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孙子兵法(第六卷)
17332600000015

第15章 宣化丝锥厂靠聘请顾问打了翻身仗

张家口市宣化丝锥厂,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只有七十名工人,建筑面积不足三百平方米。1980年产品包销改为自销后,由于质量不过关,规格不对路,用户纷纷退货,仅宣化、石家庄两个五金站就退货1.9万支,相当于当时该厂一年多的产量,产品大量积压,企业被迫停产,当年亏损三万多元。企业举步艰难,濒临绝境。经过一年多的调整和整顿,企业绝路逢生,出现了新的转机。1982年以后他们依靠技术进步发展生产,企业面貌大变。当年创产值53万元,比上年提高2.8倍,实现利润3.2万元,比上年提高1.9倍。

宣化丝锥厂在短期内靠技术进步翻身,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聘请了一批业余顾问,职工们称他们是不在册的工程师。他们中间有工程师、有技师、还有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工人。这批业余顾问,来自周围大厂,他们经常利用节假日到厂进行技术指导,帮助经营决策。

一个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的小厂,要同众多的先进企业竞争,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然而丝锥厂在业余顾问的帮助下,求得了生存,扩大了生产。1981年上半年企业亏损十分严重,来厂的第一批业余顾问经过“会诊”,为企业提出了“见缝插针、拾遗补缺、小批量、多品种”的经营方针。开始有人不相信“小批量”会弥补“大亏损”,结果当年就扭亏为盈,实现利润1.1万元。从那以后这个经营方针成了企业不可动摇的信条。他们不怕批量小,不怕困难大,只要用户需要就承揽加工,从而在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业余顾问在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这个厂生产丝锥,用的是普通合金工具钢,使的是自制土设备,硬性比较低,加工精度差,成为生产中的“老大难”。业余顾问陶工程师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购置专用设备,搞好设备配套的设想。他在自己所在单位的支持下,同两名有经验的老工人带着丝锥厂的同志一起外出选订设备,回来一起安装调试,只用了五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达到了配套。投入使用后,不仅产品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月产量也由八百多支提高到一千八百多支,并做到了当年贷款,当年见效,当年归还。在这期间,业余顾问徐工程师用了三个多月时间,为丝锥厂自制了高温盐熔炉、电子电位差计、自动报警器、分级淬火槽和回火槽等专用设备,这些设备刚投入使用,每支丝锥淬火的平均成本由原来的3元降低到1.5元,五个月就减少支出三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