也许,古代犹太人角力之时,并没有“明文”规定不可摸对方的大腿窝,上帝不过钻了规则不清的一个漏洞罢了。而作为上帝的选民的犹太人把这么一个上帝钻漏的典故记下来,完全可能是出于将“钻漏洞”这种合法的违法之举或者违法的合法之举给以神圣化的需要。

从逻辑上说,尊重法律就应当尊重法律规定的一切,从内容到手段到程序,漏洞也不能例外。因为,一则漏洞本身就是某一法律条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则一个煞费心计钻法律漏洞的人,本身还是尊重法律的,他做的仍然是“法律没有禁止”的事情。可是由于钻漏洞毕竟还需要有别出心裁(即同立法者有不同思路,或者能高屋建瓴地洞悉其奥秘)的心智和机敏,所以,漏洞常常只对聪明人来说是存在的,大部分人只能在“天衣无缝、固若金汤”的法律条文面前抓耳挠腮。

对于把研究律法看做人生义务或祖传手艺(这两种态度分别指向犹太人自己的律法和其他民族的法律)的犹太人来讲,任何一种法律都有漏洞(否则《羊皮卷》中也不会有这么多“议而不决”的案例)。

从犹太人已养成的习惯来看,与其破网而出,不如堂而皇之地钻漏洞更为自然,这样,神不知鬼不觉,既不引人注目,也不会于心不安,还可以让漏洞长存,以便后人进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落入了希特勒的魔掌,边上的小国立陶宛也处在了“狼吻”之下,许多犹太人纷纷逃离立陶宛,经日本迁往他国。

有一天,日本政府机关的函电检察官把日本犹太人委员会的莱奥·阿南找了去,要他把一份发往立陶宛科夫诺的电文翻译出来,并解释一下。

电文中有这样一句话:SHISHOMISKADSHIMB’TALISEHAD。

阿南当时解释说,这份电报是卡利什拉比发给立陶宛的一个同事的,谈的是犹太教宗教礼仪上的几个问题,而那句话的意思就是“6个人可以披一块头巾进行祈祷”。

检察官听了这句解释,觉得没有什么不妥,就把电报给发出去了。

阿南他自己也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突兀地跑出一句“6个人可以披一块头巾进行祈祷”来。

后来,他终于找到了那位尊敬的卡利什拉比,向他问起这个问题。

“你难道不懂吗?6个人可以用一份证件上路。”

这一下阿南才恍然大悟,卡利什拉比刚刚离开欧洲来日本,他关心着立陶宛的犹太同胞。他知道,日本在科夫诺发出的过境签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于是,他就向那里的犹太人建议,6个本来不属于一家的人可以一个家庭名义去申请签证,以便更多的犹太人可以借此离开立陶宛。

谁让日本人不对家庭作出一个精确的界定呢?当一个又一个犹太人的“6口之家”通过各种途径踏上日本列岛之时,他们只惊讶于犹太人在组织家庭规模上的高度同一性,不经拉比的开导,他们是绝对想不出犹太人的家庭人数竟然还是由日本出入境管理条例所决定的。

就这样,犹太人以其灵活多变的守法智慧,应付着纷繁复杂的环境,尤其是他们这种守法而又是不死板的精明,使他们在世界的商海中随心所欲、游刃有余,创造了一个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经济奇迹。

面对高额的所得税,一般人的思路或许是想法偷税漏税,可犹太人不同,他们不会去干铤而走险的事情。他们想出了绝妙的“为自己减税”的办法:既然“列支敦士登”国籍的人只交小额的所得税,那就改入该国国籍,从而可大省一笔税款。退一步讲,如果入“列支敦士登”国籍不容易,那就让自己当一个“廉价”的董事长或总经理,至于因“廉价”而带来的收入损失完全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来补偿。

洛克菲勒石油家族也有许多钻法律空子的故事:

一是钻法律的空子抢铺油管。洛克菲勒想独占全美石油资源,泰特华德油管公司自然就成了他的眼中钉。尤其是泰特华德油管公司从石油产地铺了一条输油管直达安大略湖畔的威汤油库,这给洛克菲勒带来了很大威胁。不搞掉这条油管,他寝食不安。

洛克菲勒想铺设一条与之平行的油管,可是油管必须通过巴容县境,而巴容县是泰德华特公司的势力范围。而且泰德华特公司早就促使议会通过一个议案,声明除了已经铺设好的油管外,不许其他油管路经该县县境。

这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洛克菲勒苦思了许久,才得一妙计。在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在巴容县的东北角突然来了一群大汉,他们手拿铁铲只顾挖土掘沟,很快掘出一条沟,接着又一个劲地把油管埋入沟内,并迅速填平。天还没亮,他们已经全部完工。

第二天,人们发现美孚石油公司已在巴容县安置了一条油管,当局政府准备控告洛克菲勒。这一事件也惊动了报界,记者们纷纷采访,洛克菲勒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在会上他说:“县议会的议案规定,除了已经铺设好的油管外,不准其他油管过境,希望大家到现场参观一下,以判定美孚石油公司的油管是否铺好。”

县议会自知议案不严密,被钻了空子,无可奈何,官司不了了之。

二是美孚石油公司逃脱起诉的“假独立”。联邦政府反托拉斯法通过以后,许多大企业被解散,洛克菲勒财团的美孚石油公司虽然也被起诉,但是由于公司的努力,案子未能成立。

美孚石油公司是全美数一数二的大企业,自然引起众人的注目。迫于舆论的压力,国会又叫嚷对美孚石油公司进行起诉。这一次,洛克菲勒也认为是在劫难逃了,整天闷闷不乐,无精打采。

这时,公司的法律顾问中有一个青年律师,想出了一个绝妙主意,他建议把各州的美孚石油公司宣布为独立的公司,如纽约美孚石油公司、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印第安纳美孚石油公司……这些公司都各自有一名伪称独立的老板,但实际上还是由洛克菲勒操纵。

那位青年律师为了这件事,连续一周日夜工作,替各公司设立账目,供参议院审查。最后,参议院表示满意,不再提起诉一事。

犹太人如此守法,可真叫人拍案叫绝。现代律师行业中,犹太人大出风头,以北美为例,30%的律师都是犹太人出身。可以想见,正是他们这种运用法律、善于守法的民族智慧促成了他们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