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黄庭坚集
17323400000024

第24章 附录

黄庭坚年谱简编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一岁

六月十二日生于分宁县高城乡双井村,家中经济颇为贫困。

时年范仲淹五十七岁,欧阳修三十九岁,苏洵三十七岁,王安石二十五岁。苏轼十岁,苏辙七岁,苏氏兄弟母亲程氏亲授兄弟二人以书。

七月,石介卒,年四十一。

仁宗庆历六年(1046),二岁

山谷妹生于本年。

九月十五日,范仲淹撰《岳阳楼记》。

晁端礼生。

尹洙卒。

仁宗庆历七年(1047),三岁

苏洵落第,遂悉焚旧稿,绝意功名,而自托于学术。

仁宗庆历八年(1048),四岁

文彦博拜相。

欧阳修转起居舍人,徙扬州。

仁宗皇硏元年(1049),五岁

诵习《五经》。

正月十三日,欧阳修移知颍州。

秦观生。

仁宗皇硏二年(1050),六岁

晏殊迁户部尚书,知永兴军。

司马康生。

仁宗皇硏三年(1051),七岁

作《牧童诗》。

王安石任舒州通判。

仁宗皇硏四年(1052),八岁

作《送人赴举》诗。

范仲淹卒于徐州,年六十四。

贺铸生。

仁宗皇硏五年(1053),九岁

陈师道生。

晁补之生。

仁宗至和元年(1054),十岁

欧阳修迁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修《新唐书》。

张耒生。

仁宗至和二年(1055),十一岁

弟仲能生。

正月,晏殊卒,年六十五。

苏轼二十岁,游成都,拜谒张方平,张方平以国士之礼待之。

仁宗嘉硏元年(1056),十二岁

三苏离蜀入京,上书翰林学士欧阳修,文名轰动京师。

仁宗嘉硏二年(1057),十三岁

欧阳修知贡举,程颢、张载、朱光廷、苏轼、苏辙、曾巩、吕大防皆及第。三苏因程夫人丧,返蜀。

七月,孙复卒。

仁宗嘉硏三年(1058),十四岁

其父黄庶逝世。

六月,文彦博罢相出判河南府。

欧阳修加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

仁宗嘉硏四年(1059),十五岁

从舅父李常游学淮南。

十月,三苏再度赴京,三人集途中所作为《南行集》。

王令卒。

仁宗嘉硏五年(1060),十六岁

梅尧臣卒,年五十九。

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上万言书,言治财之道。

作《溪上吟》诗,《画堂春·东风吹柳日初长》词。

仁宗嘉硏六年(1061),十七岁

孙觉以女许之。

六月,王安石知制诰。

八月,仁宗策试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苏轼入第三等,苏辙入第四等。十月,苏轼签判凤翔府。

宋祁卒。

作《跛奚移文》等。

仁宗嘉硏七年(1062),十八岁

在淮南,结识俞清老。

苏轼于凤翔作《喜雨亭记》。

欧阳修《集古录》编成。

仁宗嘉硏八年(1063),十九岁

是岁以乡贡进士入京师。

三月,宋仁宗崩。

四月,太子即位,是为英宗。

英宗治平元年(1064),二十岁

至京师赴礼部试,未第,留京师。

苏轼凤翔任满还京。

英宗治平二年(1065),二十一岁

自京师南归。

二月,苏轼试秘阁,入三等。得直史馆。

英宗治平三年(1066),二十二岁

再赴乡举,荣膺首选。

苏洵卒,苏轼兄弟护丧归蜀。

作《南屏山》、《戏赠诸友》、《用几复韵题伯氏思堂》等诗。

英宗治平四年(1067),二十三岁

赴试礼部,登进士第,调汝州叶县尉。

与孙觉女结婚。

正月,英宗崩,太子即位,是为神宗。

作《新息渡淮》、《光山道中》、《寄傅君倚同年》、《赠元发弟》、《贺圣朝·脱霜披茜初登第》等。

神宗熙宁元年(1068),二十四岁

赴任汝州叶县尉,九月到任。

孙觉因反对新法,两次降职,出判越州。

河北地震。

作《次韵赏梅》、《清明》、《虎号南山》、《徐孺子祠堂》、《次韵戏答彦和》、《思亲汝州作》等。

神宗熙宁二年(1069),二十五岁

孙夫人殁于叶县。作《哀逝》、《悼往》等诗。

因河北地震、洪水等灾害,难民涌入叶县,山谷参加赈灾工作,作《流民叹》等诗。

二月,王安石参知政事,创置三司条例,议行新法。

十月,富弼罢相。

苏轼还朝,因与王安石持异议,改权开封府推官。

另外还作有《次韵裴仲谋同年》、《漫书呈仲谋》、《春近四绝句》等。

神宗熙宁三年(1070),二十六岁

山谷之妹卒。

三月,孙觉落职,知广德军。

四月,李常、孙觉、吕公著等因反对新法被贬。

七月,欧阳修知蔡州,九月至任。

十二月,王安石拜相。

作有《漫尉》、《睡起二首》、《将归叶先寄明复季常》、《次韵寄滑州舅氏》等。

神宗熙宁四年(1071),二十七岁

在叶县。

三月,韩绛罢相知邓州。

六月,富弼罢相判汝州。苏轼通判杭州。欧阳修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

十一月,孙觉自广德军移守吴兴。

作有《春雪呈张仲谋》、《睡起》、《夏日梦伯兄寄江南》、《答王晦之见寄》、《答龙门潘秀才见寄》、《戏咏江南土风》、《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听崇德君鼓琴》、《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等。

神宗熙宁五年(1072),二十八岁

苏轼在孙觉处初次见到黄庭坚诗,“绝叹以为世久无此作矣!”

参加招考学官考试,名列优等,除北京国子监教授。因其文章才华为文彦博赏识,为文留任,前后共计八年。

闰七月,欧阳修卒,年六十六。

十二月,苏轼至湖州,访孙觉,作《墨妙堂记》。

作有《以金沙酴碝送公寿》、《道中寄公寿》、《论语断篇》等。

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十九岁

时在北京任国子监教授。

正月,晁补之初次谒见苏轼于新城。

周敦颐卒,年五十七。

作有《秋思》等。

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十岁

与谢师厚之女结婚。

四月,文彦博判大名府。王安石罢相,出知江宁府。

九月,苏轼知密州,路过扬州,孙觉荐秦观于苏轼。

作有《六月闵雨》等。

神宗熙宁八年(1075),三十一岁

在北京任国子监教授。

二月,王安石复相。

六月,王安石《三经新义》诏颁于学官。

十一月,苏轼在密州,作《超然台记》。

作有《奉答子高见赠十韵》、《次韵谢子高读渊明传》、《秋怀二首》、《西禅听载道士弹琴》等。

神宗熙宁九年(1076),三十二岁

在北京任国子监教授。

八月十五日,苏轼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于密州。

十月,王安石还归江宁。

作有《二月丁卯喜雨吴体为北门留守文潞公作》、《题文潞公黄河议后》等。

神宗熙宁十年(1077),三十三岁

在北京任国子监教授。

女儿黄睦生。

友人王肱卒,为其作《王力道墓志铭》。

曾巩建徐孺子祠堂于洪州,作《徐孺子祠堂记》。

作有《次韵正仲三丈自衡山返命舍驿过外舅师厚赠答》等。

神宗元丰元年(1078),三十四岁

在北京任国子监教授。

二月,寄书苏轼,并随书寄《古诗二首上苏子瞻》诗,苏黄二人在互相闻名后初次互通消息。

苏轼在徐州任上。四月,秦观携李常书来谒苏轼。

此时期诗作有《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对酒歌答谢公静》、《和师厚接花》、《和师厚郊居示里中诸君》、《戏赠彦深》、《江南》等。

神宗元丰二年(1079),三十五岁

在北京任国子监教授。学官任满。

二月,苏轼改知湖州。

七月,苏轼“乌台诗案”发生。

十一月,苏轼文字狱结案,于十二月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与苏轼互通书信,在十二月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罚铜二十斤。

作有《次韵盖郎中率郭郎中休官二首》、《次韵答张沙河》、《再次韵呈明略并寄无咎》、《乞猫》、《和陈君仪读太真传五首》、《次韵答柳通叟求田问舍之诗》、《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等。

神宗元丰三年(1080),三十六岁

罢北京国子监教授,赴京师,改官知吉州太和县。

继室谢夫人逝世。

秋,携家室三十馀口赴吉州太和县任,经南京、盱眙入淮河,过楚州,经高邮时特访秦观,欢聚二日。十月至真州,有书信寄秦观。途经芜湖,溯江而上,泊舟皖溪口,游舒州三祖山,因恋其环境优美而不忍离去,自号山谷道人。十二月过南康军,并游庐山。

九月,王安石改封荆国公。

曾巩移知沧州,经京师,神宗召见,除史馆修撰,管勾编修院。

作有《汴岸置酒赠黄十七》、《次韵伯氏长芦寺下》、《次韵答李端叔》、《池口风雨留三日》、《次韵公择舅》、《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宿旧彭泽怀陶令》、《题落星寺四首》等。

神宗元丰四年(1081),三十七岁

春天,到达太和县。

在太和任上,曾考试举人于南安军。

与苏辙定交,时苏辙谪监筠州盐酒税。有《秋思寄子由》等诗寄往筠州。

与周敦颐二子周寿、周焘相交往。

二月,苏轼在黄州,马正卿因其贫困,为请故营地数十亩。苏轼躬耕其中,取名东坡。

七月,诏曾巩充史馆修撰,专典史事。

陈师道始游京师。

此时期的作品有《丰城》、《赣上食莲有感》、《答余洪范》、《次韵和答孔毅父》等。

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十八岁

在太和县任。

正月,富弼、文彦博、司马光等为“洛阳耆英会”。

三月至八月,为销售官盐深入山区,所到之处有刀坑、劳坑、大蒙笼等地。

七月至十月,苏轼两次游览赤壁,作前后《赤壁赋》。

山谷此时作有《答余洪范二首》、《上大蒙笼》、《劳坑入前城》、《登快阁》、《漫兴》、《送徐隐父宰余干二首》等。

神宗元丰六年(1083),三十九岁

任太和县令。

四月,曾巩卒。

闰六月,富弼卒。

八月,与王巩相遇于江滨,二人饮酒相庆,山谷作《王定国文集序》。

十月,参寥子访苏轼于黄州,同游武昌西山。苏轼此时作《记承天寺夜游》。

十二月,解官太和令,移监德州德平镇,顺道返乡。

此一时期山谷作有《食笋十韵》、《观王主簿家酴碝》、《戏和答禽语》、《奉答李和甫代简二绝句》、《答永新宗令寄石耳》、《夜发分宁寄杜涧叟》等。

神宗元丰七年(1084),四十岁

移监德州德平镇,年初,路过金陵,访王安石于钟山。春,过扬州见俞清老。途中路过颍昌,与陈师道相遇,陈拜入山谷门下。六七月间,到达德州。时赵挺之通判德州,推行市易法,山谷力阻之。

正月,苏轼移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六月游石钟山,作《石钟山记》;七月拜访王安石于金陵,唱和甚多。

此一时期,山谷作有《扬州戏题》、《题王仲弓兄弟巽亭》、《送王郎》、《题宛陵张待举曲肱亭》、《放言十首》、《送伯氏入都》等。

神宗元丰八年(1085),四十一岁

一至五月在德平,其间张耒寄书与山谷。四月奉诏为校书郎。五月,会食于赵挺之官舍,观古书帖,并题书于古乐府《木兰诗》后。九月到京师,其弟叔达亦来京,与陈师道、邢居实过李公麟处。

三月,宋神宗崩。太子煦继位,是为哲宗。

五月,苏轼复朝奉郎,知登州。九月,迁礼部郎中。十二月,拜起居舍人。

五月,蔡确进左相,韩镇拜右相。

陈师道客东都,秦观来晤。

此一时期山谷作有《次韵清虚同访李园》、《寄黄几复》、《和答莘老见赠》、《次韵子由绩溪病起被召寄王定国》、《送舅氏野夫之宣城二首》、《访赵君举》等。

哲宗元硏元年(1086),四十二岁

任秘书省校书郎,与苏轼相见于年初。

正月,苏轼和李公麟为柳仲远作《松石图》。苏轼兄弟均作诗,邀山谷同赋。

闰二月,司马光为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

三月,由司马光推荐,山谷与范祖禹、司马康同校《资治通鉴》。

四月,王安石卒。吕公著拜右相,诏起文彦博平章军国重事。

六月,诏山谷与孔平仲、毕仲游、晁补之、张耒等九人参加学士院考试,以充馆阁,苏轼主考。

七月,苏轼、韩川游览京西南郊之西太一宫,见王安石所作题壁诗二首,遂和诗数首。司马光卒于九月。

苏轼于九月十二日任翰林学士,苏辙为起居郎。

十月,吕公著提举修《神宗实录》,山谷任神宗实录院检讨官。

十一月,苏轼与翰林学士承旨邓圣求话旧事作《武昌西山》诗,山谷与苏辙、张耒等三十馀人和之。

十二月,张耒、晁补之为正字。

山谷此一时期作有《送范德孺知庆州》、《次韵王荆公题西太一宫壁二首》、《有怀半山老人再次韵二首》、《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送谢公定作竟陵主簿》、《次韵子瞻武昌西山》等。

哲宗元硏二年(1087),四十三岁

正月,山谷除著作佐郎。洛、蜀、朔党争起。

二月,其友邢居实卒于随州。山谷作《南征赋》以示纪念。

四月,陈师道特授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

五月,赵挺之等为监察御史。

七月,张商英提点河东路刑狱,山谷与苏轼、张耒等人为之饯行。

十二月,赵挺之弹劾苏轼,并兼及山谷。

此一时期山谷作有《双井茶送子瞻》、《戏呈孔毅父》、《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盖退之戏效孟郊樊宗师之比以文滑稽耳恐后生不解故次韵道之子瞻〈送杨孟容诗〉云“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即此韵》、《陈留市隐》、《咏李伯时摹韩蚫三马次苏子由韵简伯时兼寄李德素》、《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题郑防画夹五首》、《题阳关图二首》、《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等。

哲宗元硏三年(1088),四十四岁

在秘书省兼史局。正月至三月,苏轼等知贡举,山谷为参详。

三月,韩绛卒。

同月,山谷与苏轼等往诣李公麟,山谷作《观伯时画马》。

同月,孔文仲卒。

四月,以吕公著为司空,同平章军国重事。

五月,诏新除著作郎黄庭坚依旧著作佐郎。

十月,李常充任龙图阁直学士。

本年,秦观、张耒、晁补之与山谷同任馆阁,相互唱和,人称“苏门四学士”。

此年山谷作有《观伯时画马》、《题伯时画严子陵钓滩》、《老杜浣花溪图引》、《次韵子瞻以红带寄王宣义》、《听宋宗儒摘阮歌》、《题子瞻枯木》、《题竹石牧牛》、《岁寒知松柏二首》、《忆邢夫》等。

哲宗元硏四年(1089),四十五岁

仍任职秘书省兼史局。

二月,吕大防提举修《神宗实录》。

三月,苏轼除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山谷作《送少章从翰林苏公馀杭》。

五月,李常罢新除兵部尚书,出知邓州。

七月,山谷除集贤校理。

十二月,《神宗实录》基本定稿。

此年山谷作有《寺斋睡起二首》、《与元明过洪福寺戏题》、《六月十七日昼寝》、《北窗》、《题李十八知常轩》等。

哲宗元硏五年(1090),四十六岁

任职秘书省兼书局。

二月,舅父李常、岳父孙觉相继逝世,山谷作《祭外舅孙莘老文》。

四月,苏轼开西湖,八月湖成。

五月,苏辙升任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十二月,苏辙加龙图阁学士。

六月,张耒为著作佐郎;十二月,张耒加集贤校理。

此年山谷作有《寄忠玉提刑》、《跋梅圣俞赠欧阳晦夫诗》等。

哲宗元硏六年(1091),四十七岁

仍任职秘书省兼书局。

正月,苏轼任吏部尚书。

二月,刘挚为右相。同月,苏辙为中大夫,守尚书右丞;苏轼为翰林学士承旨。

三月,山谷与赵彦若、范祖禹等进呈《神宗实录》,山谷因修史有功诏为起居舍人,因韩川有言,仍旧为著作佐郎。

六月,山谷母亲李氏病逝。秋日,护母丧归分宁。九月到达扬州。十二月与弟叔达至李常墓哭祭。

八月,苏轼出知颍州。

十一月,张耒由集贤校理迁为国史院检讨官,旋即迁著作郎。

此年山谷作有《辞免转官状》、《题舅氏李公择墓柱》、《母安康郡太君祭亡妇女陈氏十娘文》、《萧济父墓志铭》等。

哲宗元硏七年(1092),四十八岁

正月,护母亲之丧抵家。在家居丧期间,叔父黄廉逝于京师。外甥徐俯来书问讯。

三月,程颐为直秘阁,判西京国子监。

七月,诏范祖禹、赵彦若、张耒等修《神宗正史》。苏轼于同月除兵部尚书,十一月改为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

此年山谷作有《叔父给事行状》、《书赠余莘老》。

哲宗元硏八年(1093),四十九岁

在分宁居丧。二月,葬母于双井之台平祖域,于墓旁筑“永思堂”以永思慈母养育之恩。

三月,苏颂罢相。

六月,秦观为秘书省正字。同月,苏轼罢礼部尚书,出知定州。

六月二十八日,老友陈季常有书至,山谷作《答陈季常书》。

七月,范纯仁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同时,山谷除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

九月,具奏辞免编修之命。

此年山谷作有《次韵章禹直开元寺观画壁兼简李德素》、《叔父给事挽词十首》、《窗日》、《题黄龙清禅师晦堂赞》。

哲宗元硏九年、绍圣元年(1094),五十岁

居家乡分宁待命。

二月,章复官。

三月,苏辙罢门下侍郎,谪守汝州。

山谷除知宣州、鄂州。四月由分宁出发赴宣城。

四月,苏轼知英州。同月,改元绍圣,范纯仁罢相知颍昌府,章为左仆射。

五月,山谷到达洪州。

六月,山谷被任命管勾亳州明道宫,并责令于开封府境内居住。时章为相,蔡卞为国史编修官,对《神宗实录》的撰写十分不满,开始打击报复。

七月,与苏轼相遇于彭蠡湖,相会三日,后终生未曾相见。

八月,到达彭泽,作《家戒》。

十月,由长兄大临陪同前往开封府;十一月到达陈留,寓居净土院。

十二月,山谷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同月,范祖禹被贬官永州安置;赵彦若澧州安置。

此年山谷作有《次韵元日》、《题大云仓达观台二首》、《杂诗》、《家戒》、《净土院深明阁颂》、《题蔡致君家庙堂碑》等。

哲宗绍圣二年(1095),五十一岁

正月,仍有宰臣奏称《神宗实录》不实,又被追夺一官。其兄大临亲送山谷赴贬所。二月至江陵,寓居承天寺,随后翻山越岭,经巫峡,过鬼门关,经施州、云安军等地,于四月到达黔州,寓居开元寺,其兄不忍离去,相伴近两月,至六月始离黔州。

陈师道以馀党罢职,换江州彭泽令,陈未赴任。

此时苏轼在惠州。

此年山谷作有《竹枝词二首并跋》、《竹枝词二首》、《和答元明黔南赠别》、《谢黔州安置表》等。

哲宗绍圣三年(1096),五十二岁

在黔州贬所。

五月,其弟叔达携带自己和山谷家眷来黔州。

八月中秋,与黔州太守曹谱等人饮宴赏月。

是年苏轼在惠州,有《和陶诗》。

陈师道寄食于曹州。

此年山谷作有《题苏若兰回文织锦图》、《送曹黔南口号》、《王圣涂二亭歌》、《水龙吟·早秋明月新圆》等。

哲宗绍圣四年(1097),五十三岁

在黔州贬所。

正月,苏轼跋山谷草书。

二月,旧党中人吕大防、苏辙、刘挚、梁焘、范纯仁等再遭贬谪。张耒监黄州酒税。

闰二月,苏轼责授琼州别驾,移昌化军安置。

五月,文彦博卒。

山谷自贬谪以来,生计艰难。亲自种地、买菜,自称黔中老农。

十一月,程颐送涪州编管。

十二月,表兄张向提举夔州路常平,因黔州属夔州路管辖,张向启奏朝廷迁山谷以避嫌,于是责授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黄庭坚,移戎州安置。

是年与秦观、洪刍等均有书信往来。

此年山谷作有《谪居黔南十首》、《书临写兰亭后》、《答宋子茂》、《与宜春朱和叔书》、《答洪驹父书》、《书博弈论后》、《定风波·万里黔中一漏天》等。

哲宗绍圣五年、元符元年(1098),五十四岁

由黔州移戎州;三月到涪陵,游北岩寺;六月抵达戎州,寓居南寺无等院,名其居为“槁木寮”、“死灰庵”。

六月,改元元符。

八月,自永安城楼入张宽夫园待月。

十月,范祖禹卒。

时苏轼在儋州,陈师道在徐州。

山谷此年作有《赠黔南贾使君》、《放目亭并序》、《与东川提举书》、《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念奴娇·断虹霁雨》等。

哲宗元符二年(1099),五十五岁

是年山谷在戎州。

四月,为史庆崇书刘禹锡《浪淘沙》、《竹枝歌》、《杨柳枝》词各九首。

五月,王献可罢职。

九月,其弟叔达至成都,元符三年二月还戎州。

山谷在戎州,亲朋书信甚多,戎州黄斌老与山谷常有唱和,苏轼侄婿王庠与山谷相交甚密,山谷有《与王周彦长书》。

是年陈师道在徐州,有《与黄鲁直书》。

此年山谷作有《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又答斌老病愈遣闷二首》、《筇竹》、《寄题荣州祖元大师此君轩》、《西江月·断送一生唯有》、《鹧鸪天·黄菊枝头生晓寒》、《谒金门·山又水》、《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等。

哲宗元符三年(1100),五十六岁

是年山谷在戎州。

正月,宋哲宗卒,其弟赵佶继位,是为徽宗。神宗皇后向氏掌握政权,司马光、苏轼等三十三人名誉相继恢复。

三月,叔达归江南,卒于荆州。

五月,山谷复宣德郎,监鄂州在城盐税。

同月,戎州太守刘广之率宾客僚属宴饮于锁江亭,山谷参与其事,并作《次韵李任道晚饮锁江亭》、《再次韵兼简履中南玉三首》等诗。

七月,山谷至青神探望姑母张氏。

同月,陈师道除棣州州学教授;九月,陈师道除秘书省正字。

八月,秦观卒于藤州。

九月,章罢相知越州。

十月,山谷被委任为奉议郎,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

十一月,自青神返戎州,游峨嵋山。

十二月,离戎州顺江东下,过江安,江安守石谅挽留过年,并为其子黄相娶石谅之女。

此年山谷作有《赠知命弟离戎州》、《次韵李任道晚饮锁江亭》、《再次韵兼简履中南玉三首》、《送石长卿太学秋补》、《王厚颂二首》、《与王观复书》、《跋郭熙画山水》、《祭知命弟文》、《踏莎行·临水夭桃》等。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五十七岁

正月,山谷在江安。同月,范纯仁卒。

同月,山谷离江安继续东下,僧祖元自荣州追来饯别,山谷作诗赠之。三十日至合江县,与令尹白宗愈泛安乐溪,上刘真人山。

二月,到达汉东,观唐人所作《北齐校书图》,随后到达万州,太守高仲本留山谷暂住,共游香山寺、西山南浦、三游洞。

三月,至峡州,得知改复奉议郎权知舒州的任命。抵达巫峡,访神女祠,经巫山县,作《戏题巫山县用杜子美韵》,随后过鬼门关。

四月,至江陵,泊沙市,接到除吏部员外郎的任命札子,上《辞免恩命状》,请求为官于太平州或无为军,并候命荆州。于此月作《跋子瞻和陶诗》、《承天塔记》。

六月,诏重修《神宗实录》。

七月,苏轼卒。

是年抵达荆州后,与侍御史黄昭认宗。冬,有《答王子飞书》,对陈师道推崇备至,以为陈氏“得老杜句法,今之诗人不能当也”。

十二月,接苏辙书信并有报书,对苏轼之逝世深表痛惜。

同月,陈师道卒。

此年山谷作有《戏题巫山县用杜子美韵》、《跋子瞻和陶诗》、《戏答王观复酴碝》、《次韵马荆州》、《戏呈田子平》、《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题子瞻画竹石》、《与王庠周彦书》、《寄苏子由书》等。

徽宗崇宁元年(1102),五十八岁

正月,由荆州出发,经岳州、鄂州等地前往分宁。

二月,上岳阳楼,作《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等诗,随后至通城,入黄龙山,谒灵源惟清禅师,并为惟清删改自己早期作品集《南昌集》。随后从分宁往萍乡看望其兄黄大临。三月,寓万载广慧道场。四月到萍乡,兄弟二人相聚半月。

五月,经筠州,到江州,游庐山。随后过湖口,李正臣持苏轼《壶中九华诗》来见,山谷作《追和东坡壶中九华》诗。是月,系舟大云仓达观台下。

六月,领太平州事,九日而罢。在当涂曾与郭祥正等宴饮。贺铸往访山谷,其后贺作《雁后归》词以记其事。

七月,蔡京除右仆射。

同月,山谷复系舟达观台下。

八月,复至江州,两登江州百花亭,书《怀荆楚诗》,寺僧以石刻之。随后有诏管勾洪州玉隆观。

九月,至鄂州,居住其间,张耒责授房州别驾黄州安置,黄州距鄂州仅一江之隔,山谷自鄂州往见张耒,作有《武昌松风阁》、《次韵文潜》等诗。山谷在鄂州,受到当地太守与士子尊重。

同月,首次设立元党籍碑,其中有山谷之名。

此一时期山谷作有《次韵高子勉十首》、《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自巴陵略平江临湘入通城无日不雨至黄龙谒清禅师继而晚晴邂逅禅客戴道纯款语作长句呈道纯》、《蚁蝶图》、《题胡逸老致虚庵》、《新喻道中寄元明用觞字韵》、《武昌松风阁》、《次韵文潜》、《木兰花令·凌台上青青麦》等。

徽宗崇宁二年(1103),五十九岁

此年山谷在鄂州,其间与范纯粹往来唱和颇多。

正月,蔡京除右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

四月,诏毁刊行《唐鉴》并三苏、秦观、黄庭坚等文集。

九月,第二次设立元党籍碑,共九十八人,碑石遍及各地监司长吏厅。山谷与苏轼、司马光等人均在其中。

十一月,作《萍乡县宝积禅寺记》,月末宜州谪命至。

十二月初,连夜从鄂渚出发,次日清晨到达汉阳,众多亲友赶到汉阳为其饯行。

岁末到长沙,于舟中度过除夕。在长沙与秦观之子秦湛、婿范温相遇,时秦、范二人正护送秦观之丧北归,山谷作《晚泊长沙示秦处度范元实用寄明略和父韵五首》、《次韵元实病目》等诗。

此年山谷作有《病来十日不举酒二首》、《鄂州南楼书事四首》、《寄贺方回》、《次韵德孺五丈感兴二首》、《四休居士诗三首》、《过洞庭青草湖》、《晚泊长沙示秦处度范元实用寄明略和父韵五首》、《次韵元实病目》、《追和东坡先生题李亮功归来图》、《洪州分宁县青龙山兴化禅院记》、《萍乡县宝积禅寺记》等。

徽宗崇宁三年(1104),六十岁

本年山谷前往贬所。

正月,过衡山,与花光山僧人仲仁相善,为作《天保松铭》,其后又写诗赠之。在衡州作《西江月》词寄惠洪,追和秦观《千秋岁》词,并为营妓陈湘赋《阮郎归》、《蓦山溪》等。正月,诏毁三苏集及苏门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等集。

三月,泊浯溪,观摩崖碑,作《书摩崖碑后》等诗,三月十四日到达永州,因恐其家人不能承受宜州之潮湿气候,故将其家属寓于此地,只身前往贬所。

四月,从全州出发,五月到宜州。初至宜州,宜州余若著父子为山谷经理馆舍,山谷为之书《范滂传》。

六月,图熙宁元年功臣王安石等于显谟阁,重定党人,刻石庙堂,此为第三次设立元党籍碑。

十一月,迁居城南,名其所居庐舍为“喧寂斋”。

十二月,伯兄大临自永州赶来探望。

此年山谷作有《长沙留别》、《题花光画山水》、《赠惠洪》、《书摩崖碑后》、《浯溪图》、《太平寺慈氏阁》、《寄黄龙清老三首》、《天保松铭》、《蓦山溪·鸳鸯翡翠》、《千秋岁·苑边花外》、《虞美人·天涯也有江南信》等。

徽宗崇宁四年(1105),六十一岁

本年在宜州。

正月,山谷搬入新居,不久即得到儿子黄相报家中平安的书信。并与元明游南山,入集真洞,观钟乳奇观。

二月,伯兄大临离别,山谷等为其饯行于十八里津,作《宜阳别元明用“觞”字韵》、《元明留到》等诗。

二月二十六日,得伯兄大临书。

三月,赵挺之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同月,范寥自成都来,山谷誉之“好学之士也”。

五月,与范寥同迁往南楼。

六月,游龙隐洞,与范寥论“点铁成金”,批驳套用前人语句以为自作的不良诗风。

九月,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南乡子·诸将说封侯》词。

同月三十日,卒于宜州,终年六十一岁。

此年山谷作有《宜阳别元明用“觞”字韵》、《元明留别》、《和范信中寓居崇宁遇雨二首》、《游龙水城南帖》、《南乡子·诸将说封侯》等。

附注:本《年谱》主要采集郑永晓先生所著《黄庭坚年谱新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中山谷的主要行迹,并参照《黄庭坚诗集注》(任渊、史容、史季温注,刘尚荣校点,中华书局2003年版)目录中黄庭坚的简要事迹以及龙榆生先生《黄山谷年谱简编》等,目的只为方便读者参考,实不敢掠美,在此谨致由衷的感谢。

黄庭坚著作主要版本

1.山谷内集注二十卷外集注十七卷别集注二卷宋任渊、史容、史季温注 四部备要本

2.山谷全书 正集三十二卷外集二十四卷别集十九卷附伐檀集二卷 清乾隆写刊本

3.山谷内集三十卷外集十四卷别集二十卷 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4.山谷内集诗注二十卷外集诗注十七卷别集诗注二卷 宋 任渊、史容、史季温注 清宣统二年陈三立复宋本

5.宋黄文节公诗 正集十一卷别集一卷外集十一卷 清集思堂刻本

6.山谷黄先生大全诗注 南宋刊本 存内集二十卷

7.重刻黄文节山谷先生别集二十卷附年谱十五卷 明万历四十二年李友梅刊本

8.山谷外集诗注十七卷 宋 史容注 清乾隆五十三年树经堂刻本

9.宋黄山谷全集 清同治七年刊本

10.黄山谷诗集内集二十卷外集十七卷别集二卷附年谱 民国二十五年 世界书局版

11.黄山谷诗 曾涤生选 民国二十五年中华书局版

12.黄太史精华录 宋 任渊选 民国十八年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13.豫章黄先生词 龙榆生校点 中华书局一九五七年版

14.黄山谷尺牍十卷 清咸丰十年石渠阁重刻本

15.山谷简尺二卷 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山谷内集附

16.山谷内集诗注二十卷外集诗注十七卷别集诗注二卷外集外补四卷别集补一卷 宋 任渊、史容、史季温注 清谢启昆补辑 丛书集成初编本

17.山谷外集诗注 宋 史容注 四部丛刊续编影元刊本

18.豫章先生外集 明 余载仁递修本

19.山谷集 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20.豫章黄先生文集 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宋乾道刊本

21.重刻黄文节山谷先生文集三十卷 明万历年间王凤翔光启堂刻本

22.山谷老人刀笔 明弘治刻本

23.宋黄太史公集选 明 崔邦亮选 张同德校 明万历二十七年刊本

24.黄文节公尺牍 苏黄尺牍本

25.豫章先生遗文 宋 黄铢编 清乾隆四十五年汪氏刻本

26.宜州乙酉家乘 知不足斋丛书本

27.豫章先生文粹 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28.宋黄文节公文集 清乾隆三十年刻本

29.山谷集补钞 民国四年涵芬楼排印本宋诗钞补

30.黄庭坚全集 刘琳、李勇先、王蓉贵校点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1.黄庭坚诗集注 宋 任渊、史容、史季温注 刘尚荣校点 中华书局2003年版

黄庭坚研究重要著述

著作部分

1.《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卷》傅璇琮编撰,中华书局1978年版

2.《江西诗派研究》莫砺锋著 齐鲁书社1986年版

3.《黄庭坚研究论文集》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选编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4.《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胡敦伦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黄庭坚选集》黄宝华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6.《苏轼黄庭坚诗词精选》霍松林、吴言生选注 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7.《豫章黄先生词》龙榆生校点 中华书局1957年版

8.《黄庭坚年谱新编》郑永晓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9.《黄庭坚诗选》潘伯鹰选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0.《黄庭坚诗选》陈永正选注 香港三联书店1980年版

11.《黄庭坚诗选注》陈永正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论文部分

1.《黄庭坚的诗学方法》罗根泽《中苏文化》1946年1月17卷1期

2.《黄庭坚的政治态度及其论诗主张》朱东润《中华文史论丛》1963年第3期

3.《黄庭坚的诗论》刘大杰《文学评论》1964年第1期

4.《黄山谷诗补注》钱钟书《周叔迦先生六十生日纪念论文集》1967年

5.《山谷诗思想内容新探》匡扶《甘肃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0年第4期

6.《宋人理趣与山谷诗中的伦理精神》汪中《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1981年

7.《黄山谷的文艺思想和诗歌艺术》刘乃昌、杨庆存《齐鲁学刊》1981年第6期

8.《黄庭坚在广西——兼论黄庭坚的政治态度》彭会资《学术论坛》1981年第3期

9.《黄庭坚评论浅议》邱俊鹏《古典文学论丛》1982年

10.《黄庭坚词浅析》杨海明《江西社会科学》1982年第4期

11.《论黄庭坚儒佛道合一的思想特色》黄宝华《复旦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12.《试论黄庭坚革新诗风的主张》黄宝华《徐州师院学报》1983年第1期

13.《苏轼黄庭坚诗歌理论之比较》周裕锴《文学评论》1983年第4期

14.《黄庭坚“脱胎换骨”辨》莫砺锋《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5期

15.《独树一帜的北宋诗人黄庭坚》陶文鹏《文史知识》1984年第1期

16.《试论黄庭坚词》周裕锴《学术月刊》1984年11月号

17.《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的〈寄黄几复〉》霍松林《文史知识》1984年

18.《灵说词——论黄庭坚、史达祖词》缪钺《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3期

19.《论黄庭坚诗》白敦仁《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年第1期

20.《黄庭坚与禅宗》钱志熙《文学遗产》1986年第1期

21.《论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创作》薛祥生《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86年第2期

22.《黄庭坚词风管窥》蔡厚示《文学评论》1986年第5期

23.《黄庭坚词在求变中的得与失》邱俊鹏《文学遗产》1987年第3期

24.《黄庭坚诗艺发微》费秉勋《文学遗产》1987年第3期

25.《黄庭坚诗分期初论》钱志熙《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4期

26.《“随俗”与“反俗”——论黄庭坚词的创作及特征》杨庆存《齐鲁学刊》1990年第5期

27.《论黄庭坚的兴寄观及黄诗的兴寄精神》钱志熙《文学遗产》1993年第5期

28.《怎样读黄庭坚的诗》莫砺锋《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第4期

29.《黄庭坚的诗与禅》孙昌武《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2期

30.《论黄庭坚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莫砺锋《文学遗产》1995年第3期

31.《素食与黄庭坚交游考述》杨庆存《齐鲁学刊》1995年第4期

32.《论黄庭坚的道家思想及道家思想对其诗风的影响》白政民《西北大学学报》1996年

33.《黄诗与陶诗》梅俊道《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

34.《秦观黄庭坚的异同与历史地位》房日晰《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4期

35.《论黄庭坚诗歌的审美艺术兼与唐诗比较》黄云姬《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年第4期

36.《黄庭坚与“以文为诗”》郭鹏《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1期

37.《极风雅之变,尽比兴之体——评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张承凤《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4期

38.《论黄庭坚词》黄宝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教育、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39.《论山谷词》张文利《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

40.《黄庭坚的诗学理论》钱志熙《文史知识》1999年第10期

41.《黄庭坚诗歌的人情美》梅俊道《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42.《论黄庭坚情词》朱惠国《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43.《黄庭坚散文特征论》金振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44.《黄庭坚的“心法”——江西诗派“活法”美学溯源》束景南《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45.《黄庭坚诗学观中的理学因素》陈忻《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46.《论黄庭坚诗歌中的自我形象》梅俊道《九江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

47.《黄庭坚“以剧喻诗”辨析》吴晟《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

48.《黄庭坚诗及诗论之再认识》张辉《鄂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49.《论黄庭坚七言绝句的承与变》周子翼《学术论坛》2006年第3期

50.《论黄庭坚学陶诗》郑永晓《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

《黄庭坚集》名言警句

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樽?(《徐孺子祠堂》)(第004页)

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徐孺子祠堂》)(第004页)

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俱少年。白发齐生如有种,青山好去坐无钱。(《次韵

裴仲谋同年》)(第006页)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过

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第010页)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弈棋二首呈任公渐》)(第011页)

蛛网屋煤昏故物,此生惟有梦来时。(《和陈君仪读太真传五首》)(第023页)

故人相见自青眼,新贵即今多黑头。(《次韵盖郎中率郭郎中休官二首》)(第024页)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第032页)

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赣上食莲有感》)(第034页)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次元明韵寄子由》)(第039页)

脊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次元明韵寄子由》)(第039页)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登快阁》)(第041页)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夜发分宁寄杜涧叟》)(第049页)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寄黄

几复》)(第056页)

风急啼乌未了,雨来战蚁方酣。真是真非安在,人间北看成南。(《次韵王荆公题

西太一宫壁二首》)(第059页)

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戏呈孔毅父》)(第070页)

养性霜刀在,阅人清镜空。(《陈留市隐并序》)(第073页)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题郑防画夹五首(选一)》)(第074页)

未生白发犹堪酒,垂上青云却佐州!(《次韵王定国扬州见寄》)(第078页)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双井茶送子瞻》)(第079页)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第083页)

玉堂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间。(《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第084页)

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题子瞻枯木》)(第087页)

小黠大痴螳捕蝉,有馀不足夔怜。(《寺斋睡起二首》)(第100页)

人言九事八为律,倘有江船吾欲东。(《寺斋睡起二首》)(第100页)

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和答元明黔南赠别》)(第101页)

苦竹绕莲塘,自悦鱼鸟性。(《又答斌老病愈遣闷二首》)(第103页)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跋子瞻和陶诗》)(第115页)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病起荆江亭即事(选三)》)(第116页)

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病起荆江亭即事(选三)》)(第117页)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

作咏》)(第118页)

蝴蝶双飞得意,偶然毙命网罗。群蚁争收堕翼,策勋归去南柯。(《蚁蝶图》)

(第119页)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雨中

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第120页)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第121页)

天生大材竟何用?只与千古拜图像!(《次韵文潜》)(第123页)

经行东坡眠食地,拂拭宝墨生楚怆!(《次韵文潜》)(第123页)

但恐苏耽鹤,归时或姓丁。(《次韵高子勉十首(选四)》)(第125页)

枥马羸难出,邻鸡冻不歌。寒炉馀几火?灰里拨阴何。(《次韵高子勉十首(选

二)》)(第126页)

依山筑阁见平川,夜阑箕斗插屋椽。(《武昌松风阁》)(第127页)

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新喻道中寄元明用觞字韵》)(第129页)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常作灾。能与贫人共年,必有明月生蚌胎。(《题胡

逸老致虚庵》)(第131页)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鄂州南楼书事》(选一))(第132页)

解道江南断肠句,至今唯有贺方回。(《寄贺方回》)(第133页)

臣结舂陵二三策,臣甫杜鹃再拜诗。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书摩

崖碑后》)(第135页)

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题阳关图二首》)(第138页)

食贫自以官为业,闻说西斋意凛然。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郭明

甫作西斋于颍尾,请予赋诗二首》)(第139页)

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题落星寺岚漪轩》)(第141页)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水调歌

头》)(第144页)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鹧鸪天》)(第150页)

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醉蓬莱》)(第151页)

春未透,花枝瘦,正是愁时候。(《蓦山溪》)(第152页)

重感慨,波涛万顷珠沉海。(《千秋岁》)(第156页)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清平乐》)(第162页)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清平乐》)

(第163页)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念奴娇》)(第164页)

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念奴娇》)(第164页)

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谒金门》)(第1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