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声乐理论与实践
17322600000007

第7章 歌唱的哈欠状态

“打哈欠”是一种已被普遍采用的练习呼吸、打开喉咙的教学方法。打哈欠本来是人的一种自然生理活动,在生活中打个哈欠都是在无意中进行的,但对一个歌唱者,就有必要了解打哈欠时的肌体运行机制,要有意地去模仿和掌握它,并运用到歌唱中。

打哈欠的肌体活动状态是当人们疲倦的时候,血液内二氧化碳增多,刺激脑部的呼吸中枢,而引起的一次不能控制的呼吸活动。这种不经意的张口并吸气的活动,是下巴向下拉开、口张大、舌头自然平放、咽腔向四周扩张,气息从口腔经咽腔进入,此时还有一部分气息从鼻孔进入鼻腔,与从口腔吸入的气息经过开启的声门一道进入气管至肺部到肺底。气息经过由上述腔体连接成的通道时,这些腔体都有随气息的吸入而扩张的感觉。当气息经过喉咙时,整个喉部自舌骨以下,甲状软骨至环状软骨,由于扩张而向下移位约定2-3厘米,然后基本稳定在这个位置上。由气息深入到肺底并稍作稳定,在各腔体松弛而基本保持张开的状态,腹肌自然收缩横膈膜,轻轻地很自如地压(呼)出气息,并在此时发出特殊的哈欠声,同时口腔松弛地回收一些,下巴收回少许,颌关节半复位,上下唇放松,而软腭仍然提起舌根仍然下凹,喉头保持在低位置上,这是歌唱时正确的喉头位置,要基本稳定在这个位置上,并保持各腔体松弛且张开的状态。

如上所述的打哈欠肌体活动,在吸气时气息通道是充分扩张的,口腔张开也很大,但这不容易运用到歌唱中。能运用到歌唱中的哈欠状态是相当于哈欠呼气时回收了约一半的口腔,而软腭仍然提起,喉头仍保持在低位置上,其他腔体都保持着吸气时的张开状态,这才是歌唱发声能运用的哈欠状态。

哈欠活动状态的模仿和掌握,对于歌唱的初学者,既能较快地学会如何歌唱呼吸,又能同时学会如何塑造歌唱“乐器”的共鸣箱。许多初学者,由于一开始就盲目地追求明亮、圆润的声音,不注重塑造好的呼吸通道——歌唱“乐器”的共鸣箱,在声乐学习上走了很多弯路。在声乐训练中,声乐教师总要求学生要打开喉咙,打开共鸣腔体,而哈欠吸气就是打开一系列共鸣腔即呼吸通道最好最快的方法。因此有必要从模仿打哈欠到掌握哈欠式状态,以利于发声练习和歌唱练习。可是在歌唱中要保持“哈欠状态”那样的“开放”与“松弛”,是比较困难的,再说了,在发声练习中,很少出现困倦难忍的“哈欠”,而恰恰更多的是与其相反的愉悦与兴奋,要把无意识的哈欠有意地运用到歌唱中,只有经过专门训练才能达到。

歌唱学习中,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意识地去打哈欠时不会做了。本来每个人都会打哈欠,它的发生是悄悄而来,匆匆即去,当意识到自己在打哈欠时,它却已经逝去,留下的只是一点模糊的感觉记忆。那么要学会它,一方面要随时警觉它的到来,及时地捕捉它;另一方面是模仿着去做哈欠活动,往往能引起自然哈欠。在它到来时,注意感觉哈欠的机体活动,尽可能记住它的活动感觉。只要经常提醒自己注意,经过多次记忆之后,就会逐渐对哈欠状态产生越来越清晰的感觉。笔者认为更好的方法是利用睡前的哈欠进行体会,并伴随打哈欠发出轻微的“啊”音使气息达到深而松,使咽腔达到最大的扩张。在经常练习以后,就能随意做好哈欠式状态了,并把“哈欠状态”带到发声练习中。但要注意在哈欠吸气时进行自我检验,气息通道是否松弛舒畅;气息吸进是否深入下沉;颌关节是否松弛;嘴唇是否放松;舌头是否放平;当控制气流时,是否感到腔体仍保持着张开的状态等。正如潘乃宪先生说的:“在打哈欠的实践中,声乐学生可以充分感觉到舌头后部的位置是充分抬起的,喉头是充分下沉的。”

至于用全打哈欠、半打哈欠,还是闭口打哈欠的选择,可以因人而异。不过,半哈欠状态是基本状态,比较适合于中声区发声。像用手捂着嘴打哈欠,在手的遮掩下,尽量控制下颌不要张得太大,在这又张又控制的活动中,气息深深地吸了进去,这是半打哈欠状态,此时要张大又被控制住的口腔,其大小的程度,就比较适合发声时所需的张开程度。闭口打哈欠比较适合哼鸣练习,正如像人们出于礼貌,不便于张大嘴打哈欠,只好强制在闭嘴状态下打哈欠的感觉。当然,哈欠状态的大小程度并不是固定的,在实际运用中还可以根据需要,譬如音的高低,调整腔体张大的幅度。例如高低声区发声时,哈欠状态需作出相应的腔体变化。当由中声区上行唱到高声区时,哈欠状态的口腔要向后逐步上下张大,即歌者在练唱母音a准备进入高声区时,一定要继续保持唱a的口形,却要想着唱o,使声音位置更高更集中地进入高声区。但要切记,加唱的o要适当向前,舌头松弛平放,否则会使声音发闷,像ou(欧)一样靠后抠进去。在声音进入高声区以后的哈欠式口腔状态,要略带横向的开放感觉,即从a到o以后,再变成略带e或ei的感觉,这就是自然哈欠的最大口形状态。这样的哈欠活动状态,歌唱者必须有自己清晰的机能感觉记忆,以便在练习时模仿和逐步能动地掌握。

当然这个转换过程,主要是机能活动变化,是咽腔各方的调整活动。即高音越上升,应感到软腭愈往上提,更往中间集中,而舌后部在高声区有念e或ei的感觉,但不要强压舌根,注意喉咙开放,喉头保持适当低位,但不要强迫喉头下降。唱高音时要保持大打“哈欠”的感觉,即颌关节上下充分打开、放松并回缩下巴,软腭尽力抬高(拉紧腭咽肌)咽壁挺拔、坚固,喉头向后靠拢,底变空,咽壁扩得很大。

至于声音下行逐步进入低声区时,仍然要保持哈欠的基本状态,但自舌根以下的喉咙要有唱(喔)的感觉,仿佛低音区打哈欠的状态(它不同于唱高音时想像的o,那是属于高位置,是不同部位的肌能活动)。用想像舌根以下的部位唱o,能引起喉咽的活动,使喉咙松开,喉头位置能松弛地下降,喉腔更开阔,从而使用喉下腔(在声门之下,是低声区的主要共鸣腔)振响,并引起气管、支气管的共振,产生更多的低泛音,形成胸腔共鸣。这时气息应保持相应力度的支持,并应特别注意保持高位置上的共鸣点,不要让它随音的下行而掉落下来,这十分重要。换句话说,你的气息支持,要像在井旁用吊桶打水,桶虽然在往下放,而手仍然是把桶往上提着。共鸣位置的保持,也要像杂技的“顶竿”,支持在下面,而顶起的人或物仍然在竿子的顶端,位置不能下滑,否则,唱出的低音似乎雄浑,但因没有高位置,声音不明朗,甚至影响音高偏低。至于男女高音歌唱者,更应该用低音哈欠的状态,唱好自己的低声区。

哈欠的呼吸活动,是自然的特定状态,又是艺术发声的雏形。“打哈欠”的腔体活动,很适合歌唱共鸣腔的扩张要求,最相似于歌唱时舒畅的呼吸活动,“哈欠”状态确实是打开喉咙的一个好办法,马蒂娜·阿罗约说:“当你深吸气时,应该在歌唱之前出现打哈欠的感觉同时打开喉咙。那并不意味会使人看起来或者感觉到不自然。我的意思是往深往下打哈欠(yawningdown),它致使喉咙打开。往深往下打哈欠的活动涉及整个躯体,一直往下去。这就是支持!一旦你吸气直深下去,你必须保持住直深下去的感觉。”这也使歌唱者保证了一个良好的演唱状态。

歌唱时所需要的共鸣腔体和气息的管道状态,与自然的哈欠状态是基本上相同的。其不同点就是,自然哈欠吸气时张开的程度没有控制,而歌唱时的哈欠状态是在有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需要各腔体比较自然松弛地张开,并谨慎地保持其基本状态和严格控制住它大小张弛的变化,以适应发声的需要。总之,有一个好的哈欠式活动状态,就会有好的腔体状态、呼吸状态、发声状态和歌唱状态。