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城,今周星不报,而赋长句元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初一日,文天祥被押北上至燕京。至第二年十月,还没有论罪判决。这首诗即是作者被押北上至燕京周年纪念之作。十月九日:据作者《纪年录·己卯(1279)》记载:“十月一日,至燕。”题中“十月九日”当为“十月一日”之误,各家选本已有考订。燕城:即燕京。周星:一周年。报:断狱,判决罪人。长句:古时称七言古体诗为长句。
君不见常山太守骂羯奴,天津桥上舌尽刳。
又不见睢阳将军怒切齿,三十六人同日死。
去冬长至前一日,朔庭呼我弗为屈。
丈夫开口即见胆,意谓生死在顷刻。
赭衣冉冉生苍苔,书云时节忽复来。
鬼影青灯照孤坐,梦啼死血丹心破。
只今便作渭水囚,食粟已是西山羞。
悔不当年跳东海,空有鲁连心独在。
君不见常山太守骂羯奴,天津桥上舌尽刳——君不见:这首诗采用的是乐府体式,“君不见”是乐府歌辞《行路难》常用的开头语。常山太守:指唐代常山太守颜杲卿。参见前选《平原》“公家兄弟奋戈起”和“哀哉常山惨钩舌”两句的注释。羯奴:安禄山。这里隐指元人。羯(jié):古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刳(kū):挖空,割去。这两句是说:难道你没听说过唐代常山太守颜杲卿痛骂安禄山,最后在天津桥上被割去舌头一事吗?
又不见睢阳将军怒切齿,三十六人同日死——睢阳将军:指唐安史之乱时睢阳守将张巡。参见前选《言志》“男儿嚼齿吞刀锯”一句的注释。“三十”句:张巡与其将南霁(jì)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同日被杀。这两句是说:难道你没听说过当年睢阳守将张巡嚼齿吞刀、英勇守城的故事吗?当年三十六位勇士同一天遇难。
去冬长至前一日,朔庭呼我弗为屈——去冬:指去年冬至日前一天,即元至元十六年(1279)十一月初九日。长至:这里指冬至节,因为这天夜最长,所以又叫“长至”。朔庭:元人的朝廷,这里指元枢密院。弗为屈:不为所屈。据作者《纪年录·己卯》载,作者至元十六年十月初一日至燕京,十一月初九日枢密院官博罗召见,作者抗辩不屈。这两句的意思是:去年十一月初九日,元枢密院官博罗召见我,我不为之所屈。
丈夫开口即见胆,意谓生死在顷刻——开口即见胆:比喻敢于直言。意谓:打算。这两句是说:大丈夫敢于直言,早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赭衣冉冉生苍苔,书云时节忽复来——赭(zhě)衣:囚服。冉冉:渐进的样子。书云时节:这里指冬至日。古代于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日,必登台观望云气,把所见天象记录下来,以备占卜人事凶吉,叫“书云”。这两句是说:身上的囚衣慢慢地都生出苍苔来了,一转眼冬至又到了。
鬼影青灯照孤坐,梦啼死血丹心破——死:这里是泪已流尽而继之以血的意思。这两句是说:一个人孤独地坐在狱中,油灯青光恍惚,犹如鬼影;夜里梦中痛哭,泪水流尽,继之以血,伤心透顶。
只今便作渭水囚,食粟已是西山羞——只今:如今。渭水囚:比喻被杀害。刘向《新序》:“卫鞅(yānɡ)一日临渭而论(处决)囚七百余人,渭水尽赤。”“食粟”句: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遂饿死于首阳山。”(《史记·伯夷列传》)这两句是说:纵使如今被杀,但一年来在元人的狱中,吃的是元人的饭,已经是伯夷等人所引以为羞耻的了。
悔不当年跳东海,空有鲁连心独在——鲁连:即鲁仲连,义不帝秦。鲁仲连对魏王派来劝赵王尊秦王为帝的将军新垣衍说,假如秦王为帝,“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这两句是说:后悔当初没有跳入东海,杀身成仁;现在空有鲁仲连义不帝秦之志。
这是一首乐府体诗,诗人就来燕京一周年、抗辩不屈这一经历,缘事而发感慨。诗歌首先叙述唐安史之乱中颜杲卿、张巡等人,虽身陷敌人之手,却能临危不惧,敢于在敌人面前伸张正义的英雄气概,接着写自己虽曾与敌人犯颜抗辩,却没有被杀而不得不苟活,因而后悔当初没能跳东海以成仁。
诗歌一开头连用两个设问,语气豪迈,然后通过频繁的转韵,跳动的意脉,将作者万丈豪情与满腔悲愤倾泻在纸上。文天祥古体诗深得杜甫长篇古体笔力,往往感情奔放,行气如虹,结构终始不懈,而急促沉痛的声调与跳动的意绪,又可见其深得高、岑歌行长篇之特长,凡此种种,于宋诗中并不多见,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