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乘风御波
17328300000015

第15章 海中幽灵潜艇

潜艇的历史可谓久远,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罗马国王亚历山大有一天好奇心大发,命令工匠赶制一个能沉“彼得大帝”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入海底的玻璃容器,用来观看水下奇观及水族生物的生活情形。当然,这时的所谓潜艇还只是个雏形。真正的潜艇鼻祖恐怕要算17世纪初的荷兰物理学家科尼利斯·德雷尔了,他于17世纪20年代初制造了一条木质潜水船,它以桨做动力,外面蒙有一层涂油牛皮,可以下潜4到5米。潜水船构想甚为精巧,在船里面装有羊皮水囊,当皮囊灌满水时,船因重力原因就下潜;把皮囊内的水挤压出去,船就浮到了水面上。18世纪70年代,美国人D.

布什内尔建成了一艘单人操纵的木壳艇“海龟”号,通过脚踏阀门向水舱注水,可使艇潜至水下6米,并能在水下停留30分钟。艇上装有2个手摇曲柄螺旋桨,使艇获得3节左右的速度和操纵艇的升降。此外,艇外还携带一个能用定时引信引爆的炸药包。1776年9月,“海龟”号潜艇偷袭了停泊在纽约港的英国军舰“鹰”号,虽然没能成功,却开创了潜艇袭击军舰的先河。

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是潜艇研制的重要时期。1801年,美国人R.富尔顿建造的“鹦鹉螺”号潜艇,艇体为铁架铜壳,艇长7米,携带2枚水雷,由4人操纵,水上采用折叠桅杆,以风帆为动力。水下采用手摇螺旋桨推进器推进。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中,南军建造的“亨利”号潜艇长约12米,呈雪茄形,用8人摇动螺旋桨前进,航速4节,使用水雷攻击敌方舰船。

1864年2月17日夜,“亨利”号用水雷炸沉了北军战舰“豪萨托尼克”号,首创潜艇击沉军舰的战例。

早期的潜艇都是使用人力推进的,航速很慢。1863年,法国建造了“潜水员”号潜艇,使用功率58.8千瓦的压缩空气发动机做动力,速度为2.4节,能在水下潜航3小时,下潜深度为12米。1886年,英国建造了“鹦鹉螺”号潜艇,使用蓄电池动力推进,航速6节,续航力约80海里。

1897年,美国建造了“霍兰Ⅵ”号潜艇,水面使用33千瓦的汽油机动力装置,航速7节,续航力达到1000海里;水下使用电动机为动力,航速5节,续航力50海里,这是潜艇双推进系统的开端。该艇共有5名艇员,武器为艇艏鱼雷发射管(有3枚鱼雷)和2门火炮(向前、向后各1门),火炮瞄准靠操纵潜艇艇体对准目标。该艇能在水下发射鱼雷,水上航行平稳,下潜迅速,机动灵活。

到了19世纪末,由于当时的英国、美国等海军大国对潜艇仍持怀疑态度,认为它只不过是弱小国家用于偷袭的武器,因此阻碍了潜艇的发展。但是,当1898年法国的“古斯塔夫·齐德”号潜艇用鱼雷击沉了英国战列舰“马琴他”之后,各国终于醒悟了,纷纷开始投入到建造潜艇的热浪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各主要海军国家共拥有潜艇260余艘,成为海军重要作战兵力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始,潜艇就被用于战斗。1914年9月22日,德国U-9号潜艇在1个多小时内,接连击沉3艘英国巡洋舰,充分显示了潜艇的作战威力。战争期间,各国潜艇共击沉192艘战斗舰艇、商船5000余艘。其中被德国潜艇击沉的商船约1300多万吨。同时,反潜战开始受到重视,战争期间被击沉的潜艇共265艘,其中德国就损失200多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潜艇战术和技术性能有了很大改进,并于战争后期装备了雷达、雷达侦察仪和自导鱼雷,德国潜艇还安装了用于柴油机水下工作的通气管。

潜艇战斗活动几乎遍及各大洋,担负攻击运输舰船、水面战斗舰艇和侦察、运输、反潜、布雷,以及运送侦察、爆破人员登陆等任务。战争期间潜艇共击沉运输船5000多艘(2000多万吨),大、中型水面舰艇300余艘。战争中如此卓越的战果,使世界各国都不遗余力地发展潜艇。反潜兵器也得到很大发展,被击沉的潜艇达到1100多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