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文天祥集
17323700000033

第33章 发通州三首

德祐二年三月二十一日,作者从泰州出发,二十三日到通州城西。闰三月十七日,从通州出发,走海路南下。《发通州》三首记录了作者在通州时的见闻及其感想。

予万死一生,得至通州,幸有海船以济。闰月十七日发城下,十八日宿石港。同行有曹太监镇两舟,徐新班广寿一舟。舟中之人,有识予者。

其一

孤舟渐渐脱长淮,星斗当空月照怀。

今放分明栖海角,未应便道是天涯。

序言的意思是:我九死一生,历尽艰险,来到通州,很幸运还有船可以南下。闰三月十七日,我们从通州城出发,十八日我们住在石港。同行的有太监曹镇的两条船,还有新班徐广寿的一条船。他们的船上,有认识我的人。闰月:宋德祐二年闰三月。

孤舟渐渐脱长淮,星斗当空月照怀——脱:离开。长淮:辽阔的江淮大地。这句隐隐道出作者在江淮之地,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星斗:这里用来点明时间是在夜里。这两句是说:孤舟终于离开了让我备尝艰辛的江淮之地;趁着夜晚,我们坐船,沿海路南下。

今夜分明栖海角,未应便道是天涯——分明:显然,明明是。栖:停泊。海角:指石港。未应:不应该。天涯:天边。“天涯”与上句“海角”互文,“天涯海角”常常指天的尽头,比喻道路已尽。此处反其意而用之,因为石港虽是海的一角,但已经属于南方。这两句是说:今晚我们停泊的石港虽然是海之一角,但不是天涯尽头。

其二

白骨丛中过一春,东将入海避风尘。

姓名变尽形容改,犹有天涯相识人。

白骨丛中过一春,东将入海避风尘——白骨丛中:指从死亡中走过来。一春:作者自正月二十日赴皋亭山议和被拘留,至现在闰三月十八日,已是春天将尽之时,所以说“一春”。风尘:这里指战乱。“东将”句: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诗中有“东将入海随烟雾”句,由此化出。这两句是说:出生入死过了一个春天,现在乘船入海,可以逃避战乱了。

姓名变尽形容改,犹有天涯相识人——姓名变尽:文天祥《集杜诗·行淮东》序说:“是日(三月初四日),虏万骑自屋后过,幸而苟免。自是变姓名,趋高邮。”又《过黄岩》诗序说:“予至淮,即变姓名。”形容:容貌。这两句是说:尽管我常改变自己的姓名,并且颜容日非,可是不管走到哪儿,还是有人认出我来。

其三

淮水淮山阻且长,孤臣性命寄何乡?

只从海上寻归路,便是当年不死方。

淮水淮山阻且长,孤臣性命寄何乡——阻且长:《诗经·秦风·蒹葭》:“遡洄从之,道阻且长。”意思是道路艰难而漫长。寄:寄托。这里是承上一首中的“姓名变尽形容改,犹有天涯相识人”两句而发,这两句是说:在江淮地带,有太多的艰难险阻,我的性命应该寄托在哪里呢?

只从海上寻归路,便是当年不死方——不死方:能长生不死的方法。《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遣方士徐(fú)等入海求仙人不死之药方。这里比喻只有回到南方,复兴大业才有出路。作者其时已得到益王赵建元帅府于永嘉的消息,决定泛海南归。这两句是说:只有沿海路回到南方,才是唯一的生路。

自通州入海南下,对文天祥来说,以往在江淮间被元军围追堵截,被李庭芝、苗再成等人误解而欲加害,以及不得不到处颠沛流离的苦难可以说是告一段落了。《发通州》三首,第一首点明自己终于离开历经“万死一生”的两淮之地;第二首回顾了一春以来的种种生命冒险,说明了两淮环境的险恶;第三首接着第二首的意思而下,先设问,后回答,流露出对未来的希望。

文天祥善于在一起一伏的节奏中叙事抒情。《发通州》三首,第一首说危险已经解脱,第二首退回来,回顾过去的种种危险,第三首则乐观地指出出路在哪里。这种起伏不定的诗歌节奏带来了诗歌波澜突兀、笔力横逸的审美特征。正因为如此,文天祥的许多这类诗歌,尽管语言平朴、直露,明白如话,但读起来毫无平滞、干枯的感觉,倒是让人觉得颇有叙事曲尽,抒情婉转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