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搬家——都是输(书)。
孔夫子搬家——净输(书)。
孔夫子背书箱——里边大有文章。
孔夫子唱戏——出口成章。
孔夫子出门——三思而后行。
孔夫子穿西装——表里不一。
孔夫子的背包——书呆(袋)子。
孔夫的本行——吹鼓手。
孔夫子的弟子——都是闲(贤)人。
孔子小传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先祖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来因为得罪了宋国的宰相而被杀,他的曾祖孔防叔被迫逃到了鲁国,家道也因此衰落下去。到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时,因为立了战功,才被封为贵族最低的一等——武士,做了小县城陬(zōu)邑的县长。
叔梁纥的妻子一连给他生了九个女儿,他的小妾(qiè)好不容易生了个儿子,但是个跛子。叔梁纥希望有个像样的儿子来继承自己,于是晚年又娶不满20岁的颜征在为妻,生下了孔子。据传,生孔子时,叔梁纥和颜征在曾去尼山(今山东曲阜城东南)祈祷祈祷(dǎo):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山神,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大约在孔子三岁时,年老的叔梁纥就去世了,葬在防山,当时颜征在还很年轻,按照礼制不能去送葬,所以她就不知道丈夫的墓地在哪里。丈夫去世后颜征在带着幼子离开原来居住的陬(zōu)邑昌平乡,迁到了鲁国国都曲阜西南角的阙(què)里,过着孤儿寡母的贫困生活。
在艰难生活中,颜征在把希望寄托到了对儿子的培养上。她利用多种方式加强对孔子的启蒙教育,要他学习礼仪技能、文献知识,以便将来重返贵族行列。另外,曲阜是鲁国都城,比较完整地保存着周代的文物礼制,这里传统的文化氛围,也对幼小的孔子起了极大的熏(xūn)陶作用。孔子自小就经常摆上自制的祭祀时用的祭器,练习磕头、揖让等礼仪。随着年龄的增长,孔子15岁时就立下了“志于学”的决心,勤学好问,博览群籍,孜(zī)孜不倦。孔子学无常师,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广泛向各种人学习。
到了十六七岁,孔子已经成为一个熟知礼仪,很有文化修养的少年了,在当地小有名气。当时鲁国大夫孟子赦(shè)就十分欣赏孔子,他病危时曾告诫告诫(jiè):警告劝戒(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上辈对晚辈)。儿子孟懿(yì)子说:“孔子年纪轻轻就这么博学多礼,将来一定是个大人物。我快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后来孟懿子果然拜孔子为师,学习礼仪制度。
不久,孔子的母亲去世了。按照礼仪,子女应将父母亲的灵柩灵柩(jiù):死者已经入殓的棺材。合葬在一起,但孔子不知道父亲的墓地在什么地方,就将母亲的灵柩暂时停放在曲阜城东,打听到父亲的墓地后,才遵照礼法恭恭敬敬地把父母合葬起来。
孔子学艺
孔子的学习态度十分认真,凡是遇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一定向人请教,直到弄明白为止。孔子学习不仅仅要学会,还力求做到精益求精精益求精:力求更精细,更完美。
他曾跟随鲁国的乐师师襄学琴。一支曲子学了十几天,师襄很满意地说:“嗯,弹得不错,可以学习新曲子了。”
但孔子却并不满意,说:“调子我算是掌握了,但手法运用得还不娴(xián)熟。”过了几天,孔子已经弹得婉(wǎn)转流畅(chànɡ)了,但他仍不满意,对师襄说:“这支曲子的韵(yùn)味我还没领会,让我再练习几天吧!”又过了几天,师襄说:“现在你弹奏得比较好了,可见你已经领会曲子的韵味了,咱们练习新曲子吧!”可孔子却说:“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的心情来创造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接着又继续练习弹奏。
直到有一天,孔子跑到师襄面前,兴奋地说:“我已经能从曲子中感受到作曲人的形象了:他站在高高的地方,四面八方的国家都臣服于他。除了周文王,这个人还会是谁呢?”师襄听了十分佩服,站起来行礼说:“哎呀,您真聪明!我的老师传授这支曲子时,告诉我曲名叫《文王操》!”孔子是多么善于学习啊!
孔子任相
孔子小时候家里很穷,地位也很低。长大之后,他先在鲁国贵族季孙氏家里当管理仓库的官吏,掌管钱粮分毫不差;后来又做过管理牛羊的小官,在他的精心照料下,牲畜日渐增多。这些都是贵族不愿做的“鄙事”,但孔子却把牛羊管理得肥壮,账目算得一清二楚,充分显示了自己的管理才能。此后鲁国多次发生内乱,孔子因此一直未被重用,只是断断续续地做了些不大不小的官。鲁国的政局稍(shāo)稍稳定之后,51岁的孔子被国君任命为中都县县长。在任期间。他推行礼制教化民众,短短一年时间内,社会风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孔子因为政绩突出,先后被提拔为司空和司寇(kòu),55岁时,国君让他代理宰相。
孔子听到这个喜讯后满脸喜色,他的几个学生对他说:“人们常说君子在大祸临头时面无惧色,福运降临时也不会面露喜色,您为什么一听到被任命为代理宰相就这样喜形于色呢?”孔子说:“不是还有‘自得其乐’这句话吗?”
上任以后,孔子大刀阔斧大刀阔斧: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地进行改革,推行礼制教化,他把扰乱国家统治秩序的贵族给处决了,在百姓之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为了加强王权,他开始削弱三桓的势力,使鲁国渐渐的强盛起来。
齐国君臣看到这种形势,感到处境很危险,因为齐、鲁两国是邻邦,鲁国强大兴盛起来,肯定会威胁齐国的安全,于是他们想出了一条计策:从国内挑选了八十名能歌善舞的美女,让她们身穿华丽优雅的衣服;又挑了一百二十匹骏马,配上耀眼的锦绣绸缎,一起送给鲁国国君,目的是使他们迷恋声色,怠(dài)于政事,进而疏远孔子。
鲁定公和贵族大臣果然十分高兴地接受了这些礼物,天天歌舞升平歌舞升平:唱歌跳舞,庆祝太平。也指粉饰太平。吃喝玩乐,国事朝政都抛(pāo)到了九霄(xiāo)云外九霄云外:形容无限高远的地方。孔子想劝谏(jiàn)国君,但国君躲在宫里不肯见他。孔子心知振兴鲁国是没什么希望了,便带着弟子失望地离开了鲁国,开始周游列国,走上了求让行道的征途。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接见了孔子,并给他在鲁国一样的待遇,借此炫耀炫(xuàn)耀:夸耀。其“尊贤”。孔子十分高兴,踌躇满志踌(chóu)躇(chú)满志:心满意足,从容自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绩非常满意。地想在卫国实现他“仁政德治”的主张和理想。但平庸的卫灵公对孔子的政治主张丝毫不感兴趣,他给孔子优厚的待遇只是想借孔子这块招牌,炫耀他“招贤纳才”的好名声罢了,其实孔子并未受到重用。孔子在卫国住了几个月,从没参与过卫国的政事。这时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的坏话,诬(wū)陷孔子是鲁国的奸细。于是卫灵公派人监视孔子的行动,孔子担心早晚要遇到麻烦,便急急忙忙地离开了卫国。
此后孔子又去了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等诸侯国,希望得到国君的任用,以便推行他的政治主张,结果却是四处碰壁,还差点丢了性命,但孔子非常乐观。
孔子到了蔡国的第三年,吴国攻打陈国,楚国派兵援救陈国。楚昭王听说孔子住在卫国和蔡国之间,就派人去请孔子。孔子十分乐意,打算去楚国大干一番。
陈、蔡两国的贵族得知消息,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就派兵去抓孔子师徒,孔子一行为了避祸走进一片旷(kuànɡ)野,无安身之地。孔子他们被困住了,无法逃脱,随身带的粮食也吃光了。弟子们全都饿得无精打采,但孔子却照样不停地给他们讲学。
子路满脸怒气地对孔子说:“难道君子也会有困窘的时候吗?”孔子和颜悦色和颜悦(yuè)色:神情和蔼,态度温和。地开导他:“君子和小人都会遭遇困窘困窘(jiǒnɡ):穷困。但君子在穷困时仍坚持自己的信念,而小人面对穷困就会无所作为了。”
孔子看到子贡也是一肚子不满意,便问他说:“子贡啊,你认为我是个博学强识的人吗?”子贡说:“当然是了,这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吗?”孔子笑笑说:“你这就说错了。我只不过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学习,并且找出其中的错误,然后改正。”
孔子知道弟子们对目前的处境都心怀怨气,便想趁着这个机会教导他们应该如何坚守节操。
孔子先叫过来子路,问道:“你是不是认为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要不然我们为什么会落到如此地步呢?”子路毫不隐讳隐讳(huì):有所顾忌而隐瞒不说。地说:“我认为我们不够仁德,所以别人才不信任我们,不重用我们;我们的智谋也很低,以致于被围困在这个地方。”
孔子反问他:“真是这样的道理吗?子路,假如有仁德的人就会受人信任,那么伯夷、叔齐为什么还会被饿死呢?假如有智谋的人就能够畅通无阻,那么聪明的比干又怎么会被剖(pōu)心呢?”
子路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孔子又问子贡:“你是不是认为我们学说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子贡想了一想说:“先生您的学说博大精深,但正是因为它太精深了,反而使各国都不采纳采纳(nà):接受(意见、建议、要求)。您的学说,您为什么不降低一点要求使国君都乐于采纳它呢?”
孔子说:“子贡啊,好的工匠虽然手艺高超,但他制造出来的器具却未必能使人人都满意;好的书并不是人人都喜欢读,君子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学说,用法度规范国家,用道德统治百姓,但却不能保证一定会被君王所采纳。现在你不想着如何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完善我们的学说,而是一门心思去迎合当权者的需要,这种志向太不远大了。”
孔子又把这个问题向颜回说了一遍。颜回慷慨激昂慷慨激昂:形容精神振奋,情绪昂扬,充满正气。地对孔子说:“先生,您的学说伟大极了,因此普通人理解不了,但不被理解、不被采纳又算得了什么?正因为如此,才显示出您作为君子不迎合世俗的高尚情操。我们应该继续坚持不懈坚持不懈(xiè):坚持到底,毫不松懈。地推行它,总有一天贤明的君主会运用它治理国家,实现我们的主张。”
孔子很受感动地说:“有道理。如果你是个统治者,我愿意在你的手下为你服务!”
后来孔子派子贡面见楚王求救。楚王派兵去接孔子,孔子师徒才摆脱了困境。
孔子又先后到了楚国、卫国,直到68岁才回到鲁国,结束了十四年的游历生活。虽然游访各国,备尝艰辛,一事无成,但孔子仍壮心不已。
孔子断案
孔子53岁那年,做了鲁国的司寇。
这天一大早,孔子就驱车来到大堂,刚刚坐定,就听门外传来一阵乱叫。孔子叫弟子颜回出去看看。一会儿,颜回回报说:“外边有父子俩来告状,是父告子,子告父。”孔子一听感到很奇怪,就让他传他们进来。
这一老一少破衣烂衫,灰头土脸,来到大堂,倒头便拜,接着吵吵嚷嚷争着诉说。孔子脸一沉,惊堂木一拍,道:“父不父,子不子,像什么样子,老者先说。”那少者赶紧闭了嘴,低下头听老者陈述。
原来,这爷俩一起过活,老者贪吃,少者懒惰(duò),家中一贫如洗一贫如洗:穷得像被大水冲洗过一样。形容非常贫困,一无所有。爷俩常常为吃喝争吵打闹。今天早上,爷俩又为吃饭吵起来,父亲生气动手打了儿子,儿子赌气摔了家中惟一的饭碗。于是,父子俩就拉拉扯扯闹上公堂。
孔子听了,气得不得了,但该怎样处置,一时也没了主意。他转脸看看颜回,颜回更是一脸茫然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孔子走下大堂,来到窗前沉思了片刻,对衙(yá)役们说:“把他俩都给我关进大牢里去。”告状的爷俩想让孔子给个公平合理的判断,没想到不分青红皂白就要投进大牢,双双连喊:“冤枉!”孔子怒道:“你们是鲁国的百姓,不懂伦理道德,简直是猪狗不如,还敢喊冤枉。”孔子对衙役们说:“把那老头子给我押进新牢,把那年轻的押进旧牢,饿他们三天,看还敢说冤枉不!”
老者被关在新牢里,一个劲地唉声叹气唉声叹气:因为愁苦、忧闷而发出叹息。突然,梁头上传来一阵叽叽喳喳的叫声。老者抬头一看,原来是一窝燕子,老燕子叼小虫从牢窗里飞进来,喂给小燕。老燕子从早到晚,飞进飞出,从不间断。老者倚(yǐ)在墙根看得入了迷……那少者被关在一间旧牢里,里面又暗又潮。少者就趴在窗口往外瞧,庭院里空空荡荡只有一棵大槐树,槐树上有个鸟窝,只见小鸟正给老鸟喂食哩。原来老鸟生下小鸟18天眼就瞎了,自己不能找食了,以后的日子全靠小鸟来喂养。这样一连看了3天,老鸟的叫声,终于唤醒了年轻人的良心……第四天,孔子升堂。从牢里提出老者和少者,这爷俩一见面,在大堂上抱头痛哭,哭得那么伤心。这时,只有孔子心里最清楚,脸上不由得露出了笑容。
孔子问道:“你们知罪吗?”少者抹(mǒ)着泪道:“知罪。”孔子又问:“罪在哪?”少者道:“罪在不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孔子又问:“以后怎么办?”少者回答说:“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孔子点点头,又问那老者:“你知罪吗?”老者道:“知罪。”孔子同样又问:“罪在哪里?”老者回答说:“罪在教子无方上。”孔子听完心里很高兴,他们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说:“你俩要彻底改掉身上的坏毛病,要勤于耕种,好好过日子。”退堂后,颜回陪着孔子在院内散步,颜回望一眼树杈(chà)上的鸟窝和低飞的燕子,由衷(zhōnɡ)地佩服道:“老师审案,别具一格,实在是高明,我一定要跟着老师多学学呀。”
孔子编修六经
孔子的学说强调推行“仁政”,以仁治国,因此在考订古代“仁人”的文献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他搜集散失在民间的《夏书》、《商书》、《周书》等篇章,这些都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求古代事迹的典籍,把它们汇集成编,这就是后人看到的《尚书》,它包含了商周时期大量的历史文献。
孔子对古代流传下来的诗进行整理。他收集了很多诗的抄本,把较好的三百零五篇保留下来,编成书。其中包括了从歌颂商朝始祖契到记录周厉王礼崩乐坏的各个时期的诗篇。孔子按照乐曲的音调,调整编排为《国风》、《大雅》、《小雅》、《颂》四个部分。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诗经》。
孔子晚年喜研究《周易》,写了很多解释《周易》的文章。孔子在71岁这一年,根据鲁国的历史,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编写了一部《春秋》,提纲挈领提纲挈(qiè)领:提起鱼网的总绳,拎起衣服的领子。比喻抓住事物的要领。地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到哀公200多年的天下大事。在编写过程中,孔子把自己的主张渗透到字里行间,形成了一种写作风格,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孔子整理编订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被称为“六经”。它不仅是我国儒家最基本的经典作品,而且也是世界上富有学术价值的古代文化瑰宝瑰(ɡuī)宝:特别珍贵的东西。它的整理和保存对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社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孔子名徒
孔子是古代大教育家,他的学生相传先后有3000多人,其中著名的有70多人,而最有成就的,就是以下几位:
颜回(前52~前490年),学习极为勤奋,死时年仅31岁。
子路,喜欢参与政治,后在卫国政变中被杀。
子贡,以善辩闻名。
子游,精通典籍。
颜回好学
颜回字子渊(yuān),鲁国人,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之一。他比孔子小30岁,曾向孔子请教仁的含义,孔子对他说;“只要你能克制自己的欲望,一切行为遵守周礼的原则,那么天下人都会称赞你是个仁人。”颜回深受启发,便拜孔子为师,学习礼乐。
颜回学习非常刻苦,尽管学习条件很艰苦,但他丝毫不在意,反而更加刻苦学习。孔子曾经赞扬颜回说:“颜回真了不起,每顿只吃一碗饭、只喝一碗汤,住在简陋的屋子里,能忍受别人无法忍受的艰苦条件,丝毫不改变自己的抱负,持之以恒持之以恒:指有恒心,能长久地坚持下去。地刻苦钻研学问,真是很了不起!”
颜回每次听讲时总是聚精会神地看着孔子。他善于思考,反复琢(zhuó)磨孔子讲授的道理,总能提出一些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平时的言行举止也都遵守礼制,常常使人得到启发,就连大圣人孔子也能从他的一举一动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颜回一生学习勤奋,但是命运坎坷坎坷(kǎn kě):比喻不得志。29岁时头发就全白了,30多岁就死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颜回是我最好学的弟子,自从他投到我的门下,弟子们都变得更加勤奋好学了。可怜他这么早就离开了我们,我再没有像他那样刻苦认真的学生了。”
子路之死
子路的原名叫仲由,子路是他的字。他是鲁国泗(sì)水人,比孔子小9岁。子路爱好拳脚武术,早年间他常带着一把剑,四处行侠仗义。他曾经冲撞过孔子,孔子以礼教来教化他,后来子路心悦诚服心悦诚服:由衷地高兴,真心地顺从。指真心实意地服从或佩服。地穿上儒生的衣服,拜孔子为师。
子路对政治特别感兴趣,向孔子询问为官的诀窍(qiào)。孔子说:“做官就要身体力行身体力行:亲自体验,努力实行。为老百姓做出榜样,还要勤政爱民,解民所忧。”子路点头赞同。
后来子路果然当了官,替卫国大夫孔悝管理封地。当初,卫国国君卫灵公宠爱一个叫南子的妃子,卫灵公的太子蒉聩(kuìkuì)得罪了南子,害怕被加罪而逃到了宋国。卫灵公去世后,南子想立公子郢(yǐnɡ)为国君,但公子郢却推让说:“蒉聩的儿子辄(zhé)还在卫国呢,他应该继位为国君。”于是卫国人就拥立辄当了国君,就是卫出公。卫出公即位后,他的父亲蒉聩仍然一直住在宋国,被禁止进入卫国;蒉聩联合孔悝发动叛乱,想要夺得君位。
蒉聩偷偷混进卫国后,率领他的支持者突然袭击卫出公,卫出公措手不及,只得逃到鲁国,蒉聩就这样即位为卫庄公。
孔悝跟随蒉聩叛乱时,子路正在孔悝的封地内,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即骑上快马向国都飞奔而来。迎面碰上了从城里出来的子点,子点说:“卫出公已经逃出卫国,城里面乱得一团糟,你进去干什么?还是赶快回去吧。”子路说:“我是孔悝的家臣,既然拿了他的俸禄俸禄(fènɡlù):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当然要尽到做巨子的责任。”于是跟随一个使者混进了城。
子路找到蒉聩的住处,蒉聩和孔悝正坐在高高的台子上庆贺政变成功呢。子路上前对蒉聩说:“孔悝背叛先君,您怎么会任用这样的人?请让我将他杀死。”蒉聩哪里会让子路杀掉帮他夺权的有功之臣呢?于是子路便要放火烧掉高台。蒉聩连忙命令卫士杀死子路。
卫士们一起进攻子路,子路当然招架不住,衣服都被割破了。子路大喝一声,跳到一边说:“君子不会让帽子掉在地上,就算是临死之前也要先戴正帽子。”说完系好帽带,戴正帽子,从容不迫(pò)地被杀死在高台之下。
子贡善辩
子贡的原名叫端木赐(cì),子贡是他的字。他是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著名的一个弟子。
子贡伶牙俐齿,能言善辩,说起话来口若悬河,就连孔子也常常被他辩得理屈词穷理屈词穷:理由站不住脚而无话可说。
齐国的贵族田常打算发动叛乱,当齐国的国君,但又害怕齐国大臣的势力,所以就准备攻打鲁国,借机提高自己的地位。孔子担心祖国受到战难,就派子贡出去游说游说(shuì):古代叫做“说客”的政客,奔走各国,凭着口才劝说君主采纳他的主张,叫做“游说”。齐国的国君,阻止这场战争。
子贡到了齐国,面见田常劝说道:“你现在要掌握权势而派兵攻打鲁国,是犯了个大错误,人们常说国家的忧患在内部,就进攻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外部,就进攻弱小的国家。现在您的忧患在内部。听人讲您三次求封,三次都被国君拒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些大臣挑拨你和齐王的关系。如今您要攻打弱小的鲁国肯定可以打胜仗,扩大齐国的领土,这就使国君更加骄傲自大,使大臣更加自以为是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形容主现,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可这对您又有什么好处呢?君主骄傲以后会随心所欲,大臣们自以为是就会忙于争权夺利。如果这样,您在齐国的处境就不好了。我劝您不如放弃鲁国,去攻打强大的吴国,攻打吴国不能马上取胜,战士们战死在疆场上,大臣们在国内的地位肯定日益衰落,君主逐渐被孤立起来,那么你就很容易可以控制齐国的大权。”
田常听后很高兴接受了子贡的建议,并派子贡游说吴王出兵救援鲁国,这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攻打吴国了。
子贡于是来到吴国,游说吴王夫差救援鲁国。子贡说:“只要您出兵救鲁,那么一来可以在诸侯中博(bó)取一个保护弱小的好名声,二来鲁国感谢吴国必然会送礼物,而且吴国还可以防止齐国的扩张。”夫差赞许赞许:认为好而加以称赞。地点头,只是担心邻近的越国会趁机东山再起,于是答应子贡先攻伐越国再进攻齐国。
子贡说:“越国只是一个小国,您如果不趁鲁国尚未被攻破去救援鲁国,那么齐国攻破鲁国后,势力就要大了,到那时恐怕想再进攻齐国也力不从心力不从心:所具备的力量不足以实现心中的目标。心里想做但是力量够不上。了。如果您实在不放心越国,那我这就出使越国,让他们也出兵救鲁,以解除您的后顾之忧。”吴王夫差非常高兴,派遣子贡出使越国。
子贡见到越王勾践之后,说:“吴王夫差准备出兵攻灭越国,如果这样,那越国就十分危险了。我劝您给夫差送上厚礼,再派兵随同吴国攻打齐国,这样吴王就会认为越国是真心的臣服吴国了。只要吴国和齐交战,您便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了。”
勾践当即答应下来,派大臣给吴王送去了厚礼。吴王收下礼品后立即放心地出兵救鲁伐齐,使鲁国免于兵灾。这全是依仗着子贡的功劳。
子游治武城
子游是吴国人,比孔子小45岁。子游跟随孔子学习时,熟读各种文献典籍,并且善于实践。
子游完成学业后,做了武城的县长。一天孔子带领弟子出游时路过武城,子游来到城外迎接。正在他们互相问候的时候,城中传来了一阵阵弹奏音乐、演唱诗歌的声音,孔子说:“杀鸡哪里用得着宰牛的大刀?治理这么一座小小的县城还用得着礼乐教化吗?”
子游行礼回答说:“以前老师曾经对我们弟子说过:‘君子学习道理就应该爱护他人,小人学习道理就容易使唤使唤:叫人替自己做事。’我既然跟随夫子您学习了礼乐等教化之道,当然要把它应用在实践之中。”
孔子听后十分满意,说:“各位弟子,子游刚才讲得很正确,我只不过是说句玩笑话而已。”
孔子为人处世的智慧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教育别人时,十分注意被教育的对象,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听到了我认为好的意见,就应该马上照着做,这样对吗?”孔子马上严肃地对他说:“不可以,你的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自以为是地做事呢?你应该先听听长辈们的意见才对。”
过了几天,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冉有,以同样的问题请教孔子。孔子却立即表示赞同地对他说;“对呀,听到了好的意见,就应该马上照着做起来才对。”
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公西华,看到孔子对不同的人讲不同的话,很不理解,就问孔子说;“子路问您‘听到好的意见,就马上照着做吗?’您回答说:‘有父兄在,不能自做主张。’可冉有问您同样的问题,您却说;‘应该马上照着做。’为什么先生对两个人的回答完全相反呢?我对此感到疑惑不解。”
孔子对他解释说:“冉有这个人平常做事缩手缩脚,谨小慎微,顾虑重重,我要鼓励他勇往直前。所以要求他一听到好的意见,就马上学着做起来。而于路则不同,他很勇敢,但是却比较鲁莽,喜欢争强好胜。所以我要使他冷静一点,稳重一点,多听听长辈的意见,懂得适当的退缩也很重要。”
公西华听了孔子的解释,觉得老师这样因人而易地处理事物,是十分明智的。
孔夫子的坟——久慕(墓)大名。
孔夫子的文章——之乎者也。
孔夫子丢书——失策(册)。
孔夫子肚里发涨——自(字)满。
孔夫子挂笤帚——斯文扫地。
孔夫子门口卖对联——冒充能人。
孔夫子门前讲《论语》——自称内行。
孔夫子门前卖《百家姓》——丢丑。
孔夫子门前卖三字经——蠢。
孔夫子门前卖四书——竟敢在圣人面前逞能。
孔夫子门前卖文章——班门弄斧。
孔夫子门前卖字画——无自知之明。
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理(礼)。
孔明拜斗——自知要死。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孔明的计策——神机妙算。
孔明挥泪斩马谡——明正军纪。
孔明加子龙——智勇双全。
孔明借箭——满载而归。
孔明哭周瑜——各怀心腹事。
周瑜小传
周瑜(175——210),三国吴国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小时候与孙策是好友。后归顺孙策,为建威中郎将,帮助孙策在江东创立孙氏政权。孙策死,与张昭同辅孙权,任前部大督。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军南下,他与鲁肃坚决主战,并亲率吴军大破曹兵于赤壁。后病死。
周瑜身体修长健壮、相貌英俊,一表人材,和孙坚的儿子孙策同年,周瑜与孙策交情深厚。周瑜将一所大宅院让与孙策居住,还常去后堂拜见孙策的母亲,各种生活所需两家互通有无。
周瑜前往看望叔父,正碰到孙策准备东渡长江,到了历阳,孙策派人送信告诉周瑜,周瑜带兵迎接孙策。孙策十分高兴说:“你来了,我的大事就好办了。”于是周瑜跟随孙策前往攻打横江、当阳,全都攻克。随即又攻下湖孰、江乘,进军贡阿,此时孙策的军队已扩展到几万人,孙策领兵攻吴、会两郡,周瑜则回到了寿春。
袁术打算任命周瑜为部将,周瑜认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作为。就请求袁术让他担任居巢县县长,想借道回江东,袁术同意他的要求。周瑜于是经居巢回到吴郡。这年为建安三年(198)。孙策亲自前来迎接周瑜,授任他为建威中郎将,当即调拨给他2000兵卒及50坐骑。周瑜当时24岁,吴郡的人都称呼他“周郎”。不久,孙策打算攻取荆州,任命周瑜为中护军,周瑜跟随孙策攻占了皖(wǎn)城。得到乔公两个女儿,她们都长得很漂亮,有倾国之色。孙策自己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接着又平定了豫章。庐陵两地。
建安五年(200),孙策被流箭所杀,由孙权统领军国事务。周瑜领兵前来吊丧。就留在了吴郡,以中护军身份与长史张昭一同掌管军政大事。
建安十一年(206),周瑜督率孙瑜等讨伐麻、保二屯,将它们的首领斩杀,俘虏敌兵一万多人。江夏太守黄祖派遣部将邓龙带领数千人马进入柴桑,周瑜追击征伐,将邓龙活捉后送往吴郡。建安十三年(208)春,孙权征讨江夏,周瑜被任为大都督。
当年九月,曹操攻入荆州,刘琮率众投降,曹操得到刘的水军,水、步两军发展到几十万人,东吴的将士知道后都非常恐慌。孙权召集部下,征询对策。大家都议论说:“曹操乃豺虎之人,然而他借着汉丞相的名义,挟天子以令诸侯,如今要抵抗他,恐怕不行。况且将军您倚仗能够抗击曹操的,就是长江天险。现在曹操攻占了荆州全部,加上归降的刘表水军,大小船,数以千计,所谓长江天险,曹操已经与我方共同拥有了。而在实力上兵力多寡极为悬殊,不可同日而语,不如向他投降,可保江东免受灭顶之灾。”周瑜说:“不对!曹操名义上是汉朝臣相,实为汉贼!将军英明神武,又有父兄的伟烈功业,占据江东,土地有几千里,兵精粮足,正是横行天下,为汉家铲除奸邪的时候。怎么能向他投降?让我为您分析一下局势。现在北方的局势还没有得到稳定,加上马超、韩遂在函谷关西边,成为曹操后方之患。况且他们中原人,不习水战,在江中没有骑兵的优势。如今又值严寒季节,军马缺乏草料,中原的士兵远道来到南方江湖之上,水土不服,必然发生疾病。曹操有以上劣势,将军要擒获曹操,现在正是最好时机。我请求率领精兵三万,进驻夏口,保证替您打败曹操。”孙权说:“你所说应当对他进行抵抗,与我的想法完全一致,这是上天把你送来帮助我的。”
于是周瑜和刘备联合,采用“连环计”让曹操把战船锁在一起,用“苦肉计”让黄盖诈降曹操,用“反间计”让曹操杀了熟悉水战的大将,用火攻烧毁曹军的战船,当时正好有东风。片刻之间,烟火冲天,曹军人马被烧死淹死者不计其数,于是全军败退,退守南郡。刘备与周瑜等又合力追击。曹操留下曹仁等驻守江陵城,自己退回北方。
周瑜与程普又领兵攻打南郡,约定日期与曹仁军队大战。周瑜亲自冲锋陷阵,被乱箭射中右胸,伤势严重,只好回营。后来曹仁听说周瑜卧床养伤,便率兵上阵出战。周瑜于是强行带伤起床,巡察军营,激励将士勇气,曹仁抵挡不住周瑜的进攻,只好撤军。
其时刘璋正任益州牧,经常和北面的张鲁互相攻打,争夺地盘。周瑜于是到京口拜见孙权说:“现在曹操刚被我们打败,正担心自己内部发生变乱。不能与您对阵作战。请让我带兵同奋威将军孙瑜一起进攻刘璋,攻占蜀地后再吞并张鲁,然后留奋威将军在那里固守,我再回来与您一起占据襄阳进击曹操,这样攻占北方就有希望了。”孙权同意了这个计划。周瑜回到江陵,准备行装,然而路过巴丘时即发病去世,年仅36岁。孙权身着素服举行哀悼,感动所有部下。当周瑜灵柩运还吴郡时,孙权已往芜湖迎接。
周瑜年少时曾精心钻研音乐,即使在饮酒三杯之后,弹奏者有什么差错,他也必定听得出来,听出来就会回头望一望,所以当时有人编出歌谣:“曲有误,周郎顾。”
周瑜孔明巧对诗
周瑜想置诸葛亮于死地。这天,周瑜定好计谋,在都督府设下伏兵后,便让鲁肃去请诸葛亮赴宴。酒席宴上,周瑜提出要对诗,鲁肃一口应道:“输了就罚酒三杯?”诸葛亮明白周瑜的用意,就说:“谁输了就杀谁的头。”周瑜听后,正中下怀,忙说:“君子无戏言,戏言非君子。”坐在一旁的鲁肃忙在桌子下踩诸葛亮的脚,诸葛亮却笑着对鲁肃说:“子敬先生,你也算一个。”
周瑜抢先说道:我先吟一首,请诸葛先生对诗:
有水也是溪,
无水也是奚,
去掉溪边水,
加鸟便是朝。
得志猫儿胜过虎,
落毛凤凰不如鹦。
诸葛亮心想:我身为军师,却落在周瑜手中,岂不是落毛凤凰不如鸡么?想到这儿,他便对道:
有木也是棋,
无本也是其,
去掉棋边木,
加欠便被欺。
龙游浅水遭虾戏,
虎落平阳被犬欺。
周瑜听罢,怒火中烧:“你竟敢将本都督比做虾犬!”
鲁肃连忙圆场,道:“都督别误会,你没说诸葛先生,先生说的也不是你。”接着,也赋诗一首:
有水也是湘,
无水也是相,
去掉湘边水,
加雨便是霜。
各人自扫门前雪,
体管他人瓦上霜。
一场风波总算过去了。周瑜换了个题目,又道;
有目也是盼,
无目也是丑,
去掉眼边目,
加女便是妞。
隆中女子生得丑,
百里难挑一个妞。
诸葛亮听周瑜嘲笑自己的夫人长得丑,便回敬道:
有木也是桥,
无木也是乔,
去掉桥边木,
加女便是娇。
江东美女大小乔,
曹操铜雀锁二乔。
见诸葛亮奚落自己的夫人,周瑜气得“当嘟”一声,将酒杯摔在地上,只见伏兵四出,团团围住诸葛亮。
鲁肃忙对周瑜道:“都督息怒,当以大局为重。”于是道:
有木也是槽,
无木也是曹,
去掉槽边木,
加米便是糟。
当今之计在抗曹,
龙虎相残事更糟。
周瑜听罢,喝退手下,与诸葛亮握手言和。
孔明弹琴——玩的是空城计。
孔明弹琴退仲达——好沉着。
孔明斩魏延——借刀杀人。
二桃杀三士
用两个桃子杀了三个勇士。比喻借刀杀人。出自战国·佚名《晏子春秋·谏下二》。
春秋时期,齐国有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员大将。三人以勇猛无敌、力大无穷而闻名。
但这三个人都没有修养,态度傲慢无礼,胡作非为,宰相晏婴深以为患,就对齐景公说:“我认为贤明君主手下的将官,应该明白君臣的礼节,懂得上下的规矩。这样,在国内才可以避免暴乱,对国外才可以阻挡敌人。可是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这三个人,既无君臣之仪,又无上下之礼,傲慢狂妄,破坏法纪,因此他们是危害国家的人,不如趁早除掉他们!”
齐景公为难地说:“他们三人武艺高强,怎么办呢?”
晏婴说:“我倒有个主意,你派人去送给他们三人两只桃子,让他们按照功劳大小分配,谁的功劳大,谁就可以吃桃子。”
齐景公按计行事。
公孙接高兴地说:“我的力量既能够制伏野猪,又能够逮住猛虎,按我的功劳可以吃桃子。”于是他先拿起一个桃子。
田开疆说:“我带兵打仗能够打退敌人三军,我也有资格吃桃子。”于是他也拿去一只桃子。
这时,桃子被拿光了。古冶子愤愤不平地说:“我曾经跟随君主出门,有一次过河,主公的马让河中的大龟衔走了,我把大龟杀死,救回了马。若论功劳我应该吃桃子,你们二人还不将桃子交还给我!”说罢,便拔出剑来,要与公孙接、田开疆交锋。
公孙接、田开疆看见古冶子动了气,心里觉得过意不去,便说:“我们的勇猛不如你,我们的功劳也不如你,我们先取了桃子不让给你,是太贪婪了,深表惭愧。我们只有一死,才能表示勇敢和义气。”说完,二人拔剑自刎了。
古冶子看到他们二人自杀了,心里很难过:“他们都讲义气和勇敢却死了,我如果不死,不就是没有义气和勇敢的人吗?”于是丢下桃子也自刎而死。
孔雀说成乌鸦——好坏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