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歇后语(第四卷)
17332800000088

第88章 lǎo

老包断案——向理不向人。

老包断案——脸黑心不黑。

老包断案——铁面无情。

老包搂着敬德睡——真是黑头对黑头。

老包铡陈世美——法不阿贵。

老保姆领孩子——人家的。

老豹子借狗——有借无还。

老鳖吃秤砣——铁心。

老鳖的房子——原(鼋)物(屋)。

老鳖的屁股——规(龟)定(腚)。

老鳖爬沙滩——慢慢来。

老鳖请客——净是些王八。

老鳖吞秤锤——好恨的王八,铁打的心。

老鳖咬人——不撒口。

老鳖照镜——原(圆)样。

老蚕——一肚子事(丝)。

老吞吐丝——自己封自己。

老长虫——盘上啦。

老厨师品菜——酸甜苦辣都尝遍。

老大懒汉老二勤——一不做二不休。

老大娘吃黄连——苦口婆心。(壮族)

老大爷拄拐棍——一杆子插到底。

老当家手里的酒盅子——端起来了。

老道吃荤——开戒了。

老道画符——自己明白。

老道帽子——贬(扁)了。

老坟地里卖白布——鬼扯。

老坟山上冒烟——出鬼气。

老佛爷投的胎——大手大脚。

老公鸡戴眼镜——官(冠)上加官(冠)。

老公鸡叼骨头——惹狗生气。

老公鸡叼架——血头血脸。

老公鸡掉爪——没法闹(挠)了。

老公鸡斗架——舍着嘴上。

老公鸡对镜子跳舞——见影自喜。

老公鸡念文章——极(鸡)有意思。

老公鸡着火——官(冠)僚(燎)。

老狗看夜——嘴动身不动。

老鸹落到猪身上——一样黑。

老鸹落树梢——呱呱叫。

老鸹宴客——乌合之众。

老鸹啄鳖盖——硬碰硬。

老海瑞上金殿——为民请命。

老憨看麒麟——那是有钱的牛。

老和尚扒拉土豆烧牛肉——开洋荤。

老和尚拜丈母——头一回。

老和尚被鬼打——没有法。

老和尚别发卡——调(挑)皮。

老和尚吃狗肉——块块都是好的。

老和尚吹灯——散摊(坛)。

老和尚戴个道士帽——假装迷瞪僧。

老和尚的百纳衣——东拼西凑。

老和尚的百纳衣——零零碎碎。

老和尚的帽子——平平塌塌。

老和尚的木鱼——不敲不响。

老和尚丢了僧帽——土(秃)头土(秃)脑。

老和尚卷铺盖——离了事(寺)了。

老和尚看西厢——凡心不退。

老和尚买梳篦——备而不用。

老和尚念经——背完了算。

老和尚念经——照本宣科。

老和尚敲钟——过一日是一日。

老和尚敲钟——一个点儿。

老和尚娶媳妇——来历不明。

老和尚送殡——管送不管埋。

老和尚诵经——烂熟。

老和尚洗脸——没边儿。

老和尚撞钟——得过且过。

老猴爬旗杆——上不去了。

老狐狸吃小狐狸——不认骨肉。

老狐狸戴草帽——装人不像反露了尾巴。

老狐狸遥山跑——不离老窝。

老虎脖子挂佛珠——假充善人。

老虎不吃——没有人味。

老虎不发威——就当猫看了。

老虎吃刺猬——没法下嘴。

老虎吃大象——没法沾边。

老虎吃鸡——小菜一碟。

老虎吃驴——啃大的。

老虎吃蚂蚱——碎打细敲。

老虎吃肉——亲自下山。

老虎吃石狮——吃也不消。

老虎吃算盘珠——各自心里有数。

老虎吃跳蚤——供不应求。

老虎吃天蛇吞象——光想弄大的。

老虎吃田螺——不知从哪下嘴?

老虎吃斋——没那事儿。

老虎穿长袍——冒充慈善人儿。

老虎打盹——不是真睡。

老虎打架——谁怕谁。

老虎的坟头——一根草也没有。

老虎的肩膀——拍不得。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老虎的头发——没人敢理。

老虎洞里摆神像——莫名其妙(庙)。

老虎洞里菩萨堂——没人敢敬(进)。

老虎饿了逮耗子——饥不择食。

罗掘俱穷

“罗掘俱穷”的意思是,网罗鸟雀、挖掘鼠类以充饥。人们用它形容没有食物的艰难境况,亦作己饥不择食。出自《新唐书·张巡传》:“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乃杀以大飨,坐者皆泣。巡强令食之,远亦杀奴僮以哺卒,至罗雀掘鼠,煮铠弩以食。”

唐代有一位将领张巡,邓州南阳人。他博览群书,通晓战法,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诛奸臣杨国忠为名,就起兵叛乱,他的部将史思明率军响应,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在安史之乱中,张巡率军固守睢阳(今河南商丘)。他激励将士奋勇作战,一天之内就同叛军打了二十仗,将士们士气高涨。睢阳太守许远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如张巡,所以把军事指挥权交给张巡,而张巡也不推辞,尽职尽责,指挥军队打了许多胜仗。

一开始,睢阳城内有粮食六万斛,可食用一年。然而,河南节度使嗣虢王(巨)自作主张,拿出一半的粮食发给濮阳、济阴的守军,许远坚决反对,可是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济阴的守军得到粮食后,马上叛变了。因此,到了关键时刻,睢阳城中的粮食十分缺乏,每天只发给每个将士一勺米,他们不得不煮木皮、纸张充饥。况且,城中只有士兵千余人,个个瘦弱不堪、筋疲力尽,连射箭的力气都没有了,救兵又总是没到,形势十分严峻。叛军闻知城内这样的惨状,就架起云梯,往城墙上爬。张巡命令士兵用钩杆打击,不让叛军爬上来,并且点起篝火,烧毁云梯。叛军利用钩车、木马冲击,张巡就命令士兵把这些东西砸碎。叛军佩服张巡的神机妙算。不再强行攻城,就挖掘壕沟,围起栅栏,坚守阵地,围困睢阳城。张巡手下的士兵有许多人都饿死了,侥幸活下来的那些士兵,也个个满身疮痍,气息奄奄。张巡献出自己的爱妾,对将士们说:“你们整年吃不饱饭,而忠义之心一点不衰,我恨不能割下自己身上的肌肉给大家吃,又怎么能吝惜一个爱妾,坐视你们挨饿呢?”接着,他把那个爱妾杀了,叫大家吃。在座的人都泣不成声,不肯吃。张巡下令,逼迫他们吃。太守许远也杀掉奴僮叫军士吃。军士们还网罗鸟雀、挖掘鼠类,煮铠甲、箭壳来吃。到了后来,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睢阳城被叛军攻破。张巡惨遭杀害,那时候他刚刚四十九岁。

老虎挂上念佛珠——变着法儿来吃人。

老虎和猪养的——又恶又蠢。

老虎回村——家家遭殃。

老虎家请客——谁也不敢登门。

老虎驾车——谁敢(赶)。

老虎见了神猫——尾巴全夹起来。

老虎借羊——有借无还。

老虎借猪——有进无出。

老虎金钱豹——各走各的道。

老虎嗑瓜子——吃人(仁)。

老虎拉车——乱了套。

老虎门前坐——无灾必有祸。

老虎拍蝗虫——小收拾。

老虎披蓑衣——没有点儿人气儿。

老虎屁股上抓痒——惹祸上身。

老虎上磅秤——自称威风。

老虎身上的东西——全是好药。

老虎身上的虱子——惹不起。

老虎拾蚂蚱——一扫光。

老虎守着长明灯——假充正经。

老虎套车——不敢拦。

老虎头皮蛇尾巴——有始无终。

老虎头上王字——生就的。

老虎吞石狮——吃不消。

老虎尾巴挂扫把——威风扫地。

老虎下山——猴子称大王。

老虎下山给绵羊拜年——假充善人,不安好心。

老虎演戏——好看也别看。

老虎追得猫上树——多亏留了一手。

老虎嘴里拔牙——胆大包天。

老虎嘴里掏食——不敢闯那个祸。

老虎做官——无人侍候。

老皇帝吃糠——自己情愿。

老鸡婆生疮——哪晓得毛里的病。

老奸狼生了个贼狐狸——不是好种。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老将军耍镰刀——少见(剑)。

老叫驴噙本三字经——咬文嚼字。

老九的弟弟——老实(十)。

老君爷叫蛇咬——法尽了。

老寇准背靴子——明察暗访。

老菜子摇拨浪鼓娱亲——一股假气。

老狼生的儿子——野心还在。

老狼做买卖——以售其奸。

老狼做生意——没有好货。

老两口买眼镜——各对各的光。

老两口吵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老猎手打野兽——百发百中。

老柳树发芽——回春。

依依不舍的折柳相赠

我国民俗文化中,有各具特色的代表性负载物,柳就是其中之一。柳在漫长的文化进程中,融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之中,渐渐形成了送别文化和高洁文化。

俗话说:“天下无不散的筵席。”对于古人来说,别离更是人生的一大悲事。因为古时交通不便,世事难料,谁也不知道此刻和自己告别的那个人,还能不能再见到一面。

汉代发展出一种“折柳送别”的习俗。这大概是因为古代长安人送别时往往必经灞桥的缘故。灞桥多柳,柳又与“留”谐音,再加上《诗经》中杨柳依依不舍之情萦绕在人们心头,古人就以折柳赠别来表达与亲朋好友的留恋不舍之意,从而发展成了我国独特的折柳送别的文化,且历代不衰。

面对分别和伤感,才华横溢的是人们往往出口成章,用忧伤的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而普通百姓或娇羞的女孩们,则会默默折下一串柳叶赠给对方,取柳叶名称的“留”意,希望对方能够明白自己的心意。

男子在故友之间相送也会折柳赠送。有的时候,柳叶表达的不仅仅是依依惜别的心情,还有着希望对方像柳树一样,即使流落到异乡也能生根发芽,心情如意。

更有人在异乡想起已故或分别两地的亲友时,自知相见无望,就去这一串柳叶,静静怀念当年分别,两人相送时对方的音容笑貌。斯人已去,剩下的只有柳枝和满满的回忆。

“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意思是说,昔日我离去的时候,杨柳还是垂然娇媚的样子。如今我归来,却只剩空冷的雨雪了啊。这短短16个字,刻骨的离愁跃然纸上。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鼓角横吹曲》中也有《折杨柳枝》,歌词是: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杨柳就像一把温柔的刀,细细弱弱,和和气气,初看时,满眼只是它柔嫩的绿和垂头的温和姿态,像是客客气气地在和百花鞠躬。满树的柳叶更是柔美,让人想起美人的眉梢。

在人们的意识里,柳树蕴含着满满的回忆。看着它长长的枝叶,不禁让人想起昔日时,自己为故人折柳的景象。

当时折下的那长长一串,柳树早已经长出来了。过了这么久时间,不知故人身在何方,现状如何,过着怎样的日子呢?于是,赏景的心情一下子就沉重起来,回忆和挂念惹人满脸泪痕。

唐代的王昌龄是边塞诗人,作为诗人,他总能敏捷地捕捉到世人的每一点微妙情绪。而多愁善感的王昌龄,更是以柳为对象,抒发离愁之苦。柳叶对王昌龄来说,早已是司空见惯了。

王昌龄不仅见惯了柳叶,还能从带着柳叶的离人身上,思及送别者的惆怅心情,以至于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王昌龄写过一首《闺怨》的诗: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描述的是:刚刚新婚后不久的小妻子,到底还是年轻,未曾历经人世沧桑的她似乎每天都满心愉快,无忧无虑。春天到了,爱美的她细心打扮登上翠楼,无忧无虑地赏着春景,满心欢喜。

突然间,她瞥见了街边的杨柳。那柔嫩又熟悉的青绿色勾起了她的回忆。这正是昔日她泪眼婆娑折给丈夫杨柳枝的那棵杨柳啊!

睹物思人,如今的他身在哪里,境况如何呢?悔不该要求他觅取封侯啊,如果他没有远离,功名利禄又算得了什么呢?世间离别是常事,但此刻能寄托自己心意的,也只有街边这棵杨柳了。

在春秋时期,鲁国便出了一个被孟子称作圣人的柳下惠,他也是柳姓的始祖。柳下惠名获,字禽,去世后被谥号为“惠”,因此被称为柳下惠。《孟子》中提到柳下惠,并引用他的话:

柳下惠不羞君,不卑小官;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

可见,柳下惠以其高洁的品质取得了人们的广泛信任,后人也因而以爱柳来表达自己对高洁操守与纯正品格的追求。

柳被视为高洁品质的表征物,在东晋的陶潜那里得到了突出的体现。他以堂前的五棵柳树自命,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喻不慕名利、忘怀得失的高洁品质。世人也因此称他为“五柳先生”。

陶潜的《五柳先生传》,使柳的高洁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有了准确的定位,成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尚品格之象征。

我国历史上还流传下来一些颇具传奇色彩的关于柳的典故和传说。

在汉代,因军纪严明,战功突出,深得汉文帝刮目相看的名将周亚夫曾屯军细柳营,后来“细柳营”因此成为军营的别称。这一别称在后人的诗词中广泛应用,如王维的《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2-20)

隋炀帝开凿运河时,沿汴河修建隋堤,并在运河两岸及堤坝上大量种植柳树。古代传奇小说《炀帝开河记》中有如下精彩的描写:

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船之人,护其荫凉;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上大喜,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方及百姓。时有谣言曰:天子先栽,然后百姓栽。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杨柳姓杨,曰杨柳也。时舳舻相继,连接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联绵不绝。锦帆过处,香闻百里。

这虽然属小说家言,不过,纵观史实,把柳树栽植在运河岸上,还是可信的。

在古代,柳是诗词中最常见的静物之一。虽然在隋代之前,柳已经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中,但是,柳在诗词中的普及却是在隋唐以后。

唐代是诗词繁荣的时代,咏柳的诗也非常之多,以柳起兴的诗就更多了,这也是我国柳文化的一个特点。唐代李白的《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这是写柳与离别的一首上乘佳作。还有唐代诗人王之涣有送别诗句“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这里的杨柳指的就是垂柳,而且也可以看出,当时折柳送别是如此之流行,以致柳自己都感慨地说人间别离多了。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更是尽人皆知了,后代竟谱成《渭城曲》而在民间广泛流唱。

当然,作为春天植物最明显的季相之一的“柳条吐翠”,自然是人们最常见的吟咏对象。其中吟咏柳的优美姿态和无限春光的代表性作品,当属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了,诗写道: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高超的描写技巧和丰富想象力,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唐代白居易还将柳作为其新乐府的题名,作杂曲歌辞《杨柳枝》,引起一时风气,后人多相附和。诗写道: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陶令门前四五树,亚夫营里百千条。

何似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

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清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唐代刘禹锡也作《杨柳枝》,“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后来,“杨柳枝”一词竟同诗体“竹枝词”一样,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题材和形式。

老龙王搬家——厉(离)害(海)。

老龙王投江——死得其所。

老驴吃荆条——肚里会编。

老驴打架——连踢带扒。

老驴拉磨——光踏着自己的脚印打转转。

老妈妈吃豆腐——正合口。

老妈妈吃柿子——专拣软乎的捏。

老妈妈吃甜爪——一百(掰)。

老妈妈当家——七扯八拉。

老妈妈纺棉花——慢使劲。

老妈妈贴饼子——两面派(拍)。

老马不死——旧性在。

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

老猫尿屋檐——代代往下传。

老猫上锅台——熟路。

老猫烧须——倒霉。

老煤油桶——点火就着。

老绵羊的尾巴——翘不起来。

老庙里的古钟——远近闻名(鸣)。

老蘑菇——跑(泡)啦。

老母鸡——没名(鸣)。

老母鸡扒垃圾——找事(食)。

老母鸡孵蛋——收收心。

老母鸡下蛋不在原处——挪了窝啦。

老母鸡啄土豆——全仗嘴硬。

老母猪剥皮——露骨。

老母猪吃独食——只顾自己的嘴巴。

老母猪吃黑豆——没够。

老母猪吃红芋——是个拱劲。

老母猪吃苣菜——得意这一口。

老母猪吃芍药——一肚子花。

老母猪吃西瓜——响(想)得脆。

老母猪吃糟食——酒醉饭饱。

老母猪蹭墙根——刺痒难解。

老母猪蹭痒痒——东摇西晃。

老母猪打架——光使嘴儿。

老母猪戴眼镜——假充斯文。

老母猪的嘴——占上风。

老母猪翻筋斗——全凭嘴支着。

老母猪拱地瓜——全靠嘴巴硬。

老母猪喝泔水——吹大泡。

老母猪喝水——失(湿)脸啦。

老母猪晃荡尾巴——闲来消食。

老母猪进菜地——拉下脸就啃。

老母猪进土豆地——蔫拱。

老母猪啃槽——不抬头。

老母猪啃缸沿——不嫌牙碜。

老母猪犁地——舍嘴拱。

老母猪撵兔子——精神可佳。

老母猪上戏台——大嘴说客。

老母猪睡在杀床上——闭着眼等死。

老母猪遇屠家——挨刀的货。

老木中空——心不在焉。

老奶奶的发髻——输(梳)定了。

老奶奶的针线筐——杂七杂八。

老奶奶纳鞋子——年年老样子。

老奶奶喂孙子——怕吃不饱。

老奶奶坐牛车——稳稳当当。

老娘哭儿——没救(舅)了。

老牛板筋一块——煮不烂,吞不下。

老牛吃草——两边扫。

老牛吃嫩草——吃了放小跑。

老牛吃抬筐——心里有底。

老牛吃豌豆——不声不响。

老牛倒嚼——细品滋味。

老牛的蹄子——两瓣。

老牛抵墙头——没把劲使到正地方。

老牛掉进深泥潭——不能自拔。

老牛掉眼泪——有口难言。

老牛反刍——吞吞吐吐。

老牛筋——嚼不烂。

老牛拴在树桩上——跑不了。

老牛拉车——不中用。

老牛拉车——慢慢磨。

老牛拉车——四平八稳。

老牛拉犁——一拉到底。

老牛拉破车——穷凑合。

老牛拉破车——松松垮垮。

老牛拉着磨盘转——一个心眼。

老牛撵马——望尘莫及。

望尘莫及

比喻在某一方面远远赶不上别人,或远远地置后。出自《南史·孝义传》:“吴庆之,字文悦,濮阳人也,寓居江兴。宋江夏王义恭为扬州,召为西曹书佐。及义恭诛,庆之自伤,为吏无状,不复肯仕,终身蔬食。后王琨为吴兴太守,欲召为功曹,答曰:‘走素无人世情,直以明府见接有礼所以奔走岁时,若欲见吏,则是蓄鱼于树,栖鸟于泉耳。’不辞而退。琨追谢之,望尘莫及矣。”

吴庆之,字文悦,南北朝宋时濮阳人(今安徽省灵璧县)。王义恭在扬州做太守的时候,曾请他担任类似现在秘书的职务。后来王义恭因事被皇帝杀了,吴庆之觉得自己没有辅佐的能力,就从此就不再出来做官。没多久,王琨就任吴兴(今浙江省吴兴县)太守,计划请他做功曹(官名)。他便对王琨说:“我一向不懂得什么事情,只由于从前的太守很看得起我,所以才奔走了一些时候。如果你还要我做官,那简直是把鱼食放在树边,把鸟放在水里。”吴庆之说完这话,也不告辞一声,拔腿就走。王琨连忙跟在他后面追赶,只能看见前面扬起的灰尘,然而已经赶不上他了。

老牛肉——煨不烂。

老牛死了——任剥。

老牛身上的毛——没有数。

老牛推磨——累骨头养肠子。

老牛头进汤锅——难熬。

老牛下河——先湿脚。

老牛饮水——大换气。

老牌子钢针——宁断不弯。

老牌子牙刷——一毛不拔。

老朋友相会——话头多。

老婆寄钱——济南(男)。

老婆没牙啃骨头——光舔一点味儿。

老婆婆抱孙子——喜上心头。

老婆婆吃火锅——每况愈下。

每况愈下

况:因对比而明显。说明情况愈来愈糟糕。出自战国·庄周《庄子·知北游》。

庄子是战国时道家著名的代表人物。有一次,一个名叫东郭子的人听说庄子对道研究很透彻,特地去向他请教。见面后,他问庄子:“你说的道究竟在什么地方?”

庄子回答说:“道是无时不存、无处不在的,什么地方都有。”

东郭子又问:“请您具体指明它在什么地方,这样我才能了解。”

“道在蚂蚁洞里。”

“道是很崇高的东西,怎么会在这么低下的地方呢?”

庄子见他这样一时不理解,又说:“道在稻草里面。”

“怎么在还要低下的地方呢?”

“道在瓦和砖里面。”

“啊,它在愈来愈低下的地方了!”

“在尿屎里面。”

东郭子见庄子愈说愈不像样子,便不再问下去,脸上露出不高兴的神色。庄子这才严肃地解释道:“你所提的问题,没有提到根本上。我把道说得低下,才能证明它无所不在,什么地方都存在。请让我用检验猪肥瘦的方法来加以说明吧。一个名叫获的人问市场的管理员:为什么愈是用脚踏在猪的下部即脚胫上,就愈能检验出它的肥瘦来?回答说,因为脚胫是最难长肥的部位,这就叫做每下愈况。越是难长肥的地方,肥瘦就更明显了。”

东郭子这才完全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来人们把“每下愈况”演化成为“每况愈下”。

老婆婆穿针——离得远。

老婆婆串门——说闲话。

老婆婆的拐棍——扶人。

老婆婆的棺木——受(寿)财(材)。

老婆婆的脸——文(纹)绉(皱)的。

老婆婆喝豆汁儿——好稀(吸)。

老婆婆见面——话家常。

老婆婆买鸡——讨价还价。

老婆婆摸鸡母——终归有蛋。

老婆婆烧香——求福(佛)。

老婆婆烧香——一片诚心。

老婆婆走路——摇摆不定。

老茄子——一包籽儿。

老人吃油条——全靠的磨劲。

老人哭子——不忍闻。

老三错了骂兄弟——怪事(四)。

老山羊撒尿——稀稀拉拉。

老蛇钻屁眼——多根肠子。

老师傅传艺——现身说法。

老寿星插草标——倚老卖老。

老寿星的脑壳——肉头。

老寿星的坐椅——四不象。

老鼠的眼睛——寸光。

老鼠掉到大海里——失足不浅。

老鼠掉到磨眼里——四面折磨。

老鼠掉到水缸里——好进难出。

老鼠掉进铁桶里——无缝可钻。

老鼠洞里放冰块——冷酷(窟)。

老鼠逗猫——没事(死)找事(死)。

老鼠给猫拜年——送货上门。

老鼠给猫刮胡须——拼命巴结。

老鼠跟猫——背地里恨得要死,见了面怕得要命。

老鼠跟猫睡觉——练胆子。

老鼠拱棺材——死的出不来,活的要进去。

老鼠拱毛竹筒——死在这节了。

老鼠骨头——小架。

老鼠管仓——越管越光。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老鼠会说话——成精啦。

老鼠嫁花猫——冤家变亲家。

老鼠见了猫——骨头酥。

老鼠见猫——跑为上策。

老鼠进洞——拐弯抹角。

老鼠进炕洞——窝火又憋气。

老鼠进书箱——咬文嚼字。

老鼠看仓库——好差使。

老鼠扛枪——窝里横。

老鼠啃菜刀——碰到刃上。

老鼠啃秤砣——无可奈何。

无可奈何

心中不乐意,但又毫无办法。出自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

西汉武帝时,对内实行铁的手腕进行统治,对外连年战火不断,结果老百姓被逼得走投无路,怨声载道。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纷纷起义。起义队伍大到几千人,小的几百人,自立旗号,攻打城池,夺取武器库,释放死囚,杀死官员,在乡里抢劫富豪、救济贫民,响应者不计其数。起义震惊了当时的皇帝和朝中大臣,他们都很害怕,急忙派重兵镇压。然而,起义的队伍却越战越勇,有不可阻挡之势。

皇帝和大臣们恐慌了,只得调集了更多的军队,实行残酷的杀戮政策,一下子杀了一万多人,还杀了给起义军运送粮食的几千人。这样,几年后才捕获了一些起义军首领。但是,不仅他们又重新聚集起来,占领交通要道,袭击官军,声势甚大。统治者既恨又怕,对起义军又毫无办法。

于是朝廷又制定了《沈命法》,规定:对于成伙的盗贼没有发觉的,或者已经发觉应捕获而没有能够捕获的,凡年俸禄在二千银以下的官吏是主要责任者,一律处死。从这以后,小官吏怕杀头,虽有农民起义者也不敢揭发。所以,农民起义军队伍越来越壮大。

老鼠啃碟子——满口是词(瓷)。

老鼠啃缸沿——不是词(瓷)儿。

老鼠啃棺材——咬死人。

老鼠啃神龛——欺神灭祖。

老鼠啃书——字字句句往肚里吃。

老鼠啃书本——不识半个字。

老鼠啃鸭蛋——干骨碌不上嘴。

老鼠啃账簿——吃老本。

老鼠窟窿里藏粮食——算找到地方了。

老鼠窟窿里倒拔蛇——进退不出。

老鼠留不得隔夜粮——好吃的东西。

老鼠闹东京——真假难分。

老鼠趴在锄库里——倒贴(盗铁)。

老鼠爬冰凌——又尖又滑。

老鼠爬到冰凌上——冻爪子。

老鼠爬到金交椅——东西不济位置好。

老鼠跑到磨眼里——路多行不通。

老鼠跑到石灰里——冒充白胡子老头。

老鼠跑到窑洞里——肯(啃)钻(砖)。

老鼠碰见猫——麻腿。

老鼠骑水牛——大的没有小的能。

老鼠肉祭神——上不了台面。

老鼠上了供灶王爷的板儿——假充神仙。

吕洞宾让苏吉利成灶神

魏晋以后流传的灶神有了姓名。根据隋朝杜台卿记录古代礼仪及社会风俗的著作《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

苏吉利起初只是个平常人家的孩子。他自小在山村长大,生有一张憨厚的脸和柔软的心肠。由于他为人性格平和,名字又十分喜庆,无论是村民还是邻居都很喜欢他。

苏吉利和古代的大多数书生一样,他也是想一心走上仕途。但他渴望荣华富贵吗?不是的,他想要的,是靠自己的力量改变一点人心,收敛一下世间自私的戾气,哪怕只是一点点而已。

在经过十年寒窗的苦读之后,苏吉利最终名列榜首,踏入仕途。他被分配的地方只是一个偏僻的小县城当县令,但苏吉利仍然觉得,自己的梦想也许真的要实现了。

在刚刚当上县令的时候,有很多人看他年纪轻轻,又是一副憨样,都不把他当回事。但是苏吉利从不在意别人异样的目光和指指点点,他勤勤恳恳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当官,不久之后就把一个小小的县城打理得风调雨顺。

在一片赞誉声中,苏吉利平步青云,最后当上了刺史。可贵的是,苏吉利丝毫不改本心,仍旧两袖清风,勤恳为民。虽然这样的做派让他成了当时官场上的一个异类,只能卡在刺史的位置上,但苏吉利已经心满意足了。

苏吉利做官不像其他人那么爱摆架子。他为了避嫌,从不跟人出去吃饭,也不愿与当地名士有私交,甚至连过寿日的时候,除了亲戚,都不叫外人来参加宴席。

苏吉利的下属们没过多久就意识到自己的上司是个多么另类的怪人。他从不对下属呼来喝去,平平淡淡说话的样子像是在聊天;他对地方的豪强从不惧怕,更不勾搭;还有,苏大人审案的时候更像是在讲学,每次都拉个凳子对着囚犯念叨半天,所说的全是礼教忠义,连声斥骂都没有。

苏吉利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作风与他人有多么格格不入,反正,他也不在乎。对苏吉利来说,一天中最好的消遣,就是换上一身老百姓的布衣,拿着自己的烟袋锅,晃晃悠悠地走到某个飘着酒旗的小酒楼,点上一盘下酒菜后眯着眼闲坐着。

苏吉利深知,酒楼中汇集着人生百态。有受了蒙骗借酒浇愁的商贩,有饮酒作乐的纨绔子弟,还有无酒不欢的壮士。他们的抱怨、控诉、喜悦、忧愁、烦恼,全都在几杯薄酒下肚后肆意宣扬着。

每到这时,苏吉利就沉默地吸着烟袋,用心记住他们的每一句话。谁家的孩子胡闹被父母责骂了、谁家商铺的伙计因为手不老实被掌柜的赶走了、谁家的亲戚在哪惹祸了,苏吉利都记得一清二楚。回到府中,苏吉利把相关人等一一找来细查一番,平息纠纷的速度比当地的衙门还快。

如此一个刺史大人,他既清廉又深明大义,不仅爱民、惜民还睿智心善,当地的人们都十分爱戴他,对苏吉利交口称赞。城中的孩童甚至还以他的名字编了歌谣来赞美他。

苏吉利既不在乎别人的诋毁,也不把赞美放在心上。他本质上还是多年以前的那个单纯、朴实的书生,默默地实现着自己报国安民的理想。对苏吉利来说,只有一件事格外棘手,那就是他的头痛。

苏吉利到底是什么时候给染上这个疾病的,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头倒是也疼得不厉害,只是有一阵没一阵地让人心烦。

后来,苏吉利偶然从太医院那里得知了一个偏方,试用后相当灵验。但方中的药引子很稀少,是千年石蚕。由于那石蚕长在万丈石壁上,虽然价格不是很贵但却非常难得。最麻烦的是,石蚕必须用新鲜的,那些中药铺子的干货都没法用,所以没吃几副药就断了。

由于效果好,苏吉利准备了一些碎银子交给几位平时经常外出的手下,嘱咐他们在哪看见了就给自己买点石蚕备用。过了几日,有个机灵的手下回来禀报说,他曾路遇一位经营药材的富商,手上有不少的新鲜石蚕备货。

苏吉利听后大喜过望,连忙找来了富商。那富商也不含糊,立即找人抬来了两大箱子的新鲜石蚕。苏吉利问清价格,付完钱后就将富商送出了府中。

富商走时,苏吉利还特别留心了一下他有没有故意留下钱囊等物品。毕竟,问心无愧了这么多年,他可不想莫名其妙就算了个糊涂账。

还好,富商没有故意遗留下什么。苏吉利让人把箱子收好之后,就又换下官服,照例踱着步子去找酒楼茶肆了。

但苏吉利不知道的是,天上的神仙吕洞宾自从听说民间有这么一位善人之后,就一直在留心他的所作所为。他把苏吉利这么多年的行为看在眼里之后,就决定提点他一番,于是就变成了一个手拿拂尘的老道士。

在苏吉利照例点上了一盘小菜,要了一壶清茶之后,吕洞宾所变的老道士就也走近酒馆,高声问道:“贫道远路行来,觉得十分饥渴,不知哪位可与我共享香茗呢?”

其他人见了,只觉得是有一个不靠谱的道士来骗钱,都视若无睹。但苏吉利招招手,将老道士请到了自己的桌子前,为他点了一壶茶,也不说话,只是专心地旁听着周围人的谈话。

老道士看着闷声不响的苏吉利微微一笑,开口说:“贫道年事已高,手脚甚是不方便,可否有劳您为我倒一杯茶呢?”苏吉利有些莫名其妙地看着他,但还是伸手倒了一杯,敬给了老道士。

老道士并没有马上伸手接过茶杯,而是问苏吉利:“善人,您看我这杯茶干净吗?”

苏吉利这下就没法专心听别人谈话了。他转过身子坐正,慢悠悠地磕了磕烟袋锅,然后伸头往茶杯里一瞥,茶杯倒是有些旧了,但绝对是干净的。微绿的茶叶在温水中散发着清香,没有什么污垢。

他抬眼看了看一脸微笑的老道士,回答说:“道长,这茶叶是干净的,杯子也不脏,您这是什么意思呢?”老道士听后也并不搭话,缓缓将一杯茶水喝下了,然后又要求苏吉利为他倒一杯。

苏吉利这时已经满头雾水了。但是他仍然举起茶壶又为老道长续了一杯茶。在雾气升腾中,老道士的脸庞竟像染了祥云仙气一般,把苏吉利看呆了。但是老道士仍然没有马上举起茶杯,而是又问了同样的问题。

这下苏吉利就有些不耐烦了。他暗想,难道这道士这副架势,是想给我讲道?如此纠缠到底有什么意思呢?这样心中一烦,说出口的话就急躁了些:“当然是干净的,都是同一个壶,同一盏杯,哪里会有不干净的道理呢?”

老道士不急不缓地说:“善人啊,有时这机缘造化可是十分巧妙呢。就算茶杯无心脏污,怕是也会有人将其计算一番哪。善人何不仔细查看茶杯的底部呢?”

苏吉利一撇嘴,就怕看到是一块茶叶渣子,又会被这道士趁机说教。他一边伸手拿起茶杯,一边无奈地打量着老道士。难道是附近的哪个道观最近清闲,命人下山传教来了?

但是拿起茶杯一看,苏吉利愣住了。茶杯底部分明就是几块碎石子,在柔软的茶叶中十分扎眼。他惊异地抬起头,问老道士:“这是什么意思?怎么回事?”

老道士温和地说:“苏大人,我想嘱咐给您的刚才都已经说尽了,您好自为之吧。”话音刚落,老道士的身影就消失了。

苏吉利从惊诧中回过神以后,立即意识到刚才自己是有幸遇见了亲自来点化他的神仙。细细回想今天的行程,并未觉得有任何不妥,到底是哪里做错了呢?想着想着,苏吉利一拍脑门,那个药材箱子!

苏吉利匆匆回府后,砸开箱底,果然,在一个夹层之内,有着数不清的金子。真是千算万算也防不住有心人啊。苏吉利一边摇头苦笑,一边就叫来手下,把金子都运回富商府上去了。

就这样,苏吉利从此更加谨慎,直到寿终正寝时都还是一生清廉。人们思念怀念他,因此家家都向上天祭告,希望苏吉利能在天庭安乐祥和,永享富贵。吕洞宾一直都很看重苏吉利,因此也打算为苏吉利封个神位。

但是,该叫他做什么神才好呢?财神吧,他这一生不贪钱夺利,做财神恐怕不妥;武神呢,苏吉利是个文官,也不太擅长那些打打杀杀之事;喜神呢?但苏吉利生性淡泊,实在也不适合操办这么热闹的事。

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之后,吕洞宾一拍大腿,既然百姓们都对他如此依依不舍,那就让他常居在人们的家中当灶神好了。这样,人们每天都能让他知晓家中琐事,也能时时祭拜他。再说,厨房里全是烟气,也算了却了他成仙后不能再沾烟草的遗憾了。

就这样,苏吉利成了一名灶神。他总是吞吐着烟气,静静地在人们的家中侧耳细听人间所发生之事,就像以前一样。

老鼠睡到猫窝里——送到嘴边的肉。

老鼠算卦——做贼心虚。

做贼心虚

“做贼心虚”指出了“为盗者”一个致命弱点,说明一个人只要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总是不能够理直气壮。出自《梦溪笔谈·权智》。

枢密直学士陈述古任建州城知县时,有人丢了东西,后来抓到了一些人,但却弄不清哪个人是真正的盗贼。于是陈述古骗他们说:“某某庙里有一口钟,能辨认盗贼,特别灵验。”他派人把那口钟抬到官署后阁,祭祀起来,把这一群囚犯带到钟前,对他们说:“没有偷东西的人,摸这口钟,它不响,偷了东西的人一摸它,钟就会发出声响。”述古亲自率领他的同僚,在钟前很恭敬地祈祷。祭祀完毕后,用帐子把钟围起来,并暗地里派人把墨汁涂在钟上,过了很久,钟涂好以后,带领被捕的犯人一个个让他们把手伸进帷帐里去摸钟,出来就查看他们的手,发现都有墨汁,只有一个人的手上没有墨汁。述古对这个人进行审讯,于是他才承认自己是盗贼。原来这个人是害怕钟响,没敢去摸钟。

老鼠掏粮仓——吃住都不愁。

老鼠逃命——见眼钻。

老鼠跳到钢琴上——乱谈(弹)。

老鼠偷吃——鬼鬼祟祟。

老鼠偷芝麻——吃香。

老鼠尾巴——一百棒槌打不粗。

老鼠下油篓——全身滑。

老鼠眼——就看鼻子尖儿。

老鼠养的——猫不疼。

老鼠咬皮球——客(嗑)气。

老鼠子啃神龛——欺神灭祖。

老鼠钻进乱麻堆——没有头绪。

老鼠钻进象鼻子——一物降一物。

老鼠钻进牙科房——咬牙切齿(吃)。

老鼠钻土洞——各找门道。

老鼠钻象鼻——怕啥来啥。

老鼠嘴巴发痒痒——磨牙。

老鼠作道场——哪有正经?

老鼠做寿——小热闹。

老丝瓜甩掉籽——净筋(斤)。

老松树枝儿——不怕霜。

老太婆拜神像——迷信过度。

老太婆吃烤红薯——噎人。

老太婆吃麻花——要(咬)的那股劲。

老太婆吃桃子——吃软不吃硬。

老太婆穿针——看着是门进不去。

老太婆搓花捻——访(纺)一访(纺)。

老太婆的牙齿——吃软不吃硬。

老太婆进罗汉庙——尊尊都要揖一下。

老太婆走黑路——高一脚低一脚。

老太婆做媒人——说破嘴。

老太婆做寿衣——自觉活不长。

老太太不认凤凰——还(唤)急(鸡)了。

老太太不认识仙鹤——高级(鸡)。

老太太买蒲包儿——瞧妞儿。

老太太骑驴——乐颠啦。

老太太切葱花——大斜茬。

老太太上电车——别吹(催)。

老太太上台打黄世仁——演得逼真。

老太太拾鸡蛋——手拿把攥。

老太太算账——一宗一宗来。

老太太踢皮球——尖端技术。

老太太踢足球——横划拉。

老太太寻顶针——又忘带(戴)了。

老太太择乱线——这回可找着头儿了。

老太太走独木桥——难过。

老太太钻被窝——一出溜。

老太爷咽气——一时等不得一时。

老套子卷珍珠——内中有宝。

老藤爬树——绕来绕去。

老天吃西瓜——不当个豆。

老天是个调皮的小孩——想笑就笑,想哭就哭。

老天下黄沙——昏昏沉沉。

老天爷不下雨,当家的不说理——无法可治。

老天爷拄拐棍——从天上差(插)到地下。

老铁匠抡大锤——砸到点子上。

老桐油罐子——洗不净。

老头扮彩旦——不要(邀)去(趣)。

老头的驴——顾(雇)不得。

老头儿发脾气——吹胡子瞪眼睛。

老头儿拉胡琴——自顾自。

老头儿坐摇篮——再享享小时候的福。

老头卖瓜——自卖自夸。

老头下棋——走上步看下步。

老头学打拳——硬骨头。

老头粘蜻蜓——肝(杆)颤。

老头子联欢——非同儿戏。

老透了的丝瓜——满肚子私(丝)。

老王八尥蹶子——有前劲,没后劲。

老王的走马灯——转来转去还是那几个人。

老王掉到酒缸里——成了罪(醉)人。

老王卖瓜——自卖自夸。

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老王婆卖磨——没啥推了。

老乌龟——又精又硬。

老乌龟壳——煮不烂。

老乌龟甩掉大石碑——浑身上下猛一轻。

老巫婆戴花——招引神鬼。

老西跺脚——泼了醋了。

老西儿回家——没日子。

老西子跺脚——坏醋了。

老先生拜年——互相恭维。

老先生钓鱼——坐等。

老熊奔陷阱,野猫钻圈圈——一物服一物。

老秀才搬家——全是输(书)。

老秀才走路——八字步不乱。

老丫头哭娘——真心实意。

老鸦唱山歌——不对调。

老鸦叮蚌壳——脱不了身。

老鸦笑猪黑——自己不知丑。

老鸦嘴——声音难听,心肠好。

老鸭凫水——上面不动。

老鸭公想唱戏——喉咙不争气。

老鸭偷过水——上岸毛干无人知。

老颜(盐)家的儿子——候(齁)一候(齁)。

老羊的肉——有嚼头。

老爷庙里放屁——震(真)神。

老爷庙里里抬钟——罚(乏)人。

老鹰不落地——干旋。

老鹰不拿兔——吃饱撑的。

老鹰吃小鸡子——连毛毛爪爪都不留。

老鹰见了刺猬——麻了爪子。

老鹰拉小鸡子——捧上了天。

老鹰扑鸡毛掸——一场空。

老榆树——风钻不进,雨淋不透。

老灶爷翻筋斗——砸了锅。

老灶爷上天——多言好事。

老张的拳头捣老张的腿——自作自受。

老丈母夸女婿——好得没法说。

老丈人死了哭爹——随大流。

老郑家姑娘嫁给老郝家——正(郑)好(郝)。

老蜘蛛——一肚子私(丝)。

老蜘蛛大肚皮——净是私(丝)。

老主顾——熟客。

老子偷猪儿偷牛——一辈比一辈坏。姥姥家的狗——吃完了就走。

姥姥认个干闺女——多疑(姨)。

姥姥生儿子——有救(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