炕头竹子——损(笋)到家了。
炕洞里的耗子——不怕训(熏)。
炕洞里劈柴——南(难)阳(扬)府(斧)。
炕上安锅——改造(灶)。
炕上的狸猫——坐地虎。
炕头上贴灶王爷——不是话(画)。
监察人间善恶的张灶王
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赐予生活上的便利外,还有一个职责,就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
传说灶神左右随侍着两神,一个捧着“善罐”、一个捧着“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大帝报告。
农历腊月二十四这天,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作所为的日子,又称“辞灶”,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是兄弟俩,哥哥个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张家哥哥拿手的活是搭建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
说来也怪,不管张灶王到谁家垒灶,要是遇到别人家有纠纷,他就会上去多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长此以往,左邻右舍有了矛盾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
张灶王整整活了70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就乱了套了,张家的画师整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分外想念哥哥。
原来,这张灶王是张家的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可是眼下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
后来,张画师终于想出了一个好点子。在第二年的腊月二十三这天,也就是张灶王一周年祭日的那天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把儿子媳妇全家老小都引到了厨房。
大家仔细一看,都吓了一大跳。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地显出了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
正在大家目瞪口呆的时候,张画师开口说:“我睡觉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呢!”
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
从此以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
张家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
此后,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张画师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此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慢慢地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
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我国是信奉多神的国家,在我国古代人们信奉的众多神灵中,灶神在民间的地位是最高的。民谚说,“三祭灶,四扫屋”,指的就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要祭祀灶神。
自灶神产生之日起,其职掌便与火或灶火毫无关系,他是天帝派驻各家的监察大员,是一家之长,负责监督一家老小的善恶功过,定期上报天庭,因而得到一般老百姓的顶礼膜拜。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流传着“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俗谚。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八佾》里记载说,孔子在向其弟子解释人们“媚于灶”的原因时指出:“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意思是说,如果做了不对的事,上天自然会怪罪,无论找谁怎么祷告都没用。
为了求得心安,人们往往会认为只要讨好灶神,上天就不会知道自己做过的错事。
约在东晋前,灶神又有了监察人间罪恶,掌握一家寿夭祸福的职能。因此古人认为,讨好灶神,认真祭灶是非常严肃的事。基本上,灶神告什么状,天帝就会给你定下什么惩罚。东晋道教学家葛洪,在他所著的道教经典《抱朴子·内篇》里写道:
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一百日也。
也就是说,谁要是得罪了灶神,严重的要少活300天,轻微的也要少活100天。试想,平白无故地丢掉几百日的寿命,这种惩罚实在是让人畏惧。
大约成书于元明之际的古籍《东厨司命灯仪》中也对灶神的职责形容说:
灶神职重,秉下民倚伏之权……在天为七元之使者,递日奉万事于宸庭……迭主阴阳,虽善善恶恶,均在修为;然是是非非,必恭记录。
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3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3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