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通史(第四卷)
17332000000036

第36章 戚继光抗倭

1561年5月初的一天傍晚,天色非常阴沉。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的台州府城内,死一样的寂静。街面上家家店门紧闭,整个城市被大难即将临头的气氛笼罩着。

突然,传来了一个可怕的消息:“大批倭寇已经到达城外二里的花街了!”这是几个刚从花街逃回来的挑夫说的。顿时,城内百姓慌作一团,纷纷准备逃难。

中国百姓为什么这么害怕倭寇?倭寇是些什么人呢?

倭寇就是从日本来的海盗。他们常常在每年东南风起的四五月间,顺风驾驶船只来到中国沿海进行抢掠。倭寇与一般海盗不同,他们是日本西南部一些封建诸侯和大寺院主武装组织起来的。当时日本南北分裂,在内战中失败的那些溃兵败将,还有一些无业浪人和商人,就是这支武装盗寇的主要骨干。他们的抢劫活动,早在14世纪的元朝末年、明朝初年就开始了。当时中国百姓把这种海盗叫作“倭寇”。

到了明朝中叶,中国沿海地区的倭患达到了高潮。倭寇窜到哪里,哪里就被洗劫一空;临走时还放火烧屋,给百姓带来极大的灾难。老百姓是多么盼望有朝一日能消灭这些倭寇啊!

当时镇守在浙江宁波、绍兴、台州一带的将军名叫戚继光,得到倭寇又来侵扰台州府的消息,立即作了严密的部署,亲自率领主力军直趋台州。

大队兵马抵达城下,已是10日的中午了。官兵们来不及吃饭,就在战鼓声中向花街进击。接近花街的时候,与敌人遇个正着。倭寇惯于使用重箭、长枪,以“一字阵”迎战;戚军前锋就用火器迎头痛击。敌寇吃了亏,又分左右两队围攻戚军。这时戚军突然旗鼓一变,主力、伏兵一齐杀出,并以严密而又灵活的队形分段围歼敌人。战士们猛冲猛打,倭寇溃不成军,大败而逃。戚军紧追不放,一口气杀死敌人300多个,生擒倭寇头目两人,其余倭寇全部淹死江中,戚军缴获长枪、弓矢等战利品600多件,救出被掳男女5000多人。

当戚继光高奏凯歌归来的时候,炊事兵们还在烧饭。原来,花街之捷只花了一顿饭工夫。特大喜讯传遍了附近的海湾山角,台州府城内百姓人心大快。

倭寇虽然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还没有全部就歼。14日,另一支2000多人的倭寇又一次侵犯台州府城。这时,台州守军只有1500人。于是,戚继光厚犒部下,激励士气,并对他们申明号令。他说:“以往作战是以多胜少,这次作战却要以寡敌众。因此,我要求你们做到三件事:一不要争割敌人首级,二不要贪恋敌人辎重,三不要轻易杀害胁从。如果能打败敌人,缴获的一切战利品全部赏赐大家;如果敌人还没有打败,却争着去夺财物的,一律处死!”

“我们是杀贼保民的赤子,不灭倭寇就不来见戚大人!”士兵们摩拳擦掌,人人齐心,纷纷表示要与敌人决一死战。

城东北的倭寇听到戚继光赶到,不敢交锋,偷偷从小路向仙居、处州方面逃去。戚继光急速率兵从近道抄到上峰岭设下埋伏。他命令士兵们每人手执松枝一束,隐蔽住自己身体。

18日,倭寇果然过来了。戚军远远看去,只见戈矛闪闪,长蛇似的队伍迤逦前进,中间穿插着被掳百姓,队伍长达数里。倭寇了望岭头,只见满山苍松,不见有什么动静,便大胆向前进发。

隐蔽着的戚军等到贼兵过去一半,突然发出号炮。士兵听到号炮声起,顿时丢下松枝,居高临下,发起英勇冲击。顷刻之间,火枪声和喊杀声震撼山谷。倭寇惊恐万状,前后不接,仓猝应战。

紧接着,戚继光又把军队列成前后左右都能迅速应接的“鸳鸯阵”,指挥士兵冲锋拼杀。顿时敌人阵势大乱,纷纷四散逃窜,死伤无数。

戚继光见敌军溃散,便将事先预备好的白旗插在山下,叫部下高声喊道:“胁从者投奔旗下,可以免死!”随着这阵高喊声,有数百个敌人投奔到白旗下,慌慌张张地丢下武器,求饶活命。那些顽抗到底的倭寇,有的被追至山谷间坠落坑堑而死,有的逃进白水洋朱家院,结果被火烧死。戚继光得胜后回到台州府城,百姓出城20余里迎接,热情慰劳。

从此,戚继光率领的这支队伍军威大振,倭寇吓得把戚继光称为“戚老虎”,而百姓却亲切地称他们为“戚家军”。

戚继光率领的军队为什么能英勇无比、百战百胜呢?原来,戚继光出身在山东沿海,自幼痛恨倭寇横行。他在16岁时就立下了保卫海防的志向,曾经慷慨赋诗道:“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17岁那年,他承袭父职,当上了守卫登州的指挥官。这位年轻的将领,在戍守海防的数年之间,充分表现出他的胆识、武艺和才能。

1555年,戚继光被调到浙江当参将(镇守边区的统兵官),主持沿海防御倭寇。他在沿海挑选了一批极端痛恨倭寇的农民、矿工,组成一支4000多人的新军,并且创造性地用上面提到的“鸳鸯阵”来训练新军。这种阵法以12人为一个作战单位,打仗时变化迅速,调动灵活,非常适应江南的地形特点。倭寇遇上戚继光的新军及其摆出的“鸳鸯阵”,总是有来无回。

此后,戚继光在援助福建、广东等地的抗倭斗争中,也连获大胜。1565年,中国东南沿海基本上不再有倭寇侵犯,商民出海做生意的日益增多,从而使沿海的商业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