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小故事,好方法
17323500000029

第29章 左思十年苦撰《三都赋》

左思(约250—约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人。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他博学多才,能诗善赋,一生写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成为当时文坛上享有盛名的领袖人物。

左思自幼贫穷,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他志向远大,勤奋好学。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渐渐对都赋(描写皇朝都城的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逢得手,总要反复研读,立志在写作都赋上要作出一番成就。

汉朝的文学家班固写过《两都赋》,张衡写过《二京赋》。左思读后赞叹不已。但是,他觉得这两赋虽好,也有美中不足之处。有些景物的描写缺乏事实依据,不免给人以虚假的感觉。他想,历史上的都城那么多,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写一篇都赋,以扬前人之长,避前人之短呢?于是,他决心为三国时的蜀都成都、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和魏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写赋,合称《三都赋》。

左思要写《三都赋》的消息在洛阳不胫而走,人们议论纷纷。赞许的有,但更多的是怀疑:一个无名小卒能成吗?真不知天高地厚。写《两都赋》、《二京赋》的班固和张衡,都是汉朝名家。他竟想超越前人,简直是太不自量力了!

在冷嘲热讽中,左思激愤了:难道就不能超越前人吗?能,一定能!因此,他更坚定了写好《三都赋》的决心。为了使《三都赋》言必有据,真实可信。他认真查阅、仔细研究了有关蜀都、吴都和魏都的大量史料,向了解情况的人调查三都的风土人情和山川草木,然后进行精心构思。在写作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知识积累还满足不了写作《三都赋》的需要,便主动请求担任秘书一类的职务,以便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他不知疲倦,废寝忘食地从事创作。早上天蒙蒙亮就起床,晚上在烛火下一直写到深夜。他在室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外面,都摆上桌子,安放好纸墨笔砚,想到一个好句子,马上就提笔记下来。他走路、吃饭、连上厕所都在思考文章的写法,有时简直入了迷。常常忘记了吃饭,饭菜热了又凉了。有一次,由于太专心,他竟把两支毛笔当筷子送入了口中,弄得满嘴乌黑。

夜晚,他伴着孤灯,在写得密密麻麻的纸上竟找不出哪些是需要删节、哪些是需要保留的句子。室内庭院,满是他写的草稿纸,狂风一吹,到处飞舞。随着时光的流逝,左思日夜凝思书写,累得消瘦了,憔悴了,两鬓也开始添上几丝白发。足足花了十年心血,他的《三都赋》终于完成了。可是,左思已经从一个青年人变成了一个中年人了。

左思这部光辉赋作问世的时候,他决心找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来作评定。他把《三都赋》送给了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皇甫谧。皇甫谧反复看了几遍,禁不住拍案叫绝,立即提笔写序,然后又请人作了注解。几乎被打入冷宫的《三都赋》顿时身价百倍,成了洛阳的畅销书。人们视为珍宝,争相传抄。洛阳的纸张也紧张起来。纸价上涨了二、三倍,到后来,人们有钱也买不到纸,只好到外地去买,“洛阳纸贵”的成语就是从这里产生的。

有志者事竟成。一个被人瞧不起的无名学子,能够敢于树立超越前人的志气,选准自己的创造目标,并按照创造目标的需要选修知识,发奋努力,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寻常的事业,这种精神十分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