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鬼谷子全书(第三卷)
17332100000006

第6章

一八、汉景帝杀晁错

晁错,颍川人,为人刚直而又严峻苛刻,他博才多学,善于分析,在汉文帝时期,他就官拜为太子家令,精心辅佐太子,并得到了太子的宠信。被称为太子的智囊。在这个时期,晁错曾经多次上书文帝,就战争、充实边塞、农耕、爵位的封免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文帝对此也多有褒奖,以表示对晁错的宠信,并且采纳其不少的意见,以治理国家。汉文帝前15年(公元前165年),文帝为选拔良才,亲自策问考试,晁错以优异的答卷被文帝提升为中大夫。随后,晁错又上书文帝,谈论应该削减诸侯王的实力问题,以及如何来改变这一现实的法令,上书共有三十篇。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用他的意见,但却非常赏识和器重晁错的才能。文帝去世后,景帝即位,晁错以其自己对问题的精辟见解仍多次地与景帝在一起进行单独的国政论谈,而且景帝仍能经常地采纳他的意见,并且依据晁错的建议,修改了许多的法令,其受宠程度远远超过了所有九卿。景帝即位的第二年,便提升晁错为御史大夫。

当初,汉高祖刘邦刚刚平定天下,兄弟少,儿子们年幼,大量的领地都分封给同姓诸侯王,仅封给齐国就七十多座城,封给楚国四十多座城,封给吴国五十多座城,这三个领地占去了全国二分之一的面积,而得封的这三个领地的并非嫡亲的诸侯王。随着各诸侯王领地的不断发展和强大,一部分非嫡亲的诸侯王对朝廷越来越骄横,又加上文帝在世总是以宽厚待人,不忍心对他们加以惩罚,所以,到了景帝称帝,这部分诸侯王们则更加骄横了。故此,晁错劝景帝说:“如今,削减他的封地,他会叛乱,不削减他的封地,他也会叛乱,如果削减他的封地,他反得快,祸害会小一些;如果不削减他的封地他反得慢,将来有备而发,祸害更大。”景帝让朝廷百官及宗室共同讨论晁错的建议,没有人敢与晁错辩驳。朝廷便根据晁错的建议对吴王等诸侯王的封地朝廷逐步的削减。晁错的父亲得知这个消息,从颍川赶来京师,对晁错说:“皇帝刚刚即位,你辅佐君主执掌朝政,削弱诸侯王的封地,疏远皇室的骨肉之亲,人们的议论都怨恨你,你为什么这样做呢?”晁错说:“只能这样做。如果不这样做,天子无法尊贵,国家不得安宁。”他的父亲说:“这样做,刘氏的天下安宁了便晁氏却危险了,我离开你去了!”他父亲就服毒自杀,临死前说:“我不忍心见到大祸临头!”果然,此后过了十多天,吴、楚等七国就以诛除晁错为名举兵叛乱。

先前,晁错一直与吴国的丞相袁盎互不相容,只要有晁错在某处就坐,袁盎总是避开;袁盎出现在何处,晁错也总是避开;两人未曾在同一个室内说过话。等到晁错升任御史大夫,派官员审查袁盎接受吴王财物贿赂的事,确定袁盎有罪,景帝下诏不再追究袁盎的责任,而把他降为平民。吴、楚为首叛乱之后,晁错对御史丞、侍御史说:“袁盎接受了吴王的许多钱,专门为吴王掩饰,说他不会叛乱;现在,吴王果然反叛了,我想奏请景帝严惩袁盎。他肯定知道吴王叛乱的有关密度。”御史丞、侍御史说:“如果在吴国叛乱前来审查袁盎,可能会有助于中止叛乱密度,现在叛军大举向西进攻,审查袁盎能有什么作用!况且,袁盎不会参预密度。”晁错犹豫不决。有人把晁错的打算告知了袁盎,袁盎很害怕,连夜求见朝廷中与晁错有矛盾的官拜为太子詹事之职的窦婴,对他说明吴王叛乱的原因,希望能面见景帝,当面说明原委。窦婴入宫奏报景帝,景帝就召见袁盎。袁盎前来朝见景帝,恰遇景帝正和晁错研究出兵征讨叛军所需军粮的问题。景帝问袁盎:“现在吴、楚叛乱,你觉得局势会怎样?”袁盎回答说:“吴、楚叛乱,不值得担忧!”景帝说:“吴王利用矿山就地铸钱,熬海水为盐,招诱天下豪杰;他一直准备到年老白发才举兵叛乱,如果他的图谋没有计划出万全的把握,能贸然行事吗!为什么说他不能有所作为呢?”袁盎回答说:“吴王确实有采铜铸币、熬海水为盐的财利,但哪有什么豪杰被他招诱去了呢!假若吴王真的招到了豪杰,豪杰也自然会辅佐他按仁义行事,也就不会叛乱了。吴王所招诱的,都是些无赖子弟、没有户籍的流民及私铸钱币的坏人,所以才能相互勾结而叛乱。”晁错听之,也马上赞成地说:“袁盎分析得很好。”景帝问:“应采取什么妙计?”袁盎回答说:“请陛下让左右侍从回避。”景帝让人退出,唯独还有晁错一人在场。袁盎说:“我要说的话,任何臣子都不应听到。”景帝就让晁错回避。晁错很顺从地迈着小而快的步子,退避到东边的厢房中,对袁盎极为恼恨。景帝一再向袁盎问计,袁盎回答说:“吴王和楚王互相通信,说高帝分封子弟为王,各有封地,现在,贼臣晁错擅自贬责诸侯,削夺他们的封地,因此他们才造反,其目的就是共同诛杀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达到此目的也就罢了。现在的对策,只有先斩晁错的首级,派出使者宣布赦免吴、楚七国举兵之罪,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七国的军队可以不经过战争就会撤走。”景帝听后,沉默了很长时间,说:“不这样做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我不会为了庇护他一个人而不向天下人道歉。”袁盎说:“我想出的只有这个计策最佳,请陛下认真考虑!”景帝就任命袁盎为太常,秘密收拾行装,做出使吴国的准备。过了十多天,景帝私下授意丞相陶青等人上疏弹劾晁错:“辜负皇上的恩德和信任,要使皇上与群臣、百姓疏远,又相想把城邑送给吴国,毫无臣子的礼节,犯下了大逆不道之罪。晁错应判处腰斩,他的父母、妻子、兄弟不论老少全部公开处死。”景帝批复说:“同意所以判决。”可晁错对此却一无所知。第二天,景帝便派人召晁错,欺骗让他坐车巡察东市,于是,晁错穿上朝服到东市巡察,结果到了东市就被腰斩了。

谒者仆射邓公从前线回来,向景帝上书分析回报战争的情况,景帝问他:“你从军中而来,听到晁错被杀,吴国和楚国的兵撤了没有?”邓公说:“吴王准备叛乱已有几十年了,当初,文帝在位时,陛下您为太子,吴国太子进京朝见文帝,得以陪伴您饮酒、博弈,但在博弈的过程中,吴太子与您争执棋路态度不恭顺,被您拿起棋盘猛击吴太子致死,朝廷送吴太子灵柩回吴国安葬,吴王不收,又将其灵柩送回长安安葬,从那时起,吴王就产生了谋反的念头。几十年过去了,朝廷又削夺了他的封地,吴王要杀晁错只不过是他举兵叛乱的借口,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错啊。再说,朝廷杀晁错,天下的士大夫还敢向朝廷进言吗!”景帝说:“这是为什么?”邓公说:“晁错忧虑诸侯王国势力过于强大了朝廷不能制服,所以请求削减王国的封地,从而尊崇朝廷,这本来是造福万世的好事。计划刚刚实行,他本人突然被杀。这样做,对内堵塞了忠臣的口,对外替诸侯王报了仇,我个人认为陛下不应该如此。”于是,汉景帝深深地感叹说:“您说得对,我也很后悔杀了晁错!”

三个月后,吴、楚七国的叛乱被平定,七国的诸侯王皆自杀或被处死。这七国的诸侯王分别是吴王、楚王、赵王、胶西王、胶东王,川王、济南王。齐王开始也与吴、楚有串联,但后来迫于形势,又举兵抵御叛军。七国叛军平定后,齐王害怕,也服毒自杀。而袁盎却从此成为景帝所依赖的直接参预朝政的大臣。六年后,因阻碍与景帝一母所生的梁孝王成为汉景帝的继承人,被梁孝王派人暗杀。

一九、远离帝王的贾谊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是西汉著名的大儒,人称贾生、贾子、贾长沙。汉高帝七年(前200年),贾谊出生,这个时代正是西汉政权刚刚建立的年代,它既给贾谊带来了施展才华的机遇,也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坎坷和痛苦。

贾谊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基本上生活在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之中,他的生活也基本上是以读书习文为主。18岁时,他便以能诵诗书擅写文章而闻名于郡中。当时的名士河南守吴廷尉欣赏他的才学俱优,将他列置门下。

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即位。听闻河南守吴公颇有学识,且政绩卓著,便征召吴公为廷尉。汉元帝元年(前179年),贾谊在老师吴廷尉的推荐下,被征召入朝,立为博士。一年之中,又被破格晋升为太中大夫。从此,22岁的贾谊便踏上了仕途,成为西汉政治集团中的一员。

汉文帝对贾谊很器重,在把他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又与诸大臣商议,想把他升擢为公卿,但遭到群臣的反对。此后,汉文帝开始有意疏远贾谊,并将他派去当长沙王的太傅。

在政治上受挫的贾谊辞别了京城,来到了地处偏远的长沙。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湿度大,自认为此去长沙将享寿不长,而且又因为是被贬谪,心情非常不好,常常拿自己与屈原作比。在这种情况下,他便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吊屈原赋》。

汉文帝七年(前173年),文帝思念远在长沙的贾谊,于是将他召进皇宫。当文帝听完贾谊的一番宏论后,十分感慨地说:“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过不多久,汉文帝拜贾谊为梁怀王的太傅。在任梁怀王太傅期间,贾谊仍对政事十分关注,而且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写下了如《治安策》、《论积贮疏》等名篇。

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梁怀王刘揖人朝,不幸坠马而死。贾谊认为自己作为梁怀王的太傅而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非常伤心。一年以后,由于伤感过度,贾谊也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死时年仅33岁。

贾谊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就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他却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他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在西汉政论散文的园地中,贾谊的散文也堪称文采斐然。刘勰《文心雕龙,奏启》称其奏疏是“理既切至,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其最为人称道的政论作品是《过秦论》、《治安策》和《论积贮疏》。

二〇、遭到陷害的邹阳

邹阳是西汉景帝时的名士,有才略,在藩王梁王幕下供职,因为奸人所陷入狱论死。在命悬一线的时刻,邹阳给梁王上了一道自辩书,其文所引典故颇多,且用得得体而深刻,在充分表达自己的忠诚和高洁同时,唤起了梁王心中的侠义和慈悲心肠。使得邹阳终于得以免罪。邹阳的自辩起头是很吸引人的。邹阳说,过去听人说,“忠无不报,信不见疑”,以自己现在的处境,这句话真是句“虚言”啊!以一句自叹自怨的勾起了读者的兴头,正是大手笔的高明之处。接着,邹阳举出了荆轲舍命却见疑难于燕太子,白起派卫先生回秦国求援,却被害于范雎的故事。卞和一番忠心向楚王献和氏璧,楚王却因不识传世宝贝而下令砍了他的双足!李斯是忠于二世皇帝的,但却因赵高谗言而见杀于胡亥。像比干、伍子胥都因为忠谏被诛杀,今天我邹阳实有类于是,请梁王您千万别让我这样的忠志之士也成了冤死之鬼啊!

苏秦曾获燕王的深信,有人在燕王面前说苏秦的坏话,燕王会按剑而怒;魏文侯的大将白圭受人诋毁时,魏文侯为表达对其的信赖,派人送去国宝夜光之璧。苏秦、白圭只所以立大功报答主公,完全是因为他们有幸得到了君主“剖心析肝”的相信啊。邹阳说:“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虽说“文人相轻”自古有之,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则更是朝中能力超人之士常不能得到善终的原因!邹阳举出中山相国司马喜曾被受膑刑于宋国,秦国应侯范雎曾被人迫害至“拉胁折齿”的地步。圣人孔子曾被逐于鲁国,而墨子还曾被宋国用计囚禁。像这些贵为圣贤,能治国安邦的高人都不能幸免于小人的谄害,一般的正直之士的遭灾受害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邹阳在此及时婉转地向梁王道出自己冤屈,此后,他用出“秦用戎人由余而伯中国,齐用越人子臧而强威宣”的典故,也适时地向梁王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重用,为梁国出力的心愿。

过去人们言及“晋文公亲其仇,强伯诸侯”,“齐桓公用其仇,而一匡天下”,让人们觉得这些君主的成功是因为他们确实做到了“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做到了与臣下同甘共苦,对士人无所吝啬。然而,为君主的可曾想过,他们所重用的忠臣付出的代价常常却是极为惨重的。比如商鞅,为秦国的强大最后付出自己身死车裂的代价;又如大夫文种,帮助越王勾践消灭了吴国成就了中原霸业,可自己却被越王下令赐死。想传荆轲为了让秦人相信他来献图的诚意,强忍巨大的悲痛让燕人以苦肉计杀了他全家“七族”,勇士要离受命去行刺庆忌,为取得庆忌的信任,断然接受了公子光烧死了他的妻子儿女的事实。

邹阳认为,忠志之士在君王面前,凭得是真才实学,凭得是忠心奉献,而不同于那些小人佞臣只会阿谀奉承的,只会溜须拍马。秦朝用左右的亲近小人亡了国,周文王却用偶然相识的姜尚而统一天下,此理不可不察。最后,邹阳向梁王坦陈,衣冠整齐入朝办事的大臣,不会因为私情而污损了道义,磨炼修养注意名节的高士,不会因为眼前的私利败坏了自己的操行。梁王您不应该再亲近小人,听信谄谀之辈的话,以使像我这样愿为国家尽力尽忠的人士,平白无故地被关进监牢,几乎都到了要掉脑袋的地步了!梁王虽有野心,但却没有到失去理智的地步,于是他改正错误,放回了邹阳。

梁孝王刘武是景帝的亲弟弟,深得太后的喜爱,相传太后曾力主景帝在百年后把帝位传给弟弟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由此导致了梁孝王对帝位是志在必得,自信满满。七国之乱中,他力挺汉朝中央,不计血本地与七国反叛为敌,在参战的诸侯国中出力最多牺牲最大。虽然其中不能抹杀他忠君爱国,匡扶正统的功绩,但要说其全无觊觎之心也不尽然。在本文中的邹阳因为正直公正,不搞阴谋诡计,不像其他梁王手下羊胜,公孙诡那样明目张胆地帮助他谋夺帝位,这也正为羊胜等人谄害邹阳找到机会。本文最可贵处是身处绝境、性命攸关的邹阳,在上书中堂堂正正,不委曲求全,不屈意奉承,不说违心的话,不说过头的话,特别是始终不曾表露出支持梁王谋划帝位的判逆之言,自救之信意完全经得起礼法和历史的检验。最终全凭以诚感人,以理服人,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二一、苍鹰的悲剧

郅都,是河东郡大阳县人。汉文帝时代,他在皇帝身边当侍卫,称为“郎”,到汉景帝时代,就升为“中郎将”了。他生性胆大耿直,敢于直谏,经常顶撞大臣,有时候,连皇帝也敢顶撞。

有一次,郅都侍驾到上林苑打猎游玩。景帝有一位宠妃姓贾,也跟着去了。休息的时候,贾妃上厕所方便,碰巧有一只大野猪,遛遛达达地跑过来,一拱一拱地,竟也跑进了厕所。

景帝紧张极了,眼看着爱妃就要惨死在野猪爪牙之下。他不敢大声说话,只拿眼睛示意旁边的郅都,让郅都闯进厕所救人。郅都手持兵器,只保护在皇帝身旁,并不行动。景帝没办法,只好自己拿起武器,做势要救人。

郅都这时候,方才拜倒在地,挡住景帝,不让他进去,说:像贾妃这样的美女,天下有很多。死一个,明天还可以再进一个,陛下何必为她冒生命危险呢?陛下就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那还得考虑宗庙社稷和皇太后啊!这么一说,景帝只好把心中的情爱放到一边,不再冒险。

后来,那只野猪在厕所里玩够了,也没有伤害贾妃,又遛遛达达哼哼叽叽地出来了。估计它一出来,就被乱箭穿身了。

事后,窦太后听说了,认为郅都是个难得的忠臣,能考虑宗庙社稷,直言进谏,就赏了一百斤黄金。汉景帝也做顺水人情,赏了一百斤黄金,并开始重视郅都,准备提拔他。

济南郡有个姓“瞷”的大家族,共三百多户,盘踞一方,为非作歹,几任的太守都整治不了他们。汉景帝听说后,就想起了郅都这个人才,派他去济南当太守,想办法铲除瞷氏。

郅都轻而易举地就完成了使命,上任后不久,就诛杀了瞷氏的首恶,该家族的其他成员,吓得两腿打颤,再也不敢违法乱纪。他在济南郡待了一年多,达到了“路不拾遗”的治理效果。他的治理手段可能很简单,就是抓人杀人,不仅本地的官吏百姓被震慑住了,就连周边十几个郡的太守,都很紧张,把平级的郅都当成上级来对待。

景帝把郅都调回长安,担任中尉,这是个军事刑事都负责的重要官职。郅都意气扬扬,见了丞相,都只是做个揖就了事,毫不客气。办案时,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宗室列侯,一视同仁,严酷对待,好多犯罪的贵族都被灭族抄家。平时大家遇见他,就像看见刽子手一样,不敢正视,私下里,给郅都起了个外号叫“苍鹰”。

汉景帝的儿子刘荣,曾经做过四年的皇太子,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被对手击败,废为临江王。但对手仍然不放过刘荣,找了他一个小错误,大造声势,激怒景帝。景帝就把刘荣从封地召回,关进中尉府审查。中尉郅都,一向办案严厉,见刘荣是皇帝的钦犯,就很认真地进行审讯。

刘荣是个年轻的贵族,身心脆弱,只过了几次堂,精神就垮掉了。他向郅都索要写信用的刀笔,要给太后和皇帝写信申辩,郅都怕他自杀,不允许。谁知道,魏其侯窦婴想帮刘荣的忙,派人悄悄地把刀笔送进去。刘荣写完信,就用削竹简的刀子自杀了。

这件事本来怪窦婴,他是什么用心,到底是想帮忙还是想害人,后世不得而知。但窦婴是私下里操作,出事后也把头一缩,不肯暴露自己。郅都是中尉府的负责人,重要犯人自杀,他是难辞其咎。

刘荣死了,奶奶窦太后伤心欲绝,总要找个人出气才是,所以就恨上郅都了,非要置他于死地。但汉景帝是信任郅都的,拗不过母亲,使把郅都免了官,赶回河东家里闲住。又趁太后不注意,悄悄地派人拜郅都为雁门太守,不到长安报到领旨,直接赴雁门上任。

雁门郡邻近匈奴,经常受到侵扰。但匈奴人也听说过郅都的威名,知道这只苍鹰不好惹。郅都到雁门郡上任后,匈奴人就引兵远去,好多年也不敢侵扰雁门。

北方游牧民族,好像有一个风俗,喜欢把厉害的敌人形象,做成靶子,让士兵们练习射箭。北宋时代的名将杨业,就曾经被契丹人做成箭靶。而雁门太守郅都,也享受了这一待遇。匈奴人扎了一个草人,装扮成郅都的样子,树在草原上,让骑兵们练习箭术。据说,那些剽悍的匈奴骑兵,看见草扎的郅都,居然不敢正视,箭当然也射不中了。

但匈奴也是有谋士和间谍的。郅都在雁门,让他们不得安生,他们就得想办法置郅都于死地。强攻不行,就用反间计,让郅都死在汉朝人自己手里。

匈奴人究竟用了什么计策不得而知,但只要窦太后知道郅都还活着,还在做太守,那郅都的死期就到了。

据说,在处理郅都时,汉景帝和窦太后发生了争吵。景帝为郅都申辩:“郅都是个大忠臣!”太后反驳道:“临江王难道就不是忠臣?”

窦太后是无理取闹,但她是景帝的亲生母亲,是尊长。最后,儿子只好忍气吞声,眼看着太后下达了处死郅都的命令。

二二、李陵战败匈奴

西汉时,李陵战败投降匈奴,汉武帝非常恼怒。大臣中原来赞颂李陵士气旺盛的人,见此情况都反过来责骂李陵。唯独司马迁对李陵持有不同看法,他直爽地向汉武帝陈述了自己的意见。他说,我和李陵素来没有什么交情,各走各的路,但我看他的为人,很讲交情、很讲义气、恭敬俭朴。他常常想“奋不顾身”以殉国家的急难,确有国士的风骨。如今李陵出了问题,大家都全盘否定他,我实在想不通。这次,李陵只带五千步兵,深入敌境,竭尽全力地杀杀敌,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与单于打仗十多天,杀敌之数超过了自己军队的人数,杀得匈奴全都恐惧不已。匈奴单于在这种情况下,动员全国军事力量,共同攻击李陵,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李陵辗转战斗,拼死鏖战,最后因箭射完了,粮食吃光了,归路被切断了,士兵很多伤亡了,才被迫停止战斗。他的投降实在处于迫不得已,他不是真投降,而是想等待有利时机报答国家。司马迁最后还说,李陵的功劳也可以抵补他战败的罪过。武帝听了司马迁的话,大发雷霆,立即把司马迁关进了监狱。而廷尉杜周为了讨好武帝,对司马迁施行了当时最残酷、最耻辱的“腐刑”。

司马迁因身体和精神受到严重的摧残,内心极为痛苦,很想一死了之。但他冷静一想,如果真的死去,在达官贵人的眼中,也不过像“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那样死了不但得不到同情,反而让天下人耻笑。他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什么要轻易了结自己的生命呢?至于人身受到侮辱,是完全在意料之中的事。他想到猛虎在深山里为王时,百兽见了都非常害怕,一旦被关进槛圈坑阱之中,也只得向人摇尾乞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如今我已被关进了监牢,有什么办法呢?历史上的王侯将相,如文王、李斯、韩信、魏其都受过侮辱,何况我们这些人呢!因此他决定坚强地活下去,忍受奇耻大辱,效法文王、屈原、左丘、孙子等人,在自己剩下的岁月里从事著述。由于艰苦、顽强地努力,他终于写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

二三、攻守兼备的韦孝宽

韦孝宽,西魏、北周名将。本名叔裕,京兆杜陵(今西安东南)人。广读经史,足智多谋,攻守兼备,善于用间。在战胜东魏、攻灭北齐的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西魏大统三年(537)正月,在东西魏潼关之战中,他率锐卒秘密东出,进至小关,配合主力大破东魏骁将窦泰。因功授弘农郡守,兼左丞,节度宜阳兵马事。后东魏军复占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北)。为离间对方,他着人摹仿东魏阳州刺史牛道恒手迹,伪造书信,投于东魏将领段琛营里。段琛获书果然对牛道恒生疑。韦孝宽遂乘机率众前往偷袭,大破之,俘牛道恒、段琛等。十二年十月,东魏丞相高欢率大军攻玉壁(今山西稷山境),连营数十里。他奉命领兵坚守。高欢军于城外堆土山围攻,他加高城垣,使其不能入;高欢军掘地道欲入城,他截断地道,潜伏士卒,擒杀进入地道的东魏军。经50天坚守作战,东魏将士战死、病死者7万人,终未攻破。因功授骠骑大将军。北周建德年间,他数次上书周武帝宇文邕,献灭北齐之策,多被采纳。北周时官至大司空、延州总管、上柱国。大象二年病卒。

韦孝宽任析阳郡守,时独孤信为新野郡守,二人关系甚好,而且政绩出众,被人称为联璧,传为美谈。537正月,在潼关之战中,他率锐卒秘密东出进至小关,配合主力大破东魏骁将窦泰。十一月,韦孝宽攻克东魏豫州城,俘刺史豫州冯邕。538年二月,东魏军进攻,西魏军作战不利,韦孝宽与颍川守将梁回均弃城西归。时边境骚乱,宇文泰令韦孝宽以大将军行宜阳郡事。不久,迁南兖州刺史。是年,东魏将段琛、尧杰占据宜阳,并遣阳州刺史牛道恒引诱西魏边境的居民,韦孝宽深以为患,为离间对方,他着人摹仿东魏阳州刺史牛道恒手迹,伪造书信,投于东魏将领段琛营里。段琛获书果然对牛道恒生疑。韦孝宽遂乘机率众前往偷袭,大破之,俘牛道恒、段琛等。

546年八月,韦孝宽率军镇守玉壁,兼摄南汾州事,进授大都督。十月,东魏丞相高欢率大军攻玉壁,连营数十里。他奉命领兵坚守。东魏军攻城,昼夜不停。韦孝宽随机应变,竭力抗御。东魏军在城南筑土山,欲居高临下攻城。韦孝宽缚木加高城楼,使东魏军不能得逞。东魏军改变战术,挖掘10条地道,集中兵力,攻击北城。韦孝宽则挖掘长沟,切断东魏军的地道,并派兵驻守,待东魏军挖至深沟时,即将其擒杀。韦孝宽又在沟外堆积木柴,备好火种,发现东魏军在地道中潜伏,便将木柴塞进地道,投火燃烧,还借助牛皮囊鼓风,烈火浓烟,吹入地道,地道中的东魏士卒被烧得焦头烂额。东魏军又用“攻车”撞击城墙。韦孝宽用布匹做成帐幔,随其所向张开,攻车撞之,布受冲击立即悬空,城墙未受损坏。东魏军又把干燥的松枝、麻秆绑到长杆上,灌以膏油燃火,去焚烧帐幔,企图连玉壁城楼一起焚毁。韦孝宽把锐利的钩刀也绑到长杆上,等火杆攻击时,即举起钩刀割之,把正点燃的松枝、麻秆全部割掉。东魏军又转用地道,在城四周挖掘地道20条,用木柱支撑,然后放火烧断木柱,使城墙崩塌。韦孝宽在城墙崩塌处用栅栏堵住,使东魏军无法攻入城内。高欢派人劝降说:“没听说有救兵,为什么不早投降?”他说:“我城池坚固,粮草充足,攻城者总是疲惫,而守城者总是轻松,那用得着这么快派救兵?孝宽是关西男子,决不做降将军。”高欢又派人射赏格于城中道:“能斩韦孝宽降者,拜太尉,封开国郡公,邑万户,赏帛万匹。”孝宽手题书背,反射城外道:“若有斩高欢者,一依此赏。”经50天坚守作战,东魏将士战死、病死者7万人,终未攻破,高欢还急得旧病复发,不久病死。玉壁之战是中国古代城邑保卫战中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著名战例。作战中,韦孝宽足智多谋,因敌设防,指挥果断,使一代枭雄高欢精疲力竭也未能攻克玉壁。

554年九月,韦孝宽与于谨、宇文护、杨忠等领兵5万进攻梁朝。十一月,攻克江陵,因功被封为穰县公。回军后,韦孝宽拜尚书右仆射,赐姓宇文氏。555年四月,宇文泰北巡,命韦孝宽还镇玉壁。孝宽善于抚慰部下,深得人心,又善于用间,他所派往北齐的间谍,都为之尽力效命,也有齐人得到他的财物,与他遥通书信。所以,北齐的一举一动都为北周所掌握。时有一主帅许盆,为韦孝宽视为心腹,奉韦孝宽之命去镇守一城,领命后却投降北齐。韦孝宽大怒,派间谍前去刺杀,不久便斩其首而回。572年又以用间的方法除掉了北齐第一名将斛律光,上书周武帝宇文邕,献灭北齐之三策,都被采纳。579年任徐、兖等十一州十五镇诸军事、徐州总管、行军元帅,连败陈军,尽取江北之地,580年指挥平定尉迟迥叛乱,名将宇文述、杨素都受他指挥,先在武涉大破尉迟敦10万兵马,追至邺城,面对尉迟迥13万大军初战不利,他突发奇想用箭射围观的数万士民,造成混乱后趁机大破敌军,攻入邺城,尉迟迥自杀,不久叛乱就被完全平息。

二四、崔仲方见高祖

北魏皇帝去世,高祖担任丞相,和仲方会见,非常高兴地握手,仲方也安心。这天夜里崔仲方上奏十八件应该办理,对国家有利的事情。高祖嘉奖并采纳了。又发现高祖威望很高,受到人们的尊敬,私下劝说高祖顺应天意接受天命,高祖听从了。

受禅当皇帝后,高祖召见仲方和高颎商议年号、车马祭牲的颜色。仲方说:“晋是金行、后魏是水,周是木。皇家用火承木,获得天统。又皇上自已诞生时,有红色的光亮,车马族旗祭牲都应该用红色。”又劝说皇上废除六宫,请求依照汉、魏的旧制。皇上都听从了。提升为上开府,不久转任司农少卿,进爵安团县公。命令发动三万民工,在朔方、灵武修筑长城,东到黄河,西抵绥州,南至勃出岭,绵延七百里。第二年,皇上再次命令仲方发动十五万民工在朔方以东一带险要的地方修筑几十座城池,用来阻止胡寇侵犯。因为父丧辞去职务。不到一年,起任虢州刺史,上书谈论攻取陈的计策,说:我谨核对,从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庚子年,晋武帝平定吴国,到现在开皇六年(公元586年)、丙午年,共计三百零七年。《春秋宝乾图》说:“王法三百年变更一次。”现在三百年的期限可以说足够了。陈氏抄掠,从丙子年开始,到现在丙午年,又子午互相冲突,阴阳忌讳。从前史赵曾经说过:“陈是颛顼的后代,属水,所以在鹑火年就要灭亡。”又说:“周武王战胜商,封胡公满到陈。”到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2年),陈国遭灾,稗灶说:“五年就到鹑火,以后陈就要灭亡,楚国消灭它。”楚是祝融的后代,为火正,所以再次灭亡陈国。陈承袭舜的后代,舜承袭颛顼,即使太岁星向左运行,岁星向右运转,鹑火,陈族也要再次灭亡,戊午之年,妫虞气数完了,语迹虽不同,但事情的发生正是这样的。皇朝五运相承,感应火德而称王,国号为隋,和楚一样。楚是火正,午是鹑火,未是鹑首,申是实沉。西是大梁。既然遇到周、秦、晋、赵之分,如果值此分发兵,将会得到岁助,用现在衡量古代,陈灭亡不会有疑问。’

我认为午未申酉,都是数极。听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况且皇上圣明臣子优秀,军队强悍国家富强,动物植物相处和谐,人与神灵协调默契。在上面君主昏庸,在下面百姓怨声载道。险要的关口一百个里面没有两个坚固的,军队也不是九国之师。夏癸、殷辛尚且不能存在,唯独这个岛夷之国能躲过上天的讨伐!暗自估计朝廷自然会有宏伟远大的谋划,但草野鄙陋的人的见解,希望能增添一点微弱的光亮。现在只需要武昌以下蕲、和、滁、方、吴、海等州更换军帖,调集精悍的军队,密谋渡江的计划,益、信、襄、荆、基、郢等州迅速制造船只,扩大形体,作为水战的器具。蜀江、汉江是它的上游,水路要冲,是一定要争夺的场所。贼寇虽然在流头、荆门、延州、公安、巴陵、隐矾、夏首、蕲口、盆城安放了船只,但最终要聚集汉口、峡口、以水战决定胜负。如果贼寇因为上游有军队,命令精兵赴援,那么下游的各位将领就必须选择时机横渡长江。如果调集重兵自卫,上江水军击鼓前进。即使依仗九江五湖的险要,没有德行就不能固守,仅有三吴、百越的军队,没有恩泽不能存在。

皇上看后非常高兴。不久崔仲方转任基州刺史,征召进朝。崔仲方因为当面陈述治国方策,皇上亲善他,赐给他御袍和各种彩绸五百段,进位开府而遣送他。等到大举攻打陈,让崔仲方担任行军总管,率领军队与秦王会见。等到陈被平定,因事获罪被免除官职。不久,再次恢复官位。以后几年,转任会州总管。当时各羌族部落还没有,降附,皇上诏令崔仲方攻打他何;崔仲方率领军队同他们打了三十多仗,平定了紫祖、四邻、望方、涉题、千碉、小铁围山、白男王。弱水等部族。皇上赐给他一百三十个奴婢、三十斤黄金和一些其它种类的礼物。

二五、拓拔力微杀儿

拓拔力微是鲜卑族拓拔部落的首领,沙漠汗是力微的儿子。当时拓拔部落臣服于西晋,所以沙漠汗以部落继承人的身份被送到西晋都城洛阳作人质以维持双方的和平。后来力微年事渐高,沙漠汗继承王位心切,便请求回国。晋武帝(266—290年间在位)很隆重地欢送他回国。然而力微并未去世,于是过了几年,沙漠汗又来到晋朝,准备当年冬天再回国。

晋朝的征北将军卫琅(220—291)发现沙漠汗相貌堂堂,胸怀大志,担心以后会对晋构成威胁,于是便请求晋武帝暂时不要让他离开,另一方面派人到拓拔部落,用金银珠宝收卖那些部落头人,使其对沙漠汗产生怀疑。两年之后,晋朝才允许沙漠汗离开。拓拔力微派各部的头人对阴馆迎候沙漠汗。众人相见,畅怀痛饮,突然一只鸟儿从席上飞过,沙漠汗正在酒酣耳热之际,为助酒兴,便抬手用弹弓打下了飞鸟。当时拓拔部还比较落后,没有弹弓,看到他拿出一个什么东西,一抬手,鸟儿就掉了下来,非常惊异,也极为震惊,头人们在密谋商议中都很忧虑:“沙漠汗在穿着服装上已经被中原人同化了,又不知从哪儿学得这些惊人的绝技,如果他继承了部落首领的位子,必然会决心改变我们的习俗和生活方式,那时我们可就要遭到排挤了。”于是下决心干掉沙漠汗。他们先一步回到部落,向人们宣扬:“沙漠汗用弹弓射落了飞鸟,肯定是学到了中原人的那些歪门邪道。”本来从沙漠汗到晋朝之后,他的那些弟兄们就受到力微的宠爱,他们在旁不断说沙漠汗的坏话,力微对沙漠汗也渐渐生出怀疑。等各部头人这么一说,更证实了他的怀疑,便命令道:“找个机会干掉他。”头人们大喜,马上飞奔到塞内,假托力微之命杀了沙漠歼。

没过几年,力微病重。这时他身边最亲近的大臣是乌丸王库贤,权势显赫,然而库贤却暗地里接受卫灌的贿赂,想趁机破坏各部之间的联盟。于是便装模作样在院中磨钺斧,磨刀霍霍,杀气腾腾,众人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上前去问,库贤说:“你们曾进谗言,害得首领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现在首领要报这个仇,准备把你们的儿子一个个地杀光。”各部大人一听纷纷落荒而逃。拓拔力微不久也死了,年一百零四岁。他当首领五十八年,使拓拔逐渐强盛,但晚年却中了卫瓘的反间计,给部落带来了不幸。

二六、杨广重金贿父姬

陈宣帝有一女儿,生来聪明伶俐,长得又十分美丽,可以说是绝色佳人。隋灭陈(589年)后,被掳人隋后宫,后选为文帝(581—604年在位)嫔妃。当时独孤皇后醋劲很大,不准文帝去见别的妃子,唯独陈氏依然得到宠幸。杨勇还是太子、杨广为晋王镇守在外时,就心里算计着夺取太子之位,他希望得到陈氏的帮助,所以经常给她送些礼物,又是金蛇,又是金驼的,向陈氏讨好。果真买通陈氏,在文帝废杨勇,另立杨广这件事中,陈氏真出了大力。独孤皇后死后,她升为贵人,文帝只宠幸她一个人,宫内一切事听命于她,权位显赫。文帝病重去世之际,遗诏封她为室华夫人。后又与杨广私通。

二七、兵不血刃

“兵不血刃”形容没有打仗就获得了胜利。

此典出自《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议兵》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哲学家荀子论述军事问题的一篇文章。

荀子说:用兵的目的在于禁暴除害,而不在于争夺。仁义之师统治的地方,就会出现大治的局面,仁义之师所到之处,人民就会得到教化。尧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都是以仁义之师行于天下。因此,周围的人都喜爱他们的美德,他方的人都仰慕他们的仁义。如此一来,不必使用武力,人们就会来归服了。德行如果达到这样好的程度,它的影响就会遍及到四方。

二八、修饰边幅

“修饰边幅”原意是卖布商人修理布匹边幅。后人藉马援见公孙述的故事,用“修饰边幅”比喻人修饰他的外貌。同时也有把这成语引申为“不修边幅”,比喻一些人不注意修饰外表。

此典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夫民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使无黜靷,谓之幅利。”

又见《后汉书·马援传》:天下雌雄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

王莽末期,马援和他的哥哥马员都作了郡守。王莽失败后,兄弟二人都到凉州去避难。马援投靠在了隗嚣的手下。隗嚣很器重他,一有事总和他商量。公孙述在成都做了皇帝,隗嚣派马援去看那边的情况。

马援自以为自己和公孙述是同乡朋友,见面之后一定会十分高兴的。谁知他一到成都,公孙述就摆出全副銮驾,由礼官赞礼,领他上殿,行礼已毕,又领他出去住在驿馆里;而且替他做了一身特制的冠服,接着开一个盛大的朝会,公孙述坐了御车,由侍卫簇拥而来,戒备森严,仪式隆重,把马援看作布衣之交(意即贫时的朋友),表面上十分优待,说要封马援为侯爵,跟随马援的随从倒都乐意留下,马援却不以为然,对他们说:“天下未定,他不以礼贤下士为急,只知修饰边幅,摆空架子,像个木偶一样装模作样,这样的人怎能和他共事”回去后报告隗嚣说:“公孙子阳不过是个井底之蛙,根本不明白大势,一味妄自尊大,还不如一心一意辅佐光武帝呢!”

二九、虚张声势

“虚张声势”表示故意假造声势来吓唬人。

此典出自《红楼梦》第四回:“老爷明日上堂,只管虚张声势,动文书,发签拿人。”

贾雨村授了应天府,一上任就遇到一个人命案。这件案子的凶手是薛家的公子薛蟠,而薛家又是金陵一霸,所以就给贾雨村断案带来了麻烦。

贾雨村正要发签差公人将凶犯家属捉来拷问时,只见案旁一个门子给他使了个眼色,叫他不要发签。雨村疑惑不解,退至密室与门子交谈。谈话中雨村才知道这个门子是他的故人——葫芦庙里的葫芦僧,雨村笑嘻嘻地拉着葫芦僧的手要葫芦僧为他了结此案出点子。葫芦僧把这个案子各方面的干系都告诉了贾雨村,并为他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断案办法。葫芦僧说:“老爷明日上堂,只管虚张声势,动文书,发签拿人——凶犯自然是拿不来的,原告肯定不依,只用将薛家佣人及奴仆拿几个来拷问,小的暗中调停,令他们报个‘暴病身亡’……”贾雨村知道了其中的利害关系,便照此办理,第二天就将此案断了。贾雨村把案子了结之后,便急忙写信给贾政和京营节度使王子腾,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贾雨村也因此得到上面的赏识。

三〇、扬眉吐气

“扬眉吐气”比喻摆脱了长期受压抑的境况,心情得到舒展,感到畅快高兴。

此典出自唐代李白《与韩荆州书》:“而今君侯(指韩朝宗)何惜阶前盈(满)尺之地,不使白(李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为了让韩朝宗举荐他而给韩朝宗写的一封信中的内容。大概意思是劝说韩朝宗不要舍不得台阶前一尺宽的地方,给李白一个官职,从而让他扬眉吐气,振奋得意地步步高升。

三一、扬扬得意

“扬扬得意”(或作“洋洋得意”)形容骄傲而满足的样子。

此典出自《荀子·儒效》:“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积足以掩其口,则扬扬如也。又见《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春秋时,晏子(名晏婴)先后担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时的宰相,政绩显赫,名满天下。然而,晏子并不居功自傲,他为人谦和,生活朴素。有一次,晏子出使晋国。齐景公觉得晏子的住宅低矮潮湿,又临近街市,很喧闹,就在晏子不在的时候为他建了一座新住宅。晏子回来后,先拜谢了景公,接下来叫人将新房子拆掉,恢复到原来房子的样子,并把老住户请了回来,屋归原主。他还说:“君子不该做那种毁人居所的非礼之事。”

晏子有个马车夫,他认为自己为宰相赶车,就很了不起。他在大街上驱赶着四匹快马,站在宽大的车盖下,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一天,马车夫的妻子在家中往外看时,恰巧看到了丈夫那副样子,觉得十分恶心。马车夫回家后,妻子对他说:“你现在是个大人物了,我配不上你,请求离去。”丈夫非常惊奇地说;“你今天怎么了,说出这种话来?”

妻子趁机劝谏他说:“晏子高不过六尺,但身为齐国宰相,从而名扬诸侯。但我看他坐在车上的时候,样子谦和谨慎。你身高八尺,不过是个马车夫罢了,却做出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样子。我看不惯你的行为,因此要求离去。”马车夫听了,马上认错道:“你不要再说了,我改了就是。”

从那以后,马车夫时刻注意保持谦恭的样子。晏子很奇怪,问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后,赞赏他知错能改,后来他推荐这马车夫做了大夫。

三二、怡然自得

“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自满的样子。

此典出自《列子·黄帝》:“黄帝既悟,怡然自得。又见晋代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晋朝孝武太原年间,武陵地方,有个打鱼的人。有一天,他顺着一条小溪捕鱼,竟然忘了路程的远近,他一直往前走,走进了一片桃花林。那里风景十分优美,十分少见。渔人觉得奇怪,总想看看这座桃林到底有多远多宽。当他把桃林走完时,便发现山旁有一个洞,里面似乎还有光亮。他便走进洞去,开始时道路狭窄,再走几十步,豁然开朗,简直是一片平原。平原上桃红柳绿,房舍井然有序,男耕女织,怡然自得,每个人都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他们看见渔人进来,家家都设酒杀鸡,招待渔人。在言谈中,渔人才知道这里的人是祖先为了逃避秦代的祸乱,才逃进这个洞里来的。他们与世外隔绝多年,也不想再出去了。外面是个什么时代,他们也不知道。渔人在此待了几天,受到各家各户的热情招待。当他准备离开这些好客的主人时,大家都和他说:“洞中情况,不要给外边的人说。”

渔人出来后沿着原路往回去,还处处做了标记。到武陵后,渔人将这事告诉了太守。太守立刻派人去找那个世外的桃源,找来找去,始终都没再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